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世同堂》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四世同堂》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1-03-01 04:04: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世同堂》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四世同堂》是一部由林汝为 / 蔡洪德执导,邵华 / 李明 / 李婉芬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世同堂》观后感(一):中国最佳电视剧

  群像式的角色,每集最后的特写定格结束,还有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都堪称经典。我看《大宅门》时,常拿来跟《四》比较,觉得尚没有达到《四》的高度。制作水平上只有《红楼梦》可与比肩。

  向老艺术家们致敬。

  《四世同堂》观后感(二):人物形象丰满结实

  人物形象特别丰满结实,像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剧中人。原著者是大师,改编者也不软。虽然有着拖沓冗长的毛病,但经得起推敲,即使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也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看。

  缺点是抗日主题太强、太单一了一点儿,在反映时代、反映人性方面,多少有些损失。

  《四世同堂》观后感(三):四世同堂

  这部电视剧看了感觉其实是挺沉重的,本来四世同堂的一家人应该幸福快乐的生活却因为侵略者的入侵落的家破人亡,好好的一家人,父亲不堪受辱自杀身亡,大儿子两口撑起一个家,老二却可耻的当了汉奸,老三爱国的热血青年……看的最揪心的就是孩子被活活的饿死真的是心疼,还好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历史再也不会重演。

  《四世同堂》观后感(四):向经典致敬!

  刚转台时看到的,也没看到片名,莫名的觉得男主很带感,那种带点小忧伤又有些贵族气息的气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演出来的。大约有一分钟吧,有个外国人喊了一声瑞宣!瞬间就想起这是四世同堂啊!话说很多年前我也是书粉啊!当时那个满怀热血却只能在家中照顾家人的瑞宣赚了我多少眼泪啊!想说的是无论是瑞宣还是他周围的人都无比的贴近原著,除了文先生没想像中的帅,情节也与原著相符,真的是棒极了!目不转睛的看完,不停地评论,真是太好了!要是现在的电视剧都有这水平,就算一年只能看两部我也认了!必须五星!

  《四世同堂》观后感(五):北京北京

  最感动的地方是是天佑受辱跳护城河。一下子就想到了老舍也是这样,在遭到殴打之后选择投入太平湖中。细看的话,会发现老舍跟他笔下的天佑有些相似的经历。不一样的时代,同样的人间不值得。 <文革无人忏悔 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 大人说:不是。 孩子又问:他们是敌人吗? 大人也说不是。 孩子再问:那他们是什么? 大人说:是历史。> 刘慈欣《三体》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论一个时代的好坏,目前我读到觉得最辩证的评论是刘慈欣《三体》中,说的那句话:是历史。

  《四世同堂》观后感(六):女儿都快饿死了还戴着金银耳环,脑子抽了吗?!

  这个评分是给电视剧的,不是给原著的,我没看原著。

  我看完以后感觉真的无语了!!!为啥最后女儿都快饿死了,当妈的和当奶奶的还带着金银的耳环!!???这是导演眼睛瞎了还是原著就这么写的?(我没看原著,别喷我)。为啥自己都没饭吃了快饿死了,好不容易英国人送的一袋白面,老头子还要固执得过什么破大寿!???还要一次性全都做成馒头送给邻居也就算了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干嘛送给日本人???感觉祁家根本没受到什么真正的穷人的磨难好吗?小妞妞快死的时候,明明穿的衣服连一个补丁都没有,明明很新,那个大儿媳妇还说没有一件新衣服!!!!脑子抽了吗???真正的穷人根本就连衣服都没有好不好!!!!

  而且自己女儿都快死了,她一个当妈的,竟然不在女儿身边陪着女儿,还在另外房间里给女儿找新衣服!!!你女儿还没死啊大姐!!!!我也是无语了。

  另外,那个老大,祁瑞宣,天天说话只说半句话,连话都说不清楚,跟结巴似的,天天就要断气似的!心事重重不是这么演绎的好不好!!!

  《四世同堂》观后感(七):谈不上也不敢说是剧评,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小时候电视上北京台总是放,反反复复的重播…可那时候我太小从不爱看,只中意日本卡通片。

  现如今我反倒开始回忆起那些老旧的电视剧,一部部的找出来观看,细细的品味这些老剧…翻来覆去的重播回看,在那个年代没有美颜,没有所谓的鲜肉、网红脸、特效特技…甚至连拍摄的道具都那么简陋,经不起推敲的布景…可是他却能实实在在的触动你的心底最深处!

  小羊圈胡同里的寻常百姓家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好坏每个人物角色都被演员们塑造的鲜活饱满,被演绎的淋漓尽致精彩完美,就连汉奸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叉腰的肢体动作,都是经过前前后后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后才确定的。 让观众看到生在那个吃人的年代里,敢怒不敢言,痛苦无奈艰辛愚昧又只能将就的凑合活着的中国百姓缩影,看完之后我一段时间都很难平息自己压抑的心情…

  现在电视台再不重播这部剧了,我反倒觉得特别遗憾,真心呼吁电视台每年都该重播此剧至少一遍,这部剧更演绎出了那个年代普通人想要活下去是多么多么多么的难!真的是如何把人往死里逼啊!这是近年来那些海量的所谓抗日剧无法比拟的,给观众的触动非常深刻,让人切身体会感叹今天的生活,以及生在当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以及如今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让人想要珍惜当下,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想要好好的对待生活。爱国教育也不外于此了。

  《四世同堂》观后感(八):真是让人感慨,让人唏嘘。

  虽然80年代那时候制作技术不如现在先进,但是就是那种纯粹的劲头让人感慨,唏嘘。不说阵容班底如何如何,什么“老戏骨”之类的肉麻话了,就算不知道这些演员的人,看了之后也会被感动的,对原作精神的理解,敬业的品德,都令人难忘。

  虽然在编剧、美术、后期制作等等各方面还有很多缺陷和局限,很多效果是和现在的技术不能比的,但是这样的高水平的表演,依然可以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里面的演员,都是非常地道的。功底深厚,也有很多本色表演。不说几位主角的出色表演吧,就说几个戏分不多的配角,也是非常出色。比如长顺的演员,原来好像说是个工人,被导演看中了,但是演出的小伙子非常本色,热情憨厚朴实,特别自然。还有若霞,演员本身是张派旦角,都是真唱,真表演。她还是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晴雯。饰演文先生的演员本身就是很有名的拉京胡的好手,里面镜头都是真的,是他自己拉的。昭第似乎原来是铁二中的学生,后来当了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她在剧中的表演非常自然,说去学京剧,那一举手一投足,也是像模像样的。还有棚匠刘师傅,喝棒子面粥在碗边上敲落筷子上沾的虫子,连这种绝对的配角还有十分精妙的细节的设计,真是令人叫绝!这种认真的精神,对北京生活、文化的理解,太到位了!整个电视剧就像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光彩熠熠的!

  但是看看现在的电视剧……真的不敢说什么了……令人感慨,令人唏嘘啊……

  《四世同堂》观后感(九):不及新版

  看了12集,看得眼睛疼,客观上有画面上不清晰,本质上还是片子质量问题。能看到12集,还在在各种弹幕,老片子就是经典,向经典致敬,演技甩现在小鲜肉好几条街,到处飞的情况下坚持的。怎么说,我得对得起自己的审美啊,然并卵,12集后实在是坚持不动了。

  1,画质就不说了,85年版的,现在都2018年了,想必大家都是以欣赏古董的眼光看下去的。2,那演技叫好吗?那是叫端着演,为啥很多人弹幕说,演得好呢。它只是演得跟现在不一样,就叫好吗?现在如果有人这么演,非得被喷死。怎么演的,说白了,就是放慢了演,简直是慢三四倍的演,话说回来,确实考验演技,因为你每个吐词的表情都被抓得清清楚楚。3,这情节,没有一点抓人的设计,简直就是平铺直叙了。说好听点叫忠于原著,说不好听点叫,不动脑子。12集看下来,就感觉是罗里吧嗦地往下演,什么故事性情节啊,没有。这样拍下去,再拍个100集都没问题。

  最近,看了《茶馆》这部剧,可以横向做个比较。只能说是一个天一个地了,那个片看了第一集你就想看第二集,一直看下去,而这部,如果没有根据名著改编的噱头,想必很少有人看。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判断,我看了新版的《四世同堂》,黄磊演的,看了一集,矛盾冲突性,情节设置,背景交代都更加完整。网上评价是老版好,我看了一集感觉新版可以甩它几条街。当然,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历史局限性这里不谈。但话说回来,该被历史淘汰的就应该果断淘汰。

  《四世同堂》观后感(十):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本应是一次透彻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次彻底的唯物史观教育,它是一部文学作品,却容纳了四十年代北平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小人物的角度窥视大时代的最佳视角,遗憾的是,由于宣传教育的不足,《四世同堂》并没有被广泛阅读。

  如何评价《四世同堂》?我至今仍认为要写这样一篇书评是件大不敬的事情,因为在老舍先生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小说中作者借富善先生说:“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象都往后退。”实在是点睛之笔。

  反抗与顺从、批判与继承,以包容接纳万物是《四世同堂》最宏大的主旨。

  容纳了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军事,这是一种包容;小羊圈胡同里诗人、教师、商铺老板、相声演员、理发师、教授、汉奸、车夫等阶级各异的人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这是一种包容;一家子从祁老人到天佑到瑞宣到小顺子的四代人,这是一种包容;祁家的祁瑞丰、冠家的冠高弟,是两个与各自家庭文化迥异的人物,这是一种包容;冠晓荷被活埋,大赤包惨死于缧绁,招弟被瑞全掐死,高亦陀却卷了大赤包的钱逍遥法外,这是一种包容;祁瑞丰在天佑死后闪过的一瞬的善,大赤包在招弟失身于李空山的愤怒,这是一种包容;住在一号的日本老太太超出时代的政治军事眼光,也是一种包容……

  文学中有历史,还原更加真实的心酸的抗战史。庆祝保定陷落的游行、活埋吃共和面晕倒的市民、对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每家每户每月上交铁、监狱里的惨况,这些是在近代史里看不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