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只有你》读后感锦集
《而我只有你》是一本由(法)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Jean-Baptiste And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一):而我只有你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感动。本书中天真烂漫的孩子——贝壳,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希望。 本书就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书中有“我”的女王——薇薇安,一个美丽的,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子。有美丽的森林,靓丽的星空,还有“我”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好像全世界都为我服务一样。 谁还没有过一个充满乐趣的童年呢?谁还没有一个自己的秘密基地,不想被大人所知晓呢? 我与女王在丛林间追逐、嬉戏,提前庆祝我的生日,一起去探险美丽的壁画石洞。在小屋里一起看星空,我还想着规划我们的未来。 想象了好几种方式来划分房间格局,这里是卧室,那里是客厅,还要有我最心爱的,可以看着黑色屏幕一连好几天的电视机,还可以设计一个能看到星星的玻璃屋顶。 作者是法国知名电影导演,编剧,兼作家——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我曾看过他导的电影——《微不足道》,真是一波三折,毫无破绽的剧情,一切都是神转折。令我不得不佩服编剧的神奇脑洞。 作者的电影很精彩,这本他的第一本小说,也同样毫不逊色。 作者文笔优美,心思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妙笔生花,细节刻画到位,真正的写出了一个稍微“不正常”的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属实令人佩服。 是他那丰富的语言功底,将书中的一切都变的活了起来,森林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衬托着孩子们的开心乐园。 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禁想捧腹大笑,但又觉得有点心酸,正所谓,笑着笑着,突然就湿了眼眶。也常常被作者的幽默笔触深深地所折服。 作者更注重写我真正的内心想法,将我的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我只能体会当下的感觉,如果弄伤了自己,我会哭;如果嘴里嚼着糖果,我会感到很幸福。” “我的脑袋很大,比其他人都大。但这个世界太小,我不知道怎么样可以把这么大的东西塞进这么小的世界里。” 这本书献给那些未曾被治愈的童年,写给曾经是孩子的大人,值得我们一看。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而我只有你——男孩的青涩回忆
青春期是每个少男少女最容易春心悸动的时期,只是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青春期少男少女的这种心思一直被压制住,那种“怦然心动”的青春期故事极难被书写下来,而这类故事在西方一些富有浪漫情结的国家里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这本《而我只有你》就是描绘了青春期少男少女懵懂的那种对待异性的心理的书籍。
“我”贝壳是一个12岁的孩子一直跟父母生活在加油站,但因为个人的问题常常被同学嘲笑,而在加油站“我”一次失手点燃了灌木林,这让“我”的父母感到头疼,联系姐姐有将我送走的意向,而“我”觉得父母以及姐姐背叛了我,决定离家出走,而在离家出走后遇见了女孩“薇薇安”发生的故事。
作为法国的知名导演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的小说处女作,本书在阅读上并没有设置过多的时间线跳动,基本都是以“我”的第一视角来描写这个故事,因此“我”在与薇薇安相处的所有小心思和动作都跃于纸上,那点青春期里“我”对于异性的好奇以及由衷的好感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了下来,而即使薇薇安在跟我的交谈中时常说些不可理解、明显瞎掰的话语时,我依旧选择相信她,在我的心里似乎就认同了薇薇安说自己是公主的事实,而我想当她的那位守护的骑士。
只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因为离家出走而被警察开始四处搜寻,而为了躲避,我跟随薇薇安来到一处山洞处,根据薇薇安所言这也是她的一处秘密基地,因此我需要闭上眼跟随着薇薇安过来,在这里他们约定好了每天见面,却因为警察的巡查中断了,此后我因为坚信薇薇安会来找自己而在这里挨饿苦等,虽然等到了一封信和食物但依旧没见到薇薇安。好在有好心的马迪将我救了回去。
而这时我对于“我的女王”薇薇安的信任开始动摇,我试图找到薇薇安,即使薇薇安说过不要去她的“城堡”,但我还是去了,果然薇薇安之前所说的那些也都只是欺骗了自己。
如果说青春期的萌芽大都会被人为的扼杀,那么我和薇薇安在悬崖边的那段故事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束方式。我在这段故事后也像是破茧成蝶一般,成长了不少!
套用郭敬明的一句话,“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那些女孩,教会我爱。”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三):两个孤独的灵魂
第一眼看到《而我只有你》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猜测这是一本关于宠物的书,我们拥有整个世界,而它们却只有我们。看了介绍才知道这本书讲述的是两个孩子的故事,更确切的说,是一个男孩,一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孤单男孩和“他的女王”的故事,是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相互取暖的故事。
曾经,我在东野大大《白夜行》的世界中徘徊,雪穗和亮司的故事让我觉得心碎的几乎快要窒息,《而我只有你》中,贝壳和薇薇安的故事,很轻易就让我想起了雪穗和亮司,但是她们的故事却不会那般悲哀。或许是因为环境的不同,贝壳和薇薇安的故事发生在峡谷间,蓝天下,那里的他们更加单纯。
贝壳,是他的名字,是她给他的名字。
他从来不是个聪明的孩子,阅读的障碍,语言的困难,让他无法和普通的孩子一样,他无法理解书本,也无法理解他们,他的孤独。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被鸡啄被鸭赶,甚至,父母也不会守护他,觉得他是个累赘,是个麻烦。如同丑小鸭一般,他最终选择了离开。
年幼的他,带着天真的想法,他想去战场,去接受战争的磨砺成为一个大人,他想象着自己所向披靡的样子,想象着自己凯旋而归时的英姿。可是,在他到达战场之前,他遇到了她,那个神秘的、瘦弱的、可爱的、骄傲的女孩——他的女王。
她会把悲伤藏起来,把恐惧藏起来,把懦弱藏起来,她脸上的伤痕,身上的伤痕她都轻轻的掩过去,只是淡淡的说那是摔跤的关系。她不曾哭泣,不曾绝望,她倔强的站在那里,骄傲地站在那里,她让山峰低头,让风止息,她是世界的女王,是他的女王。
那段日子是或许是他们彼此的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贵的日子。只是,美好的日子永远那样短暂。距离,让一切都不在相同,误解,让两人形同陌路。
最终,他违背了誓言去找她,他不想失去她,可是,她的魔法也因此消失,变成了普通的姑娘。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她没有魔法,即使她不是世界的女王,即使她不能让山峰低头,让风止息,她也依旧是他的女王。
她们的故事,究竟会有怎样的结局,我不知道,我希望是温暖的,圆满的。可是,不管如何未来如何,他们都曾有过这样的圆满和幸福,他们拥有彼此最纯洁的友谊。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四):我们是否都在寻找自己的薇薇安?(有剧透)
我们是否都在寻找自己的薇薇安?(有剧透)
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晕晕的感觉,甚至比我看推理悬疑作品的时候还要晕乎。因为我们这些读者所扮演的视角的主角——“壳牌”,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这样的视角是非常新颖的,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用时而普通、时而虚幻的主人公第一视角把读者带入了这个我个人觉得属于“纯爱”的故事。是的,我觉得这是个纯爱的故事,非常纯。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跟着主人公一起被“降智打击”了,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对于和自己“不同”的事物的第一反应。然鹅,在细品之下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浪漫的纯爱故事。纯到可能让“普通人”人觉得荒诞。
主人公的世界没有杂质,他遭遇过许多,他懵懂,但也懂得很多。在这“探险”的一路上,壳牌也渐渐找到了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找到了生存之道。主人公看似没有逻辑,但实际上对于爱他的人,他恨的人,他的敌人,他的朋友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思维逻辑。而这些人中,最特别的,就是他的女王——薇薇安。在面对薇薇安的时候,他仿佛就是一个骑士,对于他的女王——薇薇安的忠诚是无与伦比的。即使面对死亡也毫无惧色,结局处为了让他的女王变回女王,与其说是悲剧不如说是死得其所?无疑,主人公是需要薇薇安的,薇薇安是主人公所缺少的那个元素。但与此相对的,薇薇安难道不需要主人公吗?从作者展示的细节中不难推断出薇薇安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与主人公相处,她成为了女王,能工从现实中抽离,获得一时的解脱。
这样简单的故事,让我不禁想到了另一本日本的作品《春琴抄》。在我看来这两者何其相似,同样都是在外人看来不平等的,甚至有些卑微的、不合理的感情,但对于两个当事人来说却刚刚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自己所欠缺的那一部分。
读完这本书以后,再来看这本书的名字《而我只有你》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与《MY QUEEN》相对应其实是非常巧妙的翻译,看得出也是下了功夫。不过我觉得《我的女王》虽然没有《而我只有你》那么文艺,但是传递出的情感更到位。
找回了自己的女王薇薇安的壳牌,应该是幸福的吧?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薇薇安。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五):拿什么来保护你,孩子
十二岁貌似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道坎儿,例如,《坟场之书》的小主角伯蒂,《马克的完美计划》中的马克,《伤痕岛》里的乔纳森,《和仓鼠一起穿越时空》的阿尔等等,每个人都在这个年纪里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逐渐萌发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躁动不安渴望长大。同样躁动不安渴望长大的还有十二岁的男孩贝壳。
贝壳是一个特殊的孩子,医生说他的大脑“停止了生长”,有智力缺陷,为了不被送往特殊教育学校而离家出走。途中遇到了一个神秘女孩薇薇安,贝壳不知道她从何而来,却仍然将其视为女王。薇薇安带着贝壳感受高原的风雨和味道,透过屋顶看星星,分享秘密庆祝生日……
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细腻柔软的文笔,就像是贝壳的喃喃自语。我一度以为薇薇安是他在昏迷状态下,想象出来的一个朋友。因为薇薇安和他约定不能询问她的住处,不能和她肢体接触,也不可以去寻找她。一个孤独、敏感智力不健全的孩子会产生这样的幻想不足为奇。
直到牧羊人马迪的出现,贝壳确信薇薇安是真实的存在,并违背了彼此的约定寻找到她。 “魔法“失灵,”女王“薇薇安原来也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她用魔法为自己创造一个远离真实世界的空间,贝壳和她在这个空间里没有恐惧,没有伤害,可以寻求保护。为了重启魔法,贝壳勇敢地跳下了高墙。
曾经听孩子背过一首儿童诗,名字叫《家是什么》:
家,是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柔软的床。
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
有了屋檐,不再担心风吹和雨打。
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
家是太阳,爸爸妈妈的笑容,是温暖的阳光。
家本应该作为孩子最具安全感的港湾,但是贝壳和薇薇安却没有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贝壳的父母拿他的缺陷开玩笑,对他造成的各种事故只会粗暴地解决,薇薇安遭继父毒打,而母亲毫不在乎。缺少了父母笑容的灰暗的童年只有在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魔法“世界中才有五彩的颜色,才有温暖的阳光。
都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贝壳和薇薇安互相温暖,互相治愈,破除魔法他们终将面对现实,但愿他们像高原上的种子一样,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在漫长的黑暗中安静孕育着灿烂的开放。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六):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并不都是美好的结局,就算是大好时光的童年时代,等待他们的一切也都充斥着无奈、绝望和幻想。
读完法国著名作家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的《而我只有你》后,感觉到心情有了沉重的负担。不仅仅是因为略显悲伤的结局,还在于无限纠结的过程。我们无法苛责上帝造人的不公平,也无法轻易改变人类生存的命运,只不过,为这世界上某一狭小的一隅所带来的震撼,让我们感叹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命运对待贝壳是不公平的,但是只有他自己感受不到,十多岁的少年形成了独特的只有他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在这个独特的世界中,他每天都兴致勃勃、兴高采烈的生活着。他的所见所闻支撑着他的一切,他的思想支撑着他的信念,直到有一天,他隐约感受到他的世界即将遭遇到外界猛烈的进攻…
贝壳逃走了,独自走进了山坡、荒原、悬崖、草地,也就在此时,命运的安排下,他的女神,薇薇安出现了。朦胧中,贝壳似乎找到了新的生活希望和向往,薇薇安的一切都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柱,影响着他的喜怒哀乐。贝壳的世界中突然就像沐浴在圣光之中,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能量,贝壳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了,每天等待薇薇安的到来成为了最重要的事情。
从来没有这么隆重的生日礼物和祝福,贝壳被薇薇安感动了,不仅仅是因为薇薇安带他来到了一个非常隐秘的“洞穴”,还在于这是一份真心实意的心意!
当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世外桃源中的朦胧的爱情故事,也终于被现实世界所影响,贝壳的独立世界不堪一击,薇薇安走了。薇薇安留下的信和食物,无奈的纠结之下,崩塌世界中的贝壳把食物吃了,被信撕了…
但结束意味着重新开始,放羊人闯入了贝壳的世界,教会他许多东西,犹如大海中的航海指针一样,又将薇薇安重新指引到了贝壳的面前。
真实的世界是残酷的,一个偶然的决定绝对可以改变命运的走向,大多数决定的结果无法改变,就算有少许的机会可以重新来过,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已经永远逝去了。贝壳拥有的小小的希望在命运的车轮下显得多么卑微啊!薇薇安的存在在贝壳的世界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也许在贝壳的独特世界中,这就是懵懂的初恋爱情吧!这真的是一部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七):少年他的奇幻出走
住在普罗旺斯地区阿斯峡谷的十二岁小男孩贝壳,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因为停止了发育导致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哪怕是简单的事情也经常办不好,所以在学校里常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年纪轻轻只能跟着父母一起在加油站帮忙。可是有一天因为对香烟的好奇,差点引发了火灾,毕竟在加油站附近引起火灾将是致命的,尽管不忍心父母还是打算将他送出去。谁知道贝壳在旁边听到了父母跟姐姐打的电话,于是害怕被送到特殊学校的他决心走上自己的成长之路,他的奇幻出走也由此展开。
可能由于本书作者是是让-巴普蒂斯特·安德烈,一位知名导演,尽管这是他的处女作,但是仍然能从中读出他塑造故事不俗的能力。活泼天真的语调与恰到好处的想象力让读者完美代入贝壳角色当中,真切感受到了尽管贝壳不善于表达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纯洁,多么丰富多彩。故事中不时冒出来的小吐槽更是给他增添了一份天真可爱。
所有人都带着歧视的眼光对待贝壳,所以贝壳极度想让自己成长起来得到大家的认同,可是他能效仿的也只有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的东西。他向往佐罗,惩恶扬善,也想上战场,建功立业,在他心里这就是男孩子成长起来的途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属于孩子所有的优点,可爱、天真、勇敢、活泼、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成长。可就是这样一个惹人怜爱的小男孩,也让社会环境逼到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之后的贝壳遇到了一个跟他同样“奇怪”的女孩薇薇安,他们在离加油站不远的高原上度过了一段属于他们两个单独的时光,这让贝壳首次体会到了与异性朋友交往的乐趣,并心甘情愿地奉薇薇安为他的女王,答应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尽管不久之后薇薇安便消失不见,他也为了守护两人的约定差点病死。我本以为故事会随着贝壳之后的经历走向一个温暖美好的结局,可是作者残忍地将还处在幻想中的我猛地拉回了现实。再次回归的薇薇安并没有带给贝壳他所希望的美好,现实就好像在玩弄这个可怜的小男孩,甚至最后的选择也只是因为他喜欢逻辑说得通的事情。
读完之后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终于理解了书腰上“献给未曾被治愈的童年,写给曾经是孩子的大人”这句话。贝壳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努力承担着自己身为大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尽力去让自己朝着心中大人的方向努力成长。反观所谓的大人,身体健全的人,又是否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保护了自己该保护的人。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对特殊学校的学生另眼相待,顿感无地自容,只愿世上能少些歧视多些包容,不要让贝壳的故事在现实重演。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八):【推迷会鉴书团】孩子眼中的背叛
这是一则青春期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
主角两次引起火灾,他的父母觉得他已经不适合待在加油站(我要是他父母我也这么觉得,加油站没被他弄爆炸完全是他拥有主角光环),所以联系他的姐姐要送他出去,大概是去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吧。主角觉得父母背叛了,与其被送走,不如自己走,于是就离家出走了。(回想起我上初中那会,都没有离家出走过,顿时觉得青春十分不完整。)
但这并不是主角经历过的第一次离别,第一次分别是他和正常学校的好友理查德。孩子们总是会因为个体差异而实施排挤行为,理查德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取笑,想必主角天生智力障碍也没少被欺负,所以他和理查德能成为互相取暖的好朋友。但是理查德走后,主角再度失去了朋友。
他总是说“我一个朋友也没有”,但“曾经有过”。对于理查德,他用的是“曾经”,也就是说现在,理查德已经不是他的好朋友了,即便理查德再度出现在他面前,他也不会否认这个事实。因为理查德离开了他,离开在他眼里就是背叛。
他和理查德的友谊并没有延续下去,可是对当初排挤过他们的人,他的恨却是一直到了现在。
可见恨比友谊更持久。如果你想让一个人记住你,那么就尽情地欺负他吧(不是)。
第三次离别是和薇薇安。
薇薇安与其说是他的女王,不如说是他的女神,因为薇薇安说什么他都会听。所以他坚信薇薇安说的“永远不会离开你”,以致于薇薇安离开后,他在原地等他的女神,等到险些饿死。
后来他发现薇薇安是真的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他再一次感觉到了背叛。
每一次离别都是一次背叛,但他离开放羊人的时候,却没有觉得自己在背叛。
看到结局时我不禁在想,如果主角当初被警察找到了,或者如果主角没有执意寻找薇薇安的家,结局会不会好一些?
毕竟他的父母是爱他的,在他离家出走后四处张贴了寻人启事。而主角以一个智力障碍的心智,觉得父母抛弃了他,他想去从军打仗,却从来不顾打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故事中薇薇安一直在胡编乱造,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比如移动的房间、用月光石做成的吊灯。她或许不是想戏弄主角,只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大概这些话也只有主角才会相信吧?薇薇安也是孤独的人,她也需要陪伴,只是她选错了方式。
而整本书里她说过的唯一的正经话就是“敌人也是有父母的”。
她在告诉主角爱惜生命,却没有给予他尊重,所以才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如果主角的父母当初多问一句他心里所想,如果薇薇安学会了什么是尊重,大概结局又会大不一样。
谁知道呢?毕竟就连小说也没有“如果”。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九):而我只有你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个人会遭遇的事情都不一样。不管我们生来是何样的人,生在何种家庭,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自己!
《而我只有你》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经历。作为主角的“我“可能在智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一个人,但“我“仍然有正常的情感,也有朋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即使没有上学,在父亲的加油站帮忙,“我“也觉得生活的平和,可是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一次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朋友薇薇安。“我们“是在大自然中相遇,也是在大自然中玩耍,在这样的清静当中,两个人成为了朋友。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有相互的秘密。虽然故事中没有详细的提到薇薇安的家庭情况,但在最后的字里行间中,似乎让读者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治愈系小说,我读过好多,比如说《偷影子的人》,《追风筝的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直击心灵的,并且在这些故事里可以感悟到人类珍贵的东西,有的是爱,有的是希望!《而我只有你》里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纯真的友谊,没有任何的外在物质,两个人互相治疗单纯的情谊,或许两个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人在山野上相互给予温暖。 最后也是对于朋友的信任,使“我“走向了死亡,或者这是薇薇安的错,或许是“我“的错,“我“并不能理解薇薇安的玩笑,因为“我“认为只要是薇薇安说的就是对的,因为她是女王。最后最后,“我“可能死了,也可能活着。但对于薇薇安和我,短短的这些相处时光,以及对于家庭和父母的怀念之情,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我的离开,渐渐消失…… 作为一本治愈系的故事,书里的人其实都带有一种纯真。就像“我“坚信着薇薇安是不会骗我的, 她就是一位女王,当然也因为如此导致了最终有些悲哀的结局。但作为一位母亲来说,我对于故事中的主角父母也有着深深的同情感。在儿子离家出走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寻找,在这些时间里,他们的内心肯定也是不安与恐惧的。而且“我“最后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这个结局也让我有一些难过。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读完心情还是略有些沉重的,父母,孩子,朋友,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靠双方来维系的。友情或许是脆弱的,但是它仍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而我只有你》读后感(十):而我只有你
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每个人会遭遇的事情都不一样。不管我们生来是何样的人,生在何种家庭,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自己!
《而我只有你》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经历。作为主角的“我“可能在智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一个人,但“我“仍然有正常的情感,也有朋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即使没有上学,在父亲的加油站帮忙,“我“也觉得生活的平和,可是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一次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朋友薇薇安。“我们“是在大自然中相遇,也是在大自然中玩耍,在这样的清静当中,两个人成为了朋友。朋友与朋友之间也有相互的秘密。虽然故事中没有详细的提到薇薇安的家庭情况,但在最后的字里行间中,似乎让读者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治愈系小说,我读过好多,比如说《偷影子的人》,《追风筝的人》,每一个故事都是直击心灵的,并且在这些故事里可以感悟到人类珍贵的东西,有的是爱,有的是希望!《而我只有你》里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纯真的友谊,没有任何的外在物质,两个人互相治疗单纯的情谊,或许两个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人,两个孤独的人在山野上相互给予温暖。 最后也是对于朋友的信任,使“我“走向了死亡,或者这是薇薇安的错,或许是“我“的错,“我“并不能理解薇薇安的玩笑,因为“我“认为只要是薇薇安说的就是对的,因为她是女王。最后最后,“我“可能死了,也可能活着。但对于薇薇安和我,短短的这些相处时光,以及对于家庭和父母的怀念之情,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随着我的离开,渐渐消失…… 作为一本治愈系的故事,书里的人其实都带有一种纯真。就像“我“坚信着薇薇安是不会骗我的, 她就是一位女王,当然也因为如此导致了最终有些悲哀的结局。但作为一位母亲来说,我对于故事中的主角父母也有着深深的同情感。在儿子离家出走的几个月里一直在寻找,在这些时间里,他们的内心肯定也是不安与恐惧的。而且“我“最后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这个结局也让我有一些难过。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读完心情还是略有些沉重的,父母,孩子,朋友,这些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靠双方来维系的。友情或许是脆弱的,但是它仍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了“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