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摘抄

2022-03-14 15:5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摘抄

  《《不迷路,不东京》》是一本由徐瑾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一):这本游记,道出人生、爱情和文学之路

  从FT中文网认识了徐老师,到后来加入徐老师的读书圈。收到徐老师的这本书后,满怀期待。阅读这本游记,感觉就像和老师面对面聊天,了解并感受老师的生活和情怀。

  读完之后,感触很深,有些话我说不出来,徐老师用文字完美的表达了,在感到共鸣的同时我也意识到我阅读的匮乏。我想摘录,多阅读,不断学习积累,有一天我也可以优雅的表达我想说的。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二):一本与众不同的游记

  年过半百,受时代教育影响,一直拒绝去日本旅游。读了这本书,深深吸引我挑灯夜读,改变几十年的看法,会带着这本书,追随作者的脚步旅行。

  作者对日本经济,历史文化,深度旅行等方面观察细腻,见解独到,描述清晰,纵横时代,读来如身临其境,很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迷失,是为了归来。

  很喜欢这本书。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三):日本文化的心灵地图

  这是本披着游记外衣的日本文化随笔,作者是借场景表达了对日本文化各个角度的认知,承袭了作者一如往常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文笔顺畅,很敏感细腻,写法很理性,阅读体验非常好。个人尤其喜欢总论(对旅游的看法)、宫崎骏—太宰冶、昼颜、茂吕美耶和整个“迷读”部分,这些部分值得有空再翻出来细细品味。

  我们七十年代这代人从小受到系统的反日教育,心智开了以后了解日本还是通过西方人的书(菊花与刀啥的),去日本多了才知道和任何一个正常文化一样有其独特的多面和丰富性。一个偏居一隅没有安全感的岛国,在外力的驱动下进行了毫不保留的现代化,然后在大国崛起过程中被打断脊梁,再在废墟里爬起来在闹市里做一个谁也不可忽视的隐居者,对比同命的德国,除了地缘政治的差异,就是日本文化和民族特性使然。这也是文化象DNA一样令人着迷的地方,使不同文明带着宿命般的可能性在发展。

  这本书基本覆盖了日本文化的各个角度,对想了解日本文化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扩展阅读。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四):#2018·阅读记#68《不迷路,不东京》

  这本书的作者徐瑾, FT中文网的财经版主编和专栏作家。 写过不少颇具影响力的财经文章, 也出版了不少财经类书籍, 之前看过她的《有时》和《白银帝国》, 这是阅读她的第三本书。 这本书是去年作者访学日本, 将一年客居日本的思考和心情记录下来的散文性质的游记。 如她一贯的风格, 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今日本和中国大格局的思考, 不出意外, 仍旧有我最喜欢的书评、影评…… 当然,这次的主要对象是日本作家和电影电视,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住频频点头, 原来她看这部剧的角度是这样的呀! 原来这个作者在她的心中是这样评价的! …… 正如她自己说的, “我们离开, 我们旅行, 我们阅读, 我们成长, 其实都是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或者说更真实的自己, 更好的自己” 通过阅读这本书, 看到作者对事物的深度思考, 对周边环境的自我态度, 还看到了女孩心性的细腻和温暖。 这是一本很容易阅读的书, 也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散文集子。 特别是喜欢日本的朋友绝对对不能错过喔!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五):再看看

  日本对我们是一个绕不来的存在。总有人对我过于关注日本而颇有微词,我很感谢他们没有腹诽,而是当面直言。我总是很政治正确的说,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敌人。

  日本,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镜子。思维,匠心,制度,环境,科学,艺术,武道,历史周期律。。。

  作者是在日本客居而不是旅游。旅游是定制一份稳妥的猎奇。客居的时间长一些,也未必不是猎奇,但心态和深度上更好一些。大概只有定居才是求同,寻找自己能够心安之处。

  作者在这本书中说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当国人去日本惊叹于自己对于日本的所见所得时,日本人听了总是低调的说‘’再看看‘’。

  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一样,表面的平静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内容。就像河流下面潜藏着复杂的折腾。

  很佩服日本人这种能把复杂融为一体的本领,在这方面国人好像还在追求简化,美好和遗憾并存的,只想保留美好,没有明确意义的找一个明确并且朗朗上口的意义,在流动的社会中找一个固定的定位。这种对于固定和意义的追求特别明显,旅游就是一种常见的寻找方式。作者说的一点挺有道理,由于社会变革,每个人都在寻找能够固定的锚点,并通过彰显的方式来自我固化。这一点上日本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所以反而显得非常隐蔽和淡然。

  再看看:-)。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六):讀徐瑾<不迷路 不東京>

  因為今年12月準備出發去東京,所以選擇了一本看上去比較文藝的書。

  全書很清晰地分成三部分,迷走,迷色,迷讀。

  迷走東京各處。三鷹,這個地方提及到宮崎駿&太宰治。筑地,這個地方提及到日本人的入魂&專注,不過筑地市場已經搬了。調布,提及到關於煙花。明治神宮,關於銀杏。神保町,淘書的良地。鐮倉,適合獨自行走。日本橋,上班族的天堂。

  迷色日本的電影電視。<晝顏>講述白天出軌的家庭主婦。大島渚,情色片大師。茂呂沒耶,日中混血兒,建立‘日本文化物語’網。

  卡夫卡<審判>與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 表達自我逃亡和救贖。

  lt;東京白日夢女>和<東京女子圖鑒>表達30歲不嫁的焦慮。這個比較貼切現實狀況,雖然單身的日子也好快樂,但也怕自己年紀越大心態變得不一樣,也會焦慮。

  lt;深夜食堂>表述自然和治愈片。

  迷讀書。森茉莉 耽美系,這個詞也是最近才學到的。川端康成 <雪國>。太宰治 不抵抗之罪。村上春樹 局外人身份看到文學圈的一切。新井一二三 <我和中文談戀愛> 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日本人。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七):关于作者,很失望

  关注她的微博有段时间了,她这本《不迷路不东京》还没正式上市,就打算在京东预定(作者说京东是最快的)。成都却一直属于无货阶段,正准备转战亚马逊,发现怎么被作者在微博上拉黑了。。。

  原因很简单,有天她发了个帖子,说有个“圈子”可以加入,有机会还可以送《不迷路》这本书。

  我想挺好的啊,结果扫码进去,加入这个圈子大概是三百多块钱,我想哇,买本书才40多,这个也太贵了。而且,这个消息,哪个字看得出来这是付费的。。。。

  给她留了个言,就说贵了巴拉巴拉。。结果就拉黑了。。。。

  一个大作家,连一点意见或批评(我估计我这不算批评吧)都听不进去,心胸狭窄到什么地步,这种人写出来的书,我也只有不看了。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八):每个灵魂都有一条路,但有时会迷失方向

  迷路,近年来已经很少听说这个词。一方面,两点一线的生活早已闭着眼走都能往返,一方面,手机傍身导航在手,也许会走错但总不至于不知身在何处。

  迷路,似乎已经离现代人远去。

  没有迷路,也就少掉很多不期而遇的美好,也就不再因为跟着路边的野花蜂蝶而渐入桃花源处。迷路时,迷失很难让人欢欣,着迷于路,却让人心向往之。也许,对这本书来说,着迷于东京路途中的风土人情,恰好是最好的旅行。

  说起来,作者这种不追随不盲从的旅行方式应当是我们最向往的旅行状态。没有匆匆忙忙“打卡”的刻意,没有寻寻觅觅的焦急失落,晃晃悠悠地,恰好顺路地去路过一些去看看也好的地方,也许樱花正开,也许花火正盛……

  所以,她的游记读来,总是有不经意的美好,也有熟知文化之后的了然疏离甚至冷静。她去看太宰治投河的玉川上水,这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文学巨星陨落的地方,杂草丛生,满是寂寥。她说她在这里低调默哀,“可是又怎样呢,下午还没过完,我就走了”。

  旅行之于她,有懵懵懂懂的错过,也有意外相遇的美好,热闹又现世的花火大会,神保町的旧书,镰仓的樱花雨……既是连接世界的出口,也是自我寻找的路径。

  但如果这只是一本游记,它就不值得被刘瑜推荐为“写日本,真是没有比这更日本的方式了”。脚下的路纵然宝贵,精神之路也同样迷人,更何况是与我们的文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日本。

  游走在歌舞伎、日剧、日影之间,迷思在村上村树、太宰治、井上靖的书页之间,探讨这些作品背后的日本滋味,正是这本书最“日本”的地方所在。毕竟,随处可以模仿日系风情,再造一条“假装在日本”的小街小镇,却总是画皮一张,少了日本的灵魂。

  日本人的爱情故事、婚姻态度、生活现状,被日本人推崇的日本文学里流露出的精神内核……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正是日本之所以为日本的源头所在。

  不迷路,不东京的迷,会不会正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呢?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九):东京随笔

  东京随笔《不东京不迷路》 很喜欢旅行的我却从来没出过国,主要是因为不太喜欢跟团,而又不会英语。不过因为在深圳,所以经常去香港,感觉即便不用说话过关乘车也没什么不方便的地方,所以也想去国外看看。 看过很多关于日本,关于东京的书,也读过类似攻略的那种,不过都不太喜欢。有点过于简单,或者过于脱离现实。而这本书,看完之后就好像跟着作者去了东京的一些地方。虽然不全面,也没介绍太多有名的地区,但是却给你在东京的很多实用的信息。书里面提到很多很多日本文化的小细节,几句话就让你明白其中的含义。 书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迷走”,一个是“迷色”,一个是“迷读”。分别写的是在东京行走,东京和书相关的内容,最后写的是日本几位作家和东京的渊源。 了解一点东京的都知道筑地,筑地最有名的是市场,批发市场,这也许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市场,对日本的影响举足轻重。去东京旅行很多都把这里当做一个必去的地方。可是筑地名字是怎么来的,筑地要搬家了,筑地到底什么样子,作者用自己的笔带你去看看真实的筑地。 日本桥也听说过,但是跟着作者去看看,才知道现在居然被一座高速公路压在下面,想要看看其实并不容易。 神保町也听说过,周边的旧书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居然有接近二百家旧书店,而且都欣欣向荣。深圳有专门卖一种书,甚至有专门卖一本书的书店,至于专门经营一类书的书店比比皆是。比如有一家专门卖饮食文化的书店,不仅有日本各地的饮食书,世界各地的饮食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很牛啊! 到东京很多人都会去歌舞伎町一番街,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以前我心中就觉得这好像是欧洲红灯区的感觉,可是看了书之后才知道,原来完全不同。歌舞伎居然都是男人在表演,而且都是中年男人,类似中国的京剧,比京剧还要古老。到现在他们还是在靠门票的收入生存,国家并没有把他们列入类似非物质遗产这样的进行保护。说明到现在还是有生命力的。 其实并不是到过日本,走过一个五日游十日游,就可以说了解日本,了解其实是一种认识,是看到背后的东西,读书就提供了这种了解的手段,当你旅行和阅读结合起来以后,才更能够去深入的进行了解。

  《《不迷路,不东京》》读后感(十):迷失与抵达

  《不迷路,不东京》的确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名字,因为在旅游盛行的年代,不论我们去到何处,只要跳出熟悉,走进陌生,就难免迷路,而迷路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神经上的“迷失”,容易看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思索不清该去的方向。从这点上来说,作者徐瑾的视角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没有迷失,也就没有抵达,这是必经的过程。

  全书基本上都是旅游散记类的散文,间或有些算得上书评、剧评的文章。作者自己将其划分为:迷走、迷色、迷读三类。每个部分大约七至九篇,篇幅不算太长,适合喜欢短阅读的人群。如果你还没有去过日本,没有去过东京,或是对日本文学没有甚多了解,那这本书还是挺适合当做一个了解日本的小小入口的。

  想起前不久看过的苏枕书《松子落:京都九年》,和这本《不迷路,不东京》真的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徐瑾自己也在开篇引用了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对东京和京都这两个城市差异的感受,古老的日本和现代化的日本,或许身为经济人的她更喜欢的是后者,所以才选择了东京作为访学城市,但是为什么会说“我来了,我看到,我走了,无非如此,只能如此”呢?大概是因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我期待看到的”吧。

  相反,苏枕书笔下的京都和日本,却是有着深邃历史和耐心寻味之情的“客乡”,虽然偌大,令人迷失,却总能在点点滴滴之处勾起思乡之情。有关自然、历史、文学、风俗的细节,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填补了关于日本这个既遥远又亲近国家的空白。而《不迷路,不东京》定位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大城市,任凭何人置身其中,哪怕是日本本国民众,大概也难逃“迷失”的命运。想要看清自己脚下的位置、身处的城市,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作为客居者,也唯有努力的去用脚步丈量,努力的去迷失在每个地方,每处风景,才算多少经历过这个城市的一点点吧。

  内容方面,比较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作者用了客者的视角去描绘眼前的这座城市,浮光掠影,不做停留,不做深究。中规中矩的记录和描叙性语言,不带过多个人色彩等等,这从“迷走”部分的篇目可以看得出来。特点之二,就是作者很喜欢谈论文学和影视,从太宰治到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甚至新井一二三,都信手拈来,反复出现或独立成篇。加之对《深夜食堂》、《昼颜》等日剧的评论,共同撑起了“迷色”、“迷读”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旅行方式,也有自己偏爱的记录生活和思想的方式,《不迷路,不东京》作为作者访学东京的旅居记录,写出的大概正是她自己眼中、心中、思想中的那个东京与日本,不为介绍、不为推荐,更不为什么深刻而伟大的理由。恰恰如此,更加喜欢或了解日本的读者会觉得这本书并没有期待中的那样有趣,但是这就是私人化的东京,是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迷失与抵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