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呼救》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一本由李西闽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一):你的呼救总有人听得到
我是分两次阅读时间读完这本书的,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里也就不再那么揪心了。
就像作者在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汶川大地震中所有的遇难者和幸存者,也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回首十年前的大地震,当时的情形对于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我,至今仍历历在目。更何况是被废墟埋了七十六的小时的作者,想必有更深的感触,他选择了用小说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思所感。
作者是在震后心灵受到重创,像这世界上很多人那样,过着幽闭的生活,心灵的幽闭,内心找不到出口,精神备受磨难。但依旧保持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文中还详细记叙了地震灾区杨文波一家人的故事,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一家人,十年来如何走出地震带来的阴影,生活逐步迈入正常轨道的艰辛历程。读来情真意切,让我们真实了解了灾难面前真正的人性。还有同样和作者一样在地震中被掩埋最终获救的摄影师苏青,用生命余下的时光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奉献灾区的人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最终积劳成疾,令人扼腕叹息,却也为他的精神点赞。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儿,像孙卉、文霞、王飞等支援灾区重建的人们。他们像是星星,点亮了受灾人们心中的爱,让他们有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
我们都是平凡卑微的人,相互取暖,面对艰难和无奈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作者发出了心里的呐喊:被埋在废墟里的时候,为什么要呼救?除了求生的本能,更多的是不舍。这是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曾经呼救过,有的呼救被重视,有的呼救被忽略了,不是所有的呼救都有回应,但我们不能够停止呐喊,这是人类的本能。是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声音。写这本小说,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呼救,让我们记住,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饱受生活赋予的痛苦,也曾在自己的世界里苦苦挣扎,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意义的活着。
把握现在珍贵的,把今天过的比昨天更加有意义,才是昨天存在的意义。痛苦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财富,愿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像不曾受到伤害一样,肆意的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二):请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李西闽的新作,但除了作家的身份,他还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对于李西闽最初的印象,是小学时在书店闲逛,流连于小说书架时偶然遇到的《腥》、《麻》、《酸》三部曲,那时年纪尚小,不禁为李西闽的想象力与表现手法所折服,由此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悬疑和幻想的种子。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人们尚未从年初特大雪灾的阴影中走出,正准备一鼓作气办好奥运会之时,被突如其来的里氏8.0级强震打得措手不及,六万多同胞在灾难中魂归天国,无数人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家园,千千万万的救援部队奔赴救灾的前线,力图以微薄的人力筑起抵抗自然力量的防线。许多人在天灾中失去了生命,与亲朋好友永别,但也有许多人顽强地活了下来,李西闽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也正是因为作为优秀作者的李西闽,我们才得以探知灾难幸存者十年间的心路历程,包括劫后余生的万幸感激,以及随灾难而来、却伴随终生的阴影与创伤。
2008年5月12号至今,正好是十年的时间,中国人似乎尤其喜欢用整齐的数字十作为纪念某个事件的里程碑。十年足够让灾难的阵痛逐渐减弱,也足够让一个人沉淀下来,静静思索随灾难而来的问题和想法。
书名是《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可能是灾难来临时身处废墟的濒死呼救,也可能是灾难之后活在阴影之下的无声呼喊,无论是哪一层意思,都鲜明地指向了一点:经历过劫难的人,他们需要帮助,即使远离了灾区,时间也在不断流逝,但呼救的声音从未间断。对于地震,乃至各类灾难的幸存者,我们应该跳出原始的救人范畴,将目光投向更长期的心理帮助与辅导。经历灾难并不是他们的过失,个人的力量确实无法敌过自然的暴怒,但我们可以尝试着用更接近人性的方法拯救这些拥有不幸经历的同胞。
后来青海玉树地震时,作者奔赴前线,成为了一名救灾志愿者,他认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自我救赎。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作者也曾多次想到自杀,每当抑郁的阴霾在头上徘徊不散时,家人成为了他最后的救命稻草。将经历与想法用白纸黑字记下,作者的事迹将不止影响他本身,他的坚强也会激励着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珍惜来自不易的生命,请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三):汶川十年后
汶川十年后 读《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听雪7801 零八年的5.12汶川地震,这一震举世震惊,用地动山摇,天塌地陷一点也为过,美丽的汶川以及周边的几个县瞬间陷入了水深火热,那就是人间地狱般场景,作者李西闵当时正在汶川,被困七十二小时,后被救出。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汶川地震中的人们怎么样了?应该是幸存者的生存状况如何?我也想知道。电视上的报道是,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人们的内心,心灵深处的创伤,愈合了吗? 作者以亲身经历者,回头看看,很具代表性。当年的作者,被救时跟一个摄影师,拍婚纱的,被安置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这就是缘分吧!作者失去了一条腿,苏青失去了双腿,俩人一见如故,彼此成为了朋友。但每天晚上的噩梦,挥之不去,每每醒来头痛欲裂,想自杀,想跳楼,被妻子劝住。但是噩梦还是如影随形,纠缠不清,怎样才能减轻疼痛。只有勇敢去面对,在哪里得的病,就要从根部去除!摄影师苏青有个想法,就是跟踪地震中幸存者一家,连续跟踪十年,看看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俩人一拍即合,摄影师加作家图文并茂。 杨文波一家爷孙四口,三代人,儿子在在打工,盖起来了二层楼房,可以说生活幸福美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然而来的地震,孙子小虎在学校被砸死,杨文波虽然被埋,但被平安救出。家里的希望,唯一的希望没了,一家人的整个精神状态都不好了,应该糟糕透顶!儿媳翠花一直想自杀,因此得上了,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 一开始与杨文波提出要拍照,他非常抵触,还是儿媳翠花同意,才得以顺利进行!那时他们已经开始,在废墟上建新房了,并且很多家庭都已建好。没有了希望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这一家就是,汶川的缩影吧!如何才能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也许比金钱更重要! 期间翠花怀孕,流产,再怀孕,再流产。上天还是眷顾好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之间,抑郁症稳定后,再次怀孕,一家人再次燃气对生活的希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翠花产下一个女婴。苏青得知消息,特意赶过去摄影。有了希望人们就会更加努力的生活,就有了奔头!没有走不出黑暗,只是你愿不愿意走出来!愿汶川的明天更美好,愿汶川地震中走出来的人们,明天更美好!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四):对于生的渴望,我们在呼救
这是一本汶川大地震幸存者李西闽长篇新作,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他的作品,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经历,所以他的文字中不仅仅是感情的倾注,更是一种人生阅历的难得。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我很少能看到有换这场伤痛的文字,所以当我看到这篇作品,我怀着伤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作品。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但是我们还很脆弱,无力在这么短时间承担一次如此锥心的痛苦。这本作品就是讲述三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也许没有办法切身体会到这种痛苦,也许在《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中我们都看了当母亲跪在女儿面前那一目至今都在我眼前,久久不能忘记。当姐姐见到当初放弃她的母亲时,她的母亲给女儿下跪,这个时刻仿佛时间被静止了,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一跪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亏欠,太多太多的内疚,太多太多的爱,但是又无可奈何。我突然感到当一位母亲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因为从来都没有人教她们怎么样去当一位母亲,从来没有人要告诉她如何面对失去女儿和丈夫的痛,从来没有人教她们要为自己的孩子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这场灾难带给大家的。我们无可奈何。 同样作为在汶川地震中,曾被压在废墟下长达七十二小时之久的作者,更有资格更有独特的视角去写下这段心情。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绝望中这七十二小时他是怎么度过的,心里又面临着怎么样的煎熬。因为在地震中经历了精神创伤,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无法摆脱,甚至还带有抑郁倾向,甚至有人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负罪感。我想作者也是一样,这场灾难使得他生活无法展开,直至他决定来到乡下,决定书写一部小说。这本小说既是他的痛苦,也是他的宣泄。我们能看出他的努力,从他笔下失去亲生子、而后几次流产的李翠花,终于诞下了一名可爱的女婴,从摄影师苏青与女友分分合合,最后还是认识到彼此的真情,重归于好,这都是作者内心的放下。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俗套的大团圆结局给随意打发,因为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毕竟有限,它们无疑是照进黑暗角落的阳光。 小说中,李西闽也在问自己身处废墟之下的他,当时为何会呼救?本能使然?还是濒于绝望?我想正是对于生的渴望,才让他能够呼救,这也是人类的共性。我相信现在的他也同样能够凭借这种精神好好活下去。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五):告别苦难
李西闽亲历了汶川大地震,有感而发, 在灾难发生十周年之际,他写下了《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虽然死里逃生,自此却噩梦缠身,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几次寻死未果。昔日的苦难,始终盘踞在他的心头,不灭不休地折磨着他。关于灾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纵然不同,只有告别,才有新生,才有阳光灿烂。
戴三妹的执着。戴三妹是丁屋岭的传奇人物,二十一岁那年的春天,儿子才八个月大,青黄不接之时,饿急了的土匪攻破了丁屋岭。村子被洗劫一空,还牺牲了五个青壮年汉子,其中就包括戴三妹的丈夫。戴三妹忍辱负重,拿起丈夫留下的土铳,离开了丁屋岭。她直捣黄龙,把土匪头子的脑袋炸得稀巴烂。她荣归故里,立即成了丁屋岭的女英雄。不过,接下来的人生,她孤身一人,将儿子抚养成人。等儿子长到十七岁的时候,她决定送他去县里的高中读书,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成永别,从此,儿子不知所踪。
阳光干净而温暖地照射在戴三妹的脸上,她笑得开心,笑得十分慈祥。96岁的时候,她还在等。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可以等。她用一生惦记着儿子,她用长长的等待,告别苦难。
静悟的安静。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个误入丁屋岭的尼姑,叫静悟。年轻的时候,她本来是高高在上的女王,一般的男子都不入她的法眼。后来,她迷上了一个冷漠男人,可那人却无情地抛弃了她。一时间,她对一切都产生了疑惑,觉得生命毫无意义,自杀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她莫名其妙地来到一个尼姑庵。
在这里,她发现了活着的意义。生活,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烦恼,没有寂寞,没有痛苦,四大皆空。当心里的各种欲望都被清理完毕时,心就会变得非常朴素,非常安静。安静,让静悟告别了苦难。“她飘走了,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文霞的坚守。作为一个志愿者,文霞坚守在玉树,为受灾者带来温暖和力量。而她自己,却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她患上了乳腺癌,后来甚至在高原上得了肺积水。很多志愿者来了,走马观花似的又走了,只有文霞还坚守在那里。文霞走之前,说过,“我离世后,不要悲伤,要快乐地活着,人生短暂,为什么要痛苦。”“我只不过是早走一步而已,你迟早也会来,我在另一个地方等你。”她视死如归,毫无畏惧,就如她喝酒时的脾性一般,十分痛快,再冷漠的人都会被她炽热的性情所感染。文霞,在坚守中,告别了苦难,去了天堂,只有天堂才能安放她的灵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告别苦难。拨开厚厚的云雾,你会发现阳光明媚。
发自我的iPhone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六):愿人间一切的呼救都会有回应
2018年5月12日,一本非同寻常的书悄然上市了,它没有一般畅销书那股雄霸市场的气势,却承载着作者和许多对“512”这个数字有过深切记忆的人们的无限思绪。书名很有深意,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正如书中所言,曾经亲历512地震、被埋76小时才获救的作者李西闽,在从2008年那个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日子到十年后的今天,都在思索着同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我的第一反应是,因为有人会救我们。那些救我们的人是谁呢?他们用的是手、食物、摄影机还是文字?
书中叙述了作家“我”、摄影师兼纪录片导演苏青、汶川地震遇难者和幸存者家庭杨家、玉树地震志愿者文霞等人从十年前到现在的种种难忘经历,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事情都描绘得极具感染力和画面感。
汶川地震后,李西闽描绘的群像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女孩:
“那时候,她就是个天使,给我们唱歌,让我心有慰藉。老太太悄悄挨个儿和大家说,不要当她的面提起她的父母,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人世。听着她的歌声,我想大哭,可是我只能对她笑。”
作家李西闽,在经历过地震的折磨之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甚至尝试过自杀,他借着写在地震中丧子的李翠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是人都会伤心,伤过的心肯定不会和原来一样了”。李翠花患的是比李西闽还要严重的抑郁症,甚至产生幻觉,经常“见到”死去的儿子,在努力创造新生命的时候三度流产,她是否能成功产下宝宝也成了书中的一条主线。
苏青是李西闽在汶川地震中的难兄难弟,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条腿。他是一位摄影师,他还拍摄了汶川地震遇难者和幸存者家庭杨家地震后十年的生活的纪录片。装上假肢后,帅气的苏青还吸引到了天使般阳光的女孩孙卉做女友,他与孙卉的感情也是令人揪心的一条线。
在玉树地震时,李西闽他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玉树去当志愿者。他把去当地震志愿者作为一种自我救赎,只有这样才能心安,才能像“赎罪”一样减轻汶川地震对自己的创伤后遗症。在这里,他遇到了最纯粹最勇敢的志愿者——摄影师文霞。文霞和苏青有个共性——在地震现场,什么都拍,唯独不拍尸体,他们认为,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李西闽每次想到自杀,就会想起自己深爱的女儿和妻子,是她们让他拥有活下去的责任与希望,还有就是写作,他的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获得了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
每年,李西闽都到自己获救的地方凭吊——这种自愈对他而言是最好的疗伤方式。而为什么要呼救?十年后他说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曾经呼救过,有的呼救被人重视,有的呼救被忽略了,不是所有的呼救都会有回应,但我们不能停止呐喊,这是人类的本能。”
愿人间一切的呼救都会有回应。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七):《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苦难与救赎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注定是个国人难以忘记的一天。日光是否照常灿烂无人知晓,但地震山摇、残垣断壁的景象,永远成为集体或至少是一代人的记忆。即便健忘,发达的数字影像、定时举行的纪念仪式,仍不断将今人带至十年前——随着时间不断推进,关于它的言说愈发多样,同时愈发深厚——返归那个改变一切的节点。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救援力量的支持下,灾区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也未曾出现严重的卫生事件,但不可否认,有些事情再也无法回头。
关于这场地震的报道,多数读者想必早就忘却。至于事关地震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随笔,还是报告文学,抑或小说,似乎鲜有所闻。在这种情况下,李西闽的《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显得尤为珍贵。这部作品不易归纳,称其为随笔,它却具有无法为常见的随笔所容纳的厚重,称其为小说,却又似乎暗示着,读完即可抛在一边,这些无非作者自己的虚构罢了,虽逼近真实,但想象的成分占比同样不小,但读完全书,很难让人做出此类举动。
在汶川地震中,李西闽曾被压在废墟下长达七十二小时之久。没有人能够想象,在那段时间业已模糊、希望无比渺茫的当口,他究竟想了些什么。在《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且按照出版商的标签认其作小说——中,他以相同的名字出现,是一位中年作家,在地震中经历了精神创伤,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摆脱,甚至还带有抑郁倾向,几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失败,但更深层次的负罪感——自认为对家人没有尽到责任,但又无法抵抗死亡的诱惑——笼罩着他,使得生活无法展开,直至他决定来到乡下,决定书写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李西闽并非孤身一人,其他幸存者,比如李翠花、杨文波,也都面临着存在的危机,因此也可以说,他们构成了一组群像。而他们面临的挑战,远不仅仅是人生已经支离破碎,而且包括如何克服幸存者的负罪感,继续前行。然而,在这条无比艰难的路上,他们必须且只能独自前行,尽管家人不是予以鼓励与支持;在这条充满岔口的路上,一个不小心,就会再次坠入绝望的深渊。
可喜的是,阴雨过后,彩虹出现在此类幸存者的脸上。李西闽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不断直面自我,直面死亡的诱惑,直面存在的荒谬与悖论,却也收获到人间的温情,领会无常的常态。失去亲生子、而后几次流产的李翠花,终于诞下了一名可爱的女婴。摄影师苏青与女友分分合合,最后还是认识到彼此的真情,重归于好。最好不把它们作为俗套的大团圆结局给随意打发,因为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毕竟有限,它们无疑是照进黑暗角落的几束亮光。
关于苦难的叙述与讨论,近期尤为热烈,《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不妨用作一例。某些人强调,苦难是造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因此,苦难似乎越多越好。这种苦难等于炼金石的观点似乎将人等同为需调试的机器,它只发挥特定功能,此外不具有任何价值,有意无意忽视了亲情、爱情、友谊、志业等诸多因素所为人赋予的意义。能够超越苦难,并笑谈曾经历过的苦难,自然引人羡慕,但说苦难本身具有内在意义,并因此渴望越来越多的苦难,只怕说服力有限。
在小说中,李西闽遇到了一个看似荒唐不已、实则值得反复思索问题,身处废墟之下的他,当时为何会呼救?本能使然?还是濒于绝望?抑或对世界仍充满希望,并且渴求得到拯救?或许全都不是,或许兼而有之。然而,谁有能轻易决定,你是否可以并应当呼救呢?生存的希望与苦难,终究都须一人背负,这是每个人的十字架。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八):活着就是冒险,有些人会被别人拯救,有的人只能自救
看完这本书后,迟迟不能下笔,不知道要怎样来评价它,形容我的心情。对着电脑屏幕,流行歌曲已经循环播放了几个来回。
2008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和北京奥运会声名远播不同,“5.12汶川大地震”以从未有过的惨烈破坏震惊世界。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5.12这个日子,仍然是我们脑海里可怕的阴霾代名词。
十年前,汶川,之于我,不在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是像唐山一样,提起来就会联想到一场灾难,成为一个让我心悸的名词。不同的是,唐山还是我的家乡。
十年后,我选择看这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因为我知道,再怎么能体会不测带来的痛与悲,也做不到经历者的感同身受。而这本书的作者李西闽是一名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他曾在废墟里被埋76小时。
这本书,讲述了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我”、杂志摄影记者苏青、以及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李翠花一家的故事。“我”在震后多次无法忍受身体疼痛与内心恐惧,试图自杀,患上了严重精神问题而不自知,在不忍抛弃妻女和不愿向恐惧认输之间徘徊挣扎;摄影记者苏青眼见一对新人在自己面前瞬间消陨,总在试图做些事弥补内心的愧疚;当地农妇李翠花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却也努力想要一个新的生命。三条主线并行,同时还写到了很多其他热心义举的人物,比如苏青的女友孙卉,比如一起前往玉树灾区赈灾的文霞、王飞。作者用了虚构和现实穿插叙述的方式,使读者在一边了解故事始末的同时,也一边跟进着作者的写作进度。
书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整本书读完,很沉重。书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也在解救他人,灾难给人带来的后遗症、心理和身体上的伤痛跃然纸上。“活着,太艰难了,书中所描述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还是没能够写尽这十年的痛苦和欢欣。”整部小说,并不是在消费悲伤,相反,描述的心理活动、行为指向,真实而又揪心,包括几年后玉树地震,“我”、苏青在自身身体精神状况都不太乐观的情况下,依然为灾区赈灾支援。
我想,作为一个敏感的作家,一个从鬼门关里死过一回的敏感的作家,更像是在通过记述,来对这十年间忍受的心理折磨做宣泄。他害怕死亡 ,恐惧死亡,又多次陷入到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他也在用这种方式在呼救。
是的,呼救是本能,也是自救。有些人会被别人拯救,有的人只能自救。在汶川大地震过去十年后的今天,这本书问世,于作者、于那些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人而言,意义都不一样。阴影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但不会消失,但生活依然要继续。
并不是所有的好人都能得到好报,就像书里赈灾女侠文霞,她有乳腺癌,又坚持在玉树赈灾时得了肺积水,不治离世;就像苏青,汶川地震中失去一只腿,安上假肢后,一直在救济关爱李翠花一家,玉树地震时,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支援,假肢接触的骨头感染,后得骨癌。他们用行动和爱,用他们无悔的方式对抗着生命里的劫难。
命运让人敬畏之处就在于,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给你惊喜还是惊吓。作者用了悲情的结局描述了也许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让看这些文字的我们懂得,“活着就是冒险,生命脆弱的如黑暗中的微火,唯有爱可以守护它。”
我也是一个惜命的人。从很小的年纪,就有了敬畏生命的认知。为了爱我的亲人,好好的活着是第一要务。
我也许永远做不到苏青、文霞那样不顾自己性命奔向更需要帮助的人,那是大爱;但我愿意常怀悲悯之心,并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伸出手去救助那些呼救的人,就像孙卉,就像作家的妻子,珍惜是福。当灾难不能预期的来临时,所有在灰暗时刻仍隐忍陪伴、热爱生活的人们,才能自救。
敬畏,珍惜,豁达,六字箴言,送给读这个书评的你。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九):生命的韧性
摘自作家张晓风的《不知有花》李四光先生曾经预测过四个地震带,我家所在的城市就位于其中之一,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发生地震我们会怎样?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让我有更加清晰的感受。这本书不仅讲述了灾难带来的巨大冲击和破坏,还讲述了灾后的重建和修复。它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描写,还有人物的遭遇。一边阅读一边感受生命的韧性。 本书作者李西闽先生不仅是1作家,还是5.12地震的亲历者,地震发生后他被困76小时。作者在叙述中形容那段经历时曾经说过钢筋穿过胸腔,摩擦骨头发出的声音。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身体的不适和剧痛只是一部分,更难熬的是那种濒临死亡、无力的感觉。和长眠于此的其他同伴相比,主人公很幸运,但他又很不幸。这场遭遇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他也不例外,心里的悲伤、无助,煎熬无法排解,感觉自己拖累家人,不如一死。他痛苦过,也放弃过,幸运的是他很勇敢,家人也一直陪伴左右。生命因分担而坚韧。 苏青是文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通过他作者建立了完整的关系网。苏青也是地震的亲历者之一,他的悲伤不仅来自于身体的残缺,还来自于眼前生命的消逝,悲剧发生的速度快到他几乎无法做出反应,所以他不再拍婚纱照,之后更是超负荷自己的生命来弥补,并不是他真的欠了谁,这是一种负疚感、难能可贵的责任感。了解到苏青的成长经历,更加心疼他;孤儿、虐待、分离,我多想他的人生可以像传统观念那样圆满。他的感情看似稳定,但在有心之人的挑拨下连这一分安宁也难以保留,而这并不是他苦难的终结。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生命深度的重要性。生命因责任而坚韧。 在玉树的救援中,文霞和王飞也尽力发挥自己的一份光热。文霞出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后来这咯噔被证实为小人之心。文霞是一位性格很爽朗的大女人。她和王飞在地震地、在拉布寺宾馆的一波操作成功的获得了我的星星眼。她追利用人们同情心的骗子时候的无畏更是颇具女侠风范。喜欢文霞,因为她善良,更因为她抡的清。后来得知文霞近况的时候赚足了我的眼泪,乳腺癌,令多少女性闻风丧胆的字眼,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不知她的内心是否波动。文霞到底去了哪里啊,多想和她喝次酒。生命因豁达而坚韧。 一直认为世上最大的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种事情真正发生时一般人的反应不外乎逃避,杨家父子就是如此。其实李翠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那份逃避其实是一份执念,没有它的支撑可能他们都活不下来。丈夫外出打工,年幼的独子身上寄托着这个普通家庭的全部希望,然而一夕之间烟消云散。爷爷怨恨儿媳,丈夫逃避务工,妻子沉溺于自我催眠的假象,如果一直这样,不只这个家毁了可能还要捎带无辜的生命,好在他们并不自私,好在他们没有放弃。从拒绝下葬到接受小虎的死亡,从三次流产到生下女儿,从老公入狱到重燃希望,这个家庭的悲剧离合令我们唏嘘感叹。生命因新生而坚韧。 阅读中看到晓洁、张北风事件的时候越发的感受到远离渣人的重要性。生活不止眼前的岁月静好,还有危险和阴暗面。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感受生命的韧性,反思生命的脆弱。我们呼救,因为活着不易,因为活着真好。摘自作家张晓风的《不知有花》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读后感(十):《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我们听不见或者假装听不见
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的时候,作家李西闵正好在汶川银厂沟闭门写作,被倒塌的房屋挤压了76小时。获救后、康复后,李西闵写作了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一时间成了舆论焦点。
10年过去了,以汶川地震为题材,李西闵的又一部作品问世,《我们为什么要呼救》。乍一看到这本书的宣传语,有没有读者觉得,李西闵想要通过汶川地震的题材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可是,认真读完《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我们一定会觉得,李西闵放下计划中原有的作品写作,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推出《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对死难者最好的祭奠,是对幸存者最好的慰藉,以及对旁观者最及时的提醒:地震所摧毁的,很多我们未必看得见。
作者将《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定义为“长篇纪实小说”,除了“李西闵”这个名字贯穿在整本小说里印证着《我们为什么要呼救》的纪实性外,苏青和李翠花一家应该是作者的虚构。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后,真实的李西闵、虚构的苏青和李翠花一家,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西闵将三种幸存者的生存状况“纺”成了三条线,三条线纵横交错在一起编织成的一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让我们清晰又清醒地读到,天灾让他们成了永远的受害者。
地震发生时,李翠花在田地里劳作,丈夫在深圳打工,公公在屋里休息,儿子在学校上课。地震发生后,李翠花迅速赶到儿子的学校可儿子在地震来袭的刹那就与妈妈天人永隔,就算李翠花放下恐惧和悲伤,背着死去的儿子回到家里协助救援队救出了废墟里的公公,她还是成了家里的罪人。幸运的是,外出打工开了眼界的丈夫,懵懂中意识到自己将儿子之死归因到妻子身上是错的,但这并不能扭转老父亲对妻子的态度。一方面,李翠花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陷入深深的抑郁,一方面又要为搭救自毁中的公公想方设法再生一个孩子……李西闵虚构的这一条线,是最底层的地震受难者的生活实录,我们看到,经历过三次流产终于诞下女儿的李翠花以及她的丈夫和公公,虽然试图扯掉地震遮蔽住家庭的阴影,但是,不能。
那么,那些生性更敏感者呢?
苏青,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在给一对情侣拍摄婚纱照,自己被飞来横祸压断一条腿,事小;眼睁睁地看着一对穿着婚纱的新人瞬间无影无踪,在苏青心里戳出的一个大空洞,永远愈合不了,怎么办?这个在孤儿院长大的男人,这个曾经被孤儿院的老师虐待过的男孩,比谁都早都近地触碰到了苦难,也就比谁都早地意识到,天灾是其实是我们合力制造出来的人祸。这个幸存者,拖着残缺的身躯奔赴玉树地震灾区,是在舒缓负罪感。假如说拖着伤腿去玉树救援是李西闵虚构给苏青的浅表的赎罪方式,那么,作家让苏青拍摄李翠花一家在地震后10年间的求生过程,就是更有意义的呐喊,“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因为,很多数人在疑惑:不可预见的地震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固然令人伤心,地震让这么多安居乐业的人失去了家园固然令人伤感,可是2008年以后的这么多年里,汶川已经有了新面貌有了新气象,你们为什么还要呼救?李西闵用李翠花一家10年的艰难生活,苏青失去爱情、失去了健康、必然会失去生命的10年挣扎告诉我们,巨大变故在他们身体上心理上留下的怆痛,永远不可能弥合。
不错,李翠花一家和苏青的故事,是作家的虚构。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感天动地,作家会用艺术手法强化作品的感染力,这无可厚非。可是李西闵也很倔强,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不因为虚构而虚幻,选择了一种特别恰当的表现形式,即让虚构、纪实并行来强调作品的现场感。从完成的作品来看,李西闵的创作构想完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可因此,他也献祭了自己最不愿意触碰的惨痛记忆和痛不欲生的10年震后生活。 10年里,吃过安眠药试图自杀、站在家里晒台上打算跳下楼、被表面愈合实际上永远没法愈合的伤口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抑郁症伴随而来的坏脾气对家人的伤害,等等等等。李西闵的亲身体验与虚构的李翠花、苏青等地震幸存者艰难的生活、情感经历,交织成一幅立体的画面,亦即地震已经成为幸存者从肉体到心理都永远跨越不了的堑壕。面对如此泣血的再现,我得非常羞愧地承认,在汶川地震后的10年里,我已经渐渐将这场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大灾难,淡忘了。为什么?总感觉自己与汶川地震太遥远。有时,甚至会暗暗怀疑:有那么严重的震后综合征吗?“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李西闵问得好,我们已经听不见或者假装听不见受难者和幸存者持的呼喊了。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获知消息后,李西闵带上10万现金赶到灾区。读到“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摧毁了我两年来建立起来的活下来的信心。我浑身瑟瑟发抖,泪水情不自禁地流淌下来”这样的内心写照时,我非常不理解。事实上,李西闵在玉树的确起不到救援者的作用。往下读,才渐渐明白,钢筋横贯过身体留下的肉体伤痛以及遭遇地震所致的抑郁,让李西闵深深感到,只要居住在地球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灾的无辜者,天灾的受害者是替我们在承受,他去玉树是用“蠢萌”的方式赎罪。相比而言,写作一本《我们为什么要呼救》要比他自己亲赴玉树作用大了许多,所有愿意捧读李西闵这本新作的读者,读后都会对天灾的死难者与幸存者,心怀愧疚。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枚印度印章,发掘于南亚次大陆印度的哈拉帕附近。印章证明,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哈拉帕地区曾经是一座高度发达的都市。今天,这座与古埃及、美索不达尼亚处于同一时期、水平不相上下的文明,被人们彻底遗忘了,“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缘由。庞大的城市建筑业使得砖窑大量需求木材做燃料,这导致了大规模的伐林运动,从而带来了环境灾难。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变迁迫使印度河的支流改造,有些甚至完全干涸”,《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作者尼尔·麦格雷戈这样推演一座繁华都市何以消失得无影无踪,并感慨:“这些为大城市的彻底消失也是一种让人不安的讯号,它提醒我们,城市与文明有多么脆弱”。
城市很脆弱,地球很脆弱,《我们为什么要呼救》的意义,不在于纪念,而在于嘶吼着提醒人类,不要让自己成为我们正在享受的文明的摧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