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1000字

2021-02-10 00:2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1000字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一):本书合适激发兴趣,轻松入门。

  趣味性很足,肯定不能算作学术类书籍。对于想了解诗歌,对诗歌感兴趣,暂时又不太能读专业性很强书籍的人来说很适合。 李白太狂,作诗靠“喷”。他做的诗浑然天成,人也“傻”的可爱。 杜甫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沉郁顿挫,没想到他也年轻过。居然跟李白是好朋友,李白是算是他的哥哥。总觉得戴老师笔下的杜甫是摩羯座。 李白如果也按照星座划分,我觉得他应该是火象三傻之一,白羊或者射手可能性很大。 特意查了下,两位诗人都不是我猜测的星座,但我坚定认为他们具有这两类星座的属性。没准是上升和月亮呢?狗头 有以上改观和猜想纯粹因为戴老师写得太生动了。原本只是书里记载的两位大诗人,戴老师硬是给写活了。读诗是有门槛的,戴老师讲的课,我觉得会让人入门时稍微轻松一些。门槛始终在哪里,有个让幽默风趣的师傅带着走,真是轻松好多。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二):读后感

  通过老师的推荐阅读这本书,这本书中内容是戴建业老师许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沉淀,他一直再强调"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学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去上课,去看书,反复的看书很重要!”他希望他的新书能够为更多对古诗词学习有兴趣的人提供帮助。这本书中,戴老师除了将他之前火遍全网的唐诗课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整理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和知识点,包含了他本人对唐代经典诗词的赏析,以及对盛唐时期代表性的两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各自人生轨迹的讲解,并且作者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将诗文中的盛唐气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序》是借李白杜甫来介绍了盛唐气象,介绍了豪迈飘逸和沉郁悲壮的诗风,同时也点出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读诗词。英国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段名言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大多似是而非。譬如,逻辑难道只能使人“善辩”,而不能使人“周密”?读诗难道只能使人“灵秀”,而不能使人“明智”?看来,培根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不如我们老祖宗孔子说得精彩:“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戴老师太有批判性思考能力了。这是我第一次听人这样评价培根的这一句名言,而且我觉得戴老师批得非常有道理嘛。他在讨论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大声诵读诗歌的时候,说到如果我们除了生计,还想要多一点浪漫,多一点创造力,多一点细腻,那就可以去读读诗词。很惭愧我读了这么多诗词,感觉自己还是不够有鉴赏力,看戴老师提到有比较才有鉴赏,茅塞顿开。原来如此,我就是很傻瓜地一首一首读,并没有去比较过,而且有点为了读而读,所以才会越读越死板了。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三):外向李白,内向杜甫

  1、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语文课。不过,估计那时老师讲得并没有这么精彩。强烈推荐给小朋友,看完此书,一定会爱上语文,一定会爱上古诗词。

  2、李白是诗仙,豪放,思路自由,信马游疆;杜甫是诗圣,严谨,忧国忧民。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我更喜欢李白。至少,他可以沉醉在酒里,可以狂,可以豪,不至于那么伤感。

  3、诗词重要的不在于辞藻多漂亮,多工整,而在于立意是否高远。如果没有思想,只是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漂亮而漂亮,最后这样的诗词,也好不到哪去。

  诗词如此,文章也是如此。

  4、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真好。不然,像杜甫一样的才华,也一样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在你头上,就是一座山。

  5、原文摘录

  5.1 《将进酒》——大唐最狠敬酒歌

诗人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这就是李白的诗歌,他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的力量。

  5.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送人。孟浩然走了,他没有走,他一直在看孟浩然的船走。我们一般送人时什么情景?……李白通过景物的变动来展示时间的流逝,他久久立在江边,呆若木鸡,孟浩然下扬州,像是把他的魂都带走了。

  5.3 《月夜》——杜甫

我认为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爱情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的诗,感性中总是凝聚着理性,既有强烈的激情,又有很深的理性的思考。杜甫的感情,也总是在崇高的伦理规范制约下的感情,很少冲破伦理道德的提防。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四):[2020-33] 走近大诗人

  

这是一本有声音的书,如果你听过戴建业戴老师的课程的话,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大白话讲解诗词内容和背后的故事,听来津津有味,背后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也无法做到如此深入浅出和妙趣横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这句话依然是我心中对于李白最准确的概括,"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是狂放的,浪漫主义是体现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带过渡,从情感的一极调到情感的另一极,一种意象和另一种意象碰撞。

杜甫的是沉郁顿挫,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少有开怀,他的梦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家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他的心神,但是时不与人,他的悲哀却其实让他的诗词更为深远。

杜甫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全部吸收到他的自我里面去,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按照他的情感去掌握外在世界的情况、纠纷、命运 杜甫的情感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各事各类都从他的情感大海中流出来。

戴建业

好的诗词不是辞藻优美,而是立意深远。要沉下心来才能感受到气象万千,要走进诗人的时代里才能领略到喷薄而出的生命力。汉字的独特结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没有虚词的链接,名词就成为了一个个意象,在我们的想象力里堆砌成不同的楼台烟雨中。

李白爱喝酒,是诗仙,"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杜甫也爱喝酒,但他没钱,“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他更像一杯茶,越品越甘。读书时喜欢李白,多么潇洒,不像杜甫总是愁苦着一张脸,但不管是杜甫还是李白,他们诗词中的那股子生命力和韧性,文字的飘扬和沉郁,都是盛唐的脊梁。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五):1

  本书主要是介绍李白,杜甫俩位诗人的,以及他们的诗词鉴赏,李杜是圣唐诗人最出色的代表,是姹紫嫣红的奇葩,是无边林海最亮眼的参天大树,李白的人生最为彪悍,生命力也最为旺盛,性格当然也是最浪漫的。他也通过他个体生命的激扬,深刻表现我们民族处在盛世的那种伟大活力。而杜甫则是展示出来另一种圣唐气象,他的心胸最为博大,情感最为深沉,眼光最为敏锐,感受最为细腻,体察最为细致。而二者必有共同点:他们都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生命力同样旺盛,都具有远大抱负,具有深厚的同情心。但二者诗风有所不同,李白诗风比较豪迈,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 豪迈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所谓主导风格,是指一个作家或诗人,多种风格统一凸显的主要特征,而古人多喜欢喝酒,以酒作诗,而往往饮酒很容易观察到一个人的个性为人,也容易看出一个人情感强度,例如,陶渊明喜欢一个人独酌,而李白则倾向于聚友豪饮,陶渊明喜欢慢慢品味,而李白则习惯海吸鲸吞。如果李白看到陶渊明这样饮酒,那么他肯定会笑他“斯文”,像李白这样精力过度旺盛的人,无疑难以忍受孤寂,他借诗与酒来尽情展示才华,也借诗与酒让生命的激情得以尽情喷发,从字面来讲,作为一种诗风的飘逸,是指李白的诗歌给人一种流动轻快,飘逸和自然舒展的审美感受,当然,他的诗歌,更多与他的个性和想象有关。 李白的诗歌是那种绝对的天才的美,不可模仿,只能有一,不能有二,它能够把人的情感写的很细腻,在语法的形式上,他也同样追求那种流动轻快,飘逸潇洒,自然舒展的美学效果,诗歌的特点是绝句,很少用对偶句,总是用散行单句,送别诗很少有哭哭啼啼,一开头便是壮景和亮色。流水对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流动轻快,飘逸自然,,代表了盛唐诗的特点,所谓盛唐之音,主要是通过像李白这样的代表诗人体现出来的。李白的想象和他的诗歌风格息息相关,他的想象如此奇特,如此丰富,主要也与他相信道教有关。

  李白在写诗的时候,是一种非常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是第一,第二和他的知识背景有关,和他的信仰有关,他的诗中有很多道教的意象,可以说,李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中华民族在最年轻的最美好的时候写的诗歌,李白的诗,完全是一派田园风味,像陶渊明田园诗一样纯朴,也想陶渊明诗一样纯真,但比较起陶渊明来,李白这首诗纯真中又多了一份豪放,他的诗歌语言就不用说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直觉特别敏锐,出语特别自然,情感悲壮深沉。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六):一本有声音的书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应该是我看过最有趣的有关古诗词方面的书籍。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的生平往事。从诗词语句中去剖析两位大家的性格。与其他讲解古诗词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用词基本上都是下里巴人,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字里行间作者偶尔还与两位大家相比,有点自嘲的风味。下面我来说一下书籍的语言特色。

首先用词准确精炼、接地气。看他对李白的描述:在唐代诗人中,也许要数李白的人生最为彪悍,他的生命力最为旺盛,他的性格最为浪漫,他的激情最为猛烈,他的夸张最为火爆。在一行排比中,用彪悍,旺盛,浪漫,猛烈,火爆,作为他人生的总结。书中开头这样几段描述:“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个个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李白他老人家就觉得自己不是肉胎凡身”,老实说看到“老子天下第一”这几个字时我真的笑了一下,没想到作者竟然用到这样的语句,顿时就感觉这本书应该很有趣,其次这样的语句也让我觉得戴老师仿佛真的在给自己讲课。

其次人物评价准确。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杜甫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其实不然,“在放纵和疏狂上,年轻的杜甫从来都是‘当仁不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原来是说他自己的,这是何等的自信,“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诗句中杨雄曹子建都是在唐代以前很厉害的文学人物,而年轻的杜甫竟然将自己与他们对他,只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最狂,只有更狂。然而因为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杜甫也超越了自我,成就了他的伟大,此后他的诗歌总是与国家民族人民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戴老师对他的总结写的很好“他那“致君尧舜上”的抱负,变成了“济时敢爱死”的壮心;他那博大宽广的胸怀,化成了深厚广博的仁爱;他那“万里可横行”的豪纵,变成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同情心。”

这本书我觉得真的很不错,我曾经上网查找过关于戴老师的资料,发现戴老师一度当过网红,出红原因正是他上课他那带喜感的方言,幽默的用词。关于这本书我觉得有的人讲的很不错:戴老师将原来高坐在云端的诗仙诗圣等唐宋诗词界的大咖们,带到了人间,复原了他们身上的凡人烟火气。看了之后,我相信戴老师的魔性解读不会让你失望。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七):。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去阅读的,这本书讲的的是李白和杜甫的诗以及李白和杜甫的一生,能更加很好的的了解李白杜甫,对于古诗可能会有新的认知,戴老师对于李白和杜甫以及他们的诗的解读是非常不一样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戴老师用幽默诙谐生动的去写李白和杜甫,可读性非常好,与其他的古诗词鉴赏之类的书相比添加更多的有趣的解读,整本书读起来不会让人觉得无聊犯困,而是带给人一种非常渴望去了解李白和杜甫,一些描述能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如果是高中生来读这本书会对他语文的古诗的鉴赏更加的有帮助,我记得非常戴老师是这样解读李白的远大志向和他向往自由的理想,李白笔下的诗句,总让人想知道诗人本尊到底是何方人物。他异想天开,写出当代谁也写不出来的诗句。格律诗于他而言,根本不足以抒发心中一切。他只得破格律,以自己的风格写。纵使轻狂,但又让人不得不拜服于他的文采。我读李白的诗时,总会遥想盛唐时,升平之世,幻想他于每个角落,随笔写下所思所想,一挥而就,随心而为。是他让我知道,唐代莘莘学子,并不尽是终日埋首诗书、手不释卷之辈,亦有浪荡随性、活泼浪漫的诗人,酒甫入喉,便吐出一句句让人赞叹不绝的诗。李白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是丰富多彩而又坎坷辛酸的一生。用实业家和政治家的眼光来看,他一生没有干过一件正经的事情。他有正经工作也只有一两年的光景,就是做所谓的翰林学士那个时期,其余的时候,他都是待业人员。但是,用文学家的眼光来看,他老人家一辈子好像什么事情都干过。他得到过皇帝的赏识,嘲弄过达官权贵,既有与诗人论诗品文的优雅,也有过辅时济世的雄图,还有过成仙不死的梦想。李白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名川大山,朋友遍及天下各地,他的一生真是丰富多彩,总之,李白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绝妙浪漫的诗篇。李白那种旺盛的激情,在中国诗人中极其少有。他通过自己个体生命的激扬,深刻地表现了我们民族处在鼎盛时期的那种伟大的活力,这是李白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李白的意义之所在。 李白希望实现对于国家的政治抱负同时却又追求自由的生活,所以李白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李白有远大的志向,但是李白因为远大的志向是非常痛苦的,戴老师说可见志向远大也要承受痛苦,杜甫的家庭环境和李白完全不一样,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宦家庭,远祖杜预是西晋的开国元勋之一,文武双全。儒家的十三经中,有一本《春秋左传集解》就是杜预撰写的。杜甫是他的第十四代孙子。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审言是武则天时期修文馆直学士,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写得很好,他对这些诗的自我感觉更好。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闲当过奉天令,在历史上默默无名,所以杜甫从来不说他的父亲怎么样,一说就是吾祖怎么样,杜甫出生在书香门第,由于祖父是杜审言,所以常常说“诗是吾家事”杜甫和李白一样,认为自己特别聪明,他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意思是说,“我七岁开始写诗,就很了不起,一开口就写凤凰,不同于常人”,但是杜甫的晚年并不是顺还可以说是有一点凄惨,杜甫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非常不得志,在长安情绪低落,“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春天来了,而他却感到很痛苦,杜甫老人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总跟着民族一起受难,他受了很多很多磨难,但他从来没有灰心丧气。不顺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杜甫的一生非常的不顺,杜甫也像李白一样认为自己非常的有才华,但是杜甫没有李白那么幸运。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八):戴老师,红得确实有道理!

  

有阅读习惯三年以来,关于唐诗类的书还真读过一些,蒋勋的《蒋勋说唐诗》、于丹《最美古诗词》、蒙曼的《品最美唐诗》,包括一些网络作家作品如《桃李春风一杯酒》、《鲜衣怒马少年时》等等,因为对唐诗有一份喜爱,所以在学习中也就知道了戴建业老师,而且是特别喜欢他的风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戴建业老师作为华师教授深深知道这一点,他的课总是这般接地气。高大上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他的讲义里是可以被拉下神坛。李白是最浪漫的糊涂鬼,嫁人要嫁杜甫重情义…机智俏皮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比拟,瞬间让这些伟大的诗人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本书有来历,戴老师曾为他的本科生开选修课《走进大诗人》,因为没有机会去现场听课,所以一些网络上的小视频就显得很珍贵,也非常受欢迎,后来有人将他的这些讲课内容整理成册发行,也就是现在的这本《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

比起他的上课视频,看文字总觉得缺些精彩,毕竟戴建业的真诚笑容,包括硬核麻城普通话,都是他的招牌,无法在书面上呈现,但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内容及方式还是非常喜欢。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述的是李白和杜甫生平经历、作品特点、创作背景及相关的经典代表作。按照戴老师的讲述,对二位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豪放飘逸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地位及艺术水准无法超越:而沉郁顿挫的诗圣之所以为后人追捧,因为其诗歌体裁无所不能、诗歌风格无所不有、诗歌艺术无一不精,绝无仅有的集大成、多面手。戴老师说:李杜诗篇是培养想象力最好的教材,不仅要多读,还要多背,而且千万不能默读,要反复背诵涵咏。无论李白是天下最狠的酒歌《将进酒》,豪放洒脱的《宣州谢朓楼践别》,又或是杜甫情理交融的《九日》天下最美爱情诗《月夜》,还是《秋兴八首》等等等等,在戴老师的解析中,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了解并留下印记。人民日报曾评论:戴建业,红得有道理。红得背后,是十多年深厚的研读积累和对专业知识自信的驾驭。

所以,兴趣和方法真的非常重要,就像戴老师,专业知识烂熟于心,又不完全为教案所限,用平民化口语、接地气的段子、称谓,甚至是金句,去走进角色,观众自然就被吸引和感染,这就是戴老师的魔性吧。

2021年元21日,21点40分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九):“网红”教授戴建业:入世与隐逸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长,也发在公号“咖啡香烟”了。采访因书而起,就放在书评这里。一般的人物小传稿,做到了文通字顺。戴老师很赤诚,也很正直,现在觉得有一个正直的人就要抓紧珍惜一个。正直这个基础存在,才有讨论、变好的可能。从成长经历,到无论如何都改不掉的口音,到写博客,再到这次赞扬方方女士,还有林林总总,他过得非常不容易,承受了许多压力。承载先贤们人生经验的诗文,都汇入了他的人生。用“饱览诗书”给自己贴金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网红”是一回事儿,但这遮蔽了他宽广的学术与爱好。他喜欢伯特兰·罗素,用原文背英国老汉的文章。开句玩笑,他的麻英跟麻普差不多一样好懂。他努力地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但这是多么艰难啊。

  读书日的一场直播里,戴建业落泪了。他略微突兀地冒出来一句:“人总是要死的,所以我要不辜负这么多粉丝,我要写出更好的东西来回报大家、回报这些读者。”

  戴建业平素讲话坚定,麻城口音增添了慷慨激昂。他喜欢用男性色彩强烈的词汇“爷们”,以此概括盛唐的生命力。“对李白,对盛唐的这些诗人,我非常地向往,而且由衷地赞美他们。”

  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戴建业的学术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却因讲解唐诗受到公众欢迎。多重因素偶然叠加,令他的人生际遇格外曲折。沉默讷言的年轻人,如今因幽默风趣成为“网红”;家乡口音总是带来挫折,却成为独特的身份象征。作为直接受益于恢复高考的77级大学生,他三十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本可以就读全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们那一代人,也包括稍后的78级、79级这一代人,普遍有一种家国情怀,普遍关心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戴建业在“爱思想”网的专访中说。“家国情怀”恰是他从诗人们身上看到的。随着年龄增长,他慢慢喜欢上感时忧国、饱含同情心的杜诗。

  诗歌塑造了戴建业。他相信“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却不愿多谈诗歌对自己的影响。诗歌的养分如星辰般散落在他的著作和众多访谈、博文和演讲中。他热情称颂正派的人,尽可能直白地针砭时弊,甚至期盼向公众剖析自己的鄙陋之处。

  “站在公众面前的戴建业,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不装不作我才活得坦然。”在新书《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的后记中,戴建业写道。这本谈论李白与杜甫诗作的新书,很快就在电商平台进入了预售排行的前列。

  一

  去中文系报到那天,戴建业结识了廖珂。他们都在农村长大,分在一间寝室,床挨着床,三五天下来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友谊与诗贯穿着戴建业的人生。中学写“批林批孔”的大字报,一位理科老师莫名其妙地让他写首诗上去。他从几天前的报纸上抄了一首,略加修改。大家觉得诗好,就鼓励他投稿,居然发表去了其他报纸。少年因赞誉而虚荣,更不敢承认诗是抄来的。他开始阅读很多新诗和古诗,开始写散文、小说,上大学前还发表了一部独幕剧。

  高考中断十一年,1977年重启,冬天考试,转年初春开学。湖北省的录取率大概4%,数年积累下的考生背景五花八门,廖珂还遇见了中学老师,师生瞬间成了校友。学校当时叫华中师院,百废待兴,中文、历史和政治三个系不用实验室,学生先去京山校区几个月。那里只有孤零零的两栋平房,与农场相差无几。

  这次高考没那么规范,考生不知道成绩,填志愿只能靠估分。“我知道我考得好,但不知道别人考得好不好。”戴建业放弃了最喜欢的数学专业,憧憬成为诗人。

  学校里的读书气氛异常浓厚,有如“饿了肚子的人突然遇到了面包,扑在面包上,永远都吃不饱”。廖珂回忆,每天5点多,天还没亮,他们俩就到水塘边的树林里读书,过一个小时才回去吃早饭,“都想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戴建业家境窘迫,只能靠每月十三四元助学金生活。饭钱七八元、教室费两元,剩下几元零用,难得添件新衣。他和廖珂常在阅报栏前边读报边吃饭。有时二三两米饭吃光,他想添,还要征询廖珂的意见。饭票有限,一次吃多,下次可能就打不到饭了。

  “他普通话比我还差,麻城话大家都听不懂!”廖珂哈哈大笑。相对于见多识广的城市考生,农家孩子“多少有点自卑感”。戴建业很快在学业上显示出能力,但一度抑郁,讲话很少,事业前景仍旧模糊。大四去武汉的中学实习,同学试讲一遍就上讲台,他反复尝试仍不合格。即便教案非常出色,改不掉的乡音还是拖了他的后腿。实习四十多天,他几乎夜夜失眠。

  不过,戴建业还可以因诗歌而激动。他期盼感受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景交融。但那只是消失的意境,“现在都没有那种船,汽笛一响,就一点诗意都没有了”。目的地扬州的美好,生活在武汉的人又格外能够体会。湖北的春日湿度大,如同柳永描绘的“暮霭沉沉楚天阔”,雾气蒙蒙,不像扬州的“烟花三月”那般灿烂。

  诗歌关联着想象,又如此现实。戴建业决定继续念唐宋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算上他,全班只有三个人考研成功。读研回来,戴建业在母校任教,起初还是缺乏自信。“他毕竟聪明,抓紧文学的意象表达出来。”廖珂记得,到1990年代中期,教书十多年的戴建业站住了脚跟。学生欢迎他,也理解和接受了他的乡音。

  77级的友谊延续着,在官方负责分配的年月,同学间对物质和前途的竞争几乎不存在。一位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学去省档案局查询,大家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那一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文科的学生中,戴建业排第二名。三科289分,超过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19分。

  这时,他们毕业了三十年。

  二

  李又顺非常清楚地记得与戴建业的第一面:一个瘦瘦小小的人走出地铁站,拎着十几本书和一件瓷器。神交近二十年的戴建业,就是他想象中的样貌。

  1990年代初到华东师范大学念研究生时,李又顺正赶上一批上海学者们发起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发起者之一、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后来总结,“人文精神”在不断生长和日益丰富。“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努力,通过个人的差异,来发展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保持现在的一种人文理想,与那个时代是分不开的。”2013年,李又顺就获得了“中国好编辑”称号,同样的理想使他与年长十岁的戴建业相互吸引。他先在报刊上读到戴建业的文章,主题大约是诸子百家,为其真情实感打动,就写信约书稿。

  戴建业很快回了信,附上一本写老子的新书。书信往来之余,李又顺常常阅读戴建业的博客,一两天更新一篇,“爱憎分明、惩恶扬善”。在他眼中,这位朋友受儒学影响,是个积极的入世者。

  2016年第一次见面后,李又顺常与戴建业通电话,了解到他感性那一面。妻子患病后,戴建业每天吃过晚饭就陪她聊天,用一两个小时聊人生、聊生死。抚平妻子的情绪,他才开始工作,通宵达旦地写作看书。疫情期间,他一直在医院陪伴妻子,保持着一贯的理性平和。

  戴建业开玩笑般回忆,结婚时两人约定,家中大事他说了算,小事由妻子管。然而,“结婚了三十多年,家里就没有发生过一件大事”。因为妻子管账,他几年前与大学同学打牌消遣,每次只带100元零花钱,真正做到“小赌怡情”。2018年,在儿子的婚礼中,他在致辞中告诫新人:“爱情不只是短暂的两性吸引,更是相互长期的包容,双方天长地久的关爱。”

  那次婚礼,李又顺平生第一次担任证婚人。看到戴建业在读书日直播中动了感情,他深夜打电话问候。“戴老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别人对他的信任,任何一个好他都记在心里。”李又顺说,他始终珍视这段友谊。

  李又顺自豪于编辑过吴思和林贤治两位学者的作品,“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格的独立和学术的自律”。李又顺现在供职于复旦大学出版社,仍然对工作怀抱着理想。说到“出一些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时,他的语调变得异常温柔。

  三

  张三夕性情开朗,受访时又格外认真,把要点敲进微信逐条发过来。他是戴建业的文学院同事和好友,两人“荣辱与共”。研究生会2010年开始两年海选一次“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戴建业与张三夕前两届分别入选。

  那时,戴建业正给本科生开设“走进大诗人”选修课,教室每每座无虚席,以图书、课程数字化闻名的超星公司随堂录了像。他适合《百家讲坛》那样更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是因口音而未能通过面试。

  戴建业素来尊重张三夕的意见,聚餐中听他说开了博客,回去就浏览。“自己的文章自己可以随便发出去,我感觉这十分美妙。”戴建业回忆,自己本不愿意过分逾越专业边界,去关注社会事务。

  2011年初戴建业注册博客,7月发布的《校长,别在毕业典礼上发嗲》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批评毕业致辞中过多的网络语言,“既浅薄又俗气,校长降格,听众肉麻”。文章被新浪博客推到头条,纸媒继而纷纷转载。戴建业发现自己写杂文、随笔的能力,一度“写得近于发疯”。次年,他经网络投票成为网易十大博客名家。

  倒是“走进大诗人”留下了缺憾,预备讲五位大诗人,戴建业只讲成陶渊明、李白与杜甫。他敬屈原,囿于准备不足;爱苏轼,课时不够了。或调侃,或说理,他都有诗为证,讲课风格由这堂选修课完满地展现。

  说陶渊明富有幽默感,戴建业举《归田园居·其三》里讲到的种地:“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接下来的评点,成为他的经典段子:“种的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后,他引出下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呼应前面的诗句:“还是种那个鬼‘草盛豆苗稀’”。

  “你说陶渊明种地很差,我说你的酒很差,你谈陶渊明总是要隔一层的。”张三夕就着话头调侃回去,再次大笑起来,“不能喝酒的人一般是不能研究魏晋的。”戴建业胃不好,喝不了太多酒,笑笑了事。

  对于讲课和写作,戴建业都带着唐代人写新乐府的感觉,“无复依傍,即事名篇”。“不带教案在台上讲课,你就摆脱了很多依赖,就是要写新乐府,不依赖过去的东西。”他解释,讲课因此有很多创造,“尤其激动了以后”。

  随着课程设置、“教学模块”之类规矩越发重要,个性化的“走进大诗人”不再开课。戴建业相当遗憾,慢慢才释然。陶渊明、苏轼等先贤的境遇,使眼前的挫折终于无足轻重,“真的走进了每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你遇上困境就会有很多‘心理知识’”。

  博客也停了下来。他的网易博客2017年底最后一次更新,目前博文已然清空。他继续讲话和写作,常与朋友和同事交流。“有些话或许稍失偏激,但它们都出自我的内心。”2019年8月18日,他在“戴建业作品集”的首发式上自陈。

  张三夕看到等待签售的读者“排了几里路”,觉得不可思议。九卷本文集中八本是学术著作,如老子、陶渊明和孟郊的专论,甚至还有更专业的古代典籍分类。仅有的通俗作品是随笔集《你听懂了没有》,书名来自戴建业表达关切的口头禅。

  劝阻戴建业自我剖析的也是张三夕,因为“现在这样做不合时宜, 各种各样的议论会干扰你的情绪,使你无法专注于读书、写作”。他接受了劝告,但念头犹存。他在等待时机。

  四

  2019年9月12日,廖珂邀请戴建业到恒润实验学校讲座,题目是《古代诗人的人格理想与人文关怀》。他在这座位于广州市的学校担任校长。

  报告厅能容纳300人,当天去了600多人。300位初中生按要求听讲,其余都是戴建业的学生、同学,学生家长以及附近学校的语文老师。大人兴致勃勃,孩子们似乎不感兴趣,带着数学作业、英语作业。

  “网红”教授确实不一样了。两位老同学先拿同窗经历调侃,戴建业自嘲麻城普通话讲起来如“胡说八道”,到广东却信心大涨。几句话活跃了气氛,孩子们笑了起来。

  戴建业仍旧幽默,但显露出对诗人人生史的严肃审视。陶渊明写田园呈现“本真生命”,在繁华世事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讲座延长了半个小时,孩子们还围着他签名、合影。廖珂只好提醒大家快去吃饭,要不食堂就要关门,方才解了围。

  四十多年间,廖珂眼见着戴建业逐步积累自信,弱点倒成了特长。戴建业口音浓重,使听众着意于课程内容及他的表情,“小孩子调皮一样,不是害人,是好玩、有趣”。

  戴建业被称为国民教授或“网红”教授,首先“在学术上站得住”,对前人的同理心又使他讲得通俗、平实。“想发财、想升官、想怎么找朋友,跟我们大家一样。”廖珂分析,“用每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去理解。”

  对成为“网红”,戴建业不止一次表达担心。大概两年前,超星把课程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抖音。若干名家里,他出人意料地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那段讲陶渊明的视频已经获得超过37万次点赞,留言近9000条。讲李白、杜甫与高适的友谊那句“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更成为他的标志性语句。像博客一样,若非年轻同事相告,他压根不知道这款APP。他只知道,认识自己的人变多了。

  戴建业更喜欢谈求真与宽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尾,“真”常被解释为人生真谛或自然意趣,但他认为含义当是“本真的生命展露呈现”,即真性情。“人本来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真话,说真话就是说实话,所以这个‘真’是很难得的。”张三夕说,“说真话、做有真性情的人,是他在为人上的追求。”

  因诗歌而“红”,使戴建业的生命、学术和趣味被部分遮蔽。张三夕听戴建业用英文背诵过伯特兰·罗素的文章,他极喜爱这位英国哲学家。为了准备读书会,张三夕的一位博士生向戴建业借来《存在与时间》。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本经典之作上面,批注密密麻麻。

  戴建业期望具有宽广的视野。他比较李白和美国诗人惠特曼,看到诗人及民族共有的蓬勃生命力。他在新书里呼吁宽容看待李白的国籍:“李白哪怕是个白种人,只要他是用汉语写的,只要是中华文化的乳汁把他养大的,他就是我们的诗人。”

  “他的诗歌表现出那种极端旺盛的生命力,书写的那种豪放、奔放、情怀,那种飘逸的风采,刚好和大唐盛世非常契合。”戴建业描述着李白与其时代。在他眼里,盛唐时代,读书人无不向往自由,诗人引起同时代人的共鸣,知音众多,才成为那个时代的“大V”。

  当然,“杜甫那种沉郁、痛苦、深沉,在盛唐肯定不会有李白那么多知音”。他更符合中唐冷静、现实的时代精神。诗人们得到的评价总是“揭露统治者任务,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戴建业不满足,希冀真正了解那些独立、丰富的个体。李白纯真、敏感、奔放,希望追求人生的自由,又想建立伟大的功业,“所以他一辈子过得并不好,他的灵魂从来都不安宁”。

  对于应景诗歌或奉承文字,戴建业希望加以“理解之同情”,不愿厚诬古人。想在帝制时代建功立业,如何不与皇帝、官僚打交道?吹嘘自己而写的诗文,不妨就当成求职简历。过分政治化解读李杜的学者郭沫若,他也希望就事论事,具体问题要还原到历史背景中。

  戴建业喜欢李白的激昂,也对杜甫的深沉、陶渊明的求真心有戚戚。他希望在入世与隐逸之间转换,近两年完成稿约后回到书斋,继续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翻译英语的散文和小品。

  “人生短暂,是吧?”戴建业问了一句。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十):网红教授戴建业点评李白“浪漫得要命”,网友:戴老师可爱得要命

  

刷抖音的时候,笑到差点断气。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讲李白:

“李白的自我感觉之好,好到你感到恐怖。天下没有什么事情他搞不定,而且他老人家更搞笑的是,他一直相信自己身上有仙气。”

“天宝初年,皇帝召他进京。他觉得可以干一番伟大的事业,马上就膨胀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看他这个鬼样子,就不是个当官的料。你们知道什么叫得意忘形吧?这就是活标本!”

“浪漫得要命,狂得要死!这叫盛唐!”

我们印象中的教授大多斯文端肃,戴建业教授很不一样,他身上有一种老顽童的痞气,那些一本正经的古诗词,从他的口中讲出来,都成了逗趣的段子。

有人把他上课的片段上传到抖音,没想到短短十天之内,吸粉100万。现在他在抖音上已经坐拥500多万粉丝。

人民日报点赞戴建业,说他是“大学课堂泥石流教授”“红的有理”,网友们也很喜欢戴建业:

“这个老头子太可爱了!”

“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视频,好喜欢戴教授。”

“听戴老师的课会上瘾,我中了您的毒了!”

戴建业以前是一个专心做学术研究的人,爆红之后,有人在网络上爆出:戴建业到很多地方演讲,捞金1000万。于是舆论纷纷倒向,“想出名想疯了,简直是掉进钱眼里了。”

戴建业之所以需要钱,是因为他的太太得了癌症。抗癌药没降价之前,一盒五万一,只有30粒,一粒1700元。

有一次,太太不小心把整盒药掉在地上,有两粒怎么找也没找到,太太急得掉眼泪。

从前,戴建业是一个从来不说“我爱你”的直男。自从太太病了之后,他天天在她病床前,摸摸她的头,说“宝贝,我爱你。”

在疾病面前,“没钱”真的很要命。

他并不是一个为了赚钱毫无底线的人,他用他的才华,为太太换取续命的生机,这样有担当的人,难道不值得钦佩?

上百万人因为他,点燃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敬重?

反正,我是非常喜欢戴建业教授,为此还去读了他写的书。戴建业一直在强调“网上的视频片段虽然有趣,但毕竟不系统,学知识还是要系统的去上课,去看书,反复的看书很重要!”

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不妨读一读新出版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它可以作为唐诗的入门级读物。非常适合对古典诗歌感兴趣的人,以及学生群体。

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保留了戴建业在抖音中讲述的精彩桥段,他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把诗歌中的盛唐气象写活了。抖音中的段子,只占到本书内容的1%左右。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什么要读李白和杜甫?明人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高峰,而李杜两人就是这座高峰的峰顶。

第二部分,讲李白的一生和他的诗。盛唐诗人个个自我感觉“老子天下第一”,其中自我感觉最好的,非李白莫属。在这一点上,没人能比得过李白。

第三部分,讲杜甫。世人给杜甫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好像他只会低头看着脚下的黄土地,却从未抬头看星空。戴建业还原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他写了杜甫的少年意气、放纵疏狂。他说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是一个“狂的要命”的“爷们”。

如果给这本书提炼三个亮点。我的三个关键词是:入门级、风格幽默、人物立体。

一、诗词入门课,让你感受古诗词的美

为什么说这本是入门级读物呢?

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小朋友在背诵清代诗人顾贞观的《柳梢春·花朝春分》:“乍展芭蕉。欲眠杨柳,微谢樱桃……”小朋友一边磕磕巴巴地背诵,一边哭着问:“为什么要谢谢樱桃啊?”

有些老师会要求孩子去背诵一些课外诗歌,但是老师在选材方面缺乏准确的把握。像顾贞观的这首对初学者来说就很难懂。

想要勾起普通人对诗歌的兴趣,最好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诗歌。盛唐时期的诗歌,基本上都是脱口而出、一派天然。譬如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看,都很好懂,而且经典。

戴建业在讲解这些诗歌的时候,注重两个方面的解读。

第一,解释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经历怎样的人生。譬如,李白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的背景是唐玄宗召他入京。

你别看他这两句写得趾高气昂、洋洋得意的。其实,在此之前,李白可憋屈坏了。他给很多官员写过自荐信,希望那些官员能举荐他到京城去,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怎么理睬他。直到有一个道士,把他举荐给皇帝,他才如愿进京当了官。

你想想,大欢喜的前面,是经过多长时间的蛰伏啊。

第二,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意思,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它好在哪里。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戴建业的评价是:“写得实在是漂亮极了。”怎么个漂亮法?

一开始是设问,“有个人问我,‘小老弟啊,你咋地跑到碧山来了?”李白笑了笑,很神秘的样子,没有回答。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在回答第一句。“问答”这种容易写得很实。但是李白写得一点都不实。

“桃花流水窅然去”,桃花随着流水,杳然而去,一派清幽的仙境。

“别有天地非人间”,是上一句的延伸,写得非常空灵,留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就像是一幅画,留白很多,有大片空余的地方让你放飞想象。

2、文字风格幽默有趣,读起来很轻松

网上有读者给这本书写了一条点赞量很高的短评:“看完之后有一个想法:羡慕那些戴老师的学生,可以天天坐在教室里,享受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

其实说到底,作为中国人,我们骨子里对于古诗词是有向往的,只是从前教导我们的老师,讲解太过枯燥,这才导致了我们对古典文学兴致不高。

戴建业的书,好就好在,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这种感觉就像是,他坐在你对面,跟你讲个故事。

譬如他讲李白这个人,虽然有很高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当官,于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了他一笔钱叫他滚蛋。”

然后李白开始游历,到了洛阳的时候,他的头号粉丝杜甫找上门来。杜甫本来是要去考进士的,被李白的人格魅力折服,索性不去考试了,跟着李白四处游历。

“他们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半路又遇上了河北的另一个浪荡子——高适,三个人就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家时间到了秋天,三个人啥事都没干成。杜甫这个人性格比较稳重实在,和李白那种放荡不羁的人,实在不是同一个路数。于是杜甫告别李白,临走前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说,“我们这是为啥呢?老兄,我不干了,你去找仙人吧,我不找了,我要回去。”

翻阅这本书,你总是不经意就被戴老师的文字逗笑了。这个老头儿,人很可爱,文字也很可爱。

3、不给人物贴标签,而是立体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语文课本上,解释一个诗人的时候,很喜欢贴标签。比如李白必然是“浪漫主义”,杜甫必然是“现实主义”。

戴建业说,人们对杜甫的误解很深。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之后,好像杜甫就跟浪漫、狂放这样的词语,完全不沾边了。

其实,年轻时候的杜甫,狂得很。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丝毫不亚于李白。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早中期的作品,这首诗是他写给左丞韦济的自荐信。

里面有两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你想想,作为一个求职者,他说自己“下笔如有神”,这不是狂到没边,是什么?

他接下来还说,“我的赋只有扬雄可以匹敌,我的诗只有曹植可以比肩。”

汉赋写得最厉害的,一个是司马相如,另一个就是扬雄。而曹植是唐朝之前,公认的最有才华的诗人。有个成语“才高八斗”,说的就是曹植。

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有十斗,子建独占八斗,我一人占有一斗,剩下的一斗天下人共用。”谢灵运也是个狂人,不过,至少他承认曹植的才华是他的八倍。哪知道杜甫比谢灵运更嚣张,说自己的才华和曹植相比,那是不相上下。

这就是“盛唐气象”。这是人人都觉得“老子天下第一”的时代。

“李白与杜甫那种旺盛的生命力,那种英雄主义的激情,是我们民族处于鼎盛时期的那种伟大民族活力的折光。”

他们是盛唐天空中并行的两颗太阳。透过他们的文字,我们终于可以了解,所谓的“盛唐气象”到底是什么模样:

“表现宏伟阔大的境界,抒发博大宽广的胸怀,书写目空一切的自信,富于奇幻夸张的想象,运用天然入妙的语言,还有那或激昂或沉郁的情感,或明朗或冲淡或悲凉的情调……把这一切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就是‘盛唐气象’的大致模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