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读后感锦集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是一本由[智]罗贝托·波拉尼奥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精选点评:
●【藏书阁打卡】先要检讨一直没有看完《荒野侦探》,也没有勇气打开《2666》,即便被无数人安利了《智利之夜》,我也没有开始读,不过这本薄薄的访谈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兴趣,干货多多,不管是记者的问题还是波拉尼奥的回答,都传达了波拉尼奥对于写作和阅读的虔诚和信仰。尤其是引言,非常细致地对波拉尼奥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可见他有多在意作品的细节和借此传达的信息和个人观点。“在这个世界做一名作家,就和做一名侦探一样危险,须得行过坟场,对视鬼魂”,看完非常震撼。波拉尼奥强调阅读,从伟大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和学习技巧,“不想等待就去写作”。访谈里提到了无数作家及他们的作品,能感觉到整个文坛的人都在一个圈子里互相欣赏或者说互相伤害。这本书对于理解作家作品还是非常有用的,也对作家对于写作的虔诚心生敬佩。
●波拉尼奥真是又深沉又可爱!!频频笑出声来,阅读体验太愉快了!
●我继续生活、阅读、写作、看电影,正如阿图罗·普拉特就埃斯梅拉达自杀事件所说的:“我还活着的时候,这面旗帜不会降下。”
●波拉尼奥说文学就是政治的表现,阅读往往比写作重要,三篇新闻访谈报道,这套书太骗钱了…如某条短评所说,应该结集为一厚本书。
●看就完了,俩小时差不多
●好可爱哦永远的爱人。普照翻译得也很好。
●世界是活着的,任何活物都无药可救。这是我们的命运。
●1.一个卑鄙的人可以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光环遮蔽了他的缺点。2.一切文学都是政治的,是对政治的思考、也是政治的议题。3.极端的道德性和文雅性不相容,所以卡夫卡的作品极好。4.世界是活着的,任何活物都无药可救,这是我们的命运。/ 9分
●还行,对于了解拉丁美洲文学还是不错的,目前还没怎么阅读这一块的内容。
●还想看更多内容,尽管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读后感(一):大笑着读下去,却同时想痛哭
从他的幽默里获得大笑,如图读他的很多作品,犀利的嘲讽,相同的三观,如果之前是抱有宗教般的虔诚信仰,读了之后,便是希冀这不可能的友谊,一个完美的朋友。
你想念你在墨西哥的生活吗?
我的青春,和马里奥·圣地亚哥一起无尽的散步。
但是现实是我第一次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很多年了。
所以只有痛哭了。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读后感(二):如果你不认识他
原本是不认识波拉尼奥的,然而,微信读书在三周内,推荐了五六次之后,我好奇地翻开了它。 这是一本相当薄的访谈录,以至于带着好奇去翻一翻也不会有压力。首先是占了全书1/3的引言,可以全面地了解波拉尼奥,他的生平,主张,主要作品,创作理念。或许是编者足够用心,或许是波拉尼奥本人足够有吸引力,看完这篇引子,让人默默地把《2666》和《荒野侦探》纳入书单。后面的几篇访谈,更立体地表现了波拉尼奥,如果你也叛逆又热爱生活,总免不得被访谈中的某句话击中。 最后说一下文笔,嗯,是指波拉尼奥的文笔。他为了高度还原案件,选用了不少法医的卷宗。极冷静又细致的剖析,加上诗人的渲染,会把人瞬间拉入案情里,不自觉就起了一身鸡皮疙瘩。By the way,最后的访谈这个系列的口碑都挺好的。如果你恰巧读过某位的作品,又或者对某位充满了好奇,这个系列是不错的切入点。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读后感(三):摘录|2020.10.15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在某种意义上,一切文学都是政治的。我想说,首先,文学是对政治的思考;其次,文学也是一个政治议题。前者影射现实——影射我们称为现实的噩梦或美梦——两者最终都结束于不仅是文学还有时间的死亡或毁灭。后者涉及那些零零碎碎存活和坚持下来的东西,涉及理性。 ——但我知道其它一些更好玩的事情,就跟文学让我觉得好玩的方式一样。比如,抢银行,执导电影,或做个吃软饭的小白脸,或再做一回孩子并在一个世界末日般的足球队里踢球。不幸的是,孩子会长大,银行劫匪也会被击杀,导演花光了钱,小白脸病了,这样就别无选择,只好写作。对我而言,“写作”一词正是“等待”一词的绝对反义词。不想等待,就去写作。 ——说到家事,其实我来自两个家族:一个五百年里总是重复又彻底地出现文盲,缓慢繁衍;另一个,我母亲那边,三百年里是一样持久和彻底地出现懒汉,不断壮大。 ——即便如此,父亲也没法偿还他所欠下的十分之一,因为儿子从来没要求自己被生下来。 ——二十岁的时候,让我感兴趣的不是写诗,因为我那时也写诗(实际上,我那时只写诗),我想要的是活得像一个诗人,既便到了今天我都讲不清楚活得像个诗人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无论如何,我的主要兴趣是活得像个诗人。对我来说,身为一名诗人意味着得是革命性的,原意彻底接纳各种文化和性的表达。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读后感(四):我喜欢你,不因你的作品
阅读往往比写作更重要。我没有看过波拉尼奥的作品,甚至不知道他,也可能拉丁美洲的文化距离我认知里的主流文化太过于遥远,除了马尔克斯,真的一无所知了。
看到了他的访谈,他如数家珍的那些拉丁美洲的作家,包括年轻的诗人,让我感受到一种虚怀若谷的气质,高贵的感觉。
你是否为你受到敌人的广泛批评而流泪?有许多许多次。每次我读到有人说我坏话,我就开始哭,我在地板上爬,我抓自己,我无限期停止写作,我失去食欲,我不怎么抽烟,我去运动,我去海边散步,那里离我家不到三十米,我问海鸥,它的祖先吃鱼而鱼吃尤利西斯: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没有伤害你。多么真实的一个人,他是个职业作家,但在此身份之上,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然而真正打动我的,是他作为一个爱人,一个父亲,那种满满的爱意。
如果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你至少得能忍受他想施加于你的任何羞辱。我认为理性和亲子关系么有任何关系,一点也没有。比如说,我还没做父亲的时候,想伤害我是很难的。我以为我那时终于获得了一种刀枪不入的能力。但当我的长子出生的一刻,一切都变了。这太可怕了,我现在又有了一个女儿。我真说不下去了。我要哭了。我只希望他快乐。这是一个会爱人的人,前两天听【圆桌派】才听说爱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特别是亲子关系上,这下一直以来的迷思忽然明朗,然而在看到波拉尼奥的这几段零碎的访谈,才更觉得感动。能够平等的看待你的子女,视他们为平等的人,在我们当今的文化,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就凭这一点,足以构建他熠熠发光的人格,值得我爱慕的人格。
于是我默默的买下了那本《2666》,去感受文字背后的他,仿佛暗恋一般。
简单地说,读者本身就感动我了——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读后感(五):“你生活在你的阅读中”
我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最后的访谈”第一辑除了波拉尼奥以外,还有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冯内古特、华莱士。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波拉尼奥完全不了解,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很低,不像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些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对他们塑造的小说世界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好奇心便会驱使你去探究小说世界之外真实的他们。促使我拿起这本书的一个诱因是豆瓣2019年年底评出的十大最受追捧的“外国文学(非小说类)中,此书位居第四。
罗贝托·波拉尼奥是一位智利小说家。他的一生非常短暂,50岁时便因肝脏衰竭撒手人寰。45岁之前,他写诗,籍籍无名。直到1998年,在他45岁时,他的侦探小说《荒野侦探》出版,并借此声名鹊起。波拉尼奥在其短暂的人生中,著成《遥远的星辰》《荒野侦探》《2666》《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他全部作品中的重大主题,就是艺术与罪恶、职业与犯罪,以及作者本人与极权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长篇小说都在审视作家该如何应对专制政权。”波拉尼奥坦言,他本想成为一名凶杀案侦探,而不是作家。波拉尼奥的这种志向多少颠覆了我对“诗人”身份的某些固化理解。
读完《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后,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波拉尼奥对叙述精确的强调,二是他对阅读的沉迷。
叙述精确,强调细节似乎是很多伟大小说家对作品的要求,比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海明威。对于热衷侦探题材的波拉尼奥更是如此。他的身后作《2666》的写作动机源于一条可怕的新闻:自1993年以来,在墨西哥奇瓦瓦州,尤其是华雷斯城,有超过430名妇女和女孩被谋杀。波拉尼奥与深入调查这一恶行的记者冈萨雷斯·罗德里格斯取得了联系。他需要这位记者提供他对于这起恶行的翔实、精确的报道,而不是媒体对案情的粗略记述。“他要的是精确。”,比如华雷斯城的毒贩们如何贩毒,开什么车,携带什么牌子的武器,什么型号、口径数据等等。他的侦探小说精确得像一份验尸报告。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给我最大的一个印象是波拉尼奥惊人的阅读量。说起拉美小说家,西方文学,波拉尼奥如数家珍。他是一个生活在阅读中的人。据他自述,从童年开始,就全心投入看大量电影,读很多书;少年时代,有一时期只读爱伦·坡的作品,但他对西方文学充满兴趣,而且对全部作品都相当熟悉。他认为,阅读比写作更重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我们停泊在某本书中。一座图书馆,就是人类的隐喻,或是人类最好面向的隐喻;同理,一座集中营,正是人类最坏面向的隐喻。一座图书馆,就是毫无保留的慷慨。”
“阅读往往比写作更重要”也是这本访谈书中我最好奇、最感兴趣的部分。我们为什么阅读?阅读的动机千种万种,因人而异。或许是为了验证自身的某种想法,或许是为了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是为了见识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工作之余,有很多消遣方式,阅读绝对不是最轻松的一种,但它或许是最完美、最持久的一种理性享受和愉悦。对此,波拉尼奥说:“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