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4 03:2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一本由罗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一):遗忘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历史是一种选择,而对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这些都是历史的形容词,选择只是一种展示。还原历史本来的真相,是历史的意义。一生所学,只为此刻,有所不为才是真正历史传递者。

  眼因泪而愈加清明,以史为鉴,可以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标尺。了解何所起,明白因何而终,清楚以此而产生何之影响。为己为人而选择本真的自我。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二):史学家的风骨

  历史是人写的,不是对史料的简单复述,而是主观的回顾和讨论,因此历史的样貌往往反映了史学家的评判。每一本历史书,都是写书历史学家所说的故事,是作者的价值观,而历史就在这种不同的价值观里面体现出棱角。

  史学家要有风骨,要有超脱的政治立场的评判,要有史学家基本的素养。

  书写得有风骨,散而不乱,作者带着一点西方学者的叙事习惯,是我的菜,值得一读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三):评《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看第一篇《历史学家的美德》时好多句子觉得熟悉,翻了下自己朋友圈果然在2018年1月18日分享过罗新老师在一席的演讲,此文正是根据录音稿整理而成。原来自己喜欢的东西一直都是这么明确,挺开心的。“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其批判性,如果沉浸在已有的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过去我们总是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掩盖了太多深刻的历史议题,也或主动或被动的遗忘了很多历史。但今天若是在回望历史孤岛的时候,也能注意到周围沉寂的汪洋,也许就可以更好的保护未来了。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四):对于过去的解释

  历史学就是对于过去的解释吧?

  即使现在看到的一万条所谓的历史事实也是从100万条中,通过某种或者说几种政治文化的角力保存下来的,还不乏很多的编造和谣传。所以历史的解释就是一个当代价值观/意识要求/统治满足的种种杂糅吧?

  所以很喜欢有些小说和文章的做法,每一个情节都套在里历史书上,但是赋值的内容是自己的,是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浪漫文学想象。大家看到的一切都符合所谓的历史,但是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却完全脱离了历史书。喜欢,即使是在故纸堆里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五):历史学的新思维

  以一种全新的思维论述历史的新视野。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人类所能见到的历史全是文字记载的历史,凡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写作者“自己”的历史,是他的历史观、世界观的反映。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六):读完懵了三个小时

  前四个章节『历史学家的美德』『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一切史料都是史学』『遗忘的竞争』,是关于历史学本身的,历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目的,初读完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及至读完剩下的似乎没什么意义的中国周边的主题分散的随笔合集,再回过头来回想开头四节,突然第一次彻底明白了什么是历史。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在做其他的,但一直在发懵状态,一直在理解和消化什么是历史和之前读过的历史。

  读好书是十分有意义的,让我整个人更清醒。

  过段时间把前四章重新的读一遍,还未全懂。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七):已读了大半

  首先我阅读了大半,会尽量读完,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是比较惊喜的,罗老师说的质疑、批判和有想象力这三大美德我是认可的,但是到了后面就有点那个意味了…

  最后我要发表的时候豆瓣让我写140以上才能发,有点无语٩(͡๏̯͡๏)۶说是为了有益的分享,xswl,为了水点文字那我再讲讲。

  罗老师主张一切史料都是历史,这个我也是赞同的,而且罗老师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史料,我们还应该去探寻这些史料是经过怎样的博弈而留存下来的,哪些与之博弈的力量是什么,这也是我认为罗老师贡献的最精彩之处之二了。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八):It takes a lot to know a man

  某个下午,某个赶写论文的下午,在看到《世上本无黄种人》时,刚好听到了Damien Rice 的 It takes a lot to know a man, 六分钟之后那种悲凉萧条的空旷与悠长的独奏,恰好匹配了我写不下去却不得不在看完这一章之后要回去写的绝境。

  It takes a lot to know a man,It takes a lot to know the history.

  无论是从单纯的、清晰的历史其实暗示着危险、隐藏和遗忘,还是从当今的研究所需要的时间、精力等等来说,莫名感觉在这个时间听到这首歌真的很贴切。

  TBC.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九):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这是一本历史专业书籍,作为曾学过一年历史的大学生就这么看了这本书。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就是历史是由过去创造的,而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并没有完全成为今日的历史。因为记忆是遗忘的产物,尤其是政治权利主导的集体遗忘要求我们在面对今日的历史时必须具有批评怀疑的能力。

  然后就讲了好多个相关的小故事(其实是作者对一些研究的看法),其中我最喜欢民族主义和成为黄种人那两part,因为刚好在听英美文化课在讲美国有哪些人,于是听完课又回去的这两个part发现有知识重叠:布鲁门巴哈的骨骼研究(尤其是头盖骨)确定的五类人(Mongolian/Ethiopian/American/Caucasian/Malayan)个人觉得民族主义的历史有好有坏吧,适度加强民族团结,极端就会发生犹太人大屠杀的惨案。

其他的小故事看完我都记不太得了[允悲]看完整本书就觉得作者观点很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读后感(十):民族主义史学

  忠诚于民族主义,以本民族为中心,是民族主义史学的基本立场。

  1、本民族总是最优秀最伟大,德性品质最好,总有许多个第一,对其他民族有功无过。

  2、本民族的历史总是最为悠久,要么是不断胜利、不断成长的历史,要么是曾经伟大、中间经历磨难、终于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一边倒的比较史,而本民族之外的那些比较对象,通常都是缺席的,都隐没在不言而喻之中。

  3、民族主义史学都会把现有国土说成自古以来的合法领土,还会强调历史上失去的领土,把领土争议中的他国说成理亏的一方。

  4、对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民族主义史学总是把本民族描绘成和平主义者、助人为乐者、输出文化和财富者,并刻意强调受侵略、受凌辱的经历。民族主义史学不仅要激起读者对本民族(本国)的骄傲,还要激起读者对他民族(他国)的隔膜、敌意,甚至仇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