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郑和下西洋》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精选

2021-03-05 23:3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精选

  《郑和下西洋》是一部由马骁执导,罗嘉良 / 唐国强 / 杜雨露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一):一部让人厚重又灵圆的历史剧

  历史题材,以古喻今,

  外表传统,内心时尚。

  大是大非,似是而非。没有绝对的伟人,也没有绝对的小人。剧中人物皆有可爱之处,玉瑕各异。

  观者随想自身,为人上为人下皆有所悟。居家居野可得重心。

  真正一颗四方定心丸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二):这个太监不太冷

  莲心姐一脸福相,哪像命苦的女人啊!

  陈祖义好MAN啊,静若处子,动如脱兔。而且还会把妹,能力还强,敢和郭嘉对抗。

  唐老师不愧为中国演坏人最多的演员,阴险、狡诈、多疑,这些旷世恶魔的形象让唐老师都涵盖了。

  道衍和尚就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为毛什么问题都找他?真奇怪!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三):观后感

  

感觉郑和(马和)的心胸像海一样大,他说不杀亚烈是为后世子孙积福,不想让两国的后人都活在仇恨和战乱中,杀了他两国会变成仇敌,为后人着想,我觉得就凭这件事这句话这部剧应该得个奖才对吧!不过错误的一方也要意识到错误改正过来,不然一味地宽容没什么说服力(凑够140个字!!!!!!!!!!!!!!!!!!!!!!!!!!!!!!!!!!)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四):唐老师演的朱棣最符合历史上的接近历史人物,就是缺少了,历史上一段朱棣,姚广孝,遇见算命奇人袁珙看相的故事,分别给两个人相面,都预言对了,后面成为了明朝第一神相

  唐老师演的朱棣最符合历史上的接近历史人物,就是缺少了,历史上一段朱棣,姚广孝,遇见算命奇人袁珙看相的故事,分别给两个人相面,都预言对了,后来成为了明朝第一神相,这段传奇故事不写太可惜了,在游嵩山时见姚广孝时,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容病虎,性必嗜杀,乃元刘秉忠也,见到燕王朱棣后,在人群中一眼便认出,相面以后,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五):有野心的剧,可惜差了一点点

  靖难之役的部分可以说是八分好剧 靖难之役之后只能得五分 这部剧绝对受了《雍正王朝》很大的影响,郑和就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李卫,不过与李卫不同的是他又是一个圣父。。。其它人物这都能在《雍正王朝》里找到影子。在剧情设计上,几乎一集之内就能爆发两次甚至三次矛盾冲突,但是编剧功底不到位,导致了很多逻辑上的漏洞,而且出现了很多废戏;幸好台词以及演员的演技极其到位,弥补了这个缺点。 靖难之役的部分拍的真是好,虽然对马皇后、徐达、朱标、明太祖先后去世的剧情的节奏掌握不太好。但是将朱棣在这一段时间噤若寒蝉的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姚广孝与朱棣之间的剧情还是出现了一些废戏,本来这里可以更简洁一些。 在方孝孺怒斥朱棣的剧情之后,这部剧出现了大量为了矛盾而矛盾的剧情,这些剧情几乎完全是在看演技支撑。 此剧名为《郑和下西洋》,但实为永乐王朝,但骨子里确实写的是郑和下西洋,从这部剧里我还是能看出导演和编剧是有野心的。他们想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航海文化的冲突以及政治斗争对历史大势的影响,甚至在讽刺皇权社会任何人都是不被信任的旗子,但是可惜他们的功底还是差了一点。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六):剧情概要笔记

  第3回:父皇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之策,燕王*欲除海禁,欲斩押运粮草延误将领张裕。

  (燕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著名王爵封号之一,重名号,实权小。朱棣,朱元璋的儿子,非嫡子,明朝建立时被封为燕王。)

  第4回:皇太子朱标*驭天而去,燕王冥思吊唁,皇上密令北平布政使监军。

  (朱标:朱元璋长子,嫡长子,为马皇后所生,1355-1392年,病逝。)

  【第5回】皇上册立储王嫡长子朱允炆,燕王朱棣痛不欲生。

  “你还没有真明白,真明白的人不会这么快答应。”

  “燕王与你,一主一奴,但主奴命运却又暗中相通,此乃天道。一物生一物,一物又克一物,天道无常,万物争荣。人生有贵贱,但功业高低不在于是主是奴,全在于自个的造化。”和尚对马河说。——2020年1月14日记录

  【第6回】皇太子朱允炆面见诸位皇叔,秦晋二王怒目以对,燕王叩拜求兵权交还,回北平边陲。——2020年1月14日记录

  【第7回】1395-1398年间,秦晋二王相继归天。1398年5月10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葬于南京孝陵,庙号*太祖。

  (庙号:始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继任皇帝称“宗”。)——2020年1月14日记录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七):《郑和下西洋》:历史剧应该往励志上靠

  《郑和下西洋》的开篇很让人惊奇,宇宙、星球、3D,极尽绚丽之能事。进入剧情后,冲突不断,悬疑不断,情感不断,澎湃不断,是今年来少见好看的历史大戏,堪称典范。

  历史剧经过前几年的大红大紫,近来已渐渐趋于平静,至少在宣传上以不再成为制片方的主打产品。为什么?因为题材和手法无甚创新,而观众也被这个王朝那个帝国弄得审美疲劳,而且制作成本一般高昂无比,取得的收视效果又不大好,性价比不高,所以历史剧慢慢有了鸡肋之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制片方在它上面动脑筋呢?事实上我觉得,历史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永远不会脱离受众的视线之外。这跟本国的体制有关,也跟中国人历来就引以为豪的民族自豪感有关。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在国际社会上已经抬起了头颅,或者说崛起也好复苏也罢,地位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民急需找回自己丢失的自信心。这是一种自发的心里状态,所以那些反映我国曾经豪情壮举的电视剧一播出,大家内心的激动和情怀都将被自我点燃和激发。符合受众心理需求,是电视剧首先也是最应该要做到的功课。这样的剧只怕不宏大,只怕不巨制,砸再多钱也是值得,并且还能得到体制官僚的通力支持,何乐而不为?

  《郑和下西洋》就是这样的剧,我甚至可以把它归纳到励志类,老人和中年人看看,学生甚至小朋友我也推荐一下,说不定能刺激你们奋发向上一下。另外,我觉得罗嘉良是演郑和的不二人选,其气质上的阴柔与坚韧并重,完全贴合人物塑造。而朱苏进的本子也写的很棒,特别是台词方面,能让所有古装大片的编剧们汗颜一百年。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八):感觉吴宣这个角色不简单

  感觉吴宣这个角色不简单,可以说我是一直抱着急切希望知道吴宣往后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心情才继续看这个电视剧的。

  从吴宣第一次出场,建文帝恢复他的长江水师将军之后,他和一个老部下先是在别人面前演了一出杀鸡儆猴的戏,之后又顺手牵羊把老部下砍了。吴宣做这些的时候的语言、表情是“举重若轻”,让人一下子就深刻感觉到此人的真阴险、真小人、真厚黑。此后,下西洋之前,在商议由谁担任大明正使的时候,曾有大臣举荐吴宣,当时我就很吃惊,感觉此人真的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只是人品不好。结果被否决。之后有一段时间除了拜访汉王之外,吴宣再没有出镜,但当那一集出海送行时,竟然发现吴宣出任副使,第二把交椅!虽然不排除汉王与皇长子争权的因素,但还是让我感叹,此人若非有一定真才实干,断然不会两次被提拔出任重要职务(建文一次,本次一次)。

  之后在海上,郑和在处理吴宣之弟和一位太监失职之时,吴宣听到郑和从轻发落其弟,有一个特写镜头,从头盔中流下一缕汗。之后向郑和表衷心,让我的感觉其人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心服口服感激郑和。但后来此人一再反复,令我一再看走眼。

  另外,吴宣之弟被海盗杀死之后,吴宣报酬心切,被郑和安抚下来,其后再没有表现出要报仇的感觉,甚至在鲁艾岛被陈祖义擒获,意图拉拢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一点蛛丝马迹。我感觉如若是其弟不是亲兄弟,则初登陆勃泥国发现尸体时的表现应该有些过头了。若是亲兄弟,则被安抚暂缓报仇后直到鲁艾岛的表现有点缺失,让我感觉郑和也太不体恤下属,吴宣也太没有手足之情了。

  总是,吴宣这个角色让我太琢磨不透了。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九):观电视剧《朱元璋》,《下西洋》,《1566》结合史书有感如下

  以正史正看有明一代战略沉浮与命运兴亡,这三部剧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另,本文不论政治权谋,只观战略大势。只谈国家兴衰,不问朝代荣辱。

  明的反复性

  阅剑桥中国《明史》兴怀三首

  (其一) 悼建文

  乃父一朝乘西去,爷孙雄图重画聚。

  宣仁说义无进退,一弃前朝苛政弊。

  封王裂土家国恨,兵戈直效汉故堆。

  庙堂江湖都觉远,红尘未见鹧鸪飞!

  (其二)称永乐

  都言少年多豪情,阅尽天地有无中。

  老大兴亡图霸事,坎坷难教后人从。

  乌云必有重拨日,炼金须得绕指柔。

  通江递海结万邦,古来勇者留其名!

  (其三)泣土木

  山河一夜草木枯,重闱深宫久未出。

  塞外兴师征胡虏,阶下为奴愧九五。

  土木堡中惊却步,北京城外烟云渡。

  乾坤为有儿郎护,宇内当留一丈夫!

  民不畏死何所惧?我戟我戈向狂徒!

  如寇如雠张巨目,可泣可歌守城固。

  群小休哭田亩稀,祖宗一晤弃黄土。

  心不悔焉志如初,谁留女儿一旒梳!

  咏史公可法

  国破山河万里缺,

  头断扬城百日绝。

  梅花岭上千层雪,

  犹见史公意未歇!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十):初观有感-释疑为主(含第一集剧情透漏)

  以前比较喜欢看历史剧,在学校里几乎不看电视,这个清明节,很偶然地情况下看了CCTV8,第一印象很好。verycd上已经有前三十集的下载了,不枉我那么赞veryCD。

  第一集的开头我相当的喜欢,一颗流星划过星空,接着是各种星体,然后便是我们蓝色的家园了,当我看到那些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科幻电影里面的时间倒流,诚然,这个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带人回到那个过去。

  赞完了它,下面要开始进入正题了--那就是挑错,或者说提出疑问。

  我不说那道圣旨,因为那个没有技术含量,稍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的,郑和率宝船出海两年了,那就是说他们已经走了很远很久罗,那这两艘传圣旨的船是如何找到郑和的呢,就是用我的nokia6120C,那也还要另外的GPS来支持。

  跳过这个,下面说说我非常不支持的这段了,那就是方孝孺和齐泰的出场,略有点迂腐的方希直最后被朱棣诛了十族,对,是十族,这个是事实,可是也不用这么早叫他出来做伏笔吧。

  总之,一句话,他出场可以,不过,以当时的方孝孺的地位,别说像剧里那样挺直了腰杆和朱棣对峙,我估计皇后的葬事的那个大堂他们也是不可能进得去的。

  马皇后死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而方孝孺做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做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做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这些时间之前根本没为官,就算当差,也不会超过从九品的吧,是问,一个从不到从九品的官有什么资格和能力和燕王这么说话?而且是在国葬期间!

  再说说齐泰吧,更搞笑的事出来了,齐泰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乡试第一,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的进士,然后开始做礼部主事,也就是一个正六品的官吧。

  各位看官都明白了吧,在剧中说话的齐泰此时应该在准备过两年才恢复的科举考试,抑或是在家吟诗解闷,因为洪武四年至洪武十七年间是没有科举选仕的,这十二年间朱元璋取消了科举。

  再有一点,马秀英(马皇后)死的时候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而朱棣呢,出生于1360年,如果我没算错,当时应该22岁吧,当时的方孝孺呢,25岁,不过,演员的年龄跨度似乎是没法解决的,换个角度,从朱高炽当时的年龄来算,这个朱棣当时也应该是很年轻的吧,哈哈,所以我不能怪唐国强,这不是他的错,往老了演容易,往年轻了演太难了。

  最后一点吧,郑和出生于1371年,朱棣比郑和大十一岁。

  说了这么些话,不是为了别的,主要的是给各位看官一些信息,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历史剧,至少我是把它这么分类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电视剧,它不是历史。真正的历史是永远埋于地下的迷。就像历史正文一样,哈哈,你要有哥尔·罗杰那样的能力才能够领悟的。我是没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