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歌德之烦恼》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少年歌德之烦恼》经典影评有感

2021-03-03 23:0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歌德之烦恼》经典影评有感

  《少年歌德之烦恼》是一部由菲利普·施特尔茨尔执导,沃尔克·布鲁赫 / 米里亚姆·斯坦因 / 亚历山大·费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一):二刷有感

  炽热真诚甜蜜的少年之爱,沉重的生活负担。生活如此,甘为五斗米折腰。人都是要吃饭的,有情不能饮水饱。

  从不怀疑你爱我,只是怀疑我该如何承担起生活的重量。

  我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心里面却总是固执地认为我们还是个孩子。

  电影的最后,我们都长大成人,承担起生活给予我们的重量。过去的我们带着甜蜜的感情活在故事里,成为了文学。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二):甜蜜的轻佻

  少年歌德之烦恼,以片中人的年纪,确切的说该是青年,真甜蜜,即使有少年自杀,情人分离,依然甜蜜。他远无真正的痛苦与无奈,可也非浅薄的强说愁。

  少年的爱,毫不怀疑其真诚,可他确实不代表能在穷乡僻壤担起情人家庭的负累,在仕途经济中老去,他是节日的美丽挂毯,却不是日常挡风的帷幔,是的,一首十四行诗足以打消他,可他依然甜蜜。

  女主角好像赫敏,HP那个,不过比赫敏更娇俏,或许是鼻子直挺的关系,基本都不带妆,越看越甜美,甜美却不腻味,难得。

  歌德小童鞋和室友追逐打闹在河里洗澡那段,让我想到看得见风景里那段,同样的转瞬即逝的青春的飨宴、热血、祝福,bulabulabula,说到这里又觉得女主角很像海伦娜了,汗。

  片子里说到歌德的着装,蓝黄二色的撞色是被大家嘲笑的,呃,我真没品位,还觉得挺好看哒。

  少年的爱,最高潮便在得不到爱,宁愿死,可也就是死去罢了,为了某个女人那是谣传,其实更多的是祭奠爱情本身,一旦活下去了,那就再没有那份求之不得的激情,是的,我们称之为理性,也或者可称之为现实,某种角度来说,并没有那么糟糕。

  看完甜蜜的电影返家,雨一直下,天不冷不热,伞足够大,闻着满地不知名青绿小花的清香,真好,想到那碗留给我的梅菜烧肉,好吧,生活真幸福:)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三):爱情当然不是生命的全部

  一向钟情于欧洲十八世纪的电影。即使电影院里观众少得可怜,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对此片的喜欢。

  女主让我想到了《理智与情感》。她可以对着歌德说这是你要吻我的这一刻,就像《理智与情感》里的妹妹那样对爱情率真又坦诚;她也可以面对法院顾问的求婚时含泪答应——为了家人,就像《理智与情感》里的姐姐那样对爱情的隐忍。

  歌德给她做的小舞台、给她吟诗、对于女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甚至会有想要跟他私奔的冲动。但是,为了家人,她只能写信与歌德绝交。爱情对她来说不是生命的全部,她不能为了自己所爱而不顾家人的生计。

  一开始在舞会上的醉态让歌德忽略了她的美丽,但在教堂里,她的歌声却让他深深迷恋上她。在他被法院顾问陷害入狱,他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结局是维特举枪自尽。他把他的作品寄给她,或许还是想要挽回她。当她看到结尾马上赶到监狱。本以为这对恋人会重归于好,但她却还是要嫁给法院顾问。他说,把书烧了吧。她却帮他把书出版。

  她不能和他厮守,却让他完成了梦想。一段伤心的爱情换来的是一个青年梦想的实现。

  假若他们结婚,歌德为了生活勉强留在法院做自己完全不想做的律师,十几年后,当他们的爱情燃尽,剩下的就只是两颗互相埋怨的心。

  当他回家后受到读者们热烈的追捧,他兴奋地爬上马车顶,我们便知道了,心碎的爱情换梦想的成真,值了。

  爱情当然不是生命的全部,除了爱情还有家人、事业、梦想等等。

  为爱情放弃家人事业,这种事我真心做不来。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四):一个标题

  看了评论才 发现这不是一部好的传记体裁电影,但是镜头带来的美感还是可以的。

  观影期间我有了如下的思考:

  1.西方文化历史中的绅士文化带来的美感,与中国封建历史下百姓的审美-——两者天差地别。

  但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一种可能,中国正在经历着这片土壤上的审美复兴,或是新的萌芽。

  2.最近我的观念好像受到了一些“太过势力”媒体的影响,致使我对田野也势力起来——我自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势力,因为每个人三观都不尽相——田野意味着贫穷,贫穷意味着无法选择,无法选择意味着缺失美感。这是个错误的观念逻辑链,MY mistake.

  电影中的结合很好。

  3.往往一个人魅力的缺失,就在他自信失去,露怯之时。

  4.情商低比智商低更容易令人不舒服。所以不要面露难色。

  5.“天知道我还能工作多久,我希望看到你们能够被好好照顾”。这句台词很好。来自洛特的父亲。

  6.悲剧不是数学,没有固定的成因----可能所有人都是正确的,可悲剧注定是悲剧。只管做好你自己的事。

  7.伤痛需要抚慰,或是发泄,或是放纵。但最终不要陷进去,时光总是自己的,谁也带不走。

  8.我们受了重创,便决定去一个没有烦恼的地方。或许我们并不忧郁,或许我们只是很难继续继续活下去。

  9.真的有决斗这种事儿,我之前感觉那个为爱情决斗、二十岁提出群论的数学家的故事略不真实。

  10.假如爱情跟面包非要选择的话,根据马洛斯理论,理性的选择是面包。现实之中,什么是面包,什么是爱情,并不明确。

  11.有些人啊,学会的恰恰是失败的爱情,悲剧的爱情,脱离现实的爱情。

  12.有种很奇怪的感觉:明明人家也穷,路也是泥路,可是当男人配上那甚至有些女性化的假发卷发装饰,当人们戴起有设计感的三边帽四遍帽-------这时好像中国的平头只剩下卑微以及丝毫没有美感。

  精神应该比物质重要把。

  13.法兰克福(德国城市)的浪漫和美感分不开。(错误的常识性美感句子)

  14.你的父亲不支持你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成功,你的父亲给你找了条简单的路。

  quot;他是我儿子,Johaan Goethe"

  15.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五):少年维特之烦恼,曾经看过无数次的小说

  一直以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名字,搜寻电影,苦苦寻觅而不得。少年歌德,无意看到,竟然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电影的风景美得让人窒息。一般小说翻拍电影,不及看小说时脑海里想象的一半。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但是风景和男女主还是符合想象。

  没有看过小说的朋友,看了电影,觉得不尽人意。但是原著粉丝,怎么看都觉得窝心。小说给诗一样的少年时代,多少浪漫的憧憬。当时是多么坚定相信长大之后,自己一定会遇见同样浪漫的爱情。

  可是长大才懂得,有一些人终其一生都不会遇见这样的爱情,甚至一场像样的恋爱都谈不起。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和善意吧,弥补可悲的人们心中的遗憾,安抚已经破碎的心,滋润了无生气的平淡生活。作为普通人一个,如果上天让你懂得欣赏艺术(诗歌,小说,音乐,电影,绘画等)中任何一种,都是三生有幸。

  当时看了小说,凡是能找到关于小说的八卦都看一遍。其中有一篇文章说,歌德在朋友家里,非常喜欢朋友的家人,还在小说中赞美他们。但实际上,朋友的家人特别想下逐客令,让歌德早日离开。歌德日后才知道他们的感受。现实中的市井人和艺术家,差距是如此之大。

  喜欢是一件多么感性的事情。最近体会特别深刻,深刻到骨髓里。你特别喜欢的人,对方可能一点都不喜欢你,仅仅是因为你的盛情难却,不得不接受。但在你的立场,那么喜欢的人是不得不接受你……沉重的打击啊!感性人也许一辈子发现不了这个事实,或者不要发现。但是理性的人愿意面对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可以及时止损,用宝贵时间遇见对的人。哪怕遇不到合适的人,精力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尽管面对这个事实内心无比绝望。绝望比被欺骗强一百倍。

  小时候,到邻居家玩耍,小伙伴父母态度特别冷淡,长辈赶紧带自己离开。离开的时候,小伙伴的父母态度突然热情起来,笑着送别。

  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为什么要笑着送别,就冷漠看着我们离开,以后再不相见,不可以吗?不是不喜欢我们在一起玩耍吗?长辈说,因为我们离开了,他们太高兴,给大家一个好印象呀。(所以在一起的时候,很为难,离开的时候,对方很开心,是怎么回事,长大就明白了。)

  要好印象干嘛?他们都不喜欢我们。我们的时间多宝贵,不在他们家里玩,我们可以去其他地方玩耍,例如溪边抓小鱼。长辈说,因为我们以后还会见面,为了不尴尬,以后有需要还可以互相帮忙。

  他们都不喜欢我们,为什么还要帮忙他们?这不是虚伪吗?如同父母健在不好好对待,不在了,女子再到坟前哭泣,哭给旁人看吗?

  长辈被吓到了,无言以对。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六):青春一瞥:评介电影《少年歌德之烦恼》

  青春一瞥:评介电影《少年歌德之烦恼》

  廖康

  长久以来,我心目中的歌德是写《浮士德》那位睿智深邃的诗人,是《歌德谈话录》里那位老成持重的学者。我忘记了他也曾年轻,几乎为爱情而自杀,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人。德国2010年出品的电影Goethe!让我回想起十八岁读歌德成名作时所想象的作者的模样和神情。大陆已根据英译名Young Goethe in Love把电影转译为《少年歌德之烦恼》,也是让观众联想他的小说。其实,哪怕观众还没有读过小说,或者对歌德丝毫不了解,也不会影响对影片的欣赏。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爱情故事,激情勃发的青春故事,意外成功的喜人故事,反映时代精神的真实故事。但比真实更重要的,正如影片结尾的那句话:这不仅是真的,而且是诗。

  那年歌德才二十三岁,虽然他在学法律,但兴趣是写诗。法学博士的口试没通过,受到人们讥笑时,他在雪地上狂舞,双脚踏出三个巨大的蔑视的字样。那,就是青年歌德。那,就是我久违的歌德。那,就是我们也曾经历的青春。那几个镜头一下就把我带到狂飙突进,向传统挑战的浪漫主义时代。他的活力、他的勇气、他的自信,都在那几个镜头里一览无余。那怕我忘记随后的故事,也不会忘记那几个镜头。

  父亲安排歌德去韦茨拉尔法院实习。阴暗压抑的写字间,繁重无聊的文案工作与乡村湛蓝的天空、青翠的草地、墨绿的森林形成鲜明对照。自然在呼唤诗人,青春在呼唤诗人,爱情在呼唤诗人。一对恋人在林间草地上相遇的镜头,直让我想到“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的意境。他们的初吻演得异常精彩,让我看到两人心灵在颤抖,嘴唇在靠近,有些迟疑却无法抗拒那巨大的引力。但随后的镜头似乎多余,没有必要展示得那么明白。

  歌德在不知情中帮助不善言辞的上司向自己心仪的情人求爱这场戏营造得很好。观众虽然知情,但其张力不减。一是由于三人都演得好;二是得力于歌德的诗句:在其核心/将世界凝聚在一起的/是爱情。这本是他与夏绿蒂相爱的真实感受,却被用来把情人吸引到另一个核心。夏绿蒂无可指摘。女人,为了生存,理所当然地比男人实际。何况她还是为了帮助家道中落的一群弟妹。歌德的上司也是好人,也是真爱夏绿蒂。他们在这难以调和的矛盾中痛苦,甚至决斗。好在有一个是诗人,将悲痛和烦恼升华为文学。我还记得当年读的是郭沫若翻译的,带有四川味的小说。维特“百打百回”地为失恋哀嚎,曾经打动过无数德国青年,不少人甚至模仿小说主人公穿着黄马甲和蓝上衣自杀,一时形成了“维特热”。那两种颜色在我的想象中非常不搭配,但很奇怪,在电影中看上去却很和谐。一定是美工把那蓝色与黄色的浓淡调合适了。整个电影,就像歌德那套衣服一样,把他们的感情和矛盾把握得适度,展示得恰当。

  歌德虽然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一举成名,但他后来并不喜欢这本书信体小说和维特的形象及做法。他自己也从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人变为魏玛宫廷的枢密顾问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并主办自然科学杂志。他的变化之大,让我忘记了他也曾年轻,也曾狂放,也曾浪漫。导演斯铎尔茨根据维特的故事,把青年歌德搬上银幕。诗人若地下有知,我想他不会像否定自己的成名作那样否定这部影片,而会宛然一笑。

  2012年7月11日

  《少年歌德之烦恼》影评(七):我只透露了一个情节,但确实“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片是对Goethe的高级黑。

  这片让人实在太肠断。我怀着准备好要回来打五星的心情去看,无奈回来不得不打两星——我很少打电影两星,尤其是德国电影,因为德国电影我通常从四星开打,往往因为是“德国的”,都会打到五星,不中意的片子最烂到现在为止也只打过三星。IMDB打出本人有史最低分:2/10. 这片实在让我痛心疾首。要是有人和我同感,过来支持一下留个言什么的呗。

  这片是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搞得周五影片活动看的。德国方给的中文抬头就是硬翻德文片名《Goethe!》——《歌德》。

  我以为里面能看到一个歌德简要的生平——我要的也不多。从小时候到老年。我期待看到歌德的爱情,与父亲微妙的关系,成名后的生活,我期待看到歌德的成长。但是这篇让我想到另一部恶人的人物传记片——Miloš Forman的《Amadeus (1984)》,而且要比那部莫扎特更烂。

  全片100分钟,我相信导演花了80分钟在Goethe和Lotte的不清不楚、有性无爱的生死纠纷上。这部片子让我长知识了,原来德国人从认识一个全新的小姑娘到结婚可以只用一个礼拜。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评价这部电影,我一定会用:轻浮。轻浮,并不只体现在一个礼拜就结婚这一件事情。

  我原本期望看到从Goethe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或者至少家庭氛围说起,然后可以开始说Goethe被逼学习法律并且顺父亲的意当律师,然后碰到Lotte有那么顶多三分之一片子篇幅的爱情纠纷,然后来写个《Werther》。崭露头角。红。然后开始别的剧作,如何开始《Faust》,然后罢写,经历人生成熟期,然后可以电影快进到Goethe如何又重新提笔而完成了《Faust》,各种在回忆录中结束影片。当中能看到Schiller, Eckermann, 各种人各种人。

  但是!这部片子竟然花了几乎全片的篇幅来讲Lotte, 其余的竟然只字未提!!!而且活生生地把一个情感丰富细腻、富有哲思的Goethe演成了一个肤浅幼稚、懦弱无用、愁气沉沉的“完全纨绔子弟”!!!这让我想起两部影视作品,一部是上文已提的《Amadeus》,还有一部是国产电视剧、黄晓明的《唐伯虎点秋香》。都是一样轻浮不稳重,都是一样小孩演大家,都是一样无逻辑可言!!!

  hilipp Stölzl的该片中,歌德的文学才情莫非是天生的?究竟是怎么来的?Goethe的文学巅峰莫非就是《Werther》了?Goethe难道只有文学方面的发展,以及随随便便碰两下古钢琴?

  该涵盖的面都没涵盖,该抓住的重点都没抓住,该想象的也都没想象。

  片子内容实在狗血,实在让我吐槽不尽。

  片子配乐也是schlecht, so schlecht, unglaublich schlecht!!! 德国在(古典)音乐上的地位是如此之高,无人能比,怎么这部片子配乐就如此之烂?这片子讲的是过去,就该多用基本乐器;讲的是个德国名人,相当于中国的孔子,那就该用点弦乐,大气辉煌,声势宏大,而且这又是德国人的强项。配乐不出彩的片子多了去了,中国就有很多,美国也有很多。德国这个音乐大国不但这部片子的配乐不出彩,而且还与情景非常不相配,配乐显得小气、过于简单,甚至不正常,不正常得让人感到厌恶而不是耳目一新,配乐与所述人物的地位和贡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该配的场景有着异常对立的不融合。全片只有Goethe出狱后的那一段配乐还算“正常”,但实在过于普通,无法也没有衬托出场景,感受不到出狱时的心酸,简单说:配乐无法深化观众的即刻感受。其他场景的配乐,更是简直忍无可忍。而且真不巧,我前两天才刚刚看了一部配乐给我感觉相当不错的作品:《Indecent Proposal (1993)》。在之前,也有几部电影的配乐给我留下了真心很深或者还不错的印象(加上它们的剧情又很特别),如《霸王别姬 (1993)》,《Barfi! (2012)》(此片还是印度片,过去从来没有任何一部印度片真正打动过我,看完该片当时一高兴我就给了五星),《Tristan and Isolde (2006)》。今天的《Goethe》,题材(硬件条件)理应是这些所有的片子里最宏大、最真实、最具有高度的,又是德国片,我想我期待令人拍案叫绝的配乐应该也不为过。但是,实际让我大失所望。至今,再没有任何一部片子能够让我如此绝望。就先不说导演、演员和编剧,德国那些伟大的音乐家呢??那些真正的音乐家都去了哪里了呢???

  不说了。太累了。这片让我实在太痛心了。不知道编剧是怎么编的,导演是怎么导的,演员又是怎么演的。唯一让人还有点真实感的是Alexander Fehling第一次举起枪自杀时,在黎明中的那个眼神,到还有点真实感。其他的,不谈了,简直就是闹剧,简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儿童节汇演节目。

  今天简直就是Katastrophe. 观影者各种德语跟读,而且只会跟读“Aber ([en] but)”, “Nein ([en] no)”…… 还有什么?我记不得了,貌似都是以“单”词构成的单句。旁边还坐了一个异常stinky的大叔,喜欢在观影过程中各种条件反射性的“啊……”,“嗯……”,“哦……”,“哎哟……”。吐槽点颇多。算了,focus on the film.

  片子很烂,文化教育处给的抬头是《歌德》(已经说过了是吧),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这片怎么能叫《Goethe!》呢,竟然还好意思打个感叹号,就该叫《 Die Leiden des jungen Goethes(少年歌德的烦恼)》嘛。来豆瓣一看,原来豆瓣上就叫《少年歌德之烦恼》。你看你看,当时给这个名字/上传这部电影资料的人是多么的通情达理,改变原名《Goethe!》的直译,再花了个功夫多翻了那么几个字,此人/译者定是对Goethe也像我一样,至少有那么一丁点儿的了解(应该比我了解更深吧),然后对电影实在是痛心疾首,才给了如此精辟的一个抬头翻译。

  最后,真想问一句:究竟是谁,竟然如此信心十足地,拿着这样的剧本去拍Goethe???德国人啊德国人,请再另拍一部像样点的吧。

  以前老师教我们要文末点题,前后呼应。所以,我又要来一遍了:这片是对Goethe的高级黑。

  .S. 呵呵,“有关键情节透露”,我只透露了一个情节而已,不过我确实是一不小心,就透露了所有情节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