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术与政治》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100字

2021-03-05 02:3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100字

  《学术与政治》是一本由[德]马克斯·韦伯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0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政治》精选点评:

  ●哎 又忘记标注了

  ●“黎明来到了,可是黑夜还没有过去!你们如果再想问些什么,回头再来吧”

  ●这个版本的翻译,有点做作,读起来略难受。不如王容芬版。

  ●看一半了还没到演讲稿,我读不动了……

  ●第一本韦伯,凡是涉及政治作为志业的部分大概日后还要复习一遍,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在理性的科层化官僚制度之上期望卡里斯玛型的政治领袖并视其为欧洲政治制度唯一出路。三篇导读大致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思想脉络,然而知识密度太大读起来太难…没有办法认同价值无涉,走出洞穴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接受教育,若授业完全以肯定其学科预设为前提那么学生又如何保持清明?但学术作为志业仍然读到流泪,“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在祛魅的世界中与“宏伟的理性主义”保持距离、诸神之战中皈依信仰守望黎明会是毕生之志业,“在教室的范围内,唯一的德性便是平实的智性诚实”、“只凭企盼与等待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我们应走另一条路;我们要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我再责无旁贷;这就是我的立场”。

  ●在图书馆流泪

  ●这本书看起来挺厚实则只有一半是正文,马克斯韦伯实在是很有名,但这本书可能自身资历不成没读太懂

  ●值得时时翻看,时时重读的一本,每一段话都可以反复咀嚼。 (吐槽一下真正的演讲只有两篇, 其他无关紧要的废话占据太多)

  ●大学中最迷茫的一个学期,看完韦伯的两篇演讲顿时坚定了我的信念~ ~守望的啊!黑夜何时才能结束?

  ●Mind you, the devil is old;grow old to understand him.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来吧,清明的死亡

  

来吧,清明的死亡

——韦伯《学术与政治》观后感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看到《学术与政治》的结尾,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句话,罗曼罗兰的这句名言与韦伯为《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作的结尾不谋而合。对于这一篇演讲,我并无特别多想说的,罗曼罗兰的这句话来总结已经足够。而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显然说的更多。在韦伯看来,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他能带给我们的有三点,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清明。一和二都很好理解,但如果仅有前两点,那学术决不能称为一种“志业”,从事学术的人仅仅是一种技工罢了。真正给学术冠以“志业”之名的,乃是第三点——“清明”。

韦伯一直强调理知主义,在书评区的下方,我也看到许多人疑问“理知”和“清明”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想简短地谈谈我的看法。在我看来,韦伯的“清明”代表着我们知晓自己将要做出的选择是什么,以及知晓我们将要为之付出的代价。韦伯认为,在事涉终极立场的问题上,是容不得模棱两可的,摆在面前的道路,要么选择这一条,要么选择另一条。而不管我们选择哪一条,我们都将成为另一条道路的死敌,并为了达到终极的目的而不得不采取我们未必想要采取的手段。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背反,正是韦伯高看“责任伦理”之所在。而在我的理解中,所谓“清明”正是这样一种深邃又平静的态度,面对着即将如暴风雨般到来的一切,为了那终极的目的,我们将一切苦涩都压在心底,平静地说:“来吧,这正是我想要的。”

最后,我想以一段诗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它来自俄国诗人莱蒙托夫——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完)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谈谈你最近看的书或者新学的一个知识吧。“

“嗯。我最近在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里面记录了一篇叫做《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韦伯提到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风险是非常高的,因为它无法让人发财,或许还会被人嗤之以鼻,然而学术工作又有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带来的爱与激情标志着学者的人格气质。所以,我也想在下份工作中找到这种使命感,把这份工作做为一种志业进行下去。“

听完我的回答,面试官露出了满意地微笑。

几天后我拿到了这份工作的offer,但没有接受。

面试官没有意识到我的回答避开了一个根本问题,即:为何学术可以给人一种使命感?我是否可以从这份996的工作中获得这种使命感?

韦伯的这篇演说,并非号召听众去从事学术工作。相反,他奉劝人们慎重考虑从事学术工作。他提到了诸多学术工作的低回报和“不公平”。

事实上,学生是否涌向某位老师,多半比一般人认为的可能程度要大——取决于一些纯粹外缘的因素,比如性情,甚至声音的抑扬顿挫。

不仅如此,韦伯认为人们对学术抱有的信心与信念都是未经审视的。学术无法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与所处的世界。因为理智化的进程中,人们割断了与宇宙秩序的精神联系,难以整体性的理解世界与自我。同时,世界文化日新月异,我们所掌握的学术只是极其微小的部分。

终于,韦伯在给学术祛魅后,提到了学术的三个价值:作为计算的实用性价值;作为思维训练的思想价值,以及最重要的使人以“清明”。这种使人以清明并唤醒责任感的事业,值得人们作为一种志业去追求。

据韦伯的意思,唯有将事务主观上把自己和它联系在一起,并以热情献身于此,方能称得上是一种志业。而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

演说结尾,韦伯引用以赛亚与守望人的对话警醒世人:只凭企盼与等待,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我们要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

从事怀有自己热情的事业,承担自己眼下的要求,是韦伯给我的警示。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读学术与政治

  

我们处于一个宗教日渐没落的时期,用科学的旗号直击宗教的要害,作为一个三观尚不成熟的孩童,相比宗教玄学般的体验,我们更容易被「科学」吸引,我一度到现在还认为宗教是心灵上的皈依,而并非主宰世界运行的规律。

人应该以何种方式度过一生?这个问题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如果你始终未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如浮萍般,水流向何方,你亦将随之而去。尤其是当你开始质疑,质疑宗教的是否真的存在,当你质疑的那一刻,宗教在你的心中就已经开始瓦解了。

年轻人,心灵上的年轻人需要灯塔,照明前方的路。总要为白驹过隙的人生、沧海一粟的自己找寻若有若无的意义,对你来说是消费主义吗?

你只要 5000元,就可以用到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使用同样的 iPhone 手机,追求财富,买买买是你的人生目标吗?但不管如何说,这都是一个必选项,有一定的财富你才能过的舒心,但也一定避免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因为那只是荷尔蒙式的冲动,而并非内心的平和。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读下来能感受到的韦伯的理性、真诚、不夸大、不贬低,就如一个智者你在面前分析,有好有坏,你自己判断这事对你是否适合。

在读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时,我写到:“我希望能为所有的真值找一个落脚点,或许是投资、商业、传道受业、好奇等等”。于李录而言,这个落脚点是投资,那对于我们这些小兵而言呢?如此高谈论阔是,沉迷于宏大叙事,是不是有些飘了?

学问是一种按照专业原则来经营的“志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自我的清明(Selbstbesinnung)及认识事态之间的相互关联。

韦伯的上述观点让我重思这事,读书、学业这事在于获得自我的清明。当人本身好的,那么人做的事应该也是好。

「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不管何种伦理,你的手段都应当与你的目的相统一。相较于心志伦理,我更倾向于责任伦理的方式去做事。作为一个成年人,你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承担其后果,不可逃避,也不可推卸责任。

考虑当时的情形,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全国情绪低迷,韦伯的演讲是有社会责任在其中的。

回到现在,一个理知化的时代,你我都能看清自己的路吗?我想,这个路,不是要依赖于外界指出的,而是多读书、思考、交流、行动探索出来的。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去做实事吧

  

很惭愧,辗转至今才真正读完。若是早些读到这本书,过去两年的彷徨也许会稍有宽慰。大一入学时慕名而来,也像当时台下的听众一样为韦伯过于克制的技术化分析大失所望,很快扔在一边。最近因和朋友讨论到教师的责任问题,双方就教师是否应当用自己信奉的价值引导学生争执不下,故而又重燃勇气求助于韦伯。

我的困惑在于,虽然明知教师之于学生更应作为一个提供选择的向导,而非指明真理的先知,但也难以接受随即导致的后果——为学者个人意义与价值感的丧失。

除此之外,随着自己求学途中对周遭世界的体察越来越敏感,自己对学业本身所能达到的前景也就益发怀疑。身处于优绩至上,浮躁、功利之风炽盛的当代大学校园,自己不免也染上类似的习气,从而更产生出一种无意义感。“为学一定是指向实事的。”——大一末,我敬佩的一位师长曾经很通透地指出了这个道理。那时深受感动,但还是不甚明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实事、触摸与进入我眼中的世界。

我们如今面临的危机固然不如韦伯演讲之时的战后欧洲那样一触即发,但也极其严峻。这不仅是一个祛除了迷魅的世界,更是一切价值遭到颠覆、悬置甚至否弃的世界。人在这样的处境中该如何不仅仅是铁笼中的“存在”,而是成为一个拥有自由并彼此相连的行动者,韦伯提出的“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关系仍然是我们通达理想所必须思考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永远是我们的同路人。

回到“做实事”的问题。韦伯的回答是,我们要带着我们的“热情”、“责任”与“判断力”进行我们日常的工作,同时不忘呼应内心深处“以学术为业”之使命感的召唤。韦伯自己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一方面以冷峻之眼观照世界,另一方面又像先知耶利米一样奔走呼告。

这种精神——用编译者钱永祥的一本书名来概括,一种“动情的理性”——也体现在本书编译之用心中。译序、导论和附录的篇幅几乎超过正文,两岸三地数位学者浸于其中的殷殷之言犹响耳边。

还是好感动啊…呜呜呜

#期末摸鱼系列#

说好看完这本书就一定去写论文的!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五):面对祛魅后仍然愚蠢、庸俗的世界

  

作为德国最具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韦伯在1917年于慕尼黑发表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一年后,他在同一地点以“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为题再次演讲。《学术与政治》这本书结集了马克思·韦伯这两篇重要演讲的文稿,向年轻人讲述学术研究的“祛魅”价值和政治的重要社会功能。

首先,《学术作为一种志业》阐述了学术保持“价值中立”的重要性和其承担的重大职责 — 祛魅。正如韦伯所说明的那样,现代社会正在经历 “祛魅”:现代科学的发展让宗教、迷信、思想控制的影响力大大减弱,没有单一实体能够统一所有公民的意识形态和对形而上终极意义的认知。“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因此,当人们面对“祛魅”后的价值真空时,学术探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智性的诚实”带领人们面对严酷的真相、保持清醒的头脑。

个人而言,马克思·韦伯阐述的学术的使命感是让我抵抗极端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力量来源,激励我在未来通过学术研究保持思想理性,为社会整体带去正外部性。韦伯的叙述消除了我以往对学者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幻想,使我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任和寻求真理的使命。这促使我深入学术、敬畏真理、追求对世界更深刻的认知。

其次,《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揭示了政治在公民社会中的崇高职责和政治家必备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责任伦理要求政治领袖有判断力和执行力,同时,他们需要具有愿意为社会奉献、避免公地悲剧的热忱。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不应该成为特权阶层权利的游戏。领导者应该为正义和善良奋斗,而不是被个人利益所驱动。只有当政治领袖具备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为每个人的福祉而努力时,这才是理想的公民社会。

虽然理想状态难以实现,但我认为每个即将成为社会公民的学生都应该了解马克思·韦伯对政治的分析和畅想。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应该成为我们作为公民的准则。关心弱势群体和社会议题不仅是政治家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个小社群或公民社会领导者的目标。无论其影响力大小,每位公民都应该尝试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用热情和领导力为公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总而言之,《学术与政治》呈现了马克思·韦伯“长久酝酿斟酌的思考,以爆炸性的力量当场成篇”的两篇演讲。我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朋友,希望它能够引导大家深入地思考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祛魅后的世界仍然愚蠢、庸俗,我们该如何保持学术上的热忱和清明?当碎片化、娱乐至死的媒介将选举变成闹剧,政治理想和诉求该被置于何地?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一一个超越世界,或者流于个人之间直接关系上的-种博爱。在教室的范围内,唯- -的德性便是平实的智性诚实。”

——马克思·韦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

——马克思·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