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100字
《迷雾中的小径》是一本由[澳]珍·哈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一):人类命运的小径
真相多是拨开层层迷雾才能显露出来,珍·哈珀就是那个拨开迷雾勇敢的讲故事的人。当今社会少的是这样具有良知正义的无畏者。
《迷雾中的小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资讯发达的科技社会,这样的失踪案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导致悲剧的发生层出不穷。珍·哈珀擅长将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场景来细腻展现,惯常在危机之后给读者以幻想——生的幻想,实则早已是血淋淋的悲惨现实。
在珍·哈珀这个《迷雾中的小径》故事中,小径不仅喻示着人类最终的命运,似有还无,似明却暗,更是残酷现实的折射。社会中存在太多不公,这些不公累积下来不论是个体抑或整个社会,都成为不能承受的痛苦根源,痛苦的源头就是毁灭。
见惯了诸多黑暗与邪恶的珍·哈珀仍能对人世间葆有这样一份希望之情,或许人类的希望也仅在于此一点:希望,温暖的希望之光,光明之火种。爱丽丝·拉塞尔的个人悲剧实则是整个时代人心的沉沦。相信感情的人总是被感情伤得遍体磷伤,甚或失去生命;相信金钱的人最终死于饥寒交迫,现实的社会与理想中的幻影暗暗相契合,给身处其间的人予以痛击。
珍·哈珀的《迷雾中的小径》人物形象生动,无论是苦苦寻求真相的福克或卡门,都曾被偏见与世俗,迷惑了双眼,真相却在虚无缥渺的前方。紧密交替的场景描写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氛围,一切的人与物都紧紧围绕着看似迷幻实则很清晰的故事。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二):最激进的同时也是最脆弱的
最激进的同时也是最脆弱的 有的时候激进或者针锋相对是因为内心的脆弱和没有底气吧,有的时候平时看起来最飞扬跋扈的存在来源于内心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缺失,有的时候看起来最光鲜亮丽的存在却是最容易被伤害的,有的时候最强大的也是最不堪一击的。 迷雾中的小径,从一次某公司的团队建设开始,五个女性,一场远足,只有四个最后回来了。五个女性,有上司与下属,有姐妹,有同学兼同事,还有死对头,关系错综复杂,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五个女人还是关系千丝万缕的话,那就是一团以太,至少是内部混沌不堪。 徒步团建的路线上,还有多年前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的小木屋,这个凶手还有个孩子,这个孩子现在在哪里,如何判断这四个回来的女人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随着第五个女人的尸体被找到。 警察们发现他们要调查的线索很多,这个作者其实算是想要写一个系列吧,毕竟男警察在另外一部作品中也出现过。 故事抽丝剥茧的铺陈开来,过去的就好徒步团建的迷雾被一点点的摊开,各种矛盾压力各种龃龉和隔阂在远离文明远离都市的时候,成为了对原先的施暴者或者是盛气凌人者的冷漠和冷酷。 离开文明,人类文明的外衣同样被剥离,就算是再温和的存在忽然变成了不可预知的火山熔岩。 故事的结局并不重要,但是故事的来龙去脉却让人明白了一些事情,有的时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是对方无心放上去的,可是,那也不重要。 总体来说,作者的需要不算简练,人物不少关系也复杂却并没有太过凌乱,悬念营造的不错,对于澳洲的野外丛林的描写很细致,而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文明社会和荒芜丛林中的区别,写的一清二楚,值得人们去体会,个人评分8.0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爱丽丝·拉塞尔终究还是死了~~杀死她的不是别人,我的理解 是她自己扼杀了自己
全书从“引子”开始就直接进入高潮,一切都是由公司的一场野外团建拓展开始的~男队到了终点后发觉女队迟迟未达终点,紧接着明明是5人的女团,却只有4人遍体鳞伤的走出,引发了这事件的回溯和追查
我特地翻阅了下作者的简介, Jane Harper 作家和新闻记者,所以她也是善于吊足了我们读者们的胃口的。她的写作手法很特别,整个事件还原及后续的调查,她是交替着展现的,一面是联邦探员福克的深入调查,抽丝剥茧,而另一面则是循序渐进的以5位当事人角度的铺成着事件
5位女团员都心怀鬼胎,爱丽丝,贝丝布莉双胞胎(一位是爱丽丝的助理,另一位则是她保释状态的姐姐),劳伦(爱丽丝以前的追随者,三十年前爱丽丝在校园拓展时帮了她一把)以及吉尔贝利(公司老板的姐姐)
他们进入山区前,为他们拍合照的拓展策划公司的员工有说了一句很妙的话,“来,挽得的紧一点,假装关系很要好的样子”我的天。。。明眼人都已看得出的不融洽关系,这得是多大的怨念气氛。
爱丽丝毫无疑问,是个惹人生厌的角色,嚣张跋扈,自信心爆棚,让队里四人难堪,指责四人的种种不足,一直在给错误的指挥,偷偷的随身带着根本毫无用处的手机引发团员间的一次次冲突;甚至还在关键时刻带错了路线。但她还是趾高气昂,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我行我素,团员们与她之间为此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言语及肢体冲突,越演越烈。
而调查的福克这一方呢,因为需要得到爱丽丝所谓的证据,不断的去走访爱丽丝的身边人和这四位团员,查到了很多利害关系。为什么爱丽丝要急着赶回家,因为女儿的不雅照片~她觉得女儿是另一个优秀的自己~所以女儿可以霸凌劳伦的女儿~就像30年前在校园拓展时拉了一把劳伦又弃之不顾的自己一样~
女团成员在离开屋子都知道或猜到爱丽丝死了,每个人也都有份给她的死亡前添了一些伤。但她们都选择了放弃爱丽丝。爱丽丝是作死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
都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爱丽丝作茧自缚~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四):丛林中的小径,绝境中的抉择
也许每一个被这本书吸引的人都同我一样,是先从被书名吸引开始的。《迷雾中的小径》,可偏偏英文书名却是THE FORCE OF NATURE。奇怪于它的出入如此巨大,这更加重了我迫切阅读此书的欲望。
都说人是要逼一逼才能出现奇迹。这是对于人性的终极考验,不身处绝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而本书所要展现的意义,也正是这个。
作者通过一本书24万字中文译文的篇幅,讲述了主人公们在四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在整本书里我读到体会到了两个层面的绝境状态:一个是外在的即物质世界的绝境——资源匮乏的森林以及迷雾中的小径,另一个则是内在的即精神世界的绝境——毫无依靠却依旧只为心中挚爱奉献一切的决绝。
可以看出,同样是绝境,可两种绝境状态下展现出来的人性面目却是不同的。当我读到主人公们最终因为分歧而在暗黑无光的小屋里互相争执扭打的时候,心中还是不免唏嘘:呵,果然还是逃不过兽性战胜人性的结局啊!是的,在茫然几乎绝望的丛林里,自我意志似乎凌驾于任何外物之上,平时遵守的秩序没有了,平时恪守的礼节没有了,粗鲁被摆在表面示人,书里写:争执过后她们都侧着脸避开彼此眼神,不想回首发生的一切。多么可怜。
然而书中展现的另一个绝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只属于人类的境界,更高的境界:为了孩子,父母甘愿付出一切。
读到这句话,我终于明白这似乎是所有故事发生的起点,荒野的森林和迷雾的小径只是承载故事的道具,所有的恩怨纠葛都始于亲人之间无私无畏的爱。书中出现了三个孩子,叛逆的也罢顽劣的也罢,虽然孩子性格迥异,但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和包容确实出其的一致,无论是怯懦的母亲还是任性自负的母亲,亦或是高高在上的富裕家庭,为了弥补孩子的不幸和荒唐一直在努力甚至不惜逾越规范底线,造成悲剧。另外,我想这亲人之间无私无畏的爱,同样也包括那对双胞胎姐妹,虽然林林总总的抱怨不满愤怒充斥着之前各自对于对方的人生,但在关键时刻仍旧选择保护对方即使酿成他人的灾难。
悬疑的剧情展开方式永远读来引人入胜,带着些许悲伤无奈色彩的结局匆匆落幕,但我心中似乎又趟过一股浅浅的暖流,温存心底,也许,这是作者厉害的地方,告诉我们走过迷雾走过绝境,仍有希望。因为知道,因为改变。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五):“雾”中“悟”
时间的原因,让一切成为一个谜。“雾”与“悟” 拨开云雾,思绪顿悟,便真相大白。
《迷雾中的小径》大致描述了一家公司团队建设,不得不吐槽当今这类团队建设是否真正意义.....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想通过一天两天的解压,更别提惭怍的活动经费,预期往往和现实差距甚大。举办了一次隔绝外界的丛林徒步旅行活动,谁会意料到一个鼓励团队合作的活动,最终会演变成一次无法挽回的失踪谜案。五名结伴而入,却只有四个人走了出来,而失踪的这个人有另一个身份,利益纠葛、还是权利争夺、暗潮涌动的情感交织,从相互依靠到内心嫉恨令人不寒而栗,但当既定的关系被打破,搞事情就开始了。
与世隔绝的丛林冒险 ,丛林之旅本身就有着神秘的面纱。野外探险不能拿生命做儿戏,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生存四个最基本要素——水、食品、栖身之所和火。但在抬头不见蓝天,低头满眼苔藓,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永远不知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看似简单team building被重重迷雾包裹。 走在毫无人烟的林间密径,又没留下任伺路标,还不断地欣赏着无限风光豪情,当意识开始不对,来时的路己辨认不清,又生怕再次迷路,是走是留犹豫不定。 3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5个女人为一个团队冲突一再发生,不同性格的人物人性的弱点被一览无遗的暴露,信任逐渐瓦解,在大自然下的人性妙不可言。在生存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易没有永远的敌人。隐秘一一揭露。
在探寻真相和记忆穿梭的两个并列的主线,凸显了在每个抉择的岔路口——看不见小径的地方、碰撞枯竭的树枝、那滚烫的泪水。描绘人物心理活动同时也展露人性,结局即使悲但总有真相大白一天。当然还有正能量的地方如文章中一节——福克望向夜空,枝叶啥啥作响。他盯着未落的点点星光,寻找南十字星,就像多年前跟父亲散步的时候一样。虽然看不见,但是没关系。他知道,指引方向的南十字星永远都在,不会消失。大自然跟人性结合,即使社会或许冰凉但在家人支持下,内心那最柔软的地方却是温暖的,那种信念的支撑。
作品的绝妙之处在于,作者能够把大自然跟人性的考验结合起来,在小径这特定环境中人性深处的黑暗真实的暴露。相对卢梭的自然人性论中,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然而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迷雾笼罩终有散去的那天,心存感恩活着,幸福就很简单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六):迷雾中的小径——人性与自然的终极探讨
这本由澳大利亚女作家珍·哈珀出版的迷雾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作品——《迷雾中的小径》,从封面设计伊始就营造了一幅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景象。这本书的原名《FORCE OF NATURE》或许更能代表全书想要传达的思想和寓意,也即尽管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所谓的现代文明几个世纪,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源上,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始终脱离不了原始社会以来的终极关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因为没有看过系列的第一部《迷雾中的小镇》,我一开始将本书定位为悬疑、犯罪类型的小说,以为随着贝利坦尼特公司团建活动的女子小组中一位成员的失踪,会引出惊天的阴谋或有着巨大的剧情反转。事实上,这种理解也并非完全偏颇,因为作者对于环境、事件、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丝丝入扣,对于细节的把控和氛围的渲染也超强一般,因此,这样一桩简单的丛林徒步失踪案件,也竟被她写的充满了悬疑和紧张感。同时,作者的写作手法也不同于一般的悬疑类小说,并不是简单的顺叙或者倒叙而已,而是把事件后警察、探长和相关人员正在推进中的搜救和调查,与事件发生时的每一步每一阶段的情节进行交替写作,更增加了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更加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我的阅读习惯是从前往后不跳跃的进行,因此也耐着性子没有翻到书的终章,去弄清爱丽丝到底去了哪里、是否还活着、又碰上了怎样的意外,这些女子小组里的成员是否真的无辜清白,因为总觉得那样有自我“剧透”的嫌疑,而破坏了最终的恍然大悟和惊喜。同样的,不同于真正类型的犯罪悬疑小说,本书的最后,在揭晓一切的谜底之时,我并未有一种“竟然是这样啊”或者“原来如此”之感,但全书对于人性的探讨,对于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和与世隔绝的自然环境下思维与心理活动的变化,作出了深刻而细腻的描写。
书中的人物并不多,也没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又是让我们觉得熟悉而真实的,这就更增加了本书的现实意义。作为家族企业的贝利坦尼特公司,从老拉塞尔到吉尔、丹尼尔姐弟,无不与着肮脏的金钱交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布莉与贝丝这对双胞胎姐妹,改变了以往我们对双胞胎的认知——亲密无间、心灵感应,虽然她们也曾经那样过;爱丽丝与劳伦这对中学同学和三十年的好友,却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关系真的如此之好。亲情、友情、同事与伙伴之间朝夕相处的微妙关系,都在本书中做了细致的刻画。这些刻画有时并不直观和赤裸裸,却通过对事物、环境、当事人微表情和动作的描写,让读者达到了“身临其境”之感。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初次阅读想要探知真相的好奇心,可能会让你忽略作者的一些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探讨。我相信,在重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会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与环境和自然的依偎关系产生更多的思考。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七):迷雾中的小径
上周刚刚告别了《迷雾中的小镇》,今天又再次走入澳大利亚作家珍-哈珀的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别说名字如此的相似,就连封面装帧与上一本的风格也极其想像,所以我非常期待它与前一本同样的精彩。
《迷雾中的小径》开场果然也有一个引子,我真的太喜欢作者这样直奔主题的文风了。福克警探带着上一个故事里留下的疤痕再次现身,这一次身边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搭档卡门,可我还是很怀念拉科警探,不知他的孩子是否已平安降生。
这一次故事讲述的是参加公司团建的爱丽丝-拉塞尔在徒步穿越丛林的过程中失踪,所在地又是一个有过凶案让人存疑的地方。作者再次采用回忆与现在相交替的方式进行叙述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案发前与案发后的时间线仅为短短的四天,故事情节紧凑连贯,同时在交替节点所设置的悬念更是强烈的吸引着读者持续阅读下去。
究竟这10人2组的团建队伍在为期四日的活动中遭遇了什么?表面上和平相处的众人内心又隐藏着什么秘密?与此同时提及的科瓦克案又与此事件有何关联?我在这一层层迷雾中嗅到了一丝套路的气息,可故事本身还是足够吸引人,不会因此弃之。
在作者的笔下随福克进行故事场景,因为同是一个系列,阅读相隔时间也短,所以在见到相熟的人物时,脑海里的画面还停留在上一个故事场景那干旱炎热的乡下小镇,于是我尽快适应新的背景与人物关系,迅速切换到这个阴冷潮湿的丛林。
另一方面,在作者所设的上帝视角下,我们也得以看到并了解福克所不知的事件另一面。当故事有序进行时,一边陷入对事件发展的好奇,一边又惊叹于作者描写的自然景色之美,而充满生机的丛林吞噬掉人的生命时又感到莫名讽刺,可是细想想这一切又都是人类的自相残杀。
当作者提供了事件第一条经济犯罪相关的线索时我立刻否决了它,就如同上一案一样,作者明着抛出来的犯罪动机往往都是假饵,试图将读者带入一个错误的思路上。吸取对上一案推论失败的教训,我也否决了科瓦克这条线索,随着作者对故事发展的深层推进,我陷入阅读此类小说最愉悦的过程,一种适度的参与感。
一般侦探推理悬疑类作品尤其是同一个作家为同一个侦探书写的系列作,很容易陷入故事雷同的境地,比如丹-布朗,套路看多也会腻,在《失落的秘符》之后我就再也没读过他的任一作品了。也许是主角的生活在后续作品中没有延续性,感受不到他真实存在,即使他是虚构的角色。可有些作品就是会让我相信主角其血肉真实的存在,比如迪弗塑造的林肯,勒翰塑造的帕特里克,奈斯博塑造的哈利,更不用说阿婆笔下的波洛与马普尔,他们不仅让主角真实生动,同时身边的配角人物也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说到此也是期待珍-哈珀可以让福克警探系列走的更长远,毕竟出现一个能抓人的系列真的很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惦念拉科的原因。
最后说点与本书内容无关的事,这一本《迷雾中的小径》比上一本《迷雾中的小镇》的纸质要好很多,可是字体排版不如上一本,尤其是事件发生前后的叙述,字体没能将它们分割的那么明显,开头是有点懵的。
书读完后有一点点的后悔,这一本应该留到这个周末的温泉之行的路上阅读,它太适合打发无聊的时光,又让人心情放松,即便故事本身背后隐含的意义如此让人心寒,但莫名减压啊。
疯猴勿杀20180918上午拉警报了!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八):沉甸甸的真相
一次隔绝外界的丛林徒步,一个鼓励团队合作的活动,一场错综复杂的关系博弈,一次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本不该发生的失踪谜案。是谁杀了她,还是这真的是一场意外?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迷雾中的小径》,继《迷雾中的小镇》之后,作者珍·哈珀的又一本悬疑佳作。从炎热干旱的小镇来到茂密的丛林,警探福克再一次挺身而出,带领我们拨开迷雾,探寻背后的真相。
如果在山中迷路太久,就会陷入恐慌。几天以后,看什么都觉得一模一样,很难再相信自己的眼睛。
野外徒步本来的目的是为了锻炼生存技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可是当小团队失去方向,冷酷无情的自然环境将她们内心的恐惧一点点放大,随着冲突不断发生,仅有的信任被一点点瓦解,她们彼此无法信任对方。等待她们的只有愤怒、背叛、伤害……
我们就像蛛网上的虫子,等待命运蚀骨的蚕食。
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故事,同样的精彩。作者再一次展现了她的文字魔力,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展现对人性的完美写意。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由五个女人组成的团队,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更是让这次原本简单的活动被重重迷雾包裹。她们拥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家庭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处世之道。作者通过讲述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探寻两条主线去展现她们的故事,从行动到语言再到内心,细节的生动描绘将她们对生活和情感的解读勾勒得淋漓尽致。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为了孩子,父母甘愿付出一切。
少女眼中的忧愁,母亲脸上的愧疚。
……
姐妹间的亲情、母女间的亲情、同事间的友情……不同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尽情地释放。谎言与私欲,信任与背叛,感激与抱怨,复杂的情感营造出重重迷雾,不仅遮住了她们的理智,更是遮住了通往光明的小径。
在每个抉择的岔路口,没有人停住迈向悲剧的脚步……
情感的缺失,教育的缺失,道德的缺失……让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当真相被揭开,匪夷所思之余又显得一切水到渠成,留下的是对人性和情感沉甸甸的思考。
作品最后来自戚悦老师的译后记对作品进行了精彩的诠释和解读,堪称完美。里面还交代了作者创作的初衷,可说是彩蛋,千万不要错过。
对于这样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悬疑佳作,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了。就是很想知道下一次警探福克又会把我们带往哪一个迷雾弥漫的地方呢,真的是充满期待啊!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九):迷雾中的小径
收藏的两部作品继《迷雾中的小镇》之后,作者珍·哈珀的又一本悬疑侦探小说《迷雾中的小径》又上市了,这是她的“亚伦·福克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也是我非常期待的作品,希望以后还会有续集。
在“小镇”中的极端环境下(连年干旱),我们看到了小镇人的欲望、贪婪以及心灵的阴暗面,真相面前谎言不攻自破,小镇不再如“迷雾”般神秘。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吉若兰山山脉全景图,将故事的主人公设置在恶劣环境下,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如何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最吸引人的还是自然风光,山脉、海滩、丛林,远离都市的繁华、喧嚣,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来次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放松精神,释放压力,调整心态,是大多数都市人喜欢的生活方式。
为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改善团队成员的沟通、相互理解及信任,贝利坦尼特公司组织了一次野外拓展活动,五男五女各一组,大家徒步完成预定的目标路线,两组的线路不同,男子组如期完成任务,而女子组最后只回来了四人。
通过小说开篇引子的叙述,读者从一开始紧张的气氛中就能预感到有悲剧发生,而且是发生了失踪案,而案发地就在吉若兰山脉,这让人想起了二十五年前发生在这里的连环杀人案,失踪者爱丽丝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警方的线人,她是否身份被暴露并遭到报复?她是否还活着?这次失踪案与马汀·科瓦克案是否有关联?
“我们就像蛛网上的虫子,等待命运蚀骨的蚕食”。 五名女子小组成员既有公司同事的关系,又有的是姐妹、好友、上下级关系,看似她们的关系挺复杂。她们从一开始就各怀心事,第一天的行进过程还算顺利,表面看起来相处“融洽”。当她们迷失了方向,身处极端恶劣环境,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时,人的内在潜能就有可能被发掘出来,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本来就脆弱的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当被人撕破假面具的那一刻,每个人的小心思赤luoluo地展现出来。一切都乱套了,大家丧失理智,冲突不断,信任被瓦解,每个人都不得不陷入由谎言、背叛、欲望编织的网中,小径被笼罩在迷雾中。
“……伤害她……”手机里一句微弱的留言,让探长福克着手调查爱丽丝失踪案,随着调查的深入,新案又引出旧案,面对小组成员的陈述,到底谁在说谎?
与“小镇”中采用插叙的手法不同,作者在故事的叙事上,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以福克展开的侦查逐步推进,另一条以五人小组历险经过展开叙述,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两条线切换得有些频繁(基本上是每篇间隔)。随着故事的推进,作者步步设悬念,大大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氛围,使得剧情跌宕起伏,读者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仿佛要从作者文中留下的伏笔中找寻答案,真相到底是什么?谁最有作案动机?
作者通过人物外形神态、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小的麻烦不断堆积,结果会覆水难收。也许小小的努力互相叠加,最终能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处、心结,只有放下偏见,勇敢前行,试着改变自己,也许就能改变命运。
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迷雾中的小径》读后感(十):星星在乌云背后闪耀
喜读悬疑作品,尤其喜欢系列作品,比如罗伯特·加尔布雷斯的斯特莱克、雷米的方木、周皓晖的罗飞、鬼马星的高竞等等,当然,排名不分先后啊。所以,当得知珍·哈珀的亚伦·福克重回读者视野时,毫不犹豫地把这本《迷雾中的小径》带回了家。
贝利坦尼克公司是家族企业,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公司组织了一次徒步旅行。参加徒步的人员由各部门抽调,男子女子各五人。十个人于周四的下午在丛林的边缘集合,预计周日中午十二点返回集合地,两天半的时间里,只要按照即定的路线前行,依次到达补给营地平安返回即可。
在出发前,女子组的布莉曾参加过为期半天的野外培训,整个野外徒步的向导工作就交由布莉来完成。第一天顺利到达营地之时,意外地遇到了前来的男队友。十个人一起晚餐过后,爱丽丝开始要求返回,五个女队员中职位最高的吉尔坚决表示反对。
在阅读人物稍多的书籍时,我习惯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当然主要也是为了更好地记清楚过多的人物姓名。五个女队员中,职位最高的吉尔是贝利坦尼克公司的董事长,劳伦为前瞻计划部的战略负责人,布莉的工作是爱丽丝的助理,贝丝是新进公司的数据处理员。同时,贝丝也是布莉的双胞胎姐姐。而爱丽丝是公司的高管,有机会接触到核心的机密文件,正因为此,福克与爱丽丝接触了近三个月。
福克因为贝利坦尼克公司的经济问题一直在作调查,他接触爱丽丝,希望爱丽丝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证据。就在等待爱丽丝拿到几份重要的合同之时,福克突然接到同事电话说爱丽丝失踪了。爱丽丝在预计返回的周日早上失踪在吉若兰山脉,二十年前,这里陆续发生过四起失踪案件,三名失踪女子死亡,另一名女子至今下落不明。罪犯马汀·科瓦克三年前死在监狱里,但是他至死也未承认自己的罪行,而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下落不明。
珍·哈珀仍旧采取两条线叙述的方式来展开整个故事。一条是女子徒步小组自周四下午起的丛林旅行,而另一条就是福克前往吉若兰山脉寻找爱丽丝。随着时间的流逝,爱丽丝生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搜寻的警察在隐隐担心着马汀·科瓦克的儿子塞姆是否会出现在这片丛林中,而福克更忧虑是不是自己对爱丽丝的施压促成了爱丽丝的失踪。
相较于《迷雾中的小镇》,这本书中探讨了更多的人际关系。福克在父亲背包中找到的手工标注徒步地图,上面有很多地方都写着“跟亚伦(也就是福克)一起”;劳伦和爱丽丝是三十年前的中学同学,爱丽丝对劳伦有过许多的帮助,但是在劳伦记忆深处却始终有一处来自爱丽丝的伤痕;贝丝、布莉这一对双胞胎姐妹,曾经亲密无间如连体婴儿,在成年后却渐渐相看生厌,曾经的相到信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正因为这样,故事最后的结局让读者更觉遗憾。
还有,书中还谈及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劳伦和女儿丽贝卡、爱丽丝和女儿玛格特。爱丽丝对劳伦说:“如果你察觉不到自己对女儿造成的伤害,那么你比我想像的还要糟糕。”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非法容易地看到,劳伦和爱丽丝都是需要反思的母亲。
福克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父亲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星座,告诉他远方那些神秘的图案,虽然不能始终看到,但是福克始终相信父亲。书中写道:即便夜空漆黑如墨,星星也依然在乌云背后闪耀。在我看来,《迷雾中的小径》因为这些细腻多元的情感表达,更加的精彩、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