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海底的兄弟经典读后感有感
《长眠海底的兄弟》是一本由[美]乔纳森•戴维•克兰茨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一):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
引言从一场火灾开始,围观众人中一个男孩和女孩的对话,道出了这场失火另有玄机。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海边小镇,镇中有支撑小镇经济的,一流家庭度假地一“幸福世界”游乐园,随着两名少年先后坠亡,看似平静的小镇暗波涌动,一本日记的现身,是否能揭开一切的真相!
雷切尔,过山车事故中,坠亡少年柯蒂斯的姐姐,父不详,单亲家庭长大,似偷窃成瘾,在调查弟弟死亡一事中,与尼奥纳德相遇相知。伊桑,海滩坠亡少年贾森的弟弟,善良、勇敢,哥哥去世后他一直尽力做旁人看来违纪可笑的事情,直到一本日记的出现,让他与雷切尔,也就是柯蒂斯的姐姐有了交集。
与很多欧美绘本一样,文中也有明暗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明线是雷切尔与伊桑行动轨迹,暗线是贾森的心理独白,随着日记的慢慢深入,让两个原本无关联的事件,千丝万缕般联系到一起,矛头直指向“幸福世界”游乐园。
柯蒂斯之死看似监管不到位,游乐场混乱的管理、失修的设备才是其死亡真实的原因。偷窃成瘾的雷切尔,亦是缺失家庭关爱,长久照顾唐氏综合症的弟弟,孤僻缺乏自信,唯有偷盗才会获得解脱和幸福感。贾森和戴安娜,一个才华横溢却无法施展抱负,一个命中注定却不想继承家产,两个孩子惺惺相惜,但家庭背景的差异注定是一个悲剧结局。
零时差·YA系列图书定位的阅读人群是13岁及以上少年,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渴望独立、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叛逆固执、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期待尊重、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懵懂爱情。零时差·YA系列就是从儿童文学过渡成人文学的桥梁书,相同的年纪、类似的经历、同样的感触,虽背景不同,但好书无国界。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二):逐渐揭晓的真相 ——《长眠海底的兄弟》
逐渐揭晓的真相
——《长眠海底的兄弟》
一场大火燃起了故事的开始,也燃起了揭晓真相的兴趣。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火灾,它将引领着大家逐渐揭晓真相——那个深藏的秘密。因为“真相很少纯粹,也绝不简单,埋葬它的往往并非单纯的恶意,而是人们心底的软弱和贪婪,深不见底,如同深渊。”
小说中讲述了两场灾难,一场是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柯蒂斯在乘坐过山车出了事故,一个是冬天有个男孩摔下防波堤,然而事情远远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对这两个家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跟随着故事,让我们走进去。故事中有两条线,一条是从蕾切尔、伊桑和尼奥纳德等几人的活动写起,一条是一年前的日记展现日记主人的内心独白。从最开始并不相连的两条线各自展现人物的活动轨迹和心路历程,随着关注点的贴近,两条线逐渐靠拢,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的发展脉络也都清晰起来。
雷切尔,单亲家庭的女孩,和妈妈一起照顾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弟弟柯蒂斯。出事的那天,她一个人照顾弟弟,身体上的不适让她偷懒没有和弟弟一起登上过山车,而弟弟就在过山车上出事了。时过一年,警察竟然还来调查,认为她的弟弟是不服从管理导致的遭难。她开始寻找真相!伊森,贾森的弟弟,从哥哥去世后,一直做着自己认为的正义的事情。无意间从地下室发现了哥哥的日记本,让故事的两条线索串联起来。所有的矛头直指“幸福世界”游乐场,设备故障才是两起灾难的真正元凶。
但是为什么时隔一年,大家也没有搞明白真相呢?贪欲,强权。掩盖了所有事实,就如同大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几个孩子,雷切尔、伊森、尼奥纳德他们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成熟。最后“幸福世界”被一场大火烧毁,谁是纵火犯呢?雷切尔?伊森?尼奥纳德?侦探们拼凑的碎片是:“幸福世界”、燃烧的火焰、冷漠的女儿。
文章写得比较隐晦,但是似乎又很多的东西可以挖掘。
这本书来自“零时差·YA书系”,推荐13-17岁孩子阅读。这样的年纪青春正盛,认为自己早已摆脱了童年的幼稚和懵懂,但是成长的过程总是磕磕绊绊的,青春的迷惘还会带来困顿与错误。阅读此书,迷惘中的青少年们能够汲取生活的力量,让自己走向阳光与成熟。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三):长眠海底的兄弟 | 孤独的成长比海还深
游乐场里逐渐蔓延的悲伤
故事的落脚点是一座名为 “幸福世界” 的充满欢乐的游乐园。有有句老话说“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所以对雷切尔和伊桑来说却意味着无尽的悲伤。发生了曾经这里两起意外,吞噬了他们挚爱亲人的生命。 很难想象,游乐场这样充满无尽欢乐的地方,掩藏着世人不为所知和巨大的漫无边际的悲伤。这种强烈的反差在开篇就奠定了一些悲伤阴冷的基调。
一本神秘的日记,将尘封许久的往事再一次提起。总有秘密,总有隐瞒,总有让我们未知去探索的成分。我们探究的历史,最终都会随着时间,淡化了太多我们曾经痛彻心扉撕心裂肺的记忆。很想把这一切定义成成长,在成长中我们发现和探索的盲区,会给我们带来欣喜,也会带来更多孤独的成长。我们费尽心机想要去找回的真相,不就是属于我们自己孤独的成长么。
人有惊人的恢复能力,能把生活弄得天翻地覆
面对现实的眼睛和面对现实的心,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强大,却在行走中得到了历练。那些我们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儿,就在行云流水中逐渐被我们遗忘了。总要恢复,总要疗伤,用内心去面对成长的一切千奇百怪、猝不及防。那时候我们感慨作为人类惊人的恢复能力,用着简单的疗伤再次照亮前进的路。生活一直在变,变了的时代变了人格。总说“万变不离其中”,不管时间怎么改变,都要武装自己,准备击碎生活中不如意的每一个瞬间。
用孩子的眼睛讲故事
不管我们如何解读这本图书,都无法改变这本书自定义为童书的事实。庆幸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童书,字里行间的讲述,又或者故事的完成度都毫无疑问地站在孩童的视角,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和讲述这个美好邪恶掺半的世界。每个少女都是故事里当之无愧的女主角,用无畏和勇敢作为精神座右铭光耀了整个世界。如果生活本身并不完美,似一片海似让我们长眠于寂寞又深不见底的海底,那我们与生俱来的无畏则是冲破黑暗的光线,展现了年轻人最青春美好的光线和色彩。
黑暗从来不会消失,唯一能做的是,用我们内心的光明驱散迷雾的世界。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四):悲痛过后的新生
小说的开头写了“一场大伙烧毁了幸福世界,但并没有告诉是谁烧毁了它”,我以为是一部关于寻找烧毁幸福世界凶手的故事,其实并不然,小说其实是用了一场火来结束这个故事,一场火为小说开始制造了悬念,让读者去猜测也在结束的时候留下了悬念,到底是谁放了这把火……前后都是一场火,给了读者两种不同的感受想,当然,有恍然大悟,也留下来了思考…… 小说是围绕着幸福世界发生的两起事故展开的,两起事故带走了两个年轻的生命,留给两个家庭无尽的悲伤,带给亲人无尽的自责……小说中的主人公雷切尔和伊桑分别是因为事故死亡的柯蒂斯的姐姐和贾森的弟弟,他们因为进入幸福世界工作而认识,然后在彼此的交流中一步步寻找事故后的真相,看似没有关联的两起事故,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故带给受害者家属的是无尽的悲伤和自责,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在贾森2013年5月17日的日记中,清楚的写到,贾森乘坐摩天轮,觉得零件出问题了,然后建议思通检查一下,但斯通不为所动,他坚持说,他们已经做了试运行 ,摩天轮运行正常 可以投入使用。我想,正是因为员工做事情上的疏忽,才酿成了大错…… 幸福乐园是由斯通家族一手修建的位于一座度假村的游乐场,他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工作,就如文章末斯通父女威胁雷切尔的那样,找到了真相又如何,游乐场关闭了他们就会失去工作,而真相呢,是我们一手创建的,斯通家族,在那个小镇就是权利与金钱的象征。正因为这样,凶手逍遥法外,人们自私自利,越来越冷漠,丢失人性。 两个故事留给世人不应该只是受害者家属的悲伤,也应该让世人学会思考,到底是事故,还是管理员的事故,应该叫做不是事故的事故。用大火来了结了幸福世界,不仅是做雷切尔和伊桑家人的交代,也留给世人一个教训……像这样的公共场合,和人多聚集的地方,安全一定要得到保障,不要让悲剧发生了才来后悔…… 不得不说,在揭示真相的背后,这又是一部充满希望与爱的小说,凯夫人一直让雷切尔申请大学,就是想我放弃对弟弟的自责,走入新的生活,而雷切尔本身就具有勇者的无畏和果断,她本应该不要把一切的假如背负在自己身上,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本来就不是她的错,她应该有自己更加灿烂的人生……贝蒂在失去儿子过后,遇到自己喜欢的男朋友和喜欢她的人,决定搬到男友那去住,这无疑也是代表着走出伤痛,走向希望…… 小说的最后一章为离去,看似是离去,确是三个年轻人的新生,放弃悲痛,走向新生……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五):事故背后的故事
无尽的悲伤背后充满了爱和各种玄机,看似简单的事故却隐藏着巨大的故事,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他们仍需要被好好的保护和关爱。美国作家乔纳森.戴维.克兰茨所著的《长眠海底的兄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灵感来源于在一次度假中和一个少年的谈话。少年的哥哥曾在当地游乐园打工,却被无故的克扣了一半的薪水。这个故事让乔纳森不禁思考,在这样一个掌权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的地方长大,会有怎样的经理;如果孩子们不肯屈服,奋起反抗,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本书讲述了两场灾难事件,一场是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柯蒂斯在乘坐过山车时出现了意外,另一个是冬天的时候有个小男孩摔下了防波堤,然而看似简单的事故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意外?人为?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两场灾难,分别对应的两个家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本神秘日记到底记录了什么,跟这两起事故有关系吗,小说里的故事一步一步的告诉我们所有的真相。
故事一:一位单亲家庭里的女孩儿蕾切尔和妈妈一起照顾患有唐氏综合症的的弟弟柯蒂斯,有一天她带着弟弟去“幸福世界”游乐场游玩,因为身体的不适她并没有和弟弟一起登上这次的过山车,然而正是这次过山车,事故发生了,弟弟在过山车上发生了事故,对蕾切尔的生命个体来说她是幸运的她躲过了这次事故,但是对她的心理和家庭来说确是一场悲剧的开始。警察一年后再次来访,询问蕾切尔关于弟弟事故那天的一些情况,他们认为弟弟是因为不服从管理所导致的灾难发生,然而蕾切尔却是满满的怀疑,所以她决定开始寻找真相。
故事二:一位名叫伊桑的男孩,当他心心念想着远在纽约的妈妈快快回来时,却得知妈妈不会再回来了,他的哥哥贾森一直是他心中唯一的标榜,无论在他做什么事情时,他都会在想“贾森会怎样做呢”,然而不幸的是哥哥在“幸福世界”游乐场落水身亡,之后伊桑依然经常在海边游玩,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贾森落水的真正原因,直到有一天他无意间从地下室发现了哥哥的日记本,本书中的关键内容——日记本,却让两场事故的两条线索联系起来,所有的问题和疑惑全部指向“幸福世界”游乐场,最后真正的原因就是设备故障,这背后所有的一切跟贪婪、欲望、强权、剥削紧紧的靠在一起。
本书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场火灾事故,火灾背后的故事也引起我们的注意。蓄意?还是自然?好多电视剧里的好多类似画面不禁浮现在眼前,肯定是蓄意了,到底是谁,后续的故事慢慢展开,就是因为这次火灾才慢慢的发现了后面两起事故的真相。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六):天灾乎?人祸哉
这是一个让人悲伤、引人反思、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海边的小镇,这里有一个名叫“幸福世界”大型的游乐园,围绕这个游乐园发生了两起事故,导致两名少年丧失了年轻的生命。两个家庭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两个逝去少年的亲属,少年柯蒂斯的姐姐雷切尔,贾森的弟弟伊桑,他们都在努力追寻事情的真相,相同的不幸经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一本日记的出现揭开死亡的真相。
此小说采取的是双线模式,明线雷切尔和伊桑寻找亲人死亡的真相,暗线以时间为序的贾森日记。是两起看似不同的事故,其实原因是那么让人痛心,柯蒂斯之死看似是监管的失误,贾森是失足跌入大海,死因看似不同,其实都源于人祸,幸福世界”大型的游乐园是这个小镇的支柱产业,小镇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们对其管理的混乱,设备的失修视而不见,就连这两个少年生命的殒身,就抓了管理员顶包。究其原因是人的贪欲,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对生命的漠视。
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找人定期检修设备,对检修出来的故障也漠视,总认为没有那么巧的事。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还少吗?2013年9月15日13时30分许,地处西安市南郊的秦岭欢乐世界游乐场发生事故,3人在乘坐游乐设施时从空中甩落。其中一名女性伤者情况最为严重。经过现场勘查,初步认定事故为一起意外的机械设备事故。2017年2月3日下午2点左右,重庆丰都县朝华文化公园游乐场,一名年仅14岁少女在玩一个名为“遨游太空”的游乐项目时,座位安全带突然断裂,瞬间被甩出了座舱!受伤女孩抢救无效身亡。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报,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为安全带断裂,安全压杠未有效压紧。让人不可思议是一份检测报告上,该游乐设备刚在2个月前进行了质量检查,检验合格,但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却仅有一条2013年的报检信息。每一起游乐园安全事故,分析起来都是一时管理员或游客的疏忽,但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每一次事故后都会把责任推给管理员,处理管理员或相关的责任人,对受害者进行巨额赔偿了结。然后我们都进行轰轰烈烈的安全事故大检查。一段时间后,同样的事故又会屡见不鲜。我们国家制定很多相关法律和法规,但是它们被管理者放大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实践中,也或者刚开始落实的很好,时间长了,就轻视了,事故就发生了。
小说用一场大火给故事做个了结,这场大火到底是谁放的呢?是作者乔纳森留给我们的一个悬念。当权者对金钱的追逐,对生命的轻视,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不是偶然的个案,是必然的结果。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七):铭刻心底的悲痛
《长眠海底的兄弟》,中文名字有些伤感。英文名字有些奇怪《Our Brothers at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of the Sea》。Brothers而非brother,因为并非兄弟一人;然后作者连续用了两个the bottom of,意味着兄弟深深地沉到了海底之底,感觉那么悲伤而无奈。
而这个故事本身的确是悲伤而无奈的。“幸福世界”是海边度假胜地的游乐场,是小镇经济的巨无霸。在这个度假胜地,一年之间发生了两起事故。一起发生在“幸福世界”的过山车上,一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男孩柯蒂斯从过山车上掉下来。官方的说法是这个男孩在过山车运行中,想在车上站起来,然后掉下来的。负责过山车运行的黑人男孩尼奥纳德成为替罪羊,离开游乐场。贾森是“幸福世界”的暑期工,父亲是游乐场的高管。他在游乐场长大,对各种游乐设备了如指掌。在发生事故的那个假期,他和游乐场老板的女儿秘密恋爱,因为他去上大学而天各一方。圣诞假期,他最后一次去见女友,想夜里无人时最后坐一次“魔毯”。但他再也没有回来,官方的说法是他在海边的防波提顶上滑倒、摔破头,掉到海里淹死了。死亡的真相究竟如何?事故给逝者的家庭带来的又是怎样的伤痛?
作者采用最典型的双线讲述这个故事。主线是一年之后,两个家庭的状况和对事故调查。复线是贾森那个暑期的日记。
作者说,他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讲述少年面对强权的反抗。但于我而言,很多地是思考事故对活着的人的影响。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是清明之后,因为UIUC徐钢、北大前教职沈阳,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等几件事,豆瓣上颇多关于职务滥用伤害的文章。前两件揭发的都是多年前的往事,生活依然继续。多年之后,伤害依然存在,受害者及受害者的家属心灵上依然隐隐作痛。受害者的生活几乎全毁了,承受了莫名的指责,有的一蹶不振,有的远走他,而那些伤害着却一直逍遥。最后一件事中,受害者不堪忍受精神折磨自杀,逝者已矣,但他给亲人以及室友、同学留下的心灵撞击都是不可估量的。就像高岩自杀了,二十年后,她的同学依旧觉得心里有一处空荡荡的。二十年后,如果看见陶崇园的姐姐或者同学悲伤地写文纪念他,我一点都不会意外。
书里的蕾切尔和伊桑是受害者亲属。意外吞噬了他们亲人的生命。独自让弟弟上过山车让蕾切尔悔恨不已,对弟弟照顾不周让她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而伊桑年纪尚小,只能通过涂鸦来宣泄他的悲伤与疑惑。书里首尾的那场大火,算是给两个家庭的冤屈一个交代。
那我们现实生活中呢?我们能怎样让滥用职权的人绳之以法?又能怎样帮助生者呢?只能说预防远远强大于防范,只能加强立法与监管,让强权者意识到职权滥用的恶果,让他们不敢滥用职权,或许可以预防受害者及亲属的伤痛。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八):反抗到底
这是一本关于青少年思想斗争的书,名字叫《长眠海底的兄弟》。13—17岁,正是孩子们变得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叛逆滋长的季节,更是初恋的季节。
小说中,有两场灾难。一场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弟弟柯蒂斯,在坐过山车的时候出了事故。另一个是冬天有个男孩摔下防波堤。不过,事情远远不是人们想的那么简单。真相始终像一团浓雾,笼罩在对这两个家庭的头上。特别是姐姐雷切尔,她最近很烦恼,因为弟弟出事了,死掉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两条线,一条是蕾切尔、伊桑和尼奥纳德等人的活动,另一条是一年前的日记,它展现了主人的内心世界。原本并不相交的两条线,各自描绘着人物的活动轨迹和心路历程,随着疑点的逐一发现,两条线逐渐汇合,故事的脉络终于清晰起来。
不明死亡。弟弟叫柯蒂斯,患有唐氏综合征。那一次,雷切尔出现了身体不适,也因为想偷懒一下,不得不暂时离开。留下柯蒂斯一人,孤零零的,结果,弟弟独自玩上了过山车,不久,出了事故,死掉了。自此,雷切尔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中。究竟是谁害死了柯蒂斯?想来想去,她还是固执地认为,凶手就是自己!
无处发泄。出事后,雷切尔经常感到郁闷。她不禁故伎重演,玩起了刺激的偷窃,以此来缓解死气沉沉的心情。在她看来,偷窃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拥有的不可以少,窃取时越多越好”。拥有,是幸福,让它自己充实,不再集中精神思考弟弟的死。
寻找自我。妈妈希望雷切尔能够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所以她鼓励雷切尔进入大学深造。“大学正是你去发现自己的地方。”大学的生活,会是新鲜的、健康的。但雷切尔不感兴趣,“我需要时间去发现我需要什么,你知道,就是寻找我自己。”她只在乎寻找,寻找一个勇敢、自信的自我。因为,自责已经无法驱除她心中的负罪感。
看清现实。终于,雷切尔通过不懈的努力,发现了问题所在:弟弟的死,表面上看上是当时自己的监管不力,实际上是游乐园设备的失修!而真正凶手就是游乐园的老板——斯通。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藐视了法律的存在,经营管理混乱,害死了柯蒂斯。不过,斯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凭借巨大的财力,控制了整个事态。他的游乐园,成了附近居民的摇钱树,以至于大家都缄默不语,内心默许游乐园的所作所为。
反抗到底。雷切尔终于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即使扑面而来的是成年人世界里的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难以理解的观念,疯狂而至。即使她措手不及,丝豪没有防备。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分流乃至反抗。
这个成人的世界,太残酷了,太露骨了。对于雷切尔这样的青少年来说,简直不可思议,退却还是挑战?我们勇敢的雷切尔,绝不屈服,不再迷茫,她继续前进,直到看见明亮的火光!
发自我的iPhone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九):成长是艰难的,但是别无选择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小说,却又不止于青少年。
故事从一场吞噬了“幸福世界”游乐场的大火开始,那些不时散落眼前的火星,缓缓引出了两场深埋在一些人心中的悲痛回忆。
在这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曾经有两场事故流传在人们的茶余饭后:一场是患有唐氏综合症的柯蒂斯·利里不慎从过山车上坠落,一场是游乐场员工贾森·沃特斯在冬天滑下防波堤。这两场事故就像投进湖水的石子,最初也曾在居民心里泛起不小的涟漪,随着时间的流逝,又像重归平静的水面般渐渐淡去了痕迹。
但是死亡的影响并没有销声匿迹,尤其是在死者亲属心中,对贾森的弟弟伊桑和柯蒂斯的姐姐雷切尔而言,亲人的死亡就像用小刀在心脏上割出的伤口,哪怕用再好的药、得到再好的治疗,也因为隔着一层外在的皮肉而无济于事。
于是伊桑通过涂鸦泄愤,雷切尔用偷窃做出抵抗。然而当一本属于贾森的日记袒露于阳光之下,当曾经的秘密都被层层揭开,等待着他们的不仅是真相的重现,更是一场艰难的自我成长。
在从稚嫩迈向成熟的过程中,成年人世界里的事物与观念会像倾巢之鸟般涌至你的面前,它们接踵而至,而你措手不及,来不及有一丝丝防备,就被成长的大手推入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你唯一能做的,只有接受,并用自己的方式去消化、妥协乃至反抗。
伊桑和雷切尔就是那个“反抗者”。
这样的角色塑造恰是作者的初衷。谈及创作灵感时,作者乔纳森·戴森·克兰茨坦言,他曾因一个少年的哥哥被游乐场恶意克扣工资而衍生出思考——“在一个掌权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的地方长大,会有怎样的经历?如果孩子们不肯屈服,奋起反抗,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当这个故事真实发生在他笔下时,透过贾森的日记,伊桑与雷切尔了解到之前的两场事故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伊桑知道了原来自己的哥哥曾与游乐场老板的女儿戴安娜有过一场秘密恋情,雷切尔明白了弟弟柯蒂斯的死亡并不仅仅因为她的失陪,还与过山车失修的设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两场的事故的罪魁祸首,都确凿无疑地指向那个在当地一手遮天、几乎掌控着所有人命运的游乐场老板鲍比·斯通。
在知道了真相之后呢?面对这样一个无异于蚍蜉撼树的局面,如果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伊桑和雷切尔的回答是“反抗”,他们用日记对峙,向鲍比·斯通索要一个应得的回答,虽然换来的是不尽人意的结果,但是在这条艰难的成长之路中,哪怕面对着无法承受的黑暗和强权,他们也没有退缩,勇敢地做出了选择。
也或许正是因为伊桑和雷切尔的这份勇敢,作者用那场开头、结尾均有出现的大火为他们进行了微末补偿——那份在鲍比·斯通那里寻求不到的答案,最终由这场消弭了一切的大火作出了回答。
相信这份勇敢,在伊桑和雷切尔成年之后,也会继续支撑着他们前行,支撑着读完这本书的所有青少年一路向前。
《长眠海底的兄弟》读后感(十):孩子的心,海底的针(珍)
长眠海底的兄弟
书名英文其实是:our brothers at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of the sea
充满悬念的brothers在海底之底。
开篇,海边游乐场,一场冲天大火烧毁了美好梦幻的游乐场,同时也揭开隐藏于过往的某些秘密事件一角。两个孩子站在火场外悄悄的对话,听上去,他们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做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事,他们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打算。
故事主要围绕两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展开:
一个是女孩,她叫雷切尔,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抛弃了他们,母亲性格软弱,她的弟弟柯蒂斯患有唐氏综合症,负责照顾弟弟雷切尔被生活重压所压迫,就像她和弟弟共用的卧室几乎被弟弟的贝壳占满了一样,让她透不过气来。一年前,雷切尔带弟弟去游乐场,在摩天轮上雷切尔抱住站起身的弟弟,但那天雷切尔心情不好,后来竟让弟弟单独去乘坐了过山车,而就在这一次过山车中,弟弟身亡。
雷切尔表面坚定,但更让人好奇她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她或许曾经觉得弟弟是个沉重的包袱,但她知道那毕竟是她的弟弟,她或许不该心情不好,该更勇敢更坚强一些,但她毕竟也还是个孩子。她心里会有悔恨,会有愧疚,会有怀念……就像她想要清理掉的弟弟摆满卧室的那些贝壳一样,到最后都还是没能把它们抛入大海……
另一个是男孩,他叫伊桑,他的妈妈到纽约去了,直到最后他才知道妈妈不会回来了。他有一个哥哥,叫贾森。那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对于弟弟来说,哥哥通常都像是自己一生都在追逐却永远无法逾越的标杆一样,所以,无怪乎当伊桑做一些事的时候,常常会想“贾森会怎样做”。然而,不幸的是,一年前,贾森在游乐场落水身亡。
像这里的很多孩子一样,伊桑也总是在海边游乐场游荡,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灵魂深处或许隐藏着一个贾森,冥冥中带他寻找一些鲜为人知的蛛丝马迹。
直到某一天,伊桑找到了贾森的日记,至此谜题便一个一个被揭开了。
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与我们周遭一样现实的社会。游乐场老板的金钱、权力,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足够掩盖其对游乐场设施安全管理的疏忽大意,即使最终酿成惨剧,付出人命的代价。
而对于像雷切尔和伊桑那样的孩子来说,柯蒂斯和贾桑的生命比什么金钱、权力、经济、就业、社会稳定……都重得多得多。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心灵那么清澈透明,像水晶一样没有收到世俗的污染。所以,他们不能原谅和忘却,即使在大人们面前从不表现,即使大人们渐渐遗忘了痛苦往事,孩子们却在暗自行动,查找真相,实施计划……
最后,海边游乐场被一场大火烧毁,摩天轮和过山车都在火光中付之一炬,但孩子们的青春却沾染了灰烬,那些苦涩,那些孤独,那些沉默,就像柯蒂斯的贝壳一样,挤满了房间,却怎么也抛不开,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