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放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解放了读后感100字

2022-04-13 03:05: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放了读后感100字

  《解放了》是一本由史建全 / 东方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了》读后感(一):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只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

  每个人都在为了解放而努力,回想到到这一幕幕心酸历史 ,想到香港的黄尸………十分痛心。

  《解放了》读后感(二):瞎聊一下感想

  一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感觉和电影的简介好象是两个故事,因没有看过电影所以也许是一种错觉。不过也正常,如果都一样那要编剧导演干嘛。回过头来就单瞎聊一下书吧。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使四个少年的命运发生了交集。在惨烈的枪林弹雨中,目睹亲人和身旁伙伴一个个死去,原本他们的愿望只是在这场战争中能够活着,活下去。很单纯。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解放了,一种崭新制度的产生,他们愿望发生了变化,开始复杂了,或为了报仇,或为了寻找父亲,或为参加大典,为了各自的愿望他们开始相互追逐、缠斗,并相互拯救。这一过程展示真实的人性,战争虽然结束了,解放了,但从身体的解放到思想的解放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翻天覆地变革中需要慢慢去审视,接受和蜕变。在各自的追求过程中也许也是在寻求一种解放,心灵的解放,所以作者以一个平凡的回忆故事以解放了为名大概有这个意思。

  《解放了》读后感(三):解放了的意义所在

  《解放了》读后感(四):大城市的解放与小人物的生存

  一直以来我都对历史题材的各种作品比较感兴趣,《解放了》的电影除了题材之外,吸引我的还有卡司(没错,就是钟汉良~ 不过电影还没上映,看到有原著小说马上就兴致勃勃地报名了,很少在看电影前先看原著,因为这总会给我一种被剧透了的感觉,而且看完原著之后再看电影的话总会忍不住去比较两者之间有出入的地方。不过这次就不管这么多啦!反正历史就在那儿,是不会改变的。只看后人如何去描述他,只是书和电影两种展现形式不同。

  对于北平解放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初中时历史老师的课堂上与历史书上,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也只记得了1946这个年份,其他曾经牢记于心的历史意义历史地位早就被落在了那年中考。而这本书又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重新回忆起了这一段历史,并且增加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是以四个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角度的,在当时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的,每个人都不得不遭受到不同的影响。原著就是这样以小见大,用四个小人物的故事讲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看起来好像和电影简介所展现的有很大的出入呢,虽然几乎可以预料到电影会怎么去呈现这段历史,但是还是希望看到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呈现结果。

  在解放的大背景下,四个各自追求不同的人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又是以什么的姿态面对历史剧变的?历史的剧变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他们还能以曾经的姿态生存下去吗?小说看似是在说一段历史,实际上是以历史为背景讲述阶级/追求不同的几位人是如何跨过转折点的。或许会有自我怀疑,或许会有彷徨不已,也或许会有自相矛盾。四个人思想上相互碰撞同时也各自成长。

  试想当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转折点,又何尝不是在见证历史,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就像看这本书一样,我们看着主人公身处历史洪流当中。是一种对过往的回溯,但对当下的我们来说由此引申出来的反思则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种解放,那对于人呢?面对时代剧变如何才能紧随其后,不被抛弃?是随波逐流(非贬义),还是始终坚持自我在新时代活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解放了》读后感(五):解放了

  手中正在阅读的是史建全、东方写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解放了》。这本书围绕天津和北平解放过程中几位少年的经历进行叙述,让我们在感受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留有几分脉脉温情。书中附赠了几张改编电影的人物海报,之前我一直在想他们是书中的谁,后来发现电影和小说有挺大的不同,这也增加了我对于电影的好奇,期待它的上映。书中作者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几个人物,尽管我们之间变换了时空,却仍为他们悲喜。 孟天良是国民党的一名军官,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和妻女分散数年的他,终于得到了乱世中她们还活着并且距离自己很近的消息,他想和妻女团聚,想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所以委托别人将一封信带给妻子,这封信使他见到了妻女,却是在即将开战的地方。团聚的喜悦很快被生与死、成与败冲散,向妻女指引了逃离的路径后,他仍在自己的战场坚守。生死存亡之际,一些人仍在坚守,另一些人却选择了逃离。 大脑袋和他的父亲是后者。对于他们的选择很难单纯的用对与错进行形容。父子二人走上战场并非出于建功立业的目的,而是被逼无奈。之后大脑袋的父亲为了替儿子谋得一线生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大脑袋为父亲伤心,也为自己的未来担惊受怕,后来他遇到了小五,小兰子。他们在风雨飘摇之际相遇,彼此温暖,之后又将走向何处呢? 小五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孩子。父母早亡的他成为乞丐讨生活。他生活在所谓的下层社会对于上层社会的生活也会有向往,所以他和自己的小伙伴出现在那个危险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一些人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另一些人却失去了他们日思夜盼的。小五偶然遇见了小兰子、大脑袋,和他们一起向前奔跑,过程中他们曾分道扬镳,也曾被伤害、被利用,更是曾经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伤害,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 孟天良被俘虏,却又伺机逃离;小兰子为寻找父亲的消息奔走;大脑袋偶然遇到了杀害父亲的人,一心要报仇;单眼皮想洗刷自己的冤屈,想要吹响心爱的小号。他们中有谁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有谁得到却又失去了,又有谁永远走在路上呢?他们的旅途不会结束。看完这本书的我想奔走,想为解放了大声的宣告。

  《解放了》读后感(六):为了梦想

  《解放了》读后感(七):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在建国70周年的2019年,特别适合翻开这本《解放了》,一读前人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故事,看得如此振奋人心,激荡起灵魂深处的爱国之情。

  根据这本《解放了》原著小说改编的爱国影片还未上映,已经激起了众多人的等待。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深刻到位,如临其境,惊现刺激可以是这个故事的代名词,对于12月底上映的影片更是充满了万分期待。

  一本爱国的小说勾当起了灵魂深处的拷问,国家是什么,人生又是什么?有国才有家,国家保卫着我们每一个小家庭,正是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我们每一个家庭的丰盛生活,才有了人民安定稳定的人生。而人生又是什么?人生是生而为人,为自己而生。人生的结果是走向死亡,由生而死,向死而生,每个人都无一不例外。人生是一把开弓没有回头的箭,一条只进不退的直线。如何诠释,全在于你自己。在当时战争不堪,战火连天的时代,是选择保家卫国,让自己用垂千古,对得起自己的灵魂,完成了生命的意义;还是卖国求荣,苟延馋喘度过一生。同样是向死而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当年的人是伟大的、是英勇的、是充满浩然正气的,更应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名族,骨子里的正气凛然,是一切都无法改变的。我们是团结的、向善的、爱国的。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民族5000年的传统文化奠定了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建国70年阅读到这本小说,马上迎来电影的上映,一切都冥冥中自有天意。阅兵仪式上的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我们国家崛起了,真的解放了。再反观今年香港年轻人暴动事件,真的令人怒气冲天,面对生活在如此自由的香港,却浑然不知,仍然恬不知耻扬言没有自由,扬言自己为自由而争,引发暴动,影响无辜的人群,这些才是真正的恶魔,毫无思想,才会受他人蛊惑。

  而《解放了》小说中描绘的主人公,正是当代爱国英雄人物的写照,他们爱国的心,是发自内心的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拷问,源自于灵魂深处的浩然正气。这才是人生的意义,一股正气,向死而生,同样结局是死亡,如何活出更有意义的生命,究竟是流芳百世,亦或是遗臭万年,全在于自己的诠释。

  一本经典好书,逼真到位的人物刻画,不仅是充满正能量的一本小说,更激发了灵魂深处的深思,喜欢这样的书,期待电影的上映,中华人民终于崛起了。

  《解放了》读后感(八):平凡中的伟大

  小说故事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平津战役为背景,平津战役亦是解放中国前夕的一次重要战役。在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集团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开展的斗争中,四个互不相识的少年在战争中相识,在和平中生出嫌隙,又在追逐中互相拯救。相比较于改编的电影,这本小说中主要以四个少年人物为主角,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在战争中面临的困境迥异,他们各自背负着不同的使命,小人物在大战争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平凡和不起眼,在这断壁残垣的世界中流浪,在和平解放的前夕追寻,追寻人性与理想,追逐自我的使命和价值。

  在整个故事中,四个少年人物的心境是不同的,他们的使命也各异。小兰子单纯善良,父亲虽然是国民党,但是国共的战争对于一个豆蔻少女来说,理解起来实在太难了,她失去了母亲,只想找到父亲,相依为命。在寻父之旅中,结伴马小五,乞丐马小五偶尔也做小偷,在纷乱战争中,到处都是死亡,任何事情都不能与活着相比,马小五虽然有些好逸恶劳,但在内心深处仍有一颗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大脑袋失去父亲中,原本想回故乡做祖传的剃头生意,奈何被仇恨蒙蔽双眼,误认为小兰子父亲是杀父仇人,对小兰子和马小五之前的关心和兄弟亲抛诸脑后,一门心思复仇,走上极端。单眼皮曾仗义相救三人,却在小兰子母亲留下的三根金条中被组织误会,交待不清来源,失去军功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机会。单眼皮想要小五和小兰子帮忙解释清楚误会,却又在机缘下替小兰子挡下致命一枪,随即殒命。在整个故事中最喜欢单眼皮,单眼皮的人生原本璀璨和光明,奈何小人物的命运总是坎坷崎岖,或许在战争和和平中,这样的人物千千万万,平凡的小兵亦有伟大的闪光点 。

  《解放了》读后感(九):黎明前的人生百态之《解放了》

  lue编辑

  中国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岁月长河里,封建王朝无疑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反观我们如今生活的新中国时代,在整个华夏文明的长河里还只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朝气。我们现在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我们的先辈们好不容易历经艰难险阻熬过了八年的抗战之后又投入了国共内战。现在的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都会读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任命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事迹,但是为了迎接这一天,不知道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信看过电影《解放·终局营救》预告的读者对于电影中介绍的事关北平能否和平解放的天津一战场景中的各色人物的本色出演已经充满了期待,但该电影还要等一个多月才能上映。而今天带来的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史建全和东方合著的《解放了》一书则是《解放·终局营救》的原著,如果眼前的你等不及的话可以通过本书来了解那个我们不曾经历的年代的艰难。

  本书与电影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不需要考虑道具时间等外在的成本,可以将作者自己的思路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书中上场的主人公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一开始的场景是一个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在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位年轻的母亲之所以不顾表姨的反对执意去交战处寻找丈夫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丈夫无条件的新人,但是遗憾的是孟幽兰的母亲与丈夫之间通讯纸条交接的时间出现了偏差,阴差阳错之下孟幽兰的母亲就这样出现在了交战区,最后丢掉了姓名。

  《解放了》读后感(十):生活首先是生存,来之不易且珍惜

  看了小说《解放了》,然后再和电影《解放·终局营救》简介比较,故事和电影还是很不一样的。也许大背景差不多,画面感也是战争和人物矛盾,但人物角色不一样,经历各不同。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讲述大背景中国解放前夕的平津战役和北平解放时的市井小民的经历过程片断。作者截取了四个不同底层身份的孩子在战争背景下不同情况相遇后的追逐经历,间接为读者描述着那段时间的黑暗混乱里,迫于生计,为了生存的生活状态,人性挣扎,被救与救赎,信念崩塌然后再重塑,再看到希望的曙光的画面重温。

  在大环境风云变幻之际,小人物要么躲得远远的无力地看着周遭的环境改变,待稳定后再出现;要么一腔热血有志于改变混乱状况而投身大潮,为自己也为家人奋斗;还有那些主动或被动随波逐流的,积极投机发展或被迫寻求改变。那个时候,个人力量显得很渺小,一旦卷入混乱,脱身不容易,也许心里有那么一点活着或更好生活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往前进。但最终在现实面前,部分人残酷被撞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极具画面感的社会,那些战争里灰暗的角落,肮脏的底下,凌乱的街道,报废的建筑,逃亡的人,拯救的人;战后庆祝的人,受处分的人,报仇的人,消失的人。。。。。。每次随着画面的切换,我知道又一个牵连开始了。看着小兰弱小的身影在混乱中穿梭,好想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先躲起来,安稳后再去寻亲,然而人活着还需要生存,还需要找吃的,所以又有了后续,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小五,有了为报仇穷尽“残忍”一根筋的大脑袋,有了好人没得好报以微薄信念支撑理想的单眼皮。一个为了寻父,一个为了报仇,一个为了生存,一个为了平反,乌云遮月,世界终将天明,待解放之时,阳光普照。

  相较于故事里的人民,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美好,安居乐业幸福美满,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世界上其他地方仍然有着战乱不止,可想而知他们的水深火热。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感恩,珍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解放了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