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读后感1000字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是一本由乔治·吉尔德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8-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精选点评:
●技术自由主义者对大数据集权时代的战书
●非常喜欢这本书呀!好好看呀!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名字很丰满,但内容很骨感。名字相当先声夺人,敢拿时代做文章,而其副标题更是霸气侧漏,名曰“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这样的名字想不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引起人们抑制不住的好奇心都不可能,然而满腔的期待换来的却是满头的凉水,其令人失望的内容确远远不能撑起其名字的霸气。 作者在写作风格上和凯文凯利很相像,尤其类似于后者的《失控》,喜欢从无关紧要的内容开始漫谈,然后慢慢地随着话锋转动,逐渐步入正题。但是这种相像貌似只是流于表面,因为不管凯文凯利的漫谈起初有多么不着主题,但是自始至终全书有一根符合逻辑的主线在这些漫谈中延展,经过或长或短的东拉西扯后,凯文凯利最后还是回到他要探讨的主题的,正因为他最终会回到主题,所以你即使不能逻辑性的理解他那些神来之语(后文见书评正文)
●大数据时代,可以看看
●大数据会走向何方,这本书有更深度的解释,不错。
●一款免费产品的傲慢在于,“谷歌的免费流公然挑战了时间在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它越过了消费者的钱包,直接攫取了他们的时间……”
●作者核心价值观还是延续“火人节”为代表硅谷自由主义思潮,这与其崇尚的比特币“密码朋克”颇为契合,都是为了反对中心化的组织。作者不惜在开篇搬出了哥德尔定理和科斯定律来印证当下体系的不可持续性和不完备性,紧接着便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设想了对当下体系重塑的可能性。后谷歌时代要构建起来一套新的硬件+软件系统+商业模式的新型互联网系统,来取代现在以谷歌为典型的:大型服务器+万维网+免费的传统互联网系统。典型未来学作品风格,思路比较发散,脑洞开很大,超前科技概念夹杂着乌托邦式的社会建构思想,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书中甚至揭秘了中本聪究竟是何方神圣(当然大部分人还是不信的)。关于未来商业的去中心化设想在最后两章有比较结论性的表述,算是整本书亮点,颇有洞见,能启发更深入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写区块链的书,还不错,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太水了。看到一半实在忍不住了。main street 叫 主街。“信息理论将人类的创造和交流描述为在噪声的力量面前,通过电线或者整个世界,用“新闻”或者“惊喜”(定义为熵,即为知识)来衡量的结果。”P298。感觉就是直接输入谷歌翻译得到的结果,原书内容不错但是已经很难懂了翻译又这个水平非常怀疑翻译本人有没有读懂他正在翻译的文字。去亚马逊找英文版了。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读后感(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Jeffzou(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34882/
作为译者,在中文译本出版的推介会上我和吉尔德先生见面交谈,78岁的他居然比70岁的特朗普更加的开放和包容,着实难能可贵。
这不是一本很好归类的书,融合了吉尔德先生对过去经济模式的总结,也是他努力学习新时代的体现。有不少值得细细体会和学习的内容。至于说他说的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却是需要读者自己把握。动辄“美云马曰”的时代早就结束了,一切的翻译出版都只是“他山之石”,需要读者自己擦亮眼睛,批判思维。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读后感(二):逻辑晦涩,难以下咽
很久没看过写的这么差的书了。
有同事在朋友圈上提到了这本书,就在微信阅读上找了一下,居然还找到了。翻阅完后,真是庆幸,没有花了真金白银去把它买回来。
上手读了一段,就感觉非常的拗口难度,当时并不确定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就是如此。放下又拿起,反复的试了几次,终于确认,其实原文就是如此的逻辑不清晰。或者说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逻辑,而是东拉西扯的那种。就算东拉西扯的那种,也有凯文凯利那样娓娓道来,主干清晰的写法。
最后佩服的是翻译者,居然可以耐着性子干完活。
作者先是把Google各种业务和商业模式都批判了一顿,基本的意思就是:想到要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家伙,都不是好东西,都命不长久。
批判完了google,又唠唠叨叨的讲讲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的各种历史。也是一样,拉拉杂杂,逻辑晦涩。
最后拐到了区块链以及链上的未来。
我在平板上能把它翻完,就算是对得起做了吧。只能差评了!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读后感(三):互联网界的禅学
这部作品如同科技界的禅学。
鼓动我们相信不可能的东西。
让我们相信互联网是万物皆空。相信个体最重要,相信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区块链经济最重要。
过去,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于他相信当时的工业革命时代能够生产出足够丰富的商品,使得问题从「生产匮乏」转向「过剩再分配」。
而如今,随着当下互联网的逐渐中心化,这些数据孤岛的实际控有者便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在其中为所欲为,不断地去操控言论乃至排除异己。谷歌可以下调它反对的信源网页的评级,这样它们就会很难被人搜到。YouTube能够让它不喜欢的视频「无法变现」——在创作者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的情况下迅速切断他们的收益渠道,或是把创作者从该平台上全面封杀,下掉他们所有的现存内容。
如同世界中的权力集中。
互联网中的三个架构层:安全、信任、交易。交换有信息,金钱和快乐。
书的封面这样说的,所有免费的东西都导致了交易中的花招和陷阱:自动订阅,自动更新,虚假奖品和奖金,每步都会弹出新的危险。所谓免费却把你来挥霍,你辛苦挣来的钱,攫取你的时间,其实就是你的生命。
区块链技术是最复杂,最优雅,最美丽的程序,他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把权力还给人民。
谷歌的世界将你限制在某个地点,时间和生活中。未来的新世界将为你开启新的生活和体验,你将会有新维度和选择。
新兴的经济体是一种超越了国界的新经济形势,采取个体对个体的直接交易,从而避免了企业的欺诈行为。
一个新的世界体系必须提升创造的奇异性:思想高于物质,人类意识高于机制
,真正的智慧高于单纯的算法
,有目的学习胜过盲目的进化
,真理胜于偶然。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读后感(四):谷歌时代,后谷歌时代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来自某度百科。 大数据在以前没什么人在意,也没有发现它的价值,近几年才被人们所重视,大数据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重大,但一些公司却用大数据杀熟,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某些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通过分析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同样的商品,老用户看到的价格会比新用户的高,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商业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而我们也不会因为价格贵个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就不去用那些公司的产品,因为我们的选择有限,甚至没得选择,这些公司就是摸透了我们的心理。 大数据终将没落,谷歌也终将没落,但不是现在,也不会是因为大数据,谷歌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寻求创新,它拥有的也不只是大数据。当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在记者招待会上,CEO约玛·奥利拉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诺基亚赢在坚持,输也输在坚持,但是诺基亚输了,对于我们国内的手机厂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诺基亚在中国的中低端手机市场有着巨大的统治力,不然哪有小米等手机厂商的事了。谷歌输不会像诺基亚一样输在固守不改变上,谷歌不只有谷歌,它还有十几项不赚钱只亏钱的其他业务,包括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医疗科技、谷歌光纤等,它们都独立运营,拥有自己的CEO和预算。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也许谷歌会一直存在,也许谷歌明天就倒闭。诺基亚手机,柯达胶卷不求改变倒闭了,可口可乐没倒啊,一直深耕饮料市场,在过去100年来,它的配方始终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技术。曾经可口可乐因为创新而更换了配方,但是换了口味的可乐还是可口可乐吗?因此浪费了数亿美元,又不得不把配方换回。所以说谷歌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能继续给我们带来方便。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不过我对于区块链没有什么了解,就不多说什么了,只知道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的。
《后谷歌时代:大数据的衰落及区块链经济的崛起》读后感(五):未来正在到来?
时不时会想,在这个科技时代选择一个前工业时代的专业会不会没有出路。科技最后会不会从解放人性到重新定义人性。看完这本书感觉人还是不会消失的。这本书翻译得挺一般的。写得有点啰嗦。如果能看原版可能会更好理解。时不时让我思考到底人文专业的未来是什么。未来社会正在被这些科技狂人给颠覆着。人文主义出路在哪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