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宫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故宫宴》读后感摘抄

2021-03-12 00:0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宫宴》读后感摘抄

  《故宫宴》是一本由苑洪琪 / 顾玉亮 / 苏徵楼(绘)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宴》读后感(一):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是注重吃的国度,从古至今,饮食方式、方法都是一项纳入礼仪传统中的重要内容。除了饮食是每日生活的必须之外,它的附加意义也是非常鲜明的。比如宴请、祭祀、都有固定流程和规格,它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不但国中流行,也享誉世界。吃的传统能够发扬光大,一方面是它有文化的底蕴支撑,有学术著作,有礼仪规范;另一方面是后世的人,也继承了祖先的做法,这就是传统了,传统被固定下来,就形成了民族的部分特性之一。 而集中饮食文化传统大成的,无疑是皇家王室。政治权力集中一切社会资源,也最讲究礼仪规范,因为它要成为民间学习崇仰的对象,是标版,是威严,是不可侵犯高高在上权力的象征。它也总结纳入了优秀民间饮食精粹,有绝技大厨,精美食材,皇室的饮食自然不同凡响。考诸历史,历朝历代正史虽不载,但野史笔记,代有传承,不绝于缕。尤其到了明清之际,封建王朝发展走向了巅峰、顶点,饮食文化也水涨船高,达到了它的极度繁荣阶段。这一点从明清的世景小说中,就可以侧证,比如《金瓶梅》《红楼梦》等,更有《随园食单》这样的专门文化著作。 《故宫宴》是现代人对清朝皇室饮食所做的一本文化阐释之书,它把文化历史和饮食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不但阐述了饮食的来源、变迁,也对民族特点做了引申和概述。故宫,因其是最高皇权的象征,它的饮食特点其实也代表了当时时代的发展趋向。当然,中国地大物博,南北饮食习惯多有不同,即使是当权者,也无法把一些古老传统改变,它只是固守自己的民族传统,吸收了一些其它优秀的传统。主体上,还是以本民族满族生活习性为主,其它附之。 明朝的荐新物品和清朝的对比,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满族发祥于东北,所以东北的物产进入荐新的不少,比如鲤鱼、野鸡、蘑菇、木耳、蟫蝗鱼等等,荐新就是祭拜祖先,敬献神明,所用的物品自然是本民族喜爱常用的物品。明朝就没有这些东西,用的藕、菱、莲子等都是南方特产。可见,饮食文化与政权变迁都是有关系的,一切都要围绕皇权需要而改变、变革,即使是吃,也不例外。 《故宫宴》以12月份为分隔,共介绍了68种宫廷特色饮食。每一个月之前,都有一篇清朝饮食的掌故随笔开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清朝的饮食文化习俗。第一篇《新春宗亲宴》中,就介绍了乾隆皇帝大宴皇亲宗室和文武百官的程序状况,各种各样繁文缛节、礼仪,其实彰显的就是一个皇家权威。十二月份的《满汉席》,则为一般大众所知,因为影视剧作品当中介绍宣传的太多了,一百一十多种满汉菜点,的确烘托了华夏文化的泱泱大观,也显示了皇室奢靡和巨大浪费。 饮食是为人服务的,这就得随着人的需求而制作。所以许多食物,追溯它的历史,其产生都有社会环境的匡定和制约。比如现在大家常吃的饺子,在满族没有统一全国偏居一隅时期,它就是为了方便作战和生活而流行的,因为其制作方便,容易携带保存。不同处,是掌握全国政权后,皇帝正月初一吃饺子素馅的,因为为了祭奠起兵后战死牺牲的战士,这就有了庄严的内涵了。其余不一而足,都有典故和传说在里面,那就是文化的底蕴了。 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和危机重重的民族。没有根本,枝叶也不会永远茂盛。所以,对于民族文化是必须宏扬、传承下去的。尤其是像这部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代表者,还是要不断深入挖掘更多的细节,研究更好的制作方法,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宝库。饮食不小,文化更大,读一读《故宫宴》,就可以深切感知了。好美食者,可以借鉴;好文化者,可以典故;好研究者,可以发明。由此可见,饮食之大矣哉!

  《故宫宴》读后感(二):瞧一瞧,皇帝每天都吃点啥

普通人家的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皇帝老儿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相对来说肯定是为讲究、更为精致——举全国之力维系的一日三餐,自然不是常人所能想象。不过,也不必想当然地就觉得一定如此!且来听一听、看一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对于清代各个皇帝的日常饮食的一种详尽记录吧。在《故宫宴》一书中,苑洪琪和“中国厨王”顾玉亮“近距离”地再现了皇家餐饮的本来面目。与自己心目中的皇家美食有距离吗?

苑洪琪在故宫工作了44年,她所在的宫廷历史组研究的就是宫廷生活和衣食住行。在《故宫宴》一书中,她的介绍依据的是《膳底档》的记录。《膳底档》会将早膳和晚膳的食谱、厨师名单、用膳地点、膳桌摆设、使用餐具以及皇帝是否有赐膳等情况进行记载,包括宫中和宫外都同样详尽。可以说,其对皇宫饮食的记录是可信的。虽然其中展示的80余篇故宫御膳档案、80余种皇家美食确实夺人眼球,也足够精美尽善,但要说要多么豪华——不妨和想象中皇家美食比一比,比如史书中曾经记载的西晋的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对比一下——那是很难“名副其实”的!

在《故宫宴》一书中,两位作者以清代荐新食材为例,介绍了皇宫饮食的“日常情况”。所谓荐新,源于一种礼节:当有新的收获物时,人们不是自己先享用,而是要先举行仪式祭拜、敬献神明和祖先,然后自己享用,这就叫荐新礼。皇帝虽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好像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想吃多好就能吃多好——事实上,这几乎就是一种假象。以清代皇帝为例,基本上多为时令鲜蔬水果以及禽蛋、猪、鹿、兔、鱼等按月更换的食材,比较突出满族发祥地东北物产而已!皇帝当然有机会吃到更精致的美食,但多数时候,他们的日常饮食,当如《故宫宴》中所介绍的情况。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再有条件,天天大鱼大肉,放到谁身上,纵然财力承担得起,胃里也无福消受啊!

《故宫宴》书中,按月分别介绍了80余种宫廷美食,比如新年子时第一餐的饺子,而且清代皇帝吃的居然还不是肉饺子,而是特别限于素馅,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不过,这素馅的种类确实堪称琳琅满目:馅料以干菜为主,有长寿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辅以蘑菇、笋丝、面筋及豆腐干、鸡蛋等。看上来就是比较做的时候比较麻烦一些而已,当今时代,大部分的家庭如果想要讲究一些,准备这些食材并且做一做,都是相当容易就能办到的。其他诸如火锅、元宵、鱼、饽饽、奶茶……似乎也没什么稀罕之处。不过,这确实是皇帝的日常饮食记载,可以说基本差不离。所以啊,皇家美食虽然高大上,但也确实没有多么高不可攀,现今的人们,想要“重温”皇家美食,多半不需要多么花费,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尝试一番。

值得一说的还有一个,影视作品中有所谓“满汉全席”一说,成为大型豪华宴席的总称,好像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一样!事实上,文献记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满汉全席”的说法,真实的满汉席也并非源于宫廷,而是源于扬州,是江南的官场菜。日益奢侈豪华且风靡一时的满汉全席,到清代末期才形成,但也没有全国统一的菜单!

宫廷中的很多食材,其实和民间的也相去不远,只不过好多是换了个好听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而已。比如,“如意菜”其实就是豆芽,它还有个名字是“银条”。炒豆芽就是寻常百姓菜,换成是“馏银条”,就是皇帝吃的美食了!其实,那不就是一回事嘛!

  《故宫宴》读后感(三):故宫里面吃什么,一本书领略大清王朝的饮食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也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中国人在饮食上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皇家自是这当中的翘楚。然而宫禁森严,皇帝们究竟如何饮食到底不容易为外人知晓。然而越是不为人知,人们对皇家饮食的好奇心越强,很多食物只要打上皇家的名号,不管味道如何,总能引发一波追捧,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人们对皇家饮食的推崇与着迷。

清朝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王朝,史料记载最为丰富,其宴饮形式、种类、做法等内容也被研究的更加全面、透彻。清朝的皇帝吃什么成了我们满足对皇家饮食文化的好奇心的一个出口,《故宫宴》由此应运而生。

《故宫宴》顾名思义,讲述的是生活在故宫中的清朝皇帝后妃们的饮食的书籍。这本书由故宫研究员苑洪琪和中国厨王顾玉亮共同完成。两位作者的搭配让《故宫宴》不仅兼具文化性历史性,而且活色生香,让人在阅读中颇有垂涎欲滴之感。

书回正传,既然说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自然要讲一讲故宫宴中精细的那一面。慈禧太后喜爱的御厨张永祥就以菜品精细而闻名。张永祥的拿手菜镶豆芽,需要先将豆芽菜两端去掉,而后用铜丝将豆芽挖空,将由鸡肉或猪肉剁成的肉末塞进豆芽里,最后蒸熟。这样做出的菜品既有肉的荤香,又有菜的清爽,如此繁琐的做法让肉与豆芽混合出美妙的味道与口感,不怪让慈禧太后都大为赞赏。

故宫中的菜色少不了精工细作,不过也并非所有菜肴的制作都如此复杂。事实上,皇帝的饮食除了加工更为精细外,在很多地方和百姓是没有区别的。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立春吃萝卜,这些菜品和普通老百姓比起来并没有天差地别的不同。毕竟,皇帝也是凡人。

皇帝虽是凡人,不过因为皇帝万人之上的地位,人们总是对皇帝们的事情有着过多的想象。例如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传说一道菜要用一百条鱼,因为这道菜只取鱼嘴唇上那一点点肉。按照和珅和皇帝的地位对比来讲,皇帝们的饮食用料应当更加奢侈才对。然而在书中,作者记录了清史中所记载的皇帝和妃嫔们的饮食用度,皇帝每日膳食的供应数量为:“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品种随季节而定,下同)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个,苤蓝及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佐料: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两斤。面点:各种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共用白面四斤、香油一斤、芝麻和澄沙少许、白糖十二两、核桃仁十二两、黑枣十二两),共计二百四十个,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六斤、核桃仁六斤、黑枣六斤、芝麻和澄沙若干。”

皇帝们一天的饮食分量和普通百姓比自然是丰富异常,但和那些高官巨富们相比,也并没有十分出奇。而清朝最节俭的皇帝道光,他的饮食用度甚至还比不上官宦之家。为了节约,道光皇帝将原本定为48道菜的膳食减少到了5道菜,就连夏天里的西瓜都不敢多吃,每日只能供应半个西瓜,有时甚至明令太监“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

说道这里就要提一下《故宫宴》的一个特色,这本书虽说立足宫廷四季饮食,但其内容并不仅仅只是饮食一道。在书中,作者借着饮食菜色讲述了很多有关于清朝帝王妃嫔们的故事,比如乾隆经常赏容妃,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香妃羊西尔占这道菜,在乾隆三十年南巡时,乾隆皇帝在南巡的路上赏容妃菜肴15次之多,这些菜肴不仅仅只是菜肴,其实也是帝王的心意,从中大可以看出哪个妃嫔更为受宠。

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和饮食有关,却又能够从中以小见大,一窥历史中隐藏的秘密,让人不仅能够了解清朝帝王的饮食,还能看到历史在当年日常中的表现。

最后要讲的是,《故宫宴》还有一个非常出彩的地方,那就是这本书配有菜肴成品的图片。这些菜肴由国宴大厨精心制作,虽然无法尝到食物的味道,但其形色也能让人一饱眼福。

  《故宫宴》读后感(四):乾隆是个资深“吃货”,幼年溥仪竟吃不饱饭:故宫餐桌趣闻知多少

  

鲁迅先生在杂文《“人话”》中,讲到浙西地方的一则笑话,说的是正值暑热时节,一位农妇在农田里汗流浃背地劳作,又累又饿时,她忽然感叹道:“不知宫里的皇后娘娘过着怎样的快活日子,大概是优哉游哉地躺在床上睡午觉,醒来的时候,就可以大喊一声:'太监,拿个柿饼来!'”

能够随心所欲地睡午觉,让太监随时拿柿饼过来吃,是农妇对于宫廷生活的全部想象。虽说这只是则笑谈,不过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皇家生活的好奇心却始终如一。

于是,关于那个红墙黄瓦内的神秘世界里,皇帝、后妃们吃什么、穿什么、日常起居有哪些讲究,被一一编排进民间故事、戏文小说里,为单调乏味的寻常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想象空间。

到了现代社会,各种打着“宫廷筵席”“御膳”旗号的餐馆层出不穷,某种程度上正是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可惜的是,其中不少都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乍听名号响当当,做出来的餐点差强人意,之前被网友热议的“某家菜”就是其中一例。究其根源,部分在于对宫廷菜系缺乏系统的认知,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做支撑,失去了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就难怪菜品“赶客”了。

最近读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故宫宴》,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长期专注于清代宫廷饮食研究的苑洪琪,与烹饪大师、有“中国厨王”之称的顾玉亮合作编著,插画作者苏徵楼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每个月份都以一只或形态可掬、或优雅娴静的“故宫美猫”开篇。

与其他介绍宫廷宴饮的书籍不同,《故宫宴》以月份为主轴,结合“荐新”这一重要的祭飨活动,呈现不同季节的清宫饮食特色,并复原出80道美味的皇家菜品。随手翻开这本《故宫宴》,琳琅满目、做工精细的食物看得人食指大动,而那些隐藏在饮食背后的礼仪制度、趣事逸闻,既满足了人们对宫廷生活的好奇心,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享受了一场绝佳的思想盛宴。

纵观整部清朝历史,从建立王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开创盛世格局的康熙、乾隆,再到帝国尾声的道光、溥仪,一代代帝王的餐桌上,来自天南海北的食材,不同时令的节气风俗,构成了一部妙趣横生的故宫史。

01 王公得自带酒肉赴宴?从“满食为尊”到满汉席

提到清代宫廷美食,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满汉全席”:108道菜品,涵盖各式南北食材,山珍海味、冷肴热菜兼备,简直是“吃货”们梦想中的饕餮大餐。

不过,《故宫宴》中却指出,清代宫廷中并无所谓的“满汉全席”之说,它更多是清朝覆亡后,一些原先服务于内务府的膳房厨役为了谋生,所想出来的揽客噱头。

“满汉全席”的原型实为“满汉席”,它没有统一的菜单,菜式的规格、数量等均无定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时期进行个性化调整。关于“满汉席”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南巡时期。

当时扬州官员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皇帝、官员一行,特意准备了一百一十多种的菜品,其中既有满族风味的餐点,也有江南特色美食,文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录了这一盛况,并称其为“满汉席也”。后来,“满汉席”的做法流传到宫廷之中,成为大型豪华宴席的代称。

满汉席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与清代帝王的统治理念息息相关。

在入关之初,宫廷饮食严格奉行“满食为尊”的原则,无论是菜品还是礼仪,都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色,食物多以牛羊肉为主,十分粗犷豪放。

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在款待打了胜仗的八旗官兵,或者适逢元旦、万寿、冬至等重大节庆,在宫内飨宴王公贵族时,通常会要求赴宴者自带酒肉,倘若不便携带,也可以折成银两,由光禄寺、礼部等机构代为采买。

这种听起来十分“奇葩”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了康熙时期。随着清朝统治的日渐稳固,满、汉民族间的交往不断加深,清朝在制度、文化、礼仪等方面大量吸收借鉴汉族传统,官员队伍中的汉族面孔越来越多。

为了拉拢人心,清朝在宫廷食制上做出了改革,强调“饮食服用,皆如华人”。满汉官员同时出席宫廷宴会时,无不再以民族身份作为区分,而是统一按官职高低安排座次,汉族风味的菜肴成为宫廷餐桌上的新宠,“满汉席”正是这一民族融合趋势的集中体现。

02 “好吃”的帝王:康熙、乾隆爷孙二人的美食经

初创时期的大清帝国,由于资金不太宽裕,宫廷饮食以粗朴、简单为主要特点,到了康乾盛世时期,帝王后妃们餐桌上的花样越来越多,数量、质量都有了极大提升,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更是懂吃、会吃的老饕。

我们先来看一份乾隆皇帝的早膳菜单: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鹿筋拆鸭子热锅、羊西尔占、苹果软烩、蒸肥鸡烧狍肉、醋烹豆芽菜、肉丝炒韭菜、象棋眼小馍首……

一大清早,又是鸡鸭、鹿筋,又是羊肉、狍子肉的,出产自关外地区的肉类是早餐的主角,侧面反映出清代不忘先祖的统治理念。为了平衡肉食过多产生的油腻口感,菜单中还特意加入了酸菜、苹果、豆芽、韭菜等蔬果。

其实,在清代宫廷饮食中,诸如鹿肉、人参、燕窝等名贵食材固然颇受追捧,还有很多来自大江南北的平民食物逐渐“渗透”进宫廷之中,成为帝王餐桌上的配角。

这一方面得益于清朝广袤的统治疆域,每年各地都要进贡丰富的食材供帝王“尝鲜”,如广西的荔浦芋头、岭南的荔枝、苏州的粽子糖、湖南的洞庭橘、江浙的八珍糕、云南的普洱……

与此同时,帝王后妃们吃腻了山珍海味,偶尔也想换换口味,这就为民间小吃进入御膳提供了契机。

有人爱得深切、有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豆汁儿,一度是乾隆、慈禧挚爱的饮品,还专门从民间招募豆汁高手进宫制作。中原人民青黄不接时,用尚未完全成熟的青麦粒做成的小吃捻转儿、用榆钱和面粉蒸成的榆钱糕,也曾在宫中风靡一时。

另一方面则与乾隆南巡、康熙巡幸盛京等盛事密切相关。乾隆南巡期间,留下了无数与食物有关的传说,每当兴之所至,品尝到了某种美味,便挥毫泼墨为其命名,或写下一首赞颂食物的诗歌,成就一段段佳话。

有个故事中,乾隆微服私访时肚子饿了,就来到一位农妇家中,对方给他做了一道菠菜熬豆腐。吃饱喝足以后,乾隆照例询问所用的食材,机敏的农妇答道:“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于是,菠菜又多了个雅号“鹦鹉菜”。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把寻常的菠菜说成“红嘴绿鹦哥”的主角,又变成了紫薇格格。

这些故事自然是真假参半,但乾隆南巡的确大大推动了饮食的南北交流。当乾隆从江南返京时,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食材、菜谱,还有一些江南名厨随行,他们随后进入御膳房,宫廷饮食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在遗留下来的清宫御膳菜谱中,诸如拌芥末菠菜、海米炒菠菜、猪肉菠菜饺子等食物随处可见,苏州名厨张东官烹制的苏造肉在宫廷中大受欢迎。

另一位清代帝王康熙,虽未能像乾隆那样六下江南,但他对美食同样很有研究。

在巡幸盛京、蒙古等地期间,康熙经常派人把各地的美食土产送到京城,供太后、妃嫔们享用,还不忘逐一指导食用方法、点评各地食物优劣。

他在信件中对蒙古的奶制品赞誉有加,称“奶皮子、奶子、酸奶子、奶子酒等吃得甚足”。至于哈密地区所出产的晒干甜瓜,在食用时,须“先用凉水或热水洗净,后用热水泡片,时不拘冷热,皆可食得。其味相鲜瓜,水似桃干蜜水。”

03 吃不饱饭的末代皇帝:皇宫里的另类养生理念

康熙、乾隆爷孙二人的“好吃”故事,是清王朝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一个小小侧面,到了清晚期,吏治败坏、统治阶层日益腐朽的现实,则为宫廷餐桌蒙上了一层晦暗的阴影。

道光皇帝素有节俭之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内务开支,他下令叫停了福建荔枝、陕甘口外梨等食材的进贡事宜,三餐的菜品数量和种类也都大为缩减,早膳从乾隆时期的十几品菜减少到五品,狍肉鹿肉等名贵菜品被取消,换成了鸭子白菜、烩银丝、鸡蛋炒肉、羊肉包子等造价更为低廉的食材,就连夏季每天一个的西瓜也改成了每日半个。

即便如此,宫廷膳食上的开销并未因此得以有效控制。据说有一次,道光皇帝随口问大臣早餐吃了什么,对方回答说吃了几枚鸡蛋,道光大为惊讶:“一枚鸡蛋要10两银子,我都不舍得多吃,爱卿家里太富裕了吧?”

不光是10两银子一枚的鸡蛋,一位大臣在参加皇宫宴会回家后,在日记中吐槽,当晚所端上来的菜品中,不乏以次充好、腐败变质的食物,这些细节足以看出清晚期内务府欺上瞒下、铺张浪费的糟糕状况。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仅他一人,每天的分例菜肉就高达660斤,包括肥鸭3只、肥鸡2只、汤肉5斤等,但他能吃到的分量却寥寥无几,大量的食材不过是为了排场和遵守礼制,实际上“饭菜是大量的做而不吃”。在他的幼年记忆里,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吃不饱”。

在古代的皇宫贵族之家,人们在抚育幼年子女时,为了防止孩子因为进食太多名贵食材消化不良,常常强调要“三分饿”,但有时过犹不及,反而出现营养不良而饿出胃病、甚至饿死的荒唐境况。

特别是在小孩生病时,更是以吃米粥等清淡食物为主,有时还会故意饿上几天。《红楼梦》里晴雯生病一节,就讲到了贾府的“秘方”: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

这种独特的“养生”理念,对于正在长身体的溥仪来说,着实有些痛苦。有一次他饿极了,就把隆裕太后让他喂鱼的干馒头,狼吞虎咽地吃掉了,还有一回趁太监不注意,整整吃了六个春饼。不过,太后觉得幼年溥仪“吃不饱”是正常的,不仅没有增加食物分量,还对他的三餐管得更加严格了。

成年后的溥仪不再有饮食匮乏的困扰,在老师庄士敦等人的影响下,他的饮食偏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西餐”开始走进紫禁城,悄然改变了过去近300年间满汉餐食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距离满清帝国走向覆亡仅有一步之遥。

一本《故宫宴》,带你“食紫禁城人间烟火,品大故宫千滋百味”。

推开紫禁城厚重的红色大门,穿梭于古老的宫苑之间,翻开尘封已久的御膳档案,透过一道道或精致、或粗朴的宫廷美食,窥见一个逝去王朝的历史变迁,更能领略古人无尽的创意与智慧。

参考资料:

1、苑洪琪等,《故宫宴》

2、溥仪,《我的前半生》

3、祝勇,《故宫六百年》

注:本文配图部分翻拍自《故宫宴》一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