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经如是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曾经如是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4 00:5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经如是的读后感大全

  《曾经如是》是一本由赖声川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经如是》读后感(一):还是更喜欢相声系列

  

赖声川去年的新剧,群戏,找了我爱的郝蕾扮演开面店的藏族女人。大概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开始思考神秘主义和人类命运这种大命题,原本期待看到相声系列的抖机灵,却看到了安妮宝贝钟爱的主题。不是说不好,而是本剧无法成为赖声川的代表作。

本剧四幕,其中两幕是汶川地震和911,宗教和净土是解药,信则有不信则无,其中各种功利杂念之人出现。雪莲和她的面馆穿插整个剧中的时空,但却被描写为被丈夫阿福抛弃,又在两次灾难中失去了两个女儿的命运悲惨的人,在垂老之时愿望竟然是再见阿福一面。于是雪莲无意中在医院与后来同样被抛弃穷困潦倒重疾缠身的阿福相遇,并照顾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这种天道好轮回式的故事未免有点样板了,我其实很愿意见到男女对调演绎这样的故事的。

剧中还是有我觉得浪漫的地方,彩云的故事,偷渡来的妓女与在双子塔长期租房工作的华尔街同性恋高管,什么都不做就聊聊各自的生活和艺术,多么像《风月俏佳人》,有这样浪漫的故事,在生命消散之后才值得追忆。

  《曾经如是》读后感(二):净土归于何处

  

关于《曾经如是》的剧本本身,因为还没有机会去现场看剧场内的呈现效果,只在认真看完剧本沉淀几天后稍微记录几句。之后还需要再反复研究一下结构和内涵及几个意象。此剧氛围和意境创造以及意象运用表达的其实很好很深刻首先,对于这部话剧有人评价不如《如梦之梦》,个人感觉其实较之前更宏观,《梦》虽然有涉及轮回涉及人生价值涉及修法(比如自他交换)等等,2019年12月首演的《曾经如是》较之更宏大,立足更广博宏观层面上,但在个体化的人物着手具体表现,可以说是对于生命、轮回、因果、修行等等更深入和体悟呈现的赖生川老师个人作品的延伸和集大成。其次,关于篇幅和时长类似,《梦》有七八个小时,此部也不相上下,从“序曲”到“世界的街道”共四个乐章也是是很“长篇”了,舞台布置沿用参照了“莲花池”的形式。再次,关于在作品中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宇宙观、人生哲理和修行等方方面面,这一部算是体现的蛮深入又融入的繁多的,例如这次观众席形状很像一个金刚杵,例如十方、多吉和扎西的某些“异于常人的能力”(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通灵),从藏区多年前的大地震到那年的911发生在相似或者说同样人群中的类似经历再现和重演,老翁和老妇的两次出现及他们的身份,以及,莲花生大士直接呈现在舞台,冰川之内门中的净土意象……等等。对于《梦》和《曾》,简而言之,前者是具体到“五号病人”引发的具体的故事,即使是跨越时空的串联起来的片段也是具体故事,而《曾》更抽象更哲学化的片段体现。

  《曾经如是》读后感(三):赖声川十年磨一剑

“这个作品始终没有具体内容,只有一种氛围及意境。”——赖声川谈《曾经如是》

本书是《赖声川剧作集第二辑》中的一册,是赖声川导演在2019年完成的舞台剧《曾经如是》的剧本。非常有幸在很多人都还没有看到过这个舞台剧的时候拿到这本书,先睹为快。据说这个舞台剧是赖导酝酿了十年的成果,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而且舞台设计也是非常特别的环形舞台。观众坐在位于舞台中央的转椅上,转动观看以顺时针发生的四幕戏剧。这个舞台设计与戏剧的中心思想也是非常贴合。生命轮回,曾经的与眼前的不断循环发生。

关于《曾经如是》,赖声川说:“这个作品始终没有具体内容,只有一种氛围及意境。”这个剧本所包含的风格要素比较多,有写实,有魔幻,穿插在一起使人犹如半梦半醒。这部剧的主人公是雪莲、多吉、扎西、大强、彩云等几位云南的村民。第一幕中本来过着平静生活的他们遭遇了1988年的云南大地震。第二幕他们几个辗转到了美国纽约,又遇上2001年的911事件。第三幕他们去印度锡金的雪山上寻找净土,但是又遭遇了雪崩。第四幕,尘埃落定,一切如昨。

但是虚幻的氛围中又有着真实的清醒,因为这部剧中的大灾难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舞台上“时间”与“偶然”两个角色的具象化出现让人抽离现实,对生活、命运做着旁观者的审视。一切偶然都是必然发生的。人的一生中没有意外,但是人本身对此无法预测。掌握这一点,让人多了些从容。

此外本剧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及沟通。多吉和扎西以及他们的妈妈都是超能力拥有者。他们可以预言,可以听懂动物的语言,可以引领人们找到净土。剧中的艾玛这位科学主义者试图去用科学对于超能力进行合理的解释,无法达到后通过不断洗脑将扎西拉向了科学的一侧,后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超能力。但是在剧中超能力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我想这部剧只是在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息息相通。

最后雪莲的幸存意味着人类的幸存。她人如其名,善良圣洁,经历苦难而不灰心。这个角色给郝蕾演我觉得还挺新鲜的。因为郝蕾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带有一些小邪恶和小变态的气质,比如《少年天子》里的皇后、《春潮》里的郭建波,还有《浮城谜雾》里的妻子,都是些心理阴暗面积很大的角色。不知道这样高大上的角色在郝蕾身上会不会违和。但是郝蕾曾经做过一个摄影展名字就叫《如是》,所以她说,在赖导找到她时,她一听到《曾经如是》这个剧名时,就已经答应了一半。总之很期待早日看到这部剧。

《曾经如是》主创人员

  《曾经如是》读后感(四):寻求净土的启蒙书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赖声川先生的剧作。只因其剧作不仅富有娱乐的趣味性,也不乏哲学上的思辨性,观赏之时总能激荡我的脑力,着实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只不过我所居住的是一座二线城市,很难盼到赖先生的剧作到这座城市巡演,而我自己又因工作、家庭牵累,不能常常前往上海上剧场,因而迄今为止在剧场中观赏赖先生剧作的次数寥寥可数。更多的时候,我只能通过阅读剧本来感受赖先生作品的风采。《曾经如是》便是如此。

但这样也好。与在剧场中看不间断的演出相比,阅读剧本给了我更多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让我有机会更细致、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寓意。

《曾经如是》是一部大戏,剧本极厚,角色多达上百个,讲述一座位于云南的小山村被地震所毁后,幸存者陆续迁居纽约,多年后一同前往干城章嘉峰寻找净土的故事。

寻找净土,是这个故事的主题。要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净土。

净土是一个佛教术语,对于不信佛教、不通佛学的人来说,这个词多少有些让人望而生畏。倘若我们通过网络去搜索其定义,又常常被那些引述自佛经的生僻词句绕得云山雾罩。

那么,是不是对于不信佛、不学佛的人来说,观看或阅读《曾经如是》会存在很大的障碍呢?并不会如此。

我先前之所以说赖先生的剧作富有娱乐的趣味性就在于此,对于“净土”这个概念,他用一种很形象的方式给我们进行了展现,那就是全剧开始后不久,多吉、阿福这两个人物的吟唱。

多吉 (吟唱)在远方有一个地方,它就是净土。

群山环绕……

多吉 (吟唱)有一个七彩的瀑布,

背后神秘大门,

只要能进得去……

多吉 (唱)没有忧虑——!

阿福 (唱)圣洁的山顶……

多吉 (唱)没有哀愁——!

阿福 (唱)在阳光下放光明……

多吉 (唱)那里就是净土——!

阿福 (唱)就像我的心……

多吉 (唱)就是净土——!

阿福 (唱)无私地奉献给你……

多吉 (唱)就是净土……

通过这一组双人的对唱,我们应当能够领会“净土”是什么。一千多年前日本天台宗僧人、净土宗教祖之一源信曾在《往生要集》中给净土定义,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充满感觉的喜悦和精神的快乐的世界,是没有苦恼的世界”[1]。

可是,净土在哪儿呢?剧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净土,他们表现各异,寻找的目标看似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寻找源信所说的那个世界。

在“远方”吗?JJ从北京找到云南,纵贯大半个中国,但那里并不是净土;地震的幸存者们从中国找到美国,跨越半个地球,但那里也不是净土;先知一心想要去楞西亚星,这显然只是妄想,所谓的楞西亚星不可能是净土。

在“群山环绕”处吗?故事开端那座偏僻的云南山村倒的确是被群山环绕,可它被地震毁了,即便在没有发生地震前,那里的人也依旧有着各种各样的苦恼,很显然,那里不是净土。那么,会不会是在无人的荒野?扎西和多吉的母亲十方在高原荒野上四处游荡,依然没有找到净土。

在“圣洁的山顶”吗?故事临近结束,所有人都去了干城章嘉峰,可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是雪崩,是死亡,只有JJ和雪莲活着走下了山。多吉和十方失踪了,JJ和雪莲相信他们进入了净土,但谁也无法证明。唯一可以证明的事实,是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很显然,我们并不能从地理上找到净土的位置,它并不存在于我们肉眼可见、肉体可及的现实的外部世界。

那么,净土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歌词里唱得很明白,在“我的心”里。“远方”、“群山坏绕”、“圣洁的山顶”都是象征,都是隐喻,净土在我们心灵的内部世界的无意识领域,要想触及它,必须历经长久跋涉,历经千难险阻,方可抵达。

如何才能抵达?

歌词里同样说得明白——“在阳光下放光明”——首先要有光。

以“净土”为核心教理的净土真宗将光明视为阿弥陀佛的象征。真宗初祖亲鸾在其著作中“使用了‘不可思议光如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些词来代替阿弥陀佛,拯救深陷苦之地狱中的世人的阿弥陀佛变成了以不可思议的法力来拯救我们的光,变成了普照四方、拯救一切众生的光”[2]。

只不过,阿弥陀佛那不可思议的光明并不会无端端地普照世人,人当自助,方得天助。祈求阿弥陀佛的光照予以“他力”拯救之人,必先毕其“自力”点亮自己的生命之光。

扎西、多吉两兄弟在少年时进入黑暗洞穴的深处,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片光明。莲花生大士从光明中走来,他告诉两兄弟:“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非凡的潜能。最大的能力就是能够找到自己身上的如意宝,这如意宝能替你解除任何苦难,但对世人来说,想找到它太难太难。今晚,我来点亮你们内在的特殊潜能,来让你们帮助世人。来,两位,给你们选择,一位可以与动物交谈,一位可以从心中长处净土的歌曲。”

这里的洞穴显然是一种多重隐喻。它象征着个体内部世界在意识之下的不可知领域,也象征着地狱。

在佛教看来,地狱是苦的世界,人世也是苦的世界,只要把苦看作是人的基本,地狱就会和人的生绑在一起,让人知道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扎西、多吉两兄弟在洞穴中所见的,是他们在历经苦难,隐藏在内部世界深处的非凡潜力被激发,于无明的黑暗中燃起的灵性之光。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曾经如是》的每一个主要角色所经历的人生,都是对扎西、多吉两兄弟山洞灵性启迪这一经历的具象重复。

小山村是子宫,尽管不甚完美,但相对于山外的世界,它安逸、单纯,但你不可能永远生活于此,总有一天,你要离开这里,来到外面的世界,不管你是否情愿。地震是分娩的象征,它是灾难性的、极度痛苦的,幸存者的哀号是婴儿来到这个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是来受苦的。但诞生的过程不可逆转,生命的最终目的是活下去。一切企图回到子宫、放弃生命的想法,都是对生命的侮辱。你只能在这苦的地狱中继续活下去,去寻找生命中那一点灵性之光,并在这灵性之光的指引下,抵达充满光明的净土。

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描述的那样,想要抵达天堂,首先要做的是进入地狱之门,往下走,直到抵达位于地心的低于最深处。

之后,要开始登山。

“登山是灵性追求与提升的典型象征。摩西来到山顶,上帝交给他十诫。尽管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并不位于高山上,但依旧是在一座小山丘上。在艺术作品中,也许受难地屡屡被描绘为在高山上。奥德修斯诞生于水中,之后来到陆地,最后登上高山。”[3]当你来到山顶时,原本如末灯般微弱的灵性之光便已大放光明,阿福与多吉歌唱中那个在“圣洁的山顶”,“在阳光下大放光明”的并不是阿弥陀佛,而是你自己。那时的你,已与净土不分彼此,你即净土,净土即你。

如此看来,抵达净土的途径已十分明了。但还要小心,小心“时间”和“偶然”。

剧中,“时间”和“偶然”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

“偶然”对扎西说:“一切都是偶然……你永远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来到你身边。等我真的来了,你也无法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

“时间”对扎西说:“你在一个名叫‘无处’的缥缈幻境中。36号也是,所有人都是。看啊,他妻子正令他苦恼,那是来自过去的事,而他心里想的是将来,他抓到妻子和32号的事。”

点亮灵性之光是偶然,抵达净土也是偶然。即便明了抵达净土的途径,也并不意味着必将抵达净土。倘若只把眼睛看向未来,坚信自己未来终能抵达净土,那么净土永远无法抵达。即便已经抵达净土,也不意味着能够永远与净土同在,因为一切都是偶然。

全局落幕之时,多吉回到时代广场的位置,开唱:“大梦中,何时醒来,梦来梦去,何去何从。快乐与痛苦,是同一个骗子,欺骗我们,不醒来。如是我闻,闻之梦中,曾经如是。”

与多吉的悲怆不同,JJ说:“我走在纽约的街上,不为什么。我感觉到我周遭旺盛的生命,似乎永无止境的生命,太神奇,却又那么平凡……”

只有把眼光放在现在、当下,体味生命中每时每刻的痛苦与快乐,才能让无明黑暗中那点灵性的光明永不熄灭。

如此,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抵达净土,却可以与之无限接近。

《曾经如是》就是这样一本指引人们寻求净土的启蒙书。若非第64页两次将“雪莲”印成了“雷莲”,几乎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2]梅原猛《地狱的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65页、第83-84页。

[3]约瑟夫·坎贝尔《英雄之旅:约瑟夫·坎贝尔亲述他的生活与工作》,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kindle版本位置459-46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