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经典观后感1000字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是一部由李北北 / 乔宇执导,陆川 / 刘烨 / 高圆圆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一):不仅是电影人的长征,也是中国电影的长征!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长征!
不仅是电影人的长征,也是中国电影的长征!记录片记录了事件一个过程,这个事件透露了很多生活和社会中的信息,记忆深刻的是除电影拍摄之外的那些个管理、资金链、社会关系等,表现就是喝酒!饭局!权利、腐败和炒作等社会丑恶的一面被无相表现出来了。
当然也有正能量传出来了!追求理想和梦想的决心和信心,是陆川这次长征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就是胜利!值得看!特别是在你看了《南京!南京!》后再看这个记录片!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二):陆川的长征
带给了我远远多过电影本身的震撼——绝望和死亡的气味——这也证明了陆川果然有宏远却无大才。
但他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或者说更高追求的导演。一个有着浪漫英雄主义的文艺青年。决绝,敏感,死硬,以及无与伦比的自信。这也让他在片场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个人魅力。
所以他才会无法理解《王的盛宴》的低分,他自信到顶点的基因会自动把这认定为一个恶意的行业竞争。这样的一个人,根本无可能去想观众是否会不喜欢这个电影,他只会认为,观众们到底有多喜欢。如果真的不喜欢,那么对不起,是你不明白。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三):这片子推荐给所有想拍电影的导演们
亲历过《南京南京》在天津拍摄过的一天,光从教堂上的窗户撒进来,群众演员们一部分在里面等着下场戏,一部分穿着棉袄在外面晒太阳,摄影师曹郁在调机器,这场戏双机拍,副导演在指导外国演员拍戏。认识了一个制片老乡,他请我吃了午饭。
快上映的时候,看了这片子的场景图,刘强同学给我们拉过片为了让我们更了解导演的每一个镜头。
又过了很久,我知道了这部纪录片,但却迟迟没看到。
现在这片终于出来了,像已经过去好几个世纪,一下又把我拉回到2007年的冬天,看见圆圆在教堂,小江转身的那滴泪,还有站在高处冲我们挥手的陆川。
看过很多电影拍摄的纪录片,我觉得这部最有诚意,就像电影本身一样,不回避错误和问题,它像陆川一样一起挺了过来,还有那么多陪《南京!南京!》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团队。
这片子拍的不容易,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困难,导演和制片人的身份本身就有矛盾,但这是一个经验,就像陆川说的,不用再解释什么,一切都走过来了,我们共同收获了很多。
这片子推荐给所有想拍电影,一直坚持梦想的导演们。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四):电影人的长征—— 一部关于陆川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讲了拍摄《南京!南京!》过程中导演组,尤其是陆川遇到的许多困难。记录片的名字《一个电影人的长征》,很恰如其分,其实,这部纪录片就是关于陆川的一部电影,他作为一个导演的成长史。我觉得“地狱之旅”不太合适,拍摄《南京!南京!》的过程对每一个参与制作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凤凰涅磐的过程。
纪录片给人的感动,不亚于电影本身给我的触动。之前看《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也有这种感觉。观众更喜欢这类风格的纪录片,新鲜,也能了解一些幕后的电影故事,知道一部电影的拍摄出产要经历这么多重重险阻困难。同时也会更深刻的理解《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会问,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这么拍,那么拍?我想看完此片后,观众会得到答案。就比如我之前一直觉得刘烨明明应该作为主演,为什么就那么突兀地死了,感觉这个地方没完,是个遗憾。
我喜欢陆川导演的一话:“一个历史它有很多很多面,像个多棱镜一样,它必须都得有,它才能立起来。那对于南京来说其实我们都知道被屠杀、然后我们放弃、投降。 这些东西其实你说错了吗,也没错。。。。。。其实我们在这个黑暗的这一面的对面,或者在它的背面,整个这个民族在被侵略的过程中间,它的抵抗,它的这种自我拯救,它的力量是很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
或许你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会得出自己的一些感受。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五):一部电影诞生的惨痛记忆
文/叶小凯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用惨烈的影像再现了七十几年前在南京发生的那段令国人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一座被战火隆重的沉沦之城,30余万同胞被残忍的屠杀,无数惨绝人寰的景象在大银幕上被展现,如何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是导演与影片主创们留给所有观众的一个沉重的课题。
陆川将镜头对准了南京大屠杀,而80后的纪录片女导演李北北则将镜头对准了陆川,当陆川用镜头去表现战火与屠杀中痛苦的南京城时,她也用镜头记录了陆川以及《南京!南京!》所有主创人员在拍摄这样一部沉重的题材电影背后的种种惨痛的经历,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就如同一座城遭到侵略与屠杀一样沉重,难怪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地狱之旅”这个词是主演刘烨形容拍摄《南京!南京!》的感受,但挪用到这部纪录片上确实恰到好处。这部耗资八千万的战争史诗大作从构想到建组、拉投资、立项,最后到拍摄与杀青,甚至到上映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我没有想到这样一部还原七十几年前地狱南京的电影拍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炼狱,导演陆川带领着一群电影人们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坚持下来确实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看到纪录片中演员高圆圆说一般人遇到问题好比遇到一堵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绕路走或者翻过去,而陆川则选择把墙推倒。这显然是一种更决绝更玩命的方法,在旁人看起来也有些愚蠢。虽然耗时耗力,却一劳永逸,假如只是翻过去绕过去,墙依旧还是存在,而推倒就再无需担心,这显然也是最聪明的方法。
片中有无数的人在讲述自己在面对陆川,以及面对陆川处理事情的方法与态度,从剧组的主创到投资、制片等各不同各位的人,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陆川固执、倔强,喜欢把自己逼向绝路的人,他会经常性的陷入愁苦中,也有牢骚也有困惑,但他绝不会放弃,有那么一个镜头给了白墙上的两个大字“死磕”,非常有震慑力,“死磕”,推倒挡在自己面前的墙,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
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如此的艰难,一个导演风光的站在台上接受奖项的肯定背后却是如此的困苦,像生养一个孩子,打怀孕的那一刻就要接受另外一个生命带来的种种痛感,而生产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的痛苦更是让人毕生难忘,可一个健康的新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却能抵消一切痛苦,《南京!南京!》赢得的口碑与票房,以及在各个电影节上所获得的荣誉都证明了,陆川以及《南京!南京!》主创们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回头看看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候、那些等待立项的漫长日子、那些资金短缺被迫停机的时刻、那些病痛那些恶劣的拍摄环境那些种种地狱一般的日子,不都坚持过来了。我想,就如同陆川拍摄《南京!南京!》般地狱的日子,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一定同样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即便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如此的艰辛,但我们都清楚,不会有哪一部电影百分百绝对的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南京!南京!》同样也充满了争议与质疑。《地狱之旅》起到的作用不仅仅的展现电影拍摄的艰辛,它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们重新认识了《南京!南京!》,认识了陆川的创作意图,一个充满的导演与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作品,在《地狱之旅》中显得如此鲜活真情,让人敬佩。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六):大众影评网《地狱之旅》影评
跟组纪录片我看过不少,但大多都是些花花草草、明星轶事,真讲出故事来的不多,敢说真故事的则更少。《地狱之旅》在这方面是难能可贵的,换而言之,这也正是它“迟到三年”才面世的原因——它不仅真实的再现了一部电影诞生的艰苦历程,更揭露了中国电影行业“不能说的秘密”。贪污、亏空、审查、地头蛇……《地狱之旅》是行业生态的活标本,甚至到今日,那些镜头里展现的“不规则”依然没能得到任何的改观,比如:
长春,“南京城”的建设,制片主任早早安排好自己的几个亲戚打着“长春建工”的旗号进行“围标”,里应外合,没有经验的陆川发觉之后一怒之下将他扫地出门,却不知处理“贪官”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留他在任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吸血”方式,几百万的资金打过去,“南京城”却丝毫不见动静。还有当地的政府和村民,谁都想在这个项目上讹一笔,七里八乡的人围上来拆城墙,这都是镜头里没法交代的背景。
《南京!南京!》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国人谴责最多的是电影的视角——一个厌恶战争的日本军人角川的思考,人们在骂陆川卖国、汉奸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南京!南京!》本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因为刘烨的档期到了,要去和赵薇、景甜拍《一个女人的史诗》,这才迫使陆川无奈的将他半途枪毙。如果刘烨“活”到了最后,顶替“胖子”带小孩逃出城去,也许《南京!南京!》在国内不会遭受到那么多的谩骂和指责,但毋庸置疑,这样“主旋律”的电影也绝不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不可能拿下那么多的国际大奖。换言之,正是刘烨非正常原因的“死亡”,在冥冥之中成就了陆川。试想,如果当年“冲奥”不被《三枪》挤掉,也许中国电影也可以在奥斯卡的舞台上扬眉吐气一回,至少在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评比中,《南京!南京!》胜过了《一次别离》,而后者则在随后的金球奖上让《金陵十三钗》颜面扫地。很多人都说,看过《金陵十三钗》回过头来才发现《南京!南京!》的好,我想这一点,中立、客观的美国人是早就看到了。
当然,作为一部著名电影的纪录片,《地狱之旅》本身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它对于日本演员在“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中的心路历程缺乏足够的表现,对于很多电影业黑幕的尖锐问题也只是浅尝辄止。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地狱之旅》能够面世已经是一次胜利,其实它早在2009年《南京!南京!》上映时就已经制作完成,是因为害怕“伤害人”,所以一直藏着、掖着……据说,那些剧组里的当事人也都看过这部电影,最后所有人都沉默的走开了,因为无言以对。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七):长大成魔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与《南京南京》的关系相当于D9碟中的幕后拍摄纪录片,但它又不仅仅是停留在花絮的堆砌和关于影片本身的访谈上,它带有更多对于中国电影制作环境的观察和揭露性质。因此,即使与《南京南京》剥离开来,这部纪录片也有着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除了那些让人无奈的黑幕,还可以让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人清楚一个导演在摄制组中到底是做什么的,他所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心灵的地狱之旅。
陆川在后来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时说:“《南京!南京!》搭景招标1000万元。后来我才知道应标的人全是制片主任家的亲戚,打着建工的名头,其实是三无企业。我在一笔款打给私人账户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当时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制片主任开了,但我犯了一个很低级的管理错误,你知道现在反腐败都是这种想法:要把贪官留在位上,因为新来的更贪。这个吃饱了,你换一个,他照样重来一次。你会觉得掉到一个洞里面。幸亏是我,多少导演就死在这事上,就是死磕。 ”这些事在他拍摄《王的盛宴》的过程中应该还会碰到,但他应该不会像上次那样干关起门来查群众演员人数那样破坏行业潜规则的事情,这是一个个体与体制艰难的磨合过程,也应该是每一个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作者必需的心理准备,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
比起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无疑是壮大繁荣了,但这种壮大还是没有让它成人,而是在体制的枷锁和市场的驱动下被妖魔化为一个怪兽,它碾压着创作者的良知,透支着行业的信用,扭曲着消费者的诉求,中国电影的体制化生存是电影从业人员永久的命题。陆川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中写道:“ 所谓‘体制中的作者’就是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对体制的尊重,在充分利用体制内提供的资源(类型和电影机制)的同时将对体制的尊重转化为作者的自觉,并且能执著地在表达中始终关注文化命题的作者。”其实对于大多数承受体制和市场双重挤压的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创作状态。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创作水准呈持续上升状态的中国导演,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宁浩、张扬等不同代际的导演,本来他们有机会通过自由的创作来成熟自己的理念和技巧,但随着他们越发深入这个行业困境,就越发面临各种无奈和媾和。我不敢说陆川能否在接下来的《王的盛宴》中带给我们什么惊喜,但从它面世的艰难来看,我只希望这个妥协的结果不至于让影片锐气全无。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八):带我们重新认识一个真陆川
作为公众人物,总免不了被媒体和舆论拿着放大镜去解读他们的每一言和每一行;作为创作者,总免不了被评论者从各种角度诠释着他们作品的意义与意图。在这些过程中,总有些言论会被歪曲,总有些作品会被过度诠释。懒惰的人仅仅满足于传播那些现有的评价,而乐于深入思考的人,则更期待拨开层层迷雾,去看到那些剥离开外壳的真实。
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了电影《南京!南京!》的纪录片,《地狱之旅》正是一部冷静、客观、去掉了所有修饰性的外在,直白而赤裸的展示着导演陆川如何在层层逆境中突围,将《南京!南京!》这样一部具有争议性的电影最终完成的全过程。
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向来都覆盖在我们民族肌理上的一道疮疤,每一次被触碰,都会重新激起全民的阵痛。反应这一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然而相信不管哪一部都没有《南京!南京!》遭遇到的争议声更大,从刘烨饰演的士兵最终未能如观众所愿突围成功,到日军那场几近癫狂的入城祭奠,再到作为电影主要视角与第一主角的日本兵受良心煎熬而自杀的结局,几乎每一处都曾被人拿出来攻击过,关于整部电影与陆川本人,也曾经被层层的误读笼罩着。而当这部被雪藏了三年的《地狱之旅》真正曝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后,曾经如我这般对《南京!南京!》存在着不解与疑惑的我,也才真正窥到了这部作品背后的不易——
起初,结束了《可可西里》的拍摄后,陆川开始筹备《南京!南京!》,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一个项目,无助。
接着,通过陆川的不断努力,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被陆川的执着精神打动,以个人名义借给他一百万,当时手写的欠条被陆川嵌在相框里一直保存,激动。
然后,靠着这最初的一百万,《南京!南京!》剧组得以建立,但是申请立项又成为了更难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无论是继续找投资还是申请立项都更艰巨而复杂,无奈。
继续,经过了长达18个月的漫长筹备期,首批资金如流水般花光,剧组人员也如流水般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陆川和极少数的人坚信这部电影会被拍出来,死磕。
接下来,通过多方奔走,立项终于被批下,投资方也陆续到位,剧组终于等到了正式开机的那天,喜悦。
然而,这趟“地狱之旅”,其实刚刚展示了一个开头。
剧本突然被某网站全文披露、外景地搭建遭遇一再延期、剧组内部的管理出现重大问题、财务帐本上存在着巨大黑洞、演员们的表演经历了种种纠结、陆川本人也在片场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了重病的折磨——
因为长春外景地迟迟无法交付使用,陆川只得带着摄制组在天津滞留五个月苦苦等待;主演高圆圆因为总是找不到人物的感觉,陆川只能和她一场一场的掰扯、讲解、引导;面对片场混乱的管理,陆川只好从繁重的拍摄工作中腾出精力来,铁腕插手剧组管理,甚至采取了封闭片场清点群众演员数目的方式来杜绝个别人虚报数目、“领空饷”中饱私囊;拍摄过程中对剧情的深入理解发生了变化,陆川只有继续绞尽脑汁、和自己较劲、拼命设计出更合理的剧情逻辑发展;阑尾炎、阑尾炎复发、胃溃疡,陆川频繁住院,但仍强打精神……
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完成,这四年的时间里,别人几乎可以完成四部电影,但是选择一路坚守下来的陆川,就只是咬着牙把这一部最终完成。
素颜以对、消散迷雾、在经历过这样一个祛魅的过程,我们要感谢《地狱之旅》这样一部纪录片,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陆川——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九):纪录片导演手记
“我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一定要穿墙而过,是这么一个人。我是一个拆墙的人,撞了墙我会拆墙。” ——陆川
(一)
陆川就像一个地狱使者,带领着我们每一个人走进那段地狱般的历史。
他举着火把,执着地往前,从不回头,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跟着他逐渐步入那黑暗的核心……
(二)
对一个人追根溯源并不容易,因为对真实的解读总是存在误差。但过程的记录却充满力量,因为它揭示了某种真相,现实的真相和心里的真相。
四年,影像、文字、采访……与陆川和《南京!南京!》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向度、各种气质,庞杂而粗糙,因为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庞杂而粗糙的。
我习惯将这各种记录称之为“碎片”, 她们也许并不完整,却如刀一样坚硬锐利,能划开那些自以为是的揣测和雾里看花的美感,直抵真相。
(三)
坐在电脑前,我突然开始嚎啕大哭,不可抑止、没有缘由。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
自从纪录片进入后期以来,我就每晚噩梦不断,不是被人追杀,就是莫名痛哭。
每天面对着如山的素材,一点一点地看,一点一点地记录。脉络逐渐清晰,人物开始丰满。我渴望进入他们的内心,跟随着他们一起,撕咬痛苦、心力交瘁。重新梳理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的过程,而这次是我一个人走,追寻着他们的足迹,穿越黑暗。
我突然觉得孤独异常,便给陆川发去短信,希望他能给我答案。不一会,他回复了一条:
南京的过程中,我在最绝望的时候总会对自己说,别怕……最黑暗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别急,会过去,我们的时代就要来了……所以,看梅兰芳,我确实流泪了……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所有在挣扎中的艺术独行者,看到了历史的宿命……
我突然明白,他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而电影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四)
“我觉得对我来说,电影是一种传播你的精神力量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传播一种你的见解,你对世界的认知,你对历史的一种看法,你对人存在的一种感受。”
我相信,这种表达的渴望从来都是原始而冲动的,如同潜伏在体内的滚烫岩浆,随时都准备要喷薄而出。
在文弱和谦和的背后是坚硬和狂妄,比书生气的笑容、擦得明亮的眼镜片更接近真相的是野心和狠劲。他要的表达是不一般的表达,他关注的主题不是个人化的,而是宏大的普世的,有关人性和死亡。
从《寻枪》开始,当西南山区小镇上的警察马山发现枪丢了之后,他的整个世界、所有的生活秩序就都坍塌了,寻枪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往昔生命经验和生活经历的一种重新找寻和重建的过程。《可可西里》最初叫作《巡山》,巡逻的巡,有一种宗教仪式的感觉,那是朝拜,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追溯。到《南京!南京!》这种关注更加极致。
“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因为它强有力,它直接能够触摸人性最底层的东西,恐惧,关于死亡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在那种死亡的废墟上的那种人性的挣扎,懦弱,背叛,拯救与自我拯救。它能触及人性最核心的东西。”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陆川时,他对我说的。
我曾试图找出他偏爱这样的主题的原因,比如他从小就喜欢把皮带绑在身上,把能捡到的棍子都插在身上;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三岛由纪夫的书,书中对落日的描写,对死亡的崇敬给他的心灵留下了岁月无法侵蚀的印记;比如他在十几岁时有过一次濒死的经历,还比如等等。但最后我发现这些寻找只是徒劳,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血液里的。陆川说他相信神秘主义,在他身上,我觉得真的有神秘主义。
(五)
陆川总是把自己逼入绝境,不管是有意或无意。
2003年,他坚持带领大队人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连续拍摄了一百二十多天,那里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最低温度零下四十度。他击碎了自己原来的所有虚构,只想无限地贴近那里,赤身裸体地贴近那里。他不只一次的呕吐、晕厥,似乎只有生理的极限才能带来心灵的充沛和感受的真实。
拍戏让他变得疯狂、极端、歇斯底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简单粗暴,他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但他没有后悔,对他来说,那么做没有为什么,没有应不应该,只是必须。
任何意义在本能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只有弱者才需要意义,强者只需要赤裸裸活生生的存在。
李北北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观后感(十):《地狱之旅》及其他
原定七月上映的陆川的新片《王的盛宴》以非商业理由延期,其潜台词中的无奈不言而喻,在此期间,倒是他的前作《南京!南京!》的幕后纪录片《地狱之旅》在优酷上亮了相。早在2011年11月,美国的kino公司发行的《南京!南京!》蓝光里就有一个长达113分钟的幕后制作纪录片,因为没看过那张碟(此碟的评价还是蛮高的,很多国外的碟评网站都给出了音画满分),所以不清楚那个纪录片是否就是优酷现在放出的这个《地狱之旅》,于是在优酷上看完了它。
对于幕后纪录片,一直以来都有兴趣观看,这种习惯是从DVD时代的花絮开始的,很多人会觉得看个电影就够了或者已经够累了,为何还要看花絮?还有些人抱着钱钟书的母鸡与鸡蛋的理论,对幕后花絮不感兴趣。幕后花絮首先是娱乐产品本身的一部分(有多少人是看了汤姆克鲁斯亲身上阵迪拜哈利法塔的幕后纪录视频短片后去影院看《碟中谍4》的),更重要的是,花絮也可以让喜欢电影的人更亲近电影,就像特吕弗说写影评能让他更亲近电影,看幕后花絮也是同理。很多幕后花絮甚至比正片还要精彩。
国外的幕后纪录片有些做得非常之好,精彩程度不亚于正片本身,在DVD这个载体诞生之前,就已经有很多著名的幕后纪录片了,比如关于荷索拍摄《陆上行舟》的纪录片《Burden of Dreams》,以及科波拉的太太拍摄的关于丈夫执导的《现代启示录》的纪录片《黑暗之心》等。
DVD时代也催生了很多优秀的幕后纪录片,比如关于《银翼杀手》的纪录片《危险的日子》,将此片当年拍摄的过程、五大版本的诞生原因做了详尽的介绍,等于是让观众了解了这部科幻片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而关于《妙想天开》的纪录片,又向观众揭露出了导演特里吉列姆是如何为了影片的最终剪辑权和环球公司大老板内斗的,猛料迭起,妙不可言。
华语电影的幕后纪录片,若要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当属甘露拍摄的关于张艺谋《英雄》的纪录片《缘起》这个超长的纪录片本身并不是经典,其里程碑的意义在于素材的价值,这点与近年来部分凭借着素材本身而自我感觉良好的独立纪录片有类似之处。《缘起》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了《英雄》拍摄时的重点事件,而且影片也经过了张艺谋的官方认可,但在观看此片时却因记录的详细而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纪录片到底是在歌颂剧组还是在揭露剧组?由于是官方纪录片的缘故,因此片中有很多明显是歌颂式的段落,但不知是何原因,在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里,却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的、真实的、鲜活的中国电影剧组的幕后故事,这些幕后故事,到底是好还是坏,有待观众自行判断,由于幕后纪录片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独家的渠道,让观众了解电影摄制组这个陌生的行业,到底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多远?
《地狱之旅》也有类似的功能,甚至在揭露阴暗面上,做得更为彻底。这部由李北北和乔宇联合执导的纪录片与《缘起》一样采用了纪录片女导演的旁白和视点,并毫不避讳地向观众展示了在拍摄《南京!南京!》中,导演遇到的各种困难,除了敏感的立项、审批、审查之外,更多的是关于资金、管理以及电影业大环境的,比如,陆川在纪录片里做的最多的动作除了站着思考外,就是去各种场合喝酒,喝酒的目的各式各样,有的为了投资,有的为了拍摄,想到小津长期合作的摄影师厚田雄春有一个坚强的胃,才经得起趴在冰凉的地面拍出了榻榻米视点,将来的人形容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史,坚强的胃可能会再次被提及,但提及的方式却有些叫人哭笑不得。陆川也亲自在镜头前直指剧组里部分人员的贪污现象,这在当前社会里司空见惯的弊端,由当事人的直接指出,构成了这部纪录片里最触目惊心的一幕。
这部纪录片在记录陆川的拍摄同时,也记录下了他的心理转变或者说裂变的过程,虽然后者是隐性的,甚至即便导演本身站在了陆川这边,但记录本身仍提供了完整的可循的线索,比如关于高圆圆的段落、比如刘烨的段落。若观众稍加留意,也许会理解在影片的视点转变中,陆川自己的心理转变也悄然完成,虽然表面上大家看不到,但通过影片的人物,也许可以找得到这种内在共通点。也许,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最大价值。
其他华语电影幕后纪录片推荐:
《如花》:关于张艺谋《十面埋伏》的纪录片
《青龙街19号》:关于王小帅《青红》的纪录片
《路有多远》:关于吴宇森《赤壁》的纪录片
《未尽之路》:关于魏德圣《赛德克巴莱》的纪录片
也很期待《可可西里》的纪录片,重新被挖掘出来。(图文版可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67c1d01015i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