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睡在你的回忆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睡在你的回忆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8 00:5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睡在你的回忆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睡在你的回忆里》是一本由周宏翔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一):不懂徐佳

  这个故事会让很多人都似曾相识。作者周宏翔是七年前写的这个故事,但读完了,这里面的情感即使七十年前的人也会是一样的吧。有淡淡的亲切和浓浓的忧伤,也有明明的幸福和冥冥中的遗憾。里边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理解,唯独徐佳我有些搞不懂,明明喜欢叶少修还非要去和其他男生搞暧昧,小说里给的解释是家庭贫困,需要结识有钱人来救济自己,可这也太成年人思维了吧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二):回忆里的那个人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润湿了枕巾, 我是无聊了吗?总是叫醒回忆里的那个人 ,让我失恋,双眼成空 ,不知疲倦。是不是思念过重,所以梦里有你,总是动心,却又忍下梦中的绮梦,好像一场幻觉或者是我想象的一场未播出的 拼凑剧。

  记忆的闸口打开就像自来水的龙头一样,回忆的画面总是这样的不知不觉的川流不息,即使我已闭上双眼,自来水仍在滴答滴答,记忆还是不能马上停止。回忆似残月,孤夜特别漫长。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三):嘿,遇见你,总归是很值得

  时隔七年,我已经从当年的高中生成长为如今的老阿姨,校长的这本书仿佛再次把我带回匆匆那年。

  其实在买再版的时候我还抱有幻想:也许这一次的结局修改了呢,可能靳海阔没有死?可能程晨没有选择和张祥森结婚?

  然而并没有,哈哈。这样的心情好像是如今我们再想起青春里的那个人,虽已最终离散,虽已事隔经年,可本以为的已经不以为然,实际上仍是微微心酸。

  青春的剧情,哪怕落俗,依然永远动人无比。

  不过还好再版多出的番外,像是一杯热乎乎的咖啡又一次暖了我的心,又像是给那年下雨天总会忘记带伞的我递了把伞。

  嘿,遇见你,总归是很值得。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四):时光已不再

  此时,距离上次看这样类型的书已经快五年了。彼时,我也已经从一名中学生变成一名即将毕业的社会老青年。本来觉得被社会打磨了这么久的心应该早已不会再被这些青春中间的事情撞到心思混乱。但是看到这本书,从第一页的短短几行字,我就瞬间被吸进这个庞大却简单的故事中去了。我和作者的心一起起伏,一起难过,一起期待。以至于在结尾时刻,我竟然像初三时的毕业礼一样,哭了。我真的希望海阔还在,希望他们是和我心中一样的开始的模样,就这样慢慢到老。但这些只是我希望,故事还是发生了。 书看到一半,我的思绪就回到了我的那些年,回到了那些年的回不去的时光。那时我们在课堂上会传纸条,会用各种方式瞒过老师的眼睛,以为老师是好骗的,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琢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去了。其实,现在回首去看当时的自己,没有所谓的好与坏,没有意义或者很有意义,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都从那时的自己走出来了,成功的成长成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生活着,那些时光不过是当年的一些调味剂,不过是当年的一些消遣,不过是如今回忆中的一点而已。 还有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关于书中,男女朋友是真的拥有纯友谊的么?这个问题第一次是在小学时碰到,那些小小年纪的男生女生却有着巨大的醋坛子,一旦有轻微的亲密举动,就会被他们看作被抛弃的征兆,那时的心更加敏感,那时的我们更加珍惜。而现在,渐渐明白社会有时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是非分明,只是努力去做就可以了。剩下的交给他人,这样的心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吧。 对比书中主人公的生活,我的生活算是在情感上很贫瘠,却因为一些朋友,在友情上蛮丰富。主人公在澳洲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开启他们的生活,开启不一样的世界。在羡慕的同时,那些人何其不是又被另一种生活捆绑。我们在羡慕的同时,何其不是过着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最无效的就是这样的横向比较,因为所有的变量不同,结果当然不同。 这本书是七年之后再次修订,七年前的我在中学,那时对这个结局印象深刻,在小小的年纪中第一次感受到无能为力,感受到希望这个世界是好的阳光的,七年后,我更加冷静了,深谙社会的套路,明白有些事情就是无法改变,但也怀着期待,希望结局变了。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五):那时的那个少年

  “一部让人大哭之后仍然能获得勇气的爱情小说。”看到这句话,我心中一哂,如今用这类话作宣传语的小说委实很多,但读起来却味同嚼蜡,实在是名不副实。然而当我读完这本小说后,却只觉得惊艳。 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却难以准确表达,这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靳海阔,他真的是一个令人喜爱又心疼的男主角。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自己也身患绝症,但他一直乐观坚强,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无论是内心还是胸怀,都像大海一样广阔。他这短短的一生,没辜负自己的名字,也没辜负父亲对他的期待。 但是这样好的一个人却这辈子都不能对自己喜欢的姑娘表明心意。当他漫不经心的说他是“无助少女”的“无敌超人”时,我想他的心里真正希望的不是做她的“无敌超人”而是做那个让她无助又能带她走出无助的人吧! 海阔海阔,我宁愿他做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自私的将自己的病情告诉程晨,好永远的成为她心中的一颗朱砂痣。可靳海阔就是靳海阔,当我看到最后他强忍着病痛压制虚弱的语气跟他心爱的姑娘打电话的时候,我就像书中的张祥森一样,心里难受得打结。 这本书与其他言情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一点都不矫情。一字一句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尽力的用平淡的文字让读者潸然泪下,又将一种温暖人心的能量注入平淡的文字中,阅读每一章都能让读者从中获得勇气。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本书倒序的叙述方式,以迁墓为起点,引出整个故事。回忆与现实结合,再加上个人单元的模式,从三个角度去看这个故事,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回忆讲述故事,现实弥补回忆中的遗憾和主角当年没有说出口的感情。如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睡在回忆里的故事。不仅是靳海阔睡在程晨张祥森的回忆里,也是徐佳睡在张祥森叶少修的回忆里。 至于最后作者留下的悬念,那个戴墨镜的男人到底是不是靳海阔,我宁愿相信他不是。恢复健康或是苟且偷生,却要以往后余生与他心爱的姑娘各生欢喜为代价。这种结局我实在难以接受,与其这样,还不如就让当初那个少年以他最美好的一面在所有人的回忆里活的精彩。 我们善良乐观的少年啊,终将化成一缕阳光,普照大地,带给我们勇气与美好。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六):如果无法继续爱你,那便留在你的记忆里

  如果不能继续爱你,那就留在你的回忆里吧!这大概是一个卑微爱着的人,想要对爱人提出的最后一点要求吧。就像徐佳留给叶少修的纵身一跃的背影,徐佳留给张祥森的愧疚,海阔留给程晨的无法实现的愿望,他们留下一点念想在活着的人心里,缠绵悱恻。这就是周宏翔的故事——《睡在你的回忆里》。

  《睡在你的回忆里》里,讲述的是一对在婚姻中感情稳定的男女,从琐碎的生活中抬起头来,忽然想起自己不太遥远的回忆。那些回忆里面,锁着的是彼此过去付出的情深,还有过去被人捧在手心里的甜蜜。这对跨越大洋去墨尔本开始新生活的男女,名字叫做程晨和张祥森。

  一通意外的墓地拆迁计划,让张祥森不得不提出回国的安排。返回故土,回忆接踵而至,甚至有些真相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他曾以为,徐佳是因为无法和他在大学延续爱情而自杀,却不料那只是自以为是的真相,真正的徐佳所爱非他,自杀更是想要在另一个男人的回忆里长存。

  他当时念着徐佳,接受程晨一方面是因为她与徐佳那相似的眉眼,还因为他与靳海阔的“男人的约定”。正因为他没那么深爱程晨,从男人的角度,他更能理解那种因为死亡无法拥抱爱情的恐慌和难过,所以他愿意成为海阔的永远的兄弟,也愿意成全海阔对程晨的“无法继续的爱情”。也许,他对程晨不是不爱,只是没那么爱,所以他还愿意让程晨一直记着她的“无敌超人”。

  海阔呢,就好像是那种很悲惨的男配,因为他的身体状况,注定无法在程晨的爱情中担任男主角。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呢,把最多的关心给程晨,却不能把任何的明确告白留给她。我们都知道,真正爱一个人,都舍不得给她更多的伤心。这个从小被奶奶带大,缺少父母关爱的男孩,把最多的爱和不舍都给了她。

  靳海阔未能完成自己许给程晨的三个愿望,无敌超人未能陪伴着无能少女。程晨如果不回国,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无敌超人再也无法醒来,陪伴着喜欢依赖别人的无能少女。程晨也只有在他心里,才是真正的唯一,毕竟两个男人喜欢她,都无一例外,是因为那似曾相似的眉眼。

  张祥森和程晨,他们这样也挺好,这才是现实不是吗?正因为经历过情深,经历过失去,理解离去之人的不舍,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安稳难得。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七):愿所有的真情不被辜负

  我是一个喜欢扯东扯西的人,大家见谅。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青春题材,但小说看的不多,更多的是青春电影,特别是日式青春片。至于为什么喜欢,我想大家的原因都是一样的,怀念,怀念那时的人,那时的事。可是,青春的人和事,又有什么好怀念的?用我们长大后的眼光来看,那时做的很多事其实很傻很天真,不成熟,幼稚,这些词都可以用来形容那时的我们,可是我们还还是会怀念,至于原因,如果讲的机械唯物一点,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脱离校园,逐渐长大而变得更加幸福……

  我有时候觉得,青春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乌托邦。没有劳动生存压力,受到社会各方的保护,可能西方国家的孩子还会打工什么的,但其实更多是一种锻炼,而非强制性的。成人世界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充斥着利益、人性的世界,亘古以来的哲学家们思辨着,企图以各种哲学思想政治体制来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但时至今日,我想都不算成功。但我想,孩子的世界应该是最接近哲学家理想国的,或许结构是不合的,但目的和结果确是最合的。

  对于理想国式的建立完美世界体系的哲学,到了近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了战胜人性的命题。因为哲学家们发现,无论多么完美的体系,只要主题执行者是有缺陷的,就不可能实现,人类战胜不了自私,贪欲,再民主的政权也会沦为独裁者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经历过理想国,那是在我们还没长大的时候,不太懂自私,不太懂无耻,人性高尚的一面被宣扬,丑恶的一面被压抑,那或许不是理想国,却拥有最接近理想国的土壤

  说的题外话太远了,青春小说就像一面镜子,给我们映照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在那里边,爱情很纯粹,友谊很真诚,虽然也有升学成绩压力,但大体上不会影响到吃穿住行,生存压力不会受到威胁,怎么越听越感觉像共产主义,比之还过分,不劳而获还收到社会关爱,你能想象这样的情景发生在一个成人世界吗?

  有人会说,成人世界的爱情也可以很纯粹的呀,其实感情当然也可以是真的,但结婚吗,有很多东西都要考虑,利益的拉扯你可以说是在考验爱情的忠贞,但根据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教训,要想避免考验失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进行考验,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当然也有很多能通过的,不过毕竟是少数啊,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看青春题材的原因吧

  原谅我东拉西扯不入正题体,我喜欢写读书的感受和思考,而不是一部小说的好坏,好坏这种东西人评不一,各有褒贬,我喜欢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里说出的史观,以温情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多一些宽容体谅,不要机械粗暴的否定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文明发展,以一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来收尾。

  青春很美,欢迎入梦……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八):谁在你的回忆里,暖在心里

  怎么开口呢?

  l精心阅读完这本书已经熬过夜里十二点,接近次日凌晨。这个问题一直在萦绕在我阅读此书的整个过程,感觉很不好:每次大脑清醒地想要说出这个疑问,都被卡在咽喉深处,又咽了回去,直到午夜时分自己又将其拿出来,这个疑问看起来晶莹剔透,从始至终悄无声息。

  曾经也品尝过众多作者笔下的青春言情小说,诸如饶雪漫的《左耳》,九把刀的《那些年》,辛夷坞的《原来你还在这里》、《致那些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等,七微的《南风知我意》,一草的《那时年少》,都在我的书架里陪我许久,文章里面的虐心情节会感觉有些疼,是那种手指插进肉缝的那种疼,这种疼有些时候会让人害怕,不敢再去相信爱情,当文章结束又慢慢地感叹遇到良人着实不易,再次渴望爱情。

  这本书写的真干净,真的很干净,没有性与背叛,没有出轨,只有守护与一直地守护。她呀,大大咧咧却又想要被保护,干净的女孩连喜欢都变得那么可爱,而他完美地避开“喜欢一个人是永远藏不住的”的至理名言,干干净净地对待她,和她的爱人;她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大哥哥,又遇到了爱人,一切都是那么温暖,温暖到最后能够“掩饰”他的离开,他倾尽所有,于他,她开心就好。

  “靳海阔……你干嘛要对我这么好啊?”这一问,感觉这一对“情侣”好可爱:女孩略带撒娇地试探男孩的心思,而男孩支支吾吾,语无伦次;男孩之后极力地向身边的朋友澄清他们的关系,只是朋友,也包括她,不对她有任何非分之想,她真的好幸福啊。但是,他们不会是情侣,不再会了。

  很多人说,里面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男孩和女孩怎么可能相处得这么好?对此,我想用《古董局中局》的一段对话回答:“叔叔,这是假的吗?”,“你喜欢吗?”,“喜欢~”,“喜欢~,它就是真的!”。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会遇到那样的人,那个真正像极了小说里的男主一样的人,如果你遇到了,请珍惜,我祝你们永好~,如果你还在等待,别急,他一定会到的,对吧?~

  谁在你的记忆里?谁睡在你的记忆里?他,一定是那个让你朝思暮想、满心欢喜的人

  对吧?

别忘记了爱与爱人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九):挺好的,挺好的

  其实之前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之所以买来看是因为书封上写着“七周年全新修订版”,并且还有未公开的番外篇。作为一名超大龄好奇宝宝自然被勾起了好奇心。买!不得不说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好的营销方式就是要准确的抓住受众的心理特点。

  其实我还真是年纪大了,至少是对于这样的青春文学来说。读这种故事很难在心理上产生某种共鸣或者是勾起某种情怀。之所以买来也只是为了出书店的时候不空手,为了买而买而已。

  书的作者是90年出生的。今年是2018年,今年也不过是28岁,那么7年前才21岁。虽然在图书出版界,青少年或者是十岁左右的儿童写作出书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年纪轻轻能写作一本书,基于身边事和自己的见闻以及头脑中对某件事情和情感的想象而构架出一个或者几个中长篇的完整故事,那么说明这个年轻人是具备一定且较为完整的逻辑能力的。就这一点来说本老阿姨要给你点个赞。

  但是呢,无论谁说什么话,如果有但是,那么但是之前的话就并不是十分重要。说话人表述的意思中重点都在但是以后。那么,但是呢,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就是有些滑稽。因为按照本书的宣传或者是序言以及故事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来说,这个故事都是透着悲情情绪的。而我在看的时候却觉得那种悲悲切切的少年少女们的爱恋透露出来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和扭捏造作。年轻人的爱情是这样吗?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是以前的年轻人的爱恋是这样的吗?平凡少女程晨和父母双亡继承巨额遗产的阔少靳海阔以及另一名父母经商无暇陪伴只能用钱供的阔少兼青年才俊张祥森之间的感情故事。程晨喜欢张祥森,靳海阔喜欢程晨。靳海阔是程晨的男闺蜜,考试的时候程晨等着靳海阔给发答案打小抄,结果靳海阔因为爱程晨而想成全他和她,用张祥森的手机给程晨发了考试答案……靳海阔父母去世后,被不苟言笑并且会说“如果对不起管用要警察干什么”的奶奶抚养长大。靳海阔身体还不好,特别不好那种不好。奶奶含辛茹苦的将他养大,并且想让他在有限的生命内多看看这个世界而选择让他上了大学。但是靳海阔为了让暗恋的程晨在宿舍查寝的时候不因晚归而被处分而背起程晨用4分钟跑完了程晨自己跑要十分钟的路程……这是一个生命在倒计时的人能做到的吗?这不是。这就是爱情的力量?或者爱情也给不了绝大多数人这种超人的力量。张祥森回国回来,去探望初恋父母。多年未归,一进门就恰巧能吃到自己爱吃的回锅肉……这个小细节除了真儿真儿的恰巧之外,那么就是两位老人经常吃回锅肉。两个失独的老人是对人生不再抱有希望而自暴自弃了吗? 人家六十来岁退休后都是跳跳广场舞、溜溜弯、吃青菜和保健品……回锅肉多油腻啊……多不健康啊……难道写作的时候在遣词琢句的时候不应该反复斟酌吗?合不合适情节、合不合适情境、合不合一般人的逻辑。上学的时候没学过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吗?槽点一箩筐,暂且只说这几个吧。反正也读不下去了。

  《睡在你的回忆里》读后感(十):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和事

  《睡在你的回忆里》这本小说出版的七年之后,我突然有些怀念它。

  我第一次写这本书的时候,只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我的内心有非常强烈的倾诉欲,特别是当海阔这个人物在脑子里成型之后,文思就没有中断过。然而七年之后,当我重新打开这个故事的文档时,我却花了很长的时间去重读它,这个故事原本并不复杂,然而耗时的是,当我此刻重新站在每个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比我最初创作时更鲜活了。

  七年前,我和编辑说我要写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年奋不顾身去为爱疯狂的故事时,编辑很担心我把这个故事写得矫情又暗黑,但最后我交出前两章给他的时候,他给了我非常肯定的鼓励。

  2010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在北京过暑假,借住在编辑家里,每天写好一章给他看,然后听他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的岁月,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有了。几年后,我和编辑分道扬镳,但依旧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还在做着图书,有时候自己也写写东西,去年年初的时候,还告诉我他正在弄的几个影视项目。2010年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刚出社会不久的青年,几年过去了,他已经在北京买了房,也搬离了当年我写这本书的那个小屋子,他说时间过得很快,他还像以前一样叫我光仔,但是连我一晃也都快要30岁了。

  在初版的时候,我没有写后记,只有一篇很短的序言,但是再版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些话,来为当年读出这个故事的朋友们解答一些疑惑。

  我知道很多人对靳海阔的生死格外关心,很好奇尾声里出现的那个黑衣男人到底是不是海阔,还有给程晨发信息过去的那个人到底是海阔还是祥森,对于这个答案,我在这次的修订版里,特别添加了一篇名为《礼物》的番外,从番外中,你们应该能读到一些答案。

  我不是一个在创作中喜欢将一切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这样会失去你在阅读时自我的判断和推测,从而让你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失去一些乐趣。所以,当年我给了一个非常开发的结局,对于海阔的生死,不说明,是因为他的生死决定于你心中既定认为的结局。

  墓地之中,是否有海阔,这是海阔和祥森之间的秘密,也是永远无法告诉世人的秘密,因为不管海阔是否活着,他都不会是再参与到程晨和祥森之间的关系中去。

  我很开心这本书能够在七年之后再度面世,也为我弥补了当年出版时的一些小遗憾。我的大学已经成为回忆,那些和我亲密无间的朋友们也都一个个散落在了天涯各地。大康,蚊子,小孟,都是我曾经大学时几个室友的真实写照,当然出于小说的剧情需求,也稍作了修改和加工。可重读的时候,我真切地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代。

  再回首,故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可我最后选择了将它们留下,它们是我20岁的那个夏天,自信满满写下的文字,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信任20岁的自己。更重要的是,曾经的我一直觉得海阔这样的人距离自己很远,很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一样乐观,而时过境迁,当我经历了许多是是非非之后,我的心态也一步步在变好,感谢海阔曾经带给我的力量,一直陪伴了我这么多年。

  我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在这些年,放弃写作,又重新回到写作的舞台上,一直追寻的,始终只有一个信念——好好讲故事。

  这些年过去了,我对于这个信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个故事本身的好坏取决于你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相信程度,以及你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是否信任。

  值得开心的是,它是一个好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去知道。

  这一次的版本,每一章都添加了一首BGM,把所有的歌连着听一遍,大概就能理解海阔的人生了吧。

  2018年12月3日 冬

  于北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