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精选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是一本由[英] 马克 • 福赛思(Mark Forsyth)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一):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差不多叫做《词源学:在英语的隐藏联系中漫游》,很清楚就是将英文单词中那些有意思的词源学故事。一个单词原本是表示什么的,后来慢慢演化成了什么,受到了什么的影响,最终变成了现在这个鸟样子。这种词源的考究说厉害了,是研究语言的流变,是研究文化的渗入和影响,是人类文明的交汇。但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做学问的时候常常已经没什么兴趣去专业地考据,去翻故纸堆,去问死人要饭吃。
除了搞学问的人,词源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扮演角色吗?对于我来说,工作上还是很偶尔要用到的。比如给学生上课,虽然做的是理科的工作,但在一些专业内容介绍的时候还是会往后看,有时候一不小心就看到了古希腊,这个时候就要讲讲一些现在英文单词中的词,当初就是这帮老头子们开始得瑟出来的,但是那时候叫做blabla,后来到了英文就变成blabla。这个部分其实学生也不怎么爱听,谁关心呀,对吧?但是讲一下吧,显得有学问,我把老祖宗都搬出来了,我讲的话总还是有点份量的吧。
那对于不是那种需要站在讲台上胡扯的人来说,了解一下英语相关的词源学的意义是什么呢?emmmmmmmm好像真的没什么用。但是,但是,这时候话就要说回来了。知识这种东西是分深度和广度的,吸收的时候要两者兼顾,这样偶尔就会有惊喜。比如,翻到heroin这一节的时候,了解到这是拜耳之前卖二乙酰吗啡的商品名,我已经把这个小故事更新进了课件中。这种意外的获得只有在看闲书的不经意间才能拾取,之前备课收集资料的时候就没找到呀。
乍一看,《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唠》这个书名好像有点言过其实,但在已经建立了深度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保持这种对奇怪知识的长时间广泛摄取,可以很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类比。到这个时候,知识不再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知识本身,而是能成为一种有机的存在,能让你成为一个SSR话唠。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二):前言
人们偶尔会问我某个词的来龙去脉,这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还好,同样的错误他们不会犯第二次的。因为我天生是个沉默的家伙,甚至有点难以接近。但一说到“词源”“词是怎么产生的”,我就会滔滔不绝。曾经有一个小伙子,吃着吃着饼干,突发奇想,问我biscuit(饼干)一词是怎么来的。
我跟他解释,制作饼干需要两个步骤,法语中称为bi-cuit,小伙子表示了感谢。我接着说,biscuit 中的bi 与bicycle(自行车)、bisexual(双性恋)中的bi 是一回事,都包含“两个”的意思,他点点头。接下来,我又灵机一动,告诉他bisexual 一词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出现,发明这个词的人是个精神病学专家,名叫理查德· 克拉夫特- 埃宾,我问他知不知道埃宾还发明了“masochism”(受虐狂)一词?
他说完全不知道。
我又问他,“你知道有个名叫Masoch1 的人吗,masochism的产生跟这家伙有关,他是一个小说家兼……
小伙子说他不知道谁是Masoch,也不想知道,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吃完他的饼干。
可是已经晚了,我已经收不住闸了,我接着说,“你可不知道,还有好多词都跟小说家有关,比如Kafkaesque(卡夫卡式美学)和Retifism(恋鞋倾向)1……我简直停不下来。
这时,小伙子突然向门口狂奔,幸亏我跑得比他还快。我有点恼火,还有很多没说完呢,要知道,这世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总会有着某种联系。几个小时之后,那个小伙子在我画图解释Philip(菲利浦,人名)和hippopotamus(河马)的关系时 才趁机从窗户爬出去逃脱。
经过类似这样的一件事后,我的朋友和家人简直无法再忍了。经过严肃讨论,他们觉得把我送到精神病院最安全了,但这么做又有些过分。绝望之余,他们只好向出版商求助——出书总能解决一些社会工作所不及的问题。
最后他们在卡利多尼安路附近找到了一家出版商,出版计划也有了:让我先从一个词说起,然后引出与它相关的另一个词,接着引出下一个词……就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下去,直到我江郎才尽,讲不下去为止。
如此,出书就有了双重好处。第一,可以让我不再“走火入魔”,兴许还能从我的魔爪下救出几个无辜的听众。第二,书不同于人,读者可以安心地把它放在床边或厕所,随时打开,随时合上,随心所欲。没错,就是这样一本书,我的思考就从这里出发……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三):语言背后的故事,原来如此有趣
对于欧洲央行所在地法兰克福,我一直心存疑问,为什么一个德国的城市,却叫着一个纯正的法兰西名字?追溯历史的源头,这里是一处浅滩(ford),法兰克人在此渡过美因河,开始了征服高卢的漫漫行程。Frank-ford on the main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也成为一个历史的坐标。
跟随法兰克人征服的步伐,重新解读那些沉淀下来的语言词汇,就会发现词汇形成的缘由。法兰克人残酷镇压高卢当地的人民,只有法兰克本族人可以自由发表言论,speak frankly(坦白地说),其他人则是disenfranchised(被剥夺了权利的)。
语言词汇是历史的记忆,每一个语言符号的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马克 福赛思(Mark Forsyth)对这些故事如痴如醉,考究得不亦乐乎。福赛思是一位英国作家,记者,校对员,他曾收到一本《牛津英语词典》作为受洗礼物。从此在词源学的探索之路上一往无前。代表作《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唠》登顶《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读完本书你可能会变得更加话唠》是其姊妹篇。
Venezuela and Venus and Venice 中文翻译为委内瑞拉 维纳斯和威尼斯,委内瑞拉是南美洲的一个国家,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美神,而威尼斯则是在亚得里亚海的波光中屹立千年水城。这三个v字头的单词代表的意义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他们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在《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唠》里,福赛思分享了他的研究结果。
1499年,一名在葡萄牙船上的叫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商人,回到欧洲指出哥伦布发现的这块陆地并不是印度,而是另一块新大陆。文章发表后,在欧洲引起很大的轰动。地理学家们决定用这个意大利商人的名字来命名这块新大陆,即叫做“亚美利加”(亚美利加是亚美利哥的拉丁语读音)。在南美洲的马拉开波湖附近,亚美利哥看到这里水光潋滟,景色旖旎,房子多采用吊楼形式建筑在湖面上,很象著名的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便取名委内瑞拉,意即“小威尼斯”。
委内瑞拉这个名字与维纳斯并没有关系,但发明这个词的亚美利哥通过姻亲关系与维纳斯发生了某种联系。亚美利哥的表兄马尔科,马尔科娶了一个女孩名叫西莫内塔 卡特娜,她是一位绝色美女,波提切利以她的模样为原型创作了作品《维纳斯的诞生》。
词汇构成的语言是世界交流的见证,她跟随人类探索的航程,越过浩渺的江海,在彼岸的驻足。这些词汇隐藏在语言的某个角落,当我们回头再看,品味她们之间彼此的关联,就会发现那一串串经年往事,如珍珠一般闪亮在历史的一个个节点。
福赛思天生沉默,但一说到“词源”“某个词是怎样产生的”,他就会滔滔不绝。除却词源形成的历史渊源,福赛思更擅长于将词汇拆解和重组,以形成彼此之间有趣的关联。
浓缩咖啡(espresso)与自我表达(express yourself)就是一组有趣的关联。一杯浓缩咖啡espresso 是通过将蒸汽向外压(press) 过密实的咖啡粉萃取而成的。这个过程与奶牛挤出 (express) 牛奶是完全相同的过程。打个比方来说,人的想法从头脑中挤出来(express) 通过嘴巴来表达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就有了 self-expression。
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其承载的文化必将愈加厚重。在开放的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彼此不断碰撞与交融。一个高效的方法就是了解更多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故事,她们内容是如此地丰富并非常有趣。福赛思已经做了成功的尝试,值得我们紧紧地跟上。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四):用一本“话痨”英文词典带你进入脑洞大开的英语世界
学习英语最厌烦了就算是背单词了。大多数情况是打开书把这个新单词记得牢牢的,可是刚合上书就立马变模糊,大声朗读几遍吧,可是默写的时候又变得模模糊糊……早上背,中午忘,中午背,下午忘,晚上背……简直是恶性循环。
可是不背又不行,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词汇量要是没达到一定数量,是不太可能学好英语的。那么怎么能更好的记住单词,很多人推荐看看英文小说和英剧,可是在看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明明本来认识很多单词,可依然看不懂英文原著,英剧如果不看中文字幕,就不知道这部剧讲了一堆啥玩意儿……学学英文歌曲吧,说不好还唱不好吗?可是好多的歌星英文歌曲唱的特别溜,可与外国人交流还是得靠翻译。好像方法也不太靠谱。
出现这些短板的原因就是,你只记住了单词,但不了解单词所处的“语境”。真正想要学好单词,还是要了解单词的背后文化,产生的历史等等。这样不仅单词记住了,英国的文化也顺道了解了,何乐而不为呢?
眼前这本《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可能是你读过最搞笑,最好玩的英语单词书,也有可能成为你日后在朋友聚会中“卖弄英文”来吸妹的神器哦。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名叫马克 • 福赛思,在他小时候曾收到一本《牛津英语词典》作为受洗礼物,从此在词源学的探索之路上一往无前。2009年,他开始写 “墨水傻瓜”博客,以期与啰嗦的世界分享一堆无用的信息。而后,由渊博的知识和满满的倾诉欲集结而成的这本书就诞生了。
《读完本书后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中将111个常用英语词汇的词源故事,以首尾相连的形式幽默讲述,将各学科、各门类的有趣知识,都融合到单词里。
比如说到饼干这个词,英文是Biscuit,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制作饼干需要两个步骤,而这里,bis和bi都有“两”的意思,bi之所以有“两”的含义是由于b排在字母表第二位而出现了这个含义。那bis呢,其实是bi的副词形式,如果你的英语有一定基础,你肯定马上会恍然大悟。最初的饼干就是把面包放到烤箱中烤两次得到的,这里biscuit就是表达这个含义,被烤过两次的饼干就会变得又硬又干,利于携带和长期保存,因而在航海和军事领域中被作为重要食物。
再说说机器人这个词,英文叫Robots。很久以前,奥匈帝国统治了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国家有地主和农夫两个阶级。地主有大片的土地,农夫只能靠地主分给自己的土地耕种,而且不但要耕种自己的小块地,还要为地主劳作。这种制度被称为robot,相当于农奴制。后来1848年这种制度被约瑟夫二世废除,制度废除了,名称却保留下来。
72年后,一位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写了一部关于未来的恐怖剧,剧中一家工厂制造甘心为人效劳的奴仆,作家原本决定用拉丁词根labor来命名这位仆人,称之为labori。可是作家的哥哥约瑟夫建议修改这个名字,改为robots,因此,这部剧演出时候的名字就叫做RUR: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罗索姆万能机器人),这部剧非常成功,两年后,robot这词就进入到英语语言。
没有人知道士兵soldier这个词从哪里来,但最佳猜测是它和盐salt有关,在古代,盐的价值比今天要高很多。对罗马人来说,盐是美味的白色黄金。罗马军团的士兵会收到一笔特殊的津贴专门用于买盐,这笔钱叫做salarium,我们由此才有了英语单词salary(薪水)实际上就是盐钱的意思,salt-money。
几乎每一种食物都有盐,而且大量的有关食物的词语都与盐有关。罗马人把盐放入酱汁,称其为salsa。古代法国人丢掉其中的L,变成了sauce(调味汁)。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保留了L,所以他们制作的香肠叫做salami,可以配酱汁salsa食用。
书中像这样有趣的事例还有很多,看着看着,就可以理解很多英语单词。对于英语单词还在挠头的人们,不妨放下手中厚厚的英语词典,翻开这本书吧,《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带你进入不一样的英语世界。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五):写在世界读书日:生活需要幽默,看看让人会心一笑的英式幽默
(本文系作者原创,严禁各种抄袭,欢迎转载,转载请私信作者授权,无授权转载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擅自转载人自负!)
我们从一则英国超市的公告说起——
疫情期间面对民众疯抢卫生纸的行为,一家英国超市出示了这样的公告:
译文为——
“尊敬的顾客:
由于最近一些十足的智障导致愚蠢行为和恐慌购事件频发,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厕纸和基本常识的缺失!
我们估计等到这些傻子在家被一堆厕纸包围却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被饿死的时候,我们的这些供给就会恢复得啦!
感谢您的耐心~”
英国人的幽默让人会心一笑,这种幽默是中国人所缺少的。中国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受儒家学派影响的中国文化,呈现在外的是温柔敦厚,不苟言笑,因此鲜有在公众场合戏谑的行为。因此,幽默元素在中国是有缺失的。
来看一本英国作家的书,你肯定会被书名欺骗——
你面前摆着一本《读完这本书你可能成为一个话痨》。你推测这可能是一本提升人表达能力的书,而事实上,也许这就是英式的幽默,因为,里面并没有教你成为话唠的方法,有的是下面的内容——
案例1:关于放屁
“《短暂的生命》记载了牛津伯爵的悲惨故事——
这位牛津伯爵在想=向伊丽莎白女王弯腰鞠躬时,碰巧放了一个屁,他感到羞愧难当,于是外出游历七年。在他回来后,女王迎接了他,并说:My Lord, I had forgot the fart.(阁下,我已经忘记你的那个屁了。)”
“一股小风般向后释放,鼻子比耳朵更容易感受到,老年妇女责怪坐在膝上的小狗时常常使用。”用英语解释为“an escape backwards”(向后释放)
一首英国歌谣这样唱道——
Beans, beans, they are good for your heart The more you eat, the more you fart; The more you fart, the better you feel; So let’s beans for every meal. 豆子啊,豆子,它们呵护你的心脏 你吃得越多,放屁就越多 放屁越多,身体越好 让我们每顿都吃豆子吧。案例2: 大炮用女孩子的名字命名
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英国的大炮,而是喀秋莎火箭炮。事实上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法国,美国都如此。
德国制造了一门超级大炮,重达43吨,可以将1800磅的炮弹发射到2.5英里以外。设计师们以公司老板的名字命名了它,德语Dick Bertha 翻译过来就是胖贝尔莎。而英语中则翻译为Big Bertha,大贝尔莎。
事实上,大炮(guns)一词出自于第一门大炮温莎堡加农炮,它的名字是(Gunhilda)。Gunhilda贡希达尔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通常缩写为Gunna。
案例3:“中指”的有趣翻译“fool’s finger”
中指middle finger为何翻译是傻瓜手指?
这要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会向不喜欢的人竖中指。
罗马诗人马夏尔曾写过这样一句诗——
If you are called a proof do not pause or linger But laugh and show the chap your middle finger. 如果有人侮辱你,因为你是同性恋,不要彷徨,不要犹豫 哈哈大笑着向他竖起你的中指。“这本诙谐的小书将词源学从字典里死气沉沉的页码中解放出来”——《好书指南》(Good Book Guide)
正如这段推荐语而言,这是一本以生动轻松的方式解释词源的专业书籍。从英语单词追溯到产生它的文化,趣味十足。也是进一步学习英国文化的途径。
如果你想知道火鸡与土耳其、卡布奇诺与和尚、究竟有什么关系?三伏天为什么是Dog Days?Bugbears and Bedbugs妖精和臭虫的来历?等等诸多词汇的来历,你可以阅读此书。
读完这本书你会成为话痨吗?也许里面的逻辑是,你通过阅读此书,了解了一些词语背后的历史和典故,你的知识渊博了,当然可以在朋友面前大方地秀一下啦!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六):社交场合找不到话题,怎么办?3招教你增加社交谈资成为话痨
今天跟一位知识付费的老师聊天,我只是基础提问了一些知识输出的技巧,他就滔滔不绝地跟我分享了他最近怎样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断梳理、总结、输出的经验。
我相当感激他的分享,但恰好在他不断给我信息的时候,我接了个电话忙了一会。那位老师看我一段时间没回复,他可能以为自己说多了我烦了没有回,就跟我说了一句:“不打扰你工作了,我就是这样一个话痨,说开了停不了。”
后来我回复他很感谢他的热心分享和倾囊相授,只是刚刚忙了会所以没来得及回信息。
有社交需求的朋友都知道,怎样打开话题是社交能力的第一步。很多有社交障碍的朋友都怕遇到话痨,其实也并不是说话痨会让别人有多讨厌,只是有社交障碍的朋友本身就缺乏应对陌生人的能力,而话痨却是一打开了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了。
“话痨”确实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能为无聊的社交提供很多乐子,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让社恐人士陷入不知道怎么回应的尴尬局面。
所以呢,“话痨”这个词,好像在很多人眼中看来都是有点贬义的。但在我看来,要成为受人欢迎的“话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首先你得有丰富的学识,其次得脑子转得非常快,这样才能在聊天时有源源不断的新观点展现;
其次你还得非常外向,愿意跟形形色色不同类型的人去沟通相处并且耐心找话题;
最后当然是有点某领域的过人之处,这样无论你怎样唠叨,别人也愿意听。
由于最近在写自己的社交达人养成记的专栏,很有兴趣去了解不同性格人群的社交属性,看到一位英国绅士、《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作家第一位的马克.福赛思写的《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对“话痨”又有一个新的认知。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见人爱、人人愿意听你说的话痨呢?以下三点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比起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化
我从小学开始学习外语,成绩一直挺好的,反正没有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下过什么苦功夫,一直到大学也选了英语专业。可能是一直学外语吧,总觉得学习语言不是一件难事,但看到知乎上外国人学中文的考题,真是笑喷了,难怪中文被列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了。
像上面这个样题,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当然能一看就知道是要选羊毛衫了。但是我问了好几个在中国工作多年的外国朋友,他们也觉得刚看到题目不仔细思考都有可能选错。
这样选择错误,如果你回去翻一下自己曾经的外语试卷,相信总能找到几个类似的。
其实说学习语言难,难点并不在于单词有多难背,词的含义有多难理解,最大的难度是在于使用习惯和文化习俗。
要理解不同语言的使用习惯,还得了解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所以我们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大学课程最必不可以的一门学科是外国的文化。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去了解外语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使用习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且有意思的是当你越是积累了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你会越想去跟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人去交流你学到的东西或者你想了解的更多的信息。
通过这些交流,不但容易成为话痨,还能使你的认知层面上升几个段位。重点是当你的国际文化知识水平上去了以后,你所讲的话题质量会逐渐提高,这样的话痨在社交场合是受欢迎的。
02| 要拓展话题,你可以去多点了解词源的来龙去脉
“追求文字精确之人须借助词典,以及词源词典,如果他们愿意......”--约翰.弥尔顿《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的作者马克.福赛思在前言部分提及他写本书的初衷时,说到“人们偶尔会问我某个词的来龙去脉,这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一说到‘词源’和词是怎么产生的,我就会滔滔不绝。”
他接着举了个例说,曾经有一个小伙子,吃着吃着饼干,突发奇想,问我biscuit(饼干)一词怎么来的。
他跟那个小伙子解释,制作饼干需要两个步骤,法语中称为bi-cuit,小伙子表示了感谢。他又接着说,biscuit中的bi与bicycle(自行车)、bisexual(双性恋)中的bi是一回事,都包容“两个”的意思。
本来说到这已经把biscuit这个词解释得很透了,但作者突然想到了跟他上述举例有关的其他词的来源,还想着继续解释,但是那个小伙子已经听不下去了。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并非要让读者成为像他一样的话痨。只是他希望把自己知道的而很多朋友不知道的词源知识分享出去。
例如Turkey这个词,有点英语常识或者海外地理认知的朋友都知道,就是“土耳其”的英文原名。但没有大写的话,turkey就成了英美国家的家常菜--“火鸡”。
小时候学英语的时候还以为只是一个翻译和传统用词,但是追根溯源,才知道早期的美洲探险家们在长满木兰树的森林里经常听见成群的火鸡(turkey)的叫声,这是因为火鸡本来就出自美洲。
当时人们开始将珍珠鸡从马达加斯加进口到欧洲,进口商大多来自土耳其,他们被称作土耳其商人,而他们带回土耳其的珍珠鸡就被叫成了Turkeys。
但是这种鸟跟火鸡其实不一样,而之前提到的美洲森林里的火鸡,也被称为turkey,这样就给了人们一种错误的观念--turkey来自于土耳其。
在英文中一词多义或者放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表达意思,例如:
“You don't talk turkey at all.”(你说话太含蓄了。)
所以学语言的人确实是很容易被这些不同的表达习惯和词源不同的用法弄得精神崩溃,继而不想再去学习了。
但是如果是对语言和异国文化有兴趣的人呢,会通过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去了解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样不但能把学习变得有趣,也能让自己的记忆更加深刻,学习的效果倍增。
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增长见闻,也能增加我们的社交谈资,一举两得。
03| 没有天生话痨,但总有一些话题能让你欲罢不能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的作者强调自己本来是一个沉默的家伙,但是遇到跟别人谈论跟词源有关系的话题,他就会变得喋喋不休、欲罢不能。
于是他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建议他应该去出书,这样的话可以让自己圈子范围外的朋友也能了解到这些跟词源有关系的故事。
把自己训练成某领域的话题专家,也是一种本事。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并非每个人都善于自我表达而已。
像我们熟悉的苹果领袖乔布斯,每次开新品发布会都能把产品的精髓讲得出神入化,把听众所有的精神都吸引住,但私底下他就是一个除了工作只知道工作的理工男。
所以找到自己擅长的话题,并持续深耕,那即使成不了话痨,也能让自己不断增加社交谈资。
结语:
法国作家莫里哀说过:“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能力确实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特别礼物,也是我们人类跟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内容丰富有趣,看完此书不一定能让你成为话痨,但至少能助你善用语言能力、丰富自己的社交谈资。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七):语言星空的共轭大π键
我已经成功变成一个话痨
我与词源学的渊源是一朵玫瑰,一朵沙龙玫瑰。
《旧约·雅歌》第二节所罗门之歌有句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As the lily among thorns,so is my love among the daughters.第一句中文译作: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或作水仙花〕,当时我觉得疑惑,rose of Sharon怎么能译成水仙呢,于是我查了一下,发现它是一个植物大家族,既可以指代不同的玫瑰,甚至可以不表示玫瑰,rose of Sharon常见的种类有crocus,tulip,lily与narcissus; 其中并无我所熟悉的水仙,也就是daffodi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BY WILLIAM WORDSWORTH查了wiki之后才知道,daffodil说是“水”仙其实不严谨,因为作为Wales的国花,他是长在土壤,而非水里的黄水仙,而我们常见的“水”仙,也就是Rose of Sharon的Narcissus,来源是溺死后化成水仙的美少年 纳西索斯 之名,他是希腊神话中最俊美的男子人物,他爱上自己的影子却浑然不知,最终溺死河底,因此现在 与纳西索斯相关的词语,都皆与“自恋”相关
后来学GRE的时候,为了记单词,我读了一本
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9.4李平武 / 2008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词源学的书籍,当时就像Forsyth一样,对刨根问底起了巨大的兴趣,每个词都想拆解一下,追根溯源,当时就结识了查词源的silver bullet: https://www.etymonline.com/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是myopia,是近视或目光短浅之意,op源自希腊语ōps=eye,但是my这个前缀的确是未曾见过,etymonline是对整个词做了溯源,my是close,op是eye,op标记了来源:Greek,而my没有,便又去翻wiki dictionary和Cambridge dictionary,都无功而返,最后我的朋友找到了1999年的《48th Venice Biennale》,终于我的疑问有了答案
my源自希腊语myein,最初的意思是close the eyes or mouth,随时间的发展,这个词的意思变成了thing which has not been, or cannot be, explained.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或者解释的事情,类似于中文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事”
这些奇怪又浪漫的知识除了锻炼思维的发散力之外,在与人交谈之时也可派上了免去冷场的作用(甚至也像中文译名一样:越来越话痨!),不过自己搜集总免不了期盼机缘巧合,《话痨》来的时间就刚刚好,免去了自己东撞西碰
在阿兹特克人的神话中,itzpapalotl是黑曜石蝴蝶之神,被困于石头之中,必须通过另一个神的帮助才能解除束缚,获得自由,因此,相似的是,古希腊人将蝴蝶称作psyche,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灵魂女神,而分析analysis在希腊语中表达的意思是release(释放),因此我们所熟悉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从字面上来说就是the liberation of the butterfly蝴蝶的释放,弗洛伊德所创造的新艺术,可真是美妙万千啊
父亲很喜欢带我去夜钓,有时很晚了开车从郊外回城,会随处在路边找还开着的饭店,有次在一家乡村饭馆的后厨里,突然听见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我向生源处走近却没见到汽车,而是听到了几声狗叫,再走近发现这声音竟是只鸟儿发出的!我惊讶的对父亲诉说着,结果这鸟儿把我的话也一并学了去,且不光是音调一致,连音色也与模仿的对象毫无不同,老板告诉我这种鸟叫鹩哥,很是聪明,喜学人说话, 没过多久,我就在《话痨》上看见了鹦鹉在语言学的价值,因为它能够保留死者的语言。19世纪初有一个探险家名叫亚历山大・冯·洪堡,他当时在委内瑞拉发现了一只老鹦鹉,这只鹦鹉仍然在重复着一些阿图部落的语言。当时已经没有人会说那种语言了,因为阿图部落在几年前已经被全部消灭了。另外一个部落把那里的人全部居杀,凯旋而归,其中的一个战利品就是这只宠物鹦鹉。它仍能发出曾经抚养它的部落的人曾说过的只言片语。因此,委内瑞拉文明只能从这只鹦鹉的学舌中探求蛛丝马迹了。
Forsyth这本词源学妙就妙在并不像字典式的词源学书籍一样按照字母排列,以让人ABCD按图索骥,而是根据词语与词语之间明里暗里的连系,将不同语种之间的巴别塔推翻,将这些星星点点的词汇串成一个共轭大π键,左右链接,首位相衔,这也是作者最后使用双关A TURN-UP FOR THE BOOKS作结的原因,既是衔接了buck到boc的词汇漫游,又是照应全书第一个介绍的词汇。这样的安排,让人不感觉是在学习词源学或者是背单词,而是在看人类历史的走向,有时会哈哈大笑,有时因为人类万年不变的劣根感觉悲从中来。
This is a book. The glorious insaniti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ean that you can do all sorts of odd and demeaning things to a book. You can cook it. You can bring a criminal to it, or, if the criminal refuses to be brought, you can throw it at him. You may even take a leaf out of it, the price of lavatory paper being what it is. But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you can never do to a book like this. Try as and how you might, you cannot turn up for it.
曾经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克罗列斯的话:每颗星星就是具有精神形式的地上植物,他只是在质料上不同于地上的植物。除了哲学与符号学,还有谢尔顿盯着一个物理公式大赞其美丽动人。莫奈的花园,霍金的宇宙洪荒,无限的词语历史,任何事物只要思索到深处就会倍感浪漫——实际上,珍贵的不失浪漫,而是我们一直能够在茫茫的无垠的虚无里,感受浪漫的心
所以,请感受这本书吧,never turn-up for the book, 词源,大概是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八):身为学渣的我,用了这一招,仅用18天考过了英语四级
好吧,今天说点我的糗事。
读大学时,我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十分的迷茫。我整日纠结的一个问题:既然人生无意义了,那么我活着干嘛?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经常从图书馆里借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哲学书阅读,要不就是边散步斜着45度角仰望天空啊,希望能找到答案。
但是吧,我再怎么迷茫,每个学期的期末考总要应付一下吧,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就要考过英语四级吧。
因此,每学期我最认真读书是期末考前两周,找同学补笔记、画题,背诵,幸好我的记忆力还可以,每次都能稳妥地过了六十分的大关。
可是,英语四级是全国性的考试,并不是随便准备一下就过了。我有个同学,成绩比我好,考了三次都没有过。
即使这样,我并没有把英语考试放在心上。当时,在我看来英语四级考试纯粹是浪费时间,互联网这么方便,想知道单词搜索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干嘛还要费时费力地背单词呢。
反正,我报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后,我整日还是沉浸在思索人生意义的重大问题上。
当时,学院组织了英语四级考前辅导班,强制性参加,我的身体是去了,但心思飘远了。
直到考试前第十八天,我才开始重视英语四级考试。
有人要问:“为什么是考试前第十八天,你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英语四级考试前的第二十天,新东方英语的俞敏洪、王强到我们学校的体育馆做了一场长达四个小时的演讲。俞敏洪的现场演讲非常有感染力,场上的人听得热血澎湃。刚开始,体育馆三千个座位还有空缺,但是演讲的过程中,没有拿到入门票的同学直接翻墙爬窗户进来了,保安不拦着也不赶人。等到演讲结束时,体育馆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人山人海。
好吧,俞明洪的演讲给我最大的收获:学好英语,我就可以原滋原味地阅读欧美哲学家的书籍,看看他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
因此,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去书店买了一本《新东方英语四级词汇词根记忆法》。我算了一下,去掉三天总复习,我真正背单词的时间只有十五天,这本书三百多页,那么我一天就要背二十多页的单词。
幸好,这本“红宝书”(当时的封面还是红的,不是现在的绿)采用的词根联想记忆法,也就是说你只要记住一个词根,举一反三,我就能顺手记住或猜出其他单词的意思。比如:
这个方法很适合我,我只要知道词根就大约猜出单词的意思了。当然,我只记词根的中文意思,并没有追究词根的由来。
这样,我每天背两个小时的英语单词。之所以这么努力,主要是我发现英语四级历年真题中的分数分布规律:阅读分数最高(40分),作文次之(20分)。我想考过六十分,这两部分我必须拿到80%的分数,而阅读和作文最重要就是词汇量。至于听力可以靠蒙,选择题完全靠高中的语法知识了。
制定了考试策略后,我就开始照计划复习了。
虽然,我平时没认真读书,但是真正读起来是非常认真,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就这样,抱着赌博的成分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我进了考场,考完了试。等到成绩出来了,437分,险过了合格线425分。
当时,认识我的朋友听说我过了英语四级,都不太相信我是自己考的。好吧,我就亮出了“红宝书”和考试策略,他们半信半疑,最后用了一句话总结——她是捡了狗屎运才考过的。
算了,自信最重要了。
考完之后,我又把英语冷落一边了。应试型的英语单词,属于短时记忆,考过就忘了。我也忘记了苦背单词的雄心了,继续读中文版的哲学书。
不过,最近我读到了一本有趣的书,燃起了我对英语词根的热情的同时,弥补了当时对英语文化缺乏了解的遗憾。
英国作家马克•福赛思,曾收到了一本《牛津英语词典》作为受洗礼物,从此踏上了词源学的道路。平时,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只要有人问他“词源”词是怎么产生,他的话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真能用口水把人“淹死”。为求解脱,他的家人建议他把想说的话写成一本书,于是就有了这本《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
马克•福赛思之所以这么能说,主要是他深入了解英语词源学,同样使用了联想记忆的方法,找到各个英语单词有趣的链接,以幽默的口吻调侃每个英语单词,让人一看就停不下来。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这本书总共收录了111个英语词汇的词源故事,结尾附上小测试了,希望读者能掌握他的方法,轻松地学习英语。
以词根“press”(向外压)为例。
Espressos的中文意思是浓缩咖啡。马克•福赛思是这样记忆:一杯浓缩咖啡是通过将蒸汽向外压(press)过密实的咖啡粉萃而成。
同词根还有self-expression(自我表达),因为人的想法是从头脑里挤出来通过嘴巴表达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词根“press”前缀加上“ex”组成“express”(专门的),那么我们也就理解,“expressly”是指专门地,“express delivery”是特快专递,“express train”是特快专列的意思了。
你们看,学会了一个词根“press”就同时记住了六个单词了。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人的看点,那就是英语单词产生的故事了。
以我们熟知的星巴克(Starbucks)咖啡为例。创始人杰瑞•鲍德温很喜欢《白鲸》这部小说,他就想以船号“斐廓德”(Pequod)为咖啡店名,合伙人提醒他我们开的是饮料店,名字中带有“Pee”(小便)的发音不合适。于是,他们又开始寻找有当地特色的名字,然后他们发现有一个叫“Camp Starbo”的老矿区,鲍德温稍微调整一下发音,也就是“Starbucks”(星巴克)——《白鲸》小说里“斐廓德”号船大副的名字。
大家以为星巴克的故事就这么完了吗?不!
马克 • 福赛思还可以从“Starbucks”说到“Starbuck Island”(斯塔巴克岛)到“Starbuck”家族等等。总之,想叫马克 • 福赛思立刻闭嘴是不可能,除非你告诉他:我正在阅读您的著作《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
最后,我不得不提醒各位,英语并不是像我年少轻狂时,以为的那么简单。
在《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里,我看出英语单词的来源蛮复杂:法语、拉丁语、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希腊语等。有些语言已经消失了,有些已经被改写了,我们现在阅读的英语和三百年前的英语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了。
总而言之,英语的词源背后是丰富的人类文明。
说实在,我也不知道这次重新燃起的英语单词的热度会持续多久。且不管它吧,我先把这本《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再读一遍。
这是灵林玖玖原创书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九):星巴克为什么叫Starbucks?这本词霸和话痨写的词源书告诉你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词源学这个学科印象不深,唯一跟词源学扯得上关系的,是学书法的时候,拆解字的结构,老师从象形文字开始介绍字形的变化,追根溯源,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汉字一开始就是象形变化而来。
看完这本书,我专门去查了词源学——词源学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讲词的来源的学科。
词最初是怎样产生的,古代哲学家们早已谈论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用音近义通的方法解释词源,这种方法,训诂学家叫作“声训”。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代表。
在欧洲,古代希腊哲学家也讨论过词是怎样产生的,可惜18世纪之前,大家都深信基督教的《圣经》,以为希伯来语是欧洲一切语言的始祖,所以当然找不到准确的词源出处。后来欧洲的语言学家们终于慢慢厘清思路,找到了部分字词的来源,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英语的很多词源和含义还是已经发生了天差地别的变化。
这是一本注定比较冷门的书,因为它的定位是词源学,读者预期是语言爱好者。可是它又是一本创造奇迹的书,因为它是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No.1的作品,2011年首次出版,至今仍位居英国亚马逊畅销榜6545,4.6星评分;Goodreads评分4.22。
这本神奇的书,就是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作者马克 • 福赛思(Mark Forsyth),英国作家、记者、校对员、代笔作家、学究。
这是一个脑洞开得极大的家伙,他天生沉默,却在碰到“词源”相关的问题时会立刻变身“话痨”,滔滔不绝停不下来。这本书(book)就是从他介绍“A turn-up for the book”开始,连续串联了111个常用英语词汇的词源故事,以首尾相连的形式幽默讲述,将各学科、各门类的趣味知识融合到词源学这门学科,将词源学从无聊的词典里解放出来,让我看得欲罢不能,看完瞬间想看姊妹篇《读完本书你可能会变得更加话痨》(The Horologicon),甚至还想以我初中英语水平挑战英文原版书籍阅读。
有多有趣?我来举几个例子:
《牛津英语词典》和Autopeotomy
《牛津英语词典》相信每个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参考书,可是它的编纂者却是由一个14岁辍学的苏格兰人和一个犯了罪的美国疯子所著。
这个苏格兰人就是詹姆斯·默里(James Murray),他的一生简直可以说是逆袭典范。放牛娃出生的他,自学了多达25种以上的语言(这语言天赋得有多高?!),成为了一名学校教师,后来为了妻子的健康搬到伦敦居住并成为语言学会的一员。
语言学会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计划编写一部词汇收录最全的词典,编写计划是要追溯英语语言中的每个词的发展轨迹,所有的词将按照时间顺序给出定义,并通过引用当时的原文举例。
默里是这本计划编写的词汇的编辑,可是面对这巨大的工作量,默里一个人不能独立完成,于是他通过广告招募读书志愿者,协助他完成这项工作。
威廉·迈纳(William Minor)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家庭,保守异常。迈纳从小却对异性格外迷恋,以至于父母从小就对他这方面的管教非常在意。迈纳在耶鲁大学学医期间美国爆发了内战,他作为战地外科大夫参战,战后,迈纳被派往纽约,长期和妓女厮混成为部队桃色新闻第一人,在被送往佛罗里达后,迈纳没有收敛,更加疯狂,最后被部队清除。
迈纳从部队被清除后便搬到英国伦敦调养,因为击毙了一个人而犯法,在审判中他被认定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被关在了布罗德莫精神病院。
迈纳在布罗德莫看到了默里的招募广告,于是他开始阅读,然后把写下来的笔记寄给默里以此打发精神病院里漫长的时光。
直到19世纪90年代,默里才发现迈纳居然是个发了疯的谋杀犯,最后默里在1910年说服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释放了迈纳并将他遣送回美国。(更详细的故事内容可以看看《教授与疯子》小说和电影都有。)
瞧,《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功臣原来背后有这样的故事,有趣吗?
啰嗦一句,马克 • 福赛思正是因为曾收到一本《牛津英语词典》作为受洗礼物,从此才在词源学的探索之路上一往无前的。
代表爱情承诺的婚戒为什么要戴在ring finger上?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还不够发达,医生们普遍认为第四根手指(ring finger)上有一根静脉直通心脏,所以就把这根手指用来做心脏的代理,有些针对心脏的治疗就在第四根手指上展开。
如果手指和心脏直接相连,那么在这个手指上套上一枚戒指不是就锁住爱人的心了吗?所以陷入热恋的人们在对方的第四根手指上套上他们认为代表爱情的戒指。
现代医学当然否认了这一医学谬论,可是人们流传下来的习俗却不会改变,看看你的第四根手指,你知道为什么婚戒戴在ring finger上了吗?
星爸爸家的Starbucks你知道怎么来的?
星巴克作为一家全世界连锁的咖啡店相信你应该知道,无数小资人士习惯一杯星巴克的陪伴。你知道这个品牌名字是如何来的?
话说当年维京人一路杀到了英格兰东北部海岸,他们在约克郡现在的哈罗盖特附近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布满莎草的小溪,他们用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称它为Starbuck。后来这个家族就在这里定居繁衍,他们变成了斯塔巴克(Starbuck)家族。历经岁月的洗礼,斯塔巴克家族成了南塔基特最大交易的参与者——捕鲸业的老大。
20多年后,一本描写鲸鱼和捕鲸的小说出版了——它就是《白鲸》。作者本身也是一名捕鲸者,而且对斯塔巴克家族久仰大名,于是他以这个家族的名字命名了小说中的大副。
20世纪,《白鲸》大受欢迎,以至于美国的教师们像我们的老师们一样,在课堂上也给孩子们推荐和宣讲《白鲸》里的华丽篇章。
有一位英语老师,他非常喜欢这本书,有一天他准备和朋友一起开一家咖啡馆做副业,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最喜欢的小说中去寻找合适的名字作为咖啡馆的名字,最后他们三人一致选定了Starbuck,并为了和大副的名字相吻合,在后面加了s,成了现在世界闻名的Starbucks。
下次你再去星爸爸家和朋友小聚时,可以和他们说说这个典故哦!
你喜欢喝的香醇的Cappuccino和可爱的Capuchin Monkeys
1520年,修士马泰奥·达巴肖决定重开简朴之风,提倡做跣足修士。他的提议受到了老修士们的一致反对和排挤,最后他不得不躲到同情他的卡马尔多利教派中。卡马尔多利教派的修士们都穿一件小小的带帽子的袍子,意大利语表达就是Cappuccios,马泰奥也跟着他们穿上了这种袍子。
1528年,马泰奥的跣足运动得到正式认可,跟随他的会友们却习惯了穿带帽披风,所以保留了这一习惯,他们的追随者们因此戏称他们为Cappuccios Monks.
一个世纪后,新大陆的探险家们发现一种头上有一片深褐色斑块的猿猴,他们立即想起了马泰奥他们袍子上的帽子,于是决定把这种猿猴称为Capuchin Monkeys。
这就是有趣的和尚和猴子的故事,和尚和猴子就是这样扯上关系的。
至于我们喜欢喝的香醇的Cappuccino,那是因为马泰奥他们袍子的颜色是奶油棕色的,当撒有巧克力,能够产生奶油泡泡的咖啡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时,被称为Cappuccino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了呢?
真的是一本超级有才的书,我没有想到词源学居然这么有趣!整本书读完,感觉自己的词汇库丰富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和以往死记硬背单词不同,这些熟悉的单词和短语背后的词源故事我都记得一清二楚,不仅仅是背单词可以用,还可以拓展好多冷门知识!真是一本宝藏书呀!
如果你也是语言爱好者,或者和我一样是个英语小白想要增加多一点英语习惯,或者你想要找一本轻松有趣又有料的课外读物,不妨试试这本《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每个词汇讲解单独成篇,充满智慧,也充满了地道的英式幽默,一定让你感觉有惊喜!
另外,附上马克 • 福赛思这位极品词霸、话痨和英国绅士在2009年开始写的“墨水傻瓜”(http://blog.inkyfool.com)博客,更多精彩和有趣常更,可以去围观哦!我是宸妈,喜欢阅读,定期分享所读好书,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点评和点赞!谢谢!
《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读后感(十):韦博英语卷款上亿跑路:搞不清英语的本质,你再砸钱都是被割韭菜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2019年九月,一家已经成立21年的老牌英语培训机构一夜之间就“黄了”,大量门店捐款“跑路”,受影响的学员人数过万。这家机构的名字叫做“韦博英语”,曾和英孚、美联、华尔街英语并称为“英语培训四巨头”。
韦博的英语课程非常贵,就拿144小时的线下课程来说,售价高达36800元,平均一小时255块钱。大多数学员交费多在30000-40000元之间,甚至有人交了10万全款。
然而,国庆假期结束后,交了天价学费的学员们愕然发现,北京、上海、杭州等各地的韦博门店,已是人去楼空,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面关停。据统计,仅韦博北京校区,被黑的学费至少3000万,成都2000多万,上海4000多万。粗算下来,韦博在全国的数万学员,被卷走的学费少说也上亿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割韭菜”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英语培训行业呢?难道那上万名交了高价学费的学员,都是人傻钱多的大款吗?
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掏出几万元学费来学英语的人,都是工薪阶层,甚至是没有收入的大学生。但这些人到底是着了什么魔,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学英语呢?
说到这里,你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学习的目的无非就是两点,一是更好的认识世界,二是能让自己有更多更好的职场选择。
而学习英语,恰恰能同时满足这两个目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英语能力不再是单一的职业目标,而是很多职业的基本要求,哪怕你只是企业里的小职员,当你有机会去参与海外交流的时候,假如你不会英语,怎么跟海外同行交流呢?
因此,学了英语你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学英语,你通往成功的路途将比别人难走许多,更不要说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
不过,中国这几年虽然兴起一阵英语热,学英语的人数越来越多,间接催生了巨大的英语培训市场,也让韦博英语这样的无良商家有了可趁之机。但奇怪的是,中国的英语教育始终有两个奇怪问题:
第一、为什么英语被公认是全世界最简单的语言,但中国人却一直学不好?
第二、为什么中国人花了这么多钱,投入了这么多时间,仍然学不会英语?
其实,这是因为大多数英语学习方法走了弯路。据调查,很多以高分考入清华北大的学霸们,在谈及英语学习方法时,都不约而同地推荐词根词缀学习法。
所谓词根词缀学习法,就是通过英语的词根和词缀进行学习,因为大多数英语单词都是由不同的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如果能掌握词根和词缀,就能顺藤摸瓜,掌握大量英语单词了。
举个例子,牛津词典中的第一个单词是abandon,这个单词可以拆分成以下词根词缀:a 加强(词缀) + ban 禁止 (词根)+ don 给予(词根) → 禁止给 → 放弃。
这样拆分之后,是不是比原来的单词更好记了呢?而且也不容易忘记。这就是词根词缀法的奇妙之处。通过一个词根,就能将许多个不同的单词串联起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个“mot”(动)词根,就能繁衍出motive、promote、demote等单词。
不过,光靠死记硬背,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词根词缀,如果我们能在各种有趣的故事和知识里,不知不觉地记住词根和词缀,是不是就能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了呢?
英国作家、记者马克 • 福赛思,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NO.1作家,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行走的词霸”“博学的话痨”“搞笑的英国绅士”。
在《读完本书你可能会成为一个话痨》这本书里,福赛思以首尾相连的形式,向我们幽默地讲述了111个常用英语词汇的词源故事,并解释了许多常见英语词汇的奇怪来源与应用,例如:和尚与猴子的关系、火鸡与土耳其的关系,弓箭与猫的渊源、影迷与水牛的渊源,“内裤”一词的起源和“China”一词的起源,等等。
福赛斯是一个机智而博学的家伙,他将各学科、各门类的趣味知识,统统融合到词源学这门学科里,各词汇的词源故事单独成篇,篇幅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充满了地道的英式幽默,从而将词源学从无聊的词典里解放出来,成为读者床头厕前的最佳读物。
在姊妹篇《读完本书你可能会变得更加话痨》里,福赛斯指出,很多词汇无法长存于世,它们或有趣得难以让人严肃对待,或准确得难以流于寻常,或粗俗得难以在文明社会存活,或诗意得难以在浮躁时代繁荣。例如,在安妮女王统治时期的盗贼俚语词典里,有上百种关于刀、少妇、绞刑的说法;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一本关于乡村的词典里,充满了灌木林、小巷、马得的病的词汇……
这些有趣的冷知识,看似稀奇古怪,但却饶富趣味,它们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却鲜少人会去注意。而福赛斯却将这些冷知识以英语词根的形式串联起来,供我们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增加我们的谈资。
就拿上厕所来说吧,中国人常用“出恭”“方便”“解手” 等词语,来形容这件难登大雅之堂的事情,而外国人也是如此。福赛斯在《读完本书你可能会变得更加话痨》这本书里就说道:“如果说圣经教会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千万不要粗俗地直言不讳,直接称厕所为厕所。”
那自诩为绅士的英国人,是怎样含蓄地表示自己要上厕所的呢?
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会用“拜访琼斯女士(visit Mrs Jones)”,或“去咖啡店(visit the coffee shop)”这样的表述。英国杰出的演员大卫.加里克曾在1764年到欧洲旅行,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写道:
离开英格兰后,我至今都没觉得自己有过一间不错的“办事处”(house of office),或者像上帝说的,一间方便处(conveniency)。上厕所在意大利是“解决需求”(do their needs),在德国是“注入大海”(disembouge),在英格兰才是“放松自己”(ease themselves)。
另外,一本正经的英国人,偶尔也会有想爆粗口的冲动,但如果你想骂人的时候,却感觉词穷,该怎么办呢?福赛斯建议我们,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这个剧本里面,肯特骂奥斯瓦德的这段话背下来:
A knave; a rascal; an eater of broken meats; a base, proud, shallow, beggarly, three-suited, hundred-pound, filthy, worsted-stocking knave; a lily-livered, action-taking knave, a whoreson, glass-gazing, super-serviceable finical rogue; one-trunk-inheriting slave; one that wouldst be a bawd, in way of good service, and art nothing but the composition of a knave, beggar, coward, pandar, and the son and heir of a mongrel bitch: one whom I will beat into clamorous whining, if thou deniest the least syllable of thy addition.
你看,只要学会了这个,下次再和别人对骂的时候,你就不会陷入被动局面啦。另外,福赛斯还在书里教了我们两种不带脏字,但杀伤力丝毫不差的骂人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做假省法(paralipsis),也就是故意提起你不想被提到的事情。比如,你在数落别人的时候,可以说:我就不说你怎么迟到了,还迟到了半小时;我也懒得提你上次在别人葬礼上丢人现眼;我更懒得说你全部心思都在养宠物上,我现在只想说……
第二种方法叫做反允法(Epitrope),是一种明着认可,暗里讽刺的手法,通常要列出伴随而来的不利因素。比如:去吧,不用管我。你在外面呆多晚都行。把你的肝熬垮吧。我不介意你早点进坟墓,而我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我怎么会介意呢?你爱怎么就怎么吧……
在这两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冷知识,比如:
不想上班的早晨,有没有动过装病(feigning illness)的念头?
如何使用《卡贝尔·卡洛韦的颓废派词典》在办公室的闲聊中装x?
被迫听人唠叨时,如何表现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既在listening,又不是个noddie(只会点头的傻瓜)?
总而言之,语言的最大魅力,全在于它背后的精彩故事,如果你想要在学英语的同时,掌握大量有趣的冷知识,从而和妹子们谈笑风生,再也不担心冷场,那就快把这两本书带回家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