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精选
《不为彼岸只为海》是一本由宋坤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一):给我力量~不为彼岸只为海
从拿到书的那天起,迫不及待的一口气读完,一股力量从胸中涌起。航海的整个过程,就宛如人生要经历酸甜苦辣一样,只有坚持心中的目标,走下去,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同行的人,有来,有走,有“情投意合”,也有“水火不容”,怎么去面对,怎样舍小我,顾大局?一件件看似很小的事,却真实的反应了人的不同格局。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凡事向内看,看看自己,慢慢的就回看开,淡然,才会活的洒脱。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二):大海的召唤
如果你对大都市钢筋丛林的城市生活有些厌倦,而对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海洋和航海了解甚少的话。这本力作可以为你的生活开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这本历时数年,精心打造的航海故事集中,我看到了一个风趣幽默而又坚强智慧的女水手和他的队友们的故事; 我也看到了支持者背后地默默付出; 我看到了一股强大的满满正能量;我也看到了人在大海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百感交集。。。书本好书。。。让你看了无法停下的好书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三):期待已久
2012年做帆船节目时知道了宋坤 ,一开始被她对帆船赛事现场解说的声音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她在2013-2014年间,还完成了克利伯帆船赛全部8个航段的比赛,历经315天,航程4万多海里….这是一位独立、勇敢、坦诚、充满生命力且拥有纯天然精致五官的女子[呲牙][色][色][色]
终于等到了这本记录了她航程4万多海里的书《不为彼岸 只为海》这不是一本只给航海圈看的书,适合每一位正在经历绝望或寻求改变的人。文笔赞,内容也很丰满。京东,当当都有卖。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四):一个富有精神力量的女孩儿
上周参加了宋坤姐的签售会,见到了本人。不是为了本人的外表所震撼,而是她的经历,映出了人生的写照。真实的故事震撼灵魂。谢谢有你,不为彼岸,只为海。记得当时有人问她,你有没有恐惧过,她说真实的情况她没有恐惧过,没有后悔过。因为在暴风雨过后的彩虹中她感受到了幸福是那么的简单纯粹。当问及到父母的时候,她也很坦然的回答告诉我们,在书中写到她的母亲病了。所以她哽咽了一下回答说,为了向母亲证明我是多么的想做这件事情,她做了三件事,找赞助资助她去航海,找了一家媒体来播报她的航海记录,等等这些事情感动了她的母亲。因为爱,所以希望她去实现梦想。一个勇敢切充满智慧的女孩儿。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五):所有困重重,淡淡的化为一句:只为海
收到书的时候,正是台风利奇马肆虐华东沿海城市的时候,躲在家中,看着窗外肆虐的狂风和倾斜而下的暴雨,想象着四万多海里的行程中,这样的糟糕场景再加上十多米狂狼,和滑行在浪尖的一叶扁舟,该是多么恐惧海洋力量的时候。
类似的场景在《in to the strom》书中也有描写,加上团队的合作分析,那本书成了一本组织管理的书。然而,宋坤的书更多的,是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悟,是对海洋的敬畏和热爱,是对顺境逆境的思考。
书里很多句子可能都是远离网络社会,面对茫茫大海,独自思考的时候才会有的感悟。
“也许,那些所谓的勇敢的人,并不是从来没有感受过脆弱,而是哭完了,歇一歇,回来再做一遍”
不管多难,她坚持了下来,三百多天的日子,最终编成一本书,呈现在我面前,在这个狂风肆虐的台风天,让我在温暖的家中,看哭了多次。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六):全书
这本书不能称之为自传,而是作者参加环球帆船赛的航海日记。起初的时候,只是觉得作者很勇敢,作为首位完赛的中国女性,她所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但同时又被作者所描写的瑰丽风光所吸引。但读完之后,觉得这不仅仅只是描写风景或者经历。一年的赛程里,作者成长了许多。 对自然:自然伟大而又无情,但在旅途中偶尔闪现的风景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意外惊喜,比如偶然经过的世外桃源、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的彩虹。 对自己:从偶尔的后悔、委屈到能够沉着应对,从最初只是组员到后来担任值班长(一艘船分为两班倒,各有一个值班长负责),不论是自己的技术还是责任感、承压能力,作者都进步不小,别人也给予了肯定。 对感情:身患癌症的妈妈不愿成为她的束缚,妈妈主动鼓励她去参赛,妈妈是她出发的动力,是她坚持的希望;意外收获的男朋友也给了她许多温暖,毕竟在船上吃了那么多痛苦的事物,一袋子泡面绝对是最佳礼物。 对生活:在船上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所有人朝夕相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微妙,恶劣的环境沉重的工作都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但同坐一条船的人都可以称得上生死之交,也是这些人在旅途中会在相互之间制造温暖,全力协助;虽然是激烈的帆船比赛,但我更看到了人性,途中船长决定选择救援其他船只,虽然这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但他们没有后悔。 对人生: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相应后果;去参加比赛的很多人都好像是暂时躲开了生活的烦恼,但是烦恼不会自动消失,我们仍然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趁着航行期间好好思考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七):生命力来自真实不虚
一个有生命力的女人!
一段真实的探险经历!
在青岛参加签售时,我看到台上的宋坤,一个并不高挑的朴素姑娘,站在那里温和地、热情地讲述她眼里的环球远航。感觉她小小的身体里有很大的能量。
她的力量来自哪?她眼里的的星空、海洋是怎样的?想知道漫无边际的汪洋里,在一艘小小的帆船上,她怎么度过的?
在书里也许有答案。这本书不是坐在咖啡厅里的天马行空,不是花前月下吟诗听雨,是无数次海浪拍打,在高温和寒湿里的煎熬,是身心不断的伤痛和疲惫。
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见什么伟人,我看见一个个真实的有悲欢喜乐、脆弱颠簸的人。
在这段旅程中,我没有看见岁月静好,世外征途,我看见在阴晴不定的大洋里,一队世间凡人在一艘窄窄的帆船上,跟狂风争主动,向海浪要时间,极度匮乏的食物和睡眠里,他们在挑战生命的可能,在一次次崩塌中重建自我。
通过宋坤这位女子,我重新定义勇气。不是逞能,不是高大全,是面对真实的态度,袒露自己的脆弱、不顺,自己在整个征途的每一个真实状态。通过她的眼,她的笔,看到真实的困苦,真实的煎熬,真实的冲突,真实的危机,真实的成长,一次次的要面对生命之脆弱时,那激发的求生力量。
在宋的讲述中,我随她重新定义幸福。一碗中国口味的热汤面,颠簸中一个烤黑的生日蛋糕,一只落脚休息的鸽子,夜幕中清晰的银河,海里一片发光游曳的水母,一句死对头的问候,一个落水人员获救的消息,甚至一个可以洗头的机会,一件干燥的衣服,一段安稳睡眠的时间。
两天读完她一年的跌宕起伏,有种投机取巧的歉意,每个人经历无法复制,但是通过间接的阅读,好似精神世界的重叠,感受对方热烈绽放的生命。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八):人生如航海
知道宋坤是好久之前的事了。那时经常从朋友口中听到这个名字,从各种媒体中见到她的消息。只是无缘得见,直到这次新书发布会。 她上台之前,我就在台下的一堆美女中搜寻她的身影,猜测哪个是她。也许是以前的各种海报宣传她都是以高大果毅的形象出现,所以当她悄然走上台时,我也完全不相信这个娇小可爱的女子就是我心目中的宋坤。 她轻声慢语描述着在海上的经历。有风和日丽,有浩渺星空,有风轻云淡,也有狂风海啸。有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人的相处,以及自我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经历过315天的风雨兼程,她从惊天骇浪中走出。她绕着我们居住的巨大球体划了一个圈。 邓九刚在创作长篇小说《大盛魁》的过程中,三次登门采访一位慕姓老人被拒绝。老人90高龄,行走驼路40多年,生性傲岸,气度高拔。邓第四次上门,老人已驾鹤西归。1981年,邓九刚在呼和浩特郊区挂着俄国壁毯的小泥屋访问时年85高龄的阎万山,小院里飘着散不尽的骆驼腥臊。阎万山14岁走上茶路,言谈多操蒙语,兴奋时杂以俄语。每次都断然拒绝邓送来的烟酒,且不大看得起未经风雨的当代人:"没到过库伦,那叫没出过家门儿!"在邓九刚采访的100多名茶路老人身上,个个透出这种伟岸自信、豪迈坚韧的气概。 茫茫戈壁黄沙万里,几度寒暑雨露风霜。不经历这些,何以谈万里茶路? 宋坤可以谈海。她有这个自信。 在书中她记录了从一个航海爱好者成长为专业航海家的经历。从对一切的不熟知到熟悉、从惊恐害怕到坦然以对。在最后的航程里,“巨浪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们抛到半空中,救生衣在大浪的拍打中自动爆开。新水手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些操作,向我们投来敬佩的目光”。 “我累得四仰八叉,歪在湿漉漉的甲板上。受伤的手指和脚踝隐隐作痛。仰望无边的、不断摇晃的蓝天,我觉得自己帅爆了”。她的内心也慢慢变得强大。 在渐行渐远的航程里,她不断地剖析自己,感悟着自己的经历,思索着生命的意义。而那些哲人之思让她与自然、与自我有了更好的对接。 一年的时光,她终于回归。她获得了新生。这是一本航海的记录,更是她的一段心路历程。通过这次航程,她的人生更加沉淀,也更能面对更多的风雨,笃定而从容。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九):向海而生
宋坤,这个总是带着爽朗的笑容的姑娘,给人的感觉亲切又阳光,从容又自信。她的文字,除了这些特质以外,更有幽默俏皮,细腻而富有哲理。
本书中,宋坤用她幽默的笔触,运用比喻把大家带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她的笔下,70英尺长的帆船可以变成任何东西,你能想象在沸腾汹涌的浪涛中有一个随波上下翻腾的鱼缸或者滚筒洗衣机吗?宋坤都帮你想象出来了,而且非常有画面感。她就像一个魔术师,在你感受到海浪的肆虐与压迫,觉得快要窒息的时候,忽地将紧张的场面变得轻松起来。
在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生活中,幽默让这种重复变得不再单调,反而生动。也让宋坤能够接受各种不如意,到最后变为常态。海上的生活,睡眠不足是常态,筋疲力尽还要继续换帆是常态,连续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是常态,连续忍受闷热起痱子是常态,这些任何一种情况都会让人抓狂,而在船上,抓狂无用,只能坚持再坚持。
15年的时候我接触过青岛号,那面庞大的主帆,需要十几个人借助绳索的巧劲卸到陆地上,可以想象在狭小的帆船上卸帆,装帆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不用说配合舵来捕捉风力,稳定航向,就是时不时被大浪掀翻的时候还要挣扎着去装卸,那种风雨飘摇的感觉,随时随地地危险,都会让你咒骂大海是魔鬼,产生惧怕并想逃离,但是宋坤凭借着自己的技能和毅力,顽强地坚持下来了,她用平和又细腻的笔触将这些一一记下,如同跟老朋友讲故事,没有抱怨甚至自我夸赞。
书中记录了跟妈妈相互之间的挂念,一起为对方加油鼓劲;描写了自己跟朝夕相处船员之间或有趣或默契或摩擦,一个水手在海上的经历和心理路程被她展现得淋漓尽致。全书没有一处说自己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也没有说自己不间断环球航行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宋坤只是将这次航行看作一次经历,这其中有吃的苦,有受的委屈,也有小确幸和大惊喜,有自己的蜕变,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看完这本书,彷佛自己跟随宋坤在海上经历了一次,也重生了一次。人生如航海,面临的境况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人生也没有完全舒适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累极的时候稍加休息,忍着不适继续前进。
《不为彼岸只为海》读后感(十):海的女儿
和宋坤有缘相识在中国家庭帆船赛宁波站,作为主持人的她一身合体的帆装,阳光大气,串词敏捷,很好地掌控调动了全场的气氛。即使当时是一个湿漉漉的雨天,感觉在场的每个人玩得很High。宁波站晚上的水手之夜,又有幸观看了她在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部分精彩活动片段。我作为从小在海边船上长大的渔家孩子,深知目前看到的只是光鲜的一面,海上船上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苦难。所以在宁波站群里看到她发文《不为彼岸只为海》马上要出版,就迫不及待地邀请初中同学一起下单。我看书一直有个习惯,好的书欲罢不能,喜欢一次性熬夜看完,直至东方既白。但《不为彼岸只为海》这本书我看了三个晚上,不是不好看,而是看得心惊肉跳,心潮澎湃,因为宋坤的海上经历太真实,太残酷。实在看不下去了,只能掩卷辗转反侧。“左手食指指尖被削下去大半,指甲半连着,血流得到处都是”。闭眼想象这个场景,大热天的晚上心里也会起来一阵凉意。但接下来看到“那半截指甲盖就会被掀起来,才长上些又开始流血,钻心地疼痛”,敬意顿时涌上心间,青岛姑娘,您真是坚强!乔乔纳森“董事长”作为环球选手自始至终在文中出现,对这个刺头大家都是绕着走。在海上难得的交集是在宋坤担任值班长,那次他对晓虎不满,居然傲慢地用手指着值班长说“你,用你们的语言告诉他”。我们一直信奉为人和气的值班长立马变成了一只咆哮的豹子,“这是我的值班组,我是值班长,干不了别干,你有种自己站出去”。不等乔头脑短路恢复过来,宋值班长话音未落就自己翻出船尾干起来。接下来,在彼得不在的情况下,值班长亲自爬上去固定前支索。回来后,乔依然面无表情。但最后在回伦敦彼岸的路上,看到这个青岛号上最难相处的乔居然会上前主动说“祝你睡个好觉”,我不禁为宋值班长的敢当付出后收获的尊重感到由衷骄傲,姑娘,您可真行啊!4万多海里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是一路的狂风、暴雨和滔天巨浪,想不到居然还有温馨的一面。佳明号虽然一直殿后,但船上的丹在书的后半部分开始浓墨重彩,丹送方便面宋赠老干妈,盯着佳明号的航迹和邮件……一个女生的柔情牵挂,小鹿撞心的感觉跃然纸上。怎么认识的?我不禁好奇地复习翻到93页,原来是在桌山底下指路认识的。哈哈!真是缘分哪,4万海里的艰险还您一个甜美的果子,仿佛是唐僧西天取经的轮回。人生还是公平的,有付出有回报,衷心地祝福您!70英尺的青岛号,也就是不到两个集装箱的空间,里面装满了苦、难、爱,但更多的是不服输的坚持,不低头的韧劲!谢谢您,赐给我们人生力量的青岛美女宋坤。 (宁波站选手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