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精选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是一本由李寻 / 楚乔著作,平装出版的2019-6-1图书,本书定价:37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一):白酒小记
1.乾隆的千叟宴用的是汾酒,民国高端白酒代表也是汾酒,开国大典用的也是汾酒。开国大典时的茅台镇,还没解放。茅台后来成为国酒,源于周总理大力举荐。
2.中国白酒分布有两条脉络:古盐道(汾酒、西凤酒、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水井坊、茅台、习酒)和大运河(二锅头、老白干、洋河、古井贡)。
3.酿酒其实是两个环节:糖化(淀粉转化为糖)和酒化(糖转化为乙醇)。传统白酒和黄酒酿造中,糖化剂和酒化剂都是酒曲,在发酵过程中不排除环境微生物影响,称为开放式双边发酵。现代酒精工业中,糖化(酶)和酒化(酵母)环节分离,且使用密闭容器,称为封闭式单边发酵。
4.原料:高粱香,玉米甜,小麦冲,大米净、糯米柔。大部分白酒是高粱单粮酒,五粮液是多粮酒的典型。
5.制曲:大曲由大麦、小麦、豌豆制成,小曲由大米制成,麸曲由糠皮、麦麸制成。大曲是高端固态酒的主流工艺。小曲是米酒、黄酒和部分南方白酒的工艺。麸曲是现代工艺,成本较低,现代二锅头即采取此工艺,因此可能与解放前的二锅头口味有所不同。
6.发酵酒:发酵出的酒粮混合液(酒醅和酒醪),酒精度一般不超过15%,超过这个度数酵母菌会死亡。因此发酵酒度数不高。
7.蒸馏酒:将酒醅和酒醪蒸馏提纯,因为甲醇沸点<乙醇沸点<水沸点,因此蒸馏出的“酒头”不能喝。所谓液态酒,就是食用酒精(采用液态发制作)为基础加以勾调,固态酒(也叫粮食酒)则指采取传统的固态蒸馏工艺,固液酒为二者混合。
8.茅台工艺:端午踩曲,重阳下沙,九蒸八酵,七次取酒,三年陈化勾调,再放两年出厂。据说陈放三年是周总理提的要求。
9.窖与缸:泸州老窖等四川酒用老泥窖,老窖泥不铲;西凤酒用泥窖,但去老窖泥,补新泥,同时用荆条酒海储存;汾酒用地缸;茅台用条石窖。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二):凭什么说这本书在中国酒文化地理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李寻、楚乔同志的力作《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一书即将付梓,我有幸预先拿到书稿,先睹为快。这部书稿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酒文化文献的深入研究,是对其走遍全国考察酿酒业、采访著名酿酒师所获得一手资料的系统总结,探索了酒文化的地理分布与时空关系的基本规律。这部关于酒文化地理的力作,系统阐述了中国酒的起源、酿造技术的演变、地理分布格局的变迁、酒商的构成和特点、名酒的产生与兴衰,使中国酒文化地理的研究真正走上了规律性的探索,在中国酒文化地理的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两位作者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开展酒文化地理的科学研究,对中国酒文化地理有很多独特见解,已成为该行业研究的创新人物。本人拜读书稿,数次拍案叫绝,在此,愿与同道分享该书的阅读感受,用简短的文字把它推荐给读者。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改造和利用自然现象而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区别于各种自然现象而独立存在的形态。在地理学上称为文化景观,即文化地理学。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而酒不仅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为无数人创新、创造奇迹增添了动能,功不可没,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人对酒文化是门外汉,但由于酒文化与地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我又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因此,作者一定要我为这部佳作说几句话,盛情难却,只好不揣浅陋而应允了。《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一书,涉及地理学的问题的确很多,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只有搞清酒文化与地理学的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本书所阐述的中国酒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中国酒文化的产生也不例外。书中特别指出,由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差异,南北地区酿酒的工艺条件也有所不同,生产的各种酒的品质也不一样。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干燥,酒的酿造发酵过程中的菌种及数量较少,糖化发酵过程只能与此气候条件相适应,酒的风味以清香型为主,其代表名酒是山西省汾阳市生产的汾酒。而此线以南气候温暖湿润,酿酒工艺有别于北方,酿酒发酵过程中的菌种及数量较多,酒的风味以浓香型为主,其代表名酒是四川省泸州市生产的泸州老窖(现在其最知名的产品是“国窖1573”)和宜宾市生产的五粮液酒。另外,酒的生产用水量大,对水质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与水文地理学的关系就更为密切,酒厂的建设必须选择在水质优越的地区。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生产的茅台酒,之所以能成为国宴用酒,除人为推动的因素外,赤水河的优质水源则是它成名的基础。好酒必须有好水,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生产的西凤酒、陕西省白水县杜康镇生产的杜康酒及江苏省宿迁市生产的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等都不例外。
中国酒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规律,作者的创新思维使酒文化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书内容涉及人文地理学中的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交通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多个专业领域。
作者认为酿酒业的兴衰与政治地理密切相关,其典型例证就是北京的酿酒业长盛不衰。由于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军政要员和士大夫密集,加上人口的迅速增加,对酒的需求量大增,酿酒业自然会乘势而上,大量生产,使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酒都。四川省之所以成为酿酒大省,也是政治地理的变迁造成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大批军政人员、知识分子以及逃难的群众蜂拥而至,酒的需求量猛增,四川的酿酒业迅速壮大,乃至独霸一方,成为全国酿酒业最集中的省份。
酿酒业与经济地理的关系,作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南北地区酿酒所使用的粮食有很大差别。因为北方盛产小麦、小米等,而南方则盛产大米、糯米等,为了就地取材方便,南北地区酿酒所使用的粮食就有所不同。
酿酒需要大批粮食,而酒水又必须销往远方,水陆交通方便就成为建设酒厂的必备条件。作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中国酒产业的聚集带与水陆交通要道关系十分密切,认为水陆交通运输网络线贯穿东西南北,既形成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带,也成为中国酿酒业的密集区。它西起天水,东到连云港,沿运河及自然河流渭河、黄河等,形成白酒产业的密集带;北起北京,南经沧州、德州、济宁、淮河、扬州、苏州、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沿岸也是白酒产业密集带。
这一重要发现,为酒文化的深入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揭示了中国酒产业布局的规律和演变轨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因为运粮、销酒都必须依靠方便的水陆交通,尤其是白酒的包装多为瓷器,既是重物,又易破碎,以走水路最为安全和省力。在中国历史上,南北主要的水陆交通线,除运河外,川陕通道也是秦晋酒商必经之途。作者把交通地理列入酿酒业的兴衰变迁中,实在是一个创举,为理解和揭示酿酒业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一把钥匙。
酿酒业与文化地理难分难解,《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一书特别列出专章《为何“惟有饮者留其名”?》,别开生面,以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中国酒文化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按照常理,创造者才有权留下大名,得到应有的尊敬和崇拜,可是中国酒文化这一奇特的行业,尽管名酒辈出,但并没有一位酿造者留名于世。作者引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中国酒文化这一奇特的文化地理现象,认为酿造者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年复一年重复操作,没有人关心他们,因此就难留其名。相反,饮酒者多为志士能人,因饮酒而成就了大业,被史书记载,为后人传颂,便一代一代流传其名,无人不晓。
上述关于酒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也可以用历史地理学来概括。因为地理学可以划分出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而酒文化涉及的地理学大致都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尤其是两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向南、向东偏移,也促使酿酒业的布局重新洗牌,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还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而长江沿线酿酒业的分布也最多,以四川、江苏为代表。中国经济重心的向东南偏移,也为中国酒文化地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深思。
我不懂酒,也不喝酒,但当拜读了《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这部大作后,对酒文化有了新的感知和认识,受益匪浅,才拉拉杂杂写了上述不成文的话,只能作为一种感想,与读者同享其中的美味酒香,为读者提供阅读本书的乐趣和引导,不算作序,只能算作学习的点滴心得。
马正林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近40年,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变迁、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出版著作有《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国运河历史地理》《丰镐—长安—西安》《正林行集》等20多部,发表论文90余篇,
曾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和学校的科研奖20余次。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三):惟有饮者留其名——读《酒的中国地理》兼谈我的白酒股投资思路
微信公众号:轻策书房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以前每每读起“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的《将进酒》时,脑子里转过的不过是语文老师讲授的自己并不能体会的所谓诗中意而已。因为我并不是个“饮者”,更不会像“酒中仙”那样“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尤其是我国的传统酒品——白酒,特别是高度白酒,很多时候我是望而生畏。我个人更喜欢的酒品可能是葡萄酒里的冰酒,无论是冰红还是冰白。
因此,如果不是自己买入了白酒企业的股票,我是不大可能会去购买并阅读《酒的中国地理》这样的书籍。
更何况这本书卖得还挺贵(标价120元)。然而书的内容纷乱芜杂,包括书中附了作者所摄的图片(也许因此算在了书价中),其中一些和主题其实关联不大。正如书中的《序二》所说的,本书“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横七竖八地嵌压在一起”,而且,“有一些是他的一家之言”,并不是那么靠谱,比如作者断言“目前市场上的白酒绝大多数是新型白酒”——即所谓的勾兑酒,却没有特别详实的证明。
不过,相对前段时间读的另外两本关于白酒的书(也是因为白酒股票原因而购买阅读的)——写茅台的《茅台是怎样酿成的》和写五粮液的《五粮液酒文化研究》,本书的作者至少是在努力做到客观持正。
《五粮液酒文化研究》(标价99元)完完全全是一本吹捧五粮液的营销书,连“酒五至尊”这样的谄媚之词都屡屡出现,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如果不是因为我是五粮液的小股东,想要了解如何吹嘘五粮液的套路,可能读了一小半就会将其扔到角落里去了。另一本《茅台是怎样酿成的》的笔法相对温和一些,也详细介绍了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利益关联的嫌疑:比如所谓茅台酒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故事,比如所谓茅台酒核心区酒窖微生物的神话等等。
除了相对的客观公正,《酒的中国地理》给到的关于中国其它白酒的信息当然也丰富很多。从这一点上说,确实可以作为了解中国白酒的大致起源、生产分布、销售概况以及全国各地的白酒文化的一本基础读物,只要期望值不是太高的话。
本书中有些比较有趣的细节,比如:作者追溯了酒在中国的起源——神话中的仪狄以及传说中的杜康(几家酒厂纷纷自认为是正宗杜康);作者也谈及早期的酒是发酵酒,乙醇含量不超过15%(这也是李白可以“会须一饮三百杯”和武松可以在景阳冈连喝十八碗的原因所在);现在称为白酒的蒸馏酒的出现应该不早于金朝;人们饮酒会醉是乙醇在体内转化为乙醛的时候会消耗氧气等等。
另外特别值得白酒股小股东关注的几个点是:作者比较完整地罗列了几届名白酒的评选名单,并对其中所谓香型(主要的几种是浓香、酱香、清香和米香)的由来做了比较清楚的描述;作者也讨论了来自山西的汾酒是不是所有白酒之祖的说法(即其它地方的白酒都是晋商带去了技术和资金),答案是否;作者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其它地方的白酒比如川酒的酿造方式和汾酒有着显而易见的重大差异(这一理由非常有说服力,本书也描述了几大白酒的酿造方式,并且有图片说明)。
作为洋河股份的小股东,我另外关注到的是从第三届评酒会开始,洋河大曲就名列“白酒类国家名酒”。此外,按照作者的说法,洋河股份所推介的所谓“绵柔型”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所谓“大运河区域”里的白酒风格——“浓香酒里的江淮派,也称淡雅派”。而另一“古盐道区域”里的川酒、贵酒就是另外的风格了。
正是出于五粮液和洋河股份小股东的身份,我购买并阅读了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了解白酒或者说理解白酒,并不好白酒的我购买了好几种白酒(如图),一边阅读,一边比较白酒间口味的差异。
图中的白酒从左到右分别是:国窖1573(50毫升,52度,188元2瓶),汾酒青花30(500毫升,53度,828元),五粮液普五第八代(500毫升,52度,1379元),洋河梦之蓝梦6+(550毫升,52度,788元),郎酒青花郎陈酿(500毫升,53度,989元)。
因为我并没有买入泸州老窖股票的打算,只是为了比较口感,所以就买了小包装的国窖1573。感觉泸州老窖对这个规格的产品不是太上心,包装也一般,更没有所谓的防伪,生产日期是20191229。汾酒青花30的包装挺好,但生产日期早在20180619。普五的包装精美程度一般,生产日期是20190929。梦6+的瓶子优雅精致,生产日期是20191122。青花郎的包装也不错,生产日期是20190106,也很早。
这几种酒的价位差不多(国窖1573的500毫升规格价格为989元左右),最便宜的梦6+,最贵的普五。购买青花郎来比较的原因是茅台太贵,借用一下青花郎来体会赤水河畔的酱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据说又是茅台之前的国酒(开国大宴上的宴会酒)。国窖1573是三大高端白酒之一,又是浓香酒的代表之一。至于五粮液和洋河,作为小股东的我,不能不鉴赏。
作为不好白酒的我,几种酒喝下来的(纯粹个人)感觉是:
汾酒的所谓清香型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口感,喝起来的香味十分单一,似乎接近纯粹乙醇的感觉。如果国宴上的汾酒是这个口感(《酒的中国地理》说49年前,汾酒是高档社会最认可的白酒),我会很奇怪。
国窖1573,梦6+和普五这几种浓香酒喝起来,我感受不出特别明显的差异,包括洋河所谓的“绵柔型”。如果硬要说口感差一些的话,我会说国窖1573似乎更呛喉咙一些(也许是小股东的心理作祟)。不过,这几种酒入口后,坊间传说的酒杯里的酒窖泥土味似乎确实都存在。
而酱香型的青花郎也确实有着很明显地不同于浓香型的口感,也许就是有些人喜欢有些不喜欢的所谓酱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青花郎饮后的酒杯里确实是有着闻起来令人舒适的回香,大大不同于浓香型。
目前我购买白酒股的思路是:
一.白酒股是条各项指标都不错的好赛道。
二.我认为所谓乙醇致病并不靠谱。首先,这世界上这许多酒精饮料啤酒葡萄酒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含乙醇,无非是程度不同,这么多年人类还是繁衍生息了下来;其次,其它饮料如咖啡、茶,各路所谓的科学家也都得出了各种不同或有益于或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结论,可是地球上的几十亿人也都在置若罔闻地继续饮用。凡事都取决于一个度吧?玩手机有害,熬夜有害,可是人们的生活依然在持续。所以白酒有害健康不应该是个事。
三.我会把重心放在几只高端的白酒股上,毕竟人的精力有限。目前持有五粮液和洋河。将来可能会择机入手一些茅台——毕竟是白酒股乃至大A股的传奇嘛,不拿一点都不敢说自己是价值投资。
四.目前我的仓位里洋河重于五粮液。其实在开始买入白酒股的时候,洋河的股价还略高于五粮液。只是当时洋河的市盈率是低于五粮液及其它白酒的。当时的考虑是,洋河的利润每年也能有八、九十亿(2019的业绩当时还没出来,没想到后来是七十多亿),完全没有理由市盈率这么低,甚至低于那些中低端的白酒。即使有所谓主动调整渠道这一重大事项。因此,后来几次小钱的加仓我都加在了洋河上。没想到洋河的股价一直下滑(2019年12月份略有反弹),然后是疫情爆发后跟着大盘加速下滑。回头审视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太看重低估值了,而忽略了自己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的一个观点——白酒特别是高端白酒是品牌先行的,即品牌才是最重要的护城河,这也是茅台一段时间以来管理层大换血股价却岿然不动的原因。举一个不太现实的例子:如果现在给我一千万,是买入茅台,还是洋河?这是一个胜率和赔率的问题。我内心的声音说,买入茅台。但这并不代表我完全否定了自己之前的逻辑。毕竟刚刚持有不到一年时间,什么都还没有被完全证实或证伪。我愿意牺牲一些时间成本,继续观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要继续喝酒,喝好酒。至少在当下,以微醺的状态稍稍忘却跌跌不休的大A股。
写于2020年3月24日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读后感(四):酒桌吹水必备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