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政治读后感精选
《学术与政治》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作为志业
●仅读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韦伯在演讲中将自己对学术的理解告之于后辈:学术工作并非一项神圣事业,学术生涯的起承转合更依赖真才实学之外的“机运”,当你看到平庸之辈利用规则飞黄腾达、垄断贤路,你才发现学术研究平凡且世俗 但韦伯认为,看破学术生涯的冒险性,并不能打破我们追求坚持学术的终极意义——祛魅——的热情,这是圈外人体会不到的陶醉感 于是,韦伯进一步回答了“学术的意义何在”与“从事学术的人何为”两个问题: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祛魅,将种种偶像、启示、神迹扫空。投身学术的人,要承担两种身份:学者和教师。做好一名学者,需要灵感,需要纯粹向具体工作献身的“人格”,更需要深明学术祛魅的终极意义。做好一名教师,应明辨“教师”与“领袖”的界限,在让学生保持缄默的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并不公平
●这本书确实可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真正能让人无限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纪大小,真诚而全新地对结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这才是人性的极致表现,使人为之动容。”
●果然韦伯的话说起来比分析他的人说的话要好懂多了..还好先读了「正文」。||但理论也是很不错的。
●于演讲的一百周年之际再读,还是那么动魄心惊。难以估量这两个文本对我影响有多大,从认知上来说,它让我一直忍不住去叩问学问作为一种志业对于献身于它的人的意义,以及学问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从实践上来说,它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所谓不善、不神圣、不美的东西可以是真的并且将自己建立在这个“真”上,也一直以来都召唤着一种在纵身一跃和Sachlichkeit之间的热情。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学术的意义、“诸神之战”和Wertferiheit、教师的角色、科学与宗教—神学……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最喜欢第九、十节
●#关于意义# 学术:只要我们了解我们的任务,我们可以强迫个人、或至少我们可以帮助个人,让他对自己的行为的终极意义,提供一套交待。 #政治:一定要有某些信念。不然的话,毫无疑问地,即使是在外观上看起来最伟大的政治成就,也必然要承受一切受造物都无所逃的那种归于空幻的定命。
●关于学者、技术官僚和政治家的划分有道理也有局限,至少在中国,体制内根本不允许从新闻或法律渠道表达观点,讲台才是唯一可以供先知登高一说的舞台;但抛开政治实践与学术关系不谈,有关价值中立条件下的学术研究本身意义的表述实在鞭辟入里,学术本身确实和“卖菜妇”没有区别,都是求生手段,只是也许更有意思,所以真的和斯密说的一样,哲学家只活在自尊之中。由此想到文人当政的中国古代也许才是唯一可以实现修齐治平的时代。最后,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划分和后来哈耶克与波普尔的表述很像,但在当时的德国,呼唤一个卡里斯玛来实现民族复兴确实是更加紧迫的命题——这并不意味着韦伯是希特勒的招魂使。在一战刚结束时就意识到了理性危机实在具有前瞻性
●边画图边听完,很棒!以后要时常翻阅一下来给自己做个提醒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短评写不下
17年看的第一本书。 第一次在人图看到是还是一个很老的本子,那时还被译作《伦理之业》。 今年正好也是韦伯发表《Wissenchaft als Beruf》一百周年。 百年以前,德国的大学已经“美国化”,大学教学的一切都与官僚权力和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年轻人在这样的体制下失去自由和热情,逐渐变成“生意人”,而同时,那个韦伯眼中已经“祛魅”的时代也把“热情”从学术中剥离出来。 “一百年前的韦伯就已经洞见到,科学这项职业早已不是一个人仅靠志向或才华,苹果掉在地上的灵感,对死亡的冥想,或者是对于生命之终极意义的探求所能确定的了。科学已经成了一件复杂的事实,连带着现实世界上的各种体制机制,自由资本和国家意志,人们世俗化了的精神及其独特的政治安排,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作为锻造科学职业的车间,影响着从事这项职业的人的灵魂归向。 ”(引自渠敬东:《学术生活是一场赌博?》,《读书》杂志,2017年12月刊) 在这样的处境下,学者应该怎样去寻找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韦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以政治为业》里的一段话:“历史已然证明,倘若⼀个⼈不去⼼⼼念念地,⼀再执着地为了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做努⼒,那么连那些可能的事情也不会发⽣...有些⼈听从了政治的召唤,明知这愚昧苟且的世界不值得献⾝,他们却也不退缩。当⾯对着残破的世界,只有那个真正⽆惧⽆畏的⼈才担负得起政治的使命。”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笔记
每位受到召唤、有志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所肩负的重任具有双重面貌。他不仅需要具备学者的资格,同时也必须能够做一位好老师;而这两种条件不一定全然吻合(P162)。
民主,只能在该谈民主的场合推行,至于学术训练,是精神贵族的事(P163)。
学术生涯乃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当年轻学者要我对他们进大学教书做一些建议时,我几乎没办法担负起鼓励之责。如果他是犹太人,我们自然可以说:“放弃一切希望”。但是对其他的人,无论基于感情还是良心,我们都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的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无怨怼亦无创痛吗?(P164)
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P165)。
热情与工作可以激发灵感;最主要的,二者要结合起来。即使如此,灵感只有在它们愿意到来的时候才会造访,并非我们希望它们来就会来(P166)。
惟有那发自内心对学问的献身,才能把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与尊严(P168)。
学术的进步,是人类理知化过程的一个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P170)。
理知化与合理化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人对他的生存状况有了更多一般性的了解。它只表示,我们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没有任何神秘、不可测知的力量在发挥作用;我们知道或者说相信,在原则上,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支配万物。但这一切所指唯一:世界的祛魅。我们再也不必像相信有神灵存在的野人那样,以魔法支配神灵或向神灵祈求。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性的方法和计算(P171)。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它的意义何在?
老师对于政治的关心,不应该在课堂上讨论。不要在讲台上,把某一种立场灌输给学生,无论其方式为明讲或暗示。
一旦学者引进个人的价值判断,对于事实的完整了解,就不复存在。
学问对于个人有什么贡献?
首先,学问让我们得到关于技术的知识,好让我们通过计算,支配我们的生活,支配外在事物以及人的行为。
其次,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和训练。
最后,清明。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知化,尤其是将世界之迷魅加以祛除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终极而崇高的价值,已自公共领域隐没,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一个超越世界,或者流于个人之间直接关系的一种博爱。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再读有感
一、学术与政治 韦伯首先探讨了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在德国,从事学术工作必须同时在学术和教学这两块都表现优异,才能快速升任领导岗位,而兼具两者则完全凭靠运气,那么,投身于学术就必须有接受自己无法鱼与熊掌兼得的觉悟。在学术工作中,韦伯认为并不是死记硬算便能做好,科学和艺术一样需要灵感的启发,但灵感并非无本之木,它得之于扎实、刻苦的训练。虽然科学和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但是科学永远无法像艺术那样具有永恒而不分高低的意义。科学有着它自身的特性,即它的无限性,就像西方文化中已持续数千年的除魅一样,进步是科学永恒的动力。那么,投身于追求科学的学术生涯又有什么意义呢?曾经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科学的这种特性,总以为找到了世界的本源。当科学知识中伟大的工具——观念被发现时,希腊人坚信找到了通往真理之路。中世纪理性实验这个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的发现,让人们认为科学是通往自然之路。可如今,再也没有人有这样的想法,科学并不能找到世界的意义。此时,韦伯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不可避免地都带有前提预设,这种预设又不可证明,就如世界可认知这样的预设本身是价值取向。所以韦伯告诫学生在从事学术时,“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识上的诚实,认识到,确实事实、确定逻辑和数学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是一回事,而对于文化价值问题、对于在文化共同体和政治社团中应当如何行动这些文化价值的个别内容问题作出回答,则是另一回事。”今天我们的世界和几千年前的多神世界一样,充满了价值的多元和冲突,唯一的区别只是因为除魅而消失了神秘性。那么,科学的作用便是让人认识到这种多元性。科学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可以培养清明的头脑,从而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科学和神学只是预设的不同,虽无法涉及终极关怀,但对信仰有着管中窥豹般的贡献。 二、以政治为业 以政治为业,首先需要明确政治是什么?国家是一个拥有正当使用暴力垄断权的人类团体,而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政治是一种支配权,韦伯将其分为三种,即传统型、超凡魅力型和法理型。 以政治为业,那么需要以政治为业有几种方式,“以政治为业有两种方式。一是‘为’政治而生存,一是‘靠’政治生存···‘为’政治而生存的人,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他或者是因拥有他所行使的权力而得到享受,或者是因为他意识到服务于一项‘事业’而使生命具有意义,从而滋生出一种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感觉。”将政治作为固定收入的,则是“靠”它吃饭的。韦伯探寻了古往今来以政治为业的人,即官吏从何而来,并梳理了它的发展历程。专业官吏由君主需要而建立,并首先在战争、财政和法律领域展露头脚,协助君主在对抗封建贵族身份等级制度取得胜利,同时也使得君主最后大权旁落。“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一支高度素质化的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各有专长。近代官僚集团出于廉洁正派的考虑,发展出一种高度的身份荣誉意识。”这种身份荣誉意识就是文官精神。政治的发展既要求有专业的官员处理日益复杂的政务,也要求有业余的官员来体现民意并承担压力,于是便有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分,也即古已有之的官和吏。职业政治家有五种来源,分别是僧侣、文人、宫廷贵族、英国的显贵绅士和法律专家。今天我们谈论政治永远无法绕过政党,但政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由少数国会议员联络并依靠地方权贵,从而操控政治。但是,当民主制度和普选权出现时,更先进也更有纪律的政党组织形式出现了。 最后,韦伯回到主题、回到当下,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乱象中立志以政治为业的人提供中肯的建议。韦伯认为,有三种素质对于政治家是决定性的,它们是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从政治出现以来,从部分人开始使用暴力以来,政治伦理的问题便出现了。一切有伦理取向的问题都无外乎“信念伦理”和“道德伦理”,韦伯批评了那些对于世界和政治仅抱有“信念伦理”的人,这些人是天真的,以为为获得善的结果就必须采取善的手段。韦伯甚至直言“为自己和他人追求灵魂得救的人,不应在政治这条道上求之,因为政治有着完全不同的任务,只能靠暴力来完成。政治的守护神,或者是魔鬼,同爱神、同教会所描绘的基督教的上帝之间,处在一种固有的紧张之中”,从这个角度看,韦伯是一位彻头彻尾的“霍布斯主义者”。在韦伯看来,政治不仅要依靠不变而崇高的信念,更需要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演讲最后,韦伯深情地说道:“政治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它同时需要激情和眼光。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着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2000年前,孔子在面对隐者诘问时,也曾说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以政治为业的人,永远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摘抄
广西师大2010版第157页“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内为自注
159 德国学者的事业是建立在金权取向(Plutokratie)的前提上。事实上,一个身无恒产的年轻学者,要面对学院生涯的这种现实,必须承担极大的风险。【Plutokratie,英文对应Plutocracy﹝富豪、财阀﹞;风险,指的是不出成果、没有名望以及穷困潦倒。】
160 大型医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本是“国家资本主义形态”的企业,如果没有庞大经费,这些机构即难以维持。
161 一个私讲师,乃至于一名助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升成正教授,甚或当上学术机构的主持人,纯粹靠运气。
学术界的选拔过程,和其他选拔过程一样,,必然会牵涉到人性因素。……造成凡才当道的原因,要到人类协作的法则中去找,尤其是好几组人的协作的法则。
163 民主,只能在该谈民主的场合推行。至于学术训练(如我们在德国大学传统下推展的),是精神贵族的事,对这点,我们无需讳言。
164 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亦无创痛吗?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活着只是为了我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
学问已经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从表象与实质两方面来说,我们必须认清,个人唯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完美成果的意识。
唯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学术工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一日充分体认到,他完成了一些可以传世的成就,但是这种情形一生也许只有一次。……任何人如果不能,打个比方,带起遮眼罩,认定他的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能否在这篇草稿的这一段里做出正确的推测,那么他还是离学术远点好些。他对学问将永远不会有所谓的“个人体验”。没有这种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没有这份热情,没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未来数千年在未来中等待”的壮志——全看你是否能够成功地做此臆测——你将永远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那么你应该去做别的事。因为凡是不能让人怀着热情(Leidenschaft)去从事的事,就人作为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enthusiasm】
166 业余人士与专业工作者唯一的不同,在于他缺少一套确切可靠的作业方法,因而往往造成一种结果,使他无法对他的一项直觉的意义,加以判定、评估及经营发展。
热情与工作可以激发灵感,最主要的,二者要结合起来。
不管怎样,灵感之涌现,往往在我们最想不到的当儿,而不是在我们坐在书桌前苦苦思索的时候。
167 我们从事学术研究时是否有灵感,靠的不人所不能测知的命运,此外就是靠“天赋”。
168 在学问的领域里,唯有那纯粹向具体工作献身的人,才有人格。
唯有那发自内心对学问的献身,才能把学者提升到他所献身的志业的高贵与尊严。
169 在学术工作上,每一次完“完满”,意思就是新“问题”的提出;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任何有志献身学术工作的人,都必须接受这项事实。
173 在他们(现在的年轻人)眼里,学问所作的思想建构,乃是一个由人为的抽离所构成的渺冥世界;这些人为的抽离,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试图抓住现实生命的元漓之气,却总是惘然。
179 如果老师对政治的关心,是基于一种学术上的兴趣,就尤其不该在课堂上谈政治。因为在现实政治中采取某种立场,是一回事;而对政治结构与政党立场进行学术分析,则是另一回事。……不要在讲台上,把某一种立场灌输给学生,无论其方式为明讲或暗示,。因为以“让事实自己说话”的方式,把政治立场灌输给学生,是最欺骗性的做法。
先知与群众鼓动者,都不属于教室的讲台。
在课堂里,教授座前的听众必须保持沉默,教授侃侃讲课。学生为了前途必须上课,在课堂上也并没有教授来向教授提出批评。如果有教授利用这种局面,用自己个人的政治见解来影响学生,而不是利用这种环境,本着自己的职责,让听课的人从自己的知识和学术经验中得益,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
182 一件事物之为神圣的,非但不为其不美所碍,并且正是因为其为不美、同时唯在其为不美的条件下,这事物才成其神圣。
185 美国年轻人是这样子看站在他面前的教师的;他把他的知识与方法卖给我,赚我父亲的钱,与卖菜妇把包心菜卖给我母亲,完全没有两样。……没有美国青年人,会让他的教师卖给他一套“世界观”或者一套操持自己生命的标准法则。
186 学问能给我们一些卖菜妇绝对没法给的东西: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和训练。
189 纵使有万千教授,以领国家薪水并享有特殊地位的小先知身份,在课堂上努力扮演先知或救世主的角色,也绝对无法在世上硬逼出一个先知或救世主来。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五):笔记
诠释社会学:行动是行动者赋予主观意义的人类行为,意志并不完全局限于纯粹物质条件的控制之下。对于个体的心理,了解与诠释都要合于逻辑,而不是直接心理经验的主观臆断。
因果多元论:一个事件通常需要多项原因说明,原因分量的轻重也要又研究者衡量。因果推断不等于决定论。
为了透见真实的因果关系,我们建构非真实的因果关系,我们已知的真实是通过概念抽象地重新建构起来的真实,即理想型ideal type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图像,具有乌托邦性质。
价值参照:社会学研究必须参照研究者个人选择的价值才具有妥当性。
政治社会学的贡献:
1.武力和国家的关系
2.支配的正当性
3.精英政党vs群众政党
4.官僚体制,组织社会学的起点
价值中立(学术的界限)
价值与意义不内在于事物本身,只有靠我们信念的强度通过行动征服或维护时所投注的热切程度,事物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科学没有能力对人类的政治、宗教、经济做出裁决,不能评判各种价值的高下。
心志伦理vs责任伦理
心志伦理:追去cause,不考虑外在的环境、条件和结果
责任伦理:评估条件,考虑后果。
韦伯对马克思的批判:
1.经济无法解释所有;
2.革命是用理知的方式陷入意识形态的陷阱
3.社会乌托邦,拒绝讨论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学术的外缘条件:
学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难以得兼,
学术机构国家资本主义化
学术的专业化
灵感=热情+工作,在学术、艺术和商业领域都同等重要
学者的人格在于向纯粹的具体工作sache献身
进步fortschritt:学术作品有艺术性可以流传,作为训练方法也可以持久,但其本身要求被超越和过时。
意义sinn:
学术的进步是人类理知化过程的一个部分,但理知化和合理化的增加不意味人对生存状况有更多的了解,而是一种信念,即原则上,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支配万物,也就是世界的祛魅entzauberung der welt。
学术之始:柏拉图苏格拉底发现了概念begriff作为学术知识的工具的意义;
文艺复兴:理性实验,建立现代经验科学;学术通往艺术+神;
近代:学术不能为should问题提供答案,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预设,而此预设不是不证自明的。
自然科学只能回答如果希望在技术层面支配生活应该怎么做,不回答是否希望以及这样有无意义。
人文学科也默认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是有价值的,但不能提供科学性的证明。
为什么政治不属于学术课堂?
实践层面:教授不应该利用自己的不平等地位向学生灌输自己的价值观。然与应然应该分开。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面对尴尬,即与自己的意见相反的事实。
理论层面:世界的各种价值领域都处于无可消解的冲突之中,学问只能说在这个领域的神是什么。
(为什么对体验的追求是对多神现实的逃避和软弱?)
教师不是领袖,课堂不是发表个人价值观的最好场所,私下交往和公共场合另当别论。
学术的价值和意义:
1.知识 2.思想的方法和工具 3. 清明klarheit,认识自己的立场从何而来,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一套终极意义。
获得自我的清明及认识事态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神学的态度:
西方神学以希腊精神为源头,东方神学以印度思想为源头
神学是对神圣之事物在理知上的合理化,所有神学的预设是世界必有某种意义,类似于康德对于知识的讨论先假定科学真理的存在,但往往更进一步预设某些心灵状态与行为具有更神圣的性质,那么神学的问题便是如何将这些预设进行有意义的诠释。
ositive theology (包括重视历史的传统神学和重视经验、理性的natural theology)必须牺牲理知,credo non quod, sed quiz absurdum est.
面对崇高已经消失的当下,一个人缺乏勇气去澄清自己的终极立场而采用相对主义论调是在逃避智性诚实这一职责。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界定:一个政治团体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的影响,追求权力的分享和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
国家:在某一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
国家正当性的依据,即权威的依据:
传统型,因袭
charisma,靠个人魅力,群众鼓动者,城市国家—政党领袖
法制型,对法规成文条款之妥当性的信任
支配要素:
人
物
近代国家:行政工具与行政僚属分离,国家垄断正当性的武力。
专业官僚兴起(美国19c猎官制spoils system—civil service reform)
职业政治家:
僧侣,文人—宫廷贵族 17c,士绅(English gentry),法律家(政治很大程度上是公开用言词和文字进行的活动)
官吏和政治家的不同:前者要上传下达,服从执行命令,后者要对自己的作为负责。
群众政治家:直接诉求民众认可的统治者,如政治评论者,新闻工作者
以政治为志业的人需依照责任伦理去行动,忠实于自己,按照自己既定的价值立场去决定行动取向,并对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