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锦集

2021-03-15 04:3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锦集

  《宫崎市定人物论》是一本由[日] 宫崎市定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宫崎市定人物论》精选点评:

  ●看上去是宫崎市定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传集,实际上体例和水准明显参差不齐,可读性也差距蛮大。前六篇五帝王一李斯和中间一篇孔子都是作者七十年代为《世界传记大事典》撰写的长篇条目,因此作为专章来看似乎过于浅显,无甚高论,只是因为全集欠收,资料意义更大;其余八篇全部来自日本学术刊物发表,看点多出不少。冯道篇原名《冯道与汪兆铭》,本来是最大看点,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引进时删掉了所有关于汪的论述,甚憾!之后贾似道篇开始渐入佳境,两个宋江、张溥、石涛诸篇见解独到,颇为精彩。

  ●大家小书。

  ●许多人物介绍极为简短,字数比历史教材多一点点,原文如此还是被删减?不值一看。宋江、贾似道、张溥、石涛几人的篇章倒好。

  ●3.5 总体来说,作者做为汉学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但本书选本有待商榷,出过专著的文论,节选下来介绍给读者,有言之不尽之嫌,比如雍正帝。但贾似道那篇不错,思路清晰新颖,足以代表老先生的水准。其他篇目多有晦涩,当是对历史有一定研究的人,才能读出乐趣吧。

  ●比较以人物为中心,去刻画传统故事,感觉还蛮神奇的。

  ●历史学家编写维基百科即视感。

  ●历史还是要多方面了解的

  ●出版社杂收了各种出处的文章,有的出自《世界传记大事典》,有的出自各类学术杂志,文章良莠不齐。关于贾似道,张溥的几篇比较有意思。

  ●除了对秦皇汉武的词典式评论之外,其他的有观点有看法有依据支撑,不愧是大家之作。特别是对贾似道,孔子和复社领袖张薄的点评,有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冲动。

  ●亲切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一):用解谜的方式描绘历史人物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我会说:这是一本用解谜的方式描绘中国历史人物的作品。

  解谜单个的历史人物,对于宫崎市定这样拥有宏大体系和深厚学术背景的历史学家来说,似乎是杀鸡用牛刀,但是这恰恰强化了这本书的戏剧性,并且解谜的过程也不轻松。因为解谜一方面就是求真,这是历史学家的职责所在。当代人解谜或还原历史人物,需要用自己的判断力,更需要洞察隐匿在史料之间被忽视、被误解的部分,因为史料本身不一定都是真相的反映,不同史料之间也往往存在矛盾。选择哪个人物,选择哪一方面展开解谜,选择哪些史料作为线索,这一系列作者的选择,决定读者看到的文本(解谜过程)和谜底。

  宫崎市定恰好有写推理小说一般梳理线索的能力和想象力,书中“宋江:历史与小说中的罗生门”这篇就是例证。另一方面,解谜也是作者给读者呈现的一种游戏,一种技术的展示,要充满趣味性。宫崎市定向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著作兼具这两方面特点的,这也正是它们如此“好读”的原因。

  比如关于康熙帝,宫崎市定没有选择那些被一再评说的轰动性事件,而是从一张刊登在当时西方书籍上的康熙帝的肖像画入手,让我们从面相这一最直观的“人物印象”开始认识康熙帝,接着又把重点放在康熙“早婚早育”和“养儿不教”的家庭生活,让读者看到了新鲜的一面,而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私生活”又跟大历史、大事件(比如立储)息息相关。

  提到课本上学过的《五人墓碑记》的作者,你可能一时想不起“张溥”这个名字,但是如果读完本书中关于张溥的这篇“遥控朝政的乡绅”,你一定会对这个名字和明代的“党社”政治有全新的认知。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二):如果没有人就没有历史

  前面看了老爷子的《中国史》,然后看了这本书。

  没有人就没有历史,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是环境决定了这个人对历史的把握,环境包括成长环境和时代环境。

  本书分为4个主要部分,从高到低,对历史的影响不尽相同。

  历史是后人写的历史,是带有后人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但从长远的 历史时期来看,评价会越来越客观。这主要体现在隋炀帝和康熙帝。隋炀帝虽然得到了“炀”的称谓,但他的历史功绩也越来越被后人所知道,人们对他的看法也越来越客观。康熙帝也是,康熙帝的成就与历史环境的关系很大,他取得的成就与当时的满族整体向上的趋势相关。

  李斯是秦朝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的统治问题前面已有阐述,这是后面为何法家在中国没有形成王朝有关,中国总体环境还未达到完全向需要法律来治理的程度,仓廪实,而知理解,这在古代的历史上向来是这样。

  晋阳李氏倒是第一次听到,五代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基本看到这个阶段就跳过了,但是以李氏这个家族,得使稍微清晰点了。

  对宋江的探讨,探讨了ABC三位宋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水浒传》里面的宋江就是虚拟出来的故事,但我相信作者对这个宋江也有清晰的认识,来源生活而又高出生活。所以作品能够广为流传。

  四大名著——基本 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这是为什么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

  思想学和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思想学来源于对历史的认识-春秋,艺术来源于文化的繁荣-石涛。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本书看出老爷子在历史研究的透彻,作者看过大量的文献,并从中找到之间的丝毫联系,作者的研究功底深厚,值得学习。对历史人物有清晰地认知。历史学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只有看到了之间的联系,才能更清楚了认识我们 未来向什么地方发展。

  一如既往的思维导图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三):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部分文章仍然非常出色

  应该是宫崎市定某些文字的编辑,不是一本有关人物的专著。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虽然名字是人物论,文章也确实以人物为主角,但是作者想描绘的,却并不是人物本身的荣辱,也不是家族的兴衰。作者希望的,还是借助一个人物、一个家族,来阐述一个事件,一种机制,一种风气,进而立体的去挖掘这种事件、机制及风气存在的原因。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写法。然后遗憾的是,本书并不是对所有涉及到的人物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这使得文章的质量有点参差不齐。

  本书对于历代帝王的评述过于泛泛,可读性相当一般。但是对于历史当中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的,被民间小说家涂抹的面目全非的这些人物,倒是非常值得一读。可读性不仅仅在于作者严谨的历史考证,更在于其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文章精妙。

  虽然说的是某人,但从当事人的身上,可以详尽的了解到某些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可以从另类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作者用他脚踏实地的态度,像我们诠释了历史的立体性,很大程度上用一些铁铮铮的事实,突破了之前我们对于历史的想象,在这些严谨的史学家眼中,历史还真就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一般历史爱好者,倾向于用标签化的方式来形成我们对某一个人物,某一个集团的认识。譬如东林党。深受小说家影响的人认为他敢跟阉党对抗,是正义的化身。这种观点甚至影响了部分传统史学的观点。而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会有学者认识到东林党结党营私的本质,并非真就像小说里说的那么忠肝义胆。而读完了本书当中有关复社的部分,你就会对东林党的特点和本质有着跟进一步的认识。

  在我看来,与魏忠贤等阉党对抗的东林党先贤是有着自己理想的,并且肯为了理想而牺牲的精英。他们的奉献成就了东林党的正面形象。但是在阉党危机解除之后的崇祯朝,东林党整体开始堕落成为结党营私的官员党派。而复社,实际上是这种结党营私风气在中下层知识分子,小商品经营者之间的反应。朝廷上有东林党之类的所谓“清流”,江湖之远则有复社这种笼络底层民众的舆论利益团体,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上下一体实质上是垄断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话语权。

  而在之后的清朝皇帝,却不能忍受这种民间的议论评价以及舆论的对抗。因此,康雍乾三代大兴文字狱。文字狱可能并不是真的担心所谓的造反,而是要从根本上去除文人对舆论的把控,消除文人对于皇权的不利影响把。

  而作者就是通过对复社这个关键机构进行的挖掘,而把一段非常立体,而又有逻辑的历史现实摆到了读者面前。其中的种种细节,让人读起来颇有趣味。

  总体来说,其中的复社,晋阳李史、贾似道,以及石涛这几个部分,可读性极强。其中糅合了作者极强的历史考据功底,以及其看待、分析历史事件极其另类的角度。这几个部分的文章,文字流畅,不拽专业术语,读起来就像一个平易近人,永远满脸微笑的老爷子,跟你侃侃而谈他得心应手的故事一样。

  其余如秦皇汉武、康乾雍皇帝、李斯等等历史大腕,反而没有什么深刻的解读,估计是编辑拿来给这本书的所谓“人物论”凑数的。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

  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一般我们爱用自家人的眼光去看,什么意思呢,就是看上去很熟悉,比如某件物品,某个人,他们的过去发生什么事,你都了解的很清楚,“认为谁都没有比我更知道真相”,而事实在某些事情的认知上,你或许不全了解,或者是评价上更倾向于自己的固有观点:我家或是一群体中的某个人我喜欢,我就对他有好的评价,而对于我不喜欢的,则自动忽略他的优点,放大他的缺点。历史上的某件事,某个人,会在后人记录的笔上有这样那样的变化,再经过岁月的传播,很难说,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一些人或事,就是我平时知道的那些,在看完了日本作家宫崎市定的《中国历史人物论》,从局外人的眼光看自己家的历史,多了一个观察的角度,也许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本国历史。

  本书分为四编,第一编是大帝与名君,第二编是乱世宰相,第三编是资本家与地方官,第三编是儒家与文人。在大帝与名君的章节里共讲述了五个帝王。第一个帝王讲的就是极具争议的秦始皇,因为历史上的焚书坑儒事件,便自动将其与暴君联系在一块。事实上呢?在书里是这么写的“在身为秦王的二十余年间,始皇帝消灭了与之对立的六国,统一了天下。这一事业是惊人的,不过当时的社会形势正好在经历一场大转换 ……因此,在受够了战争的人民中不断高涨的厌战情绪,压过了对战争胜负的执念,人们想要尽早获得和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这一段就说明秦始皇的功绩是统一了六国,中国大统一,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他还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这在历史上是具有非常伟大的进步意义的事件。书里还讲述了他将全国划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下设置若干个县,郡设置郡守,县设县令,县令直接管理人民,而郡守监督县令。这一项政治新制度和以往不同,它的出台,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政权一层层的对上负责,直到君王,使得君王的权力高度集中。便于对国家的管理。从前面所载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秦始皇应当是有历史功绩的千古一帝,虽然他确因他的“事业”滥杀无辜,但后来记史者,也许为了彪炳当朝事迹,而将有些不好的事按在始皇身上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有点道理的。

  另外四位帝王汉武帝、隋炀帝、康熙帝、雍正帝、作者都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评述。其中康熙帝这一章说他养儿不教,导致在传位于子时,一波三折,落下话柄。清朝是离现在最近的一个朝代,按常理来说,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应该更清晰一些,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有些刻意被拔高了,有些负面的东西,在近二三十年来被人悄然抹去,我也不懂是为什么,大概我们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楚了,其内有什么“故事”不得而知。外人想要了解我国历史,必会去考证史据资料什么的。所以,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内容相当来说还是较为客观合理的。

  剩下的三编,不管是人和事都跟我看过的历史有些不一样,对人和事比较细致地描述,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并对如五代中的冯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原来不熟的历史人物,如石涛,张溥等人物。对于那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子也有了客观的看法。另外书中所提到的贾似道其实是个蛮有能力的人,和我所知的奸臣形象有很大出入,这一点要考据别的史料,再做一个正确的判断,不然,便会对目前所知的历史全部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如此,永远看不清楚历史的真相。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历史观来判定了。不可人云亦云,对于本书也是如此。

  《宫崎市定人物论》读后感(五):简笔浓墨,各有千秋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以内藤湖南、桑原鹫藏为代表的京都学派蓬勃兴起。其后,宫崎市定接过两位恩师的旗帜,成为第二代京都学派的领袖。宫崎市定长期致力于面向日本大众的中国史普及,文风平易亲人,受司马迁的影响,常有“知人论世”之挥发。此部《宫崎市定人物论》,由宫崎市定的门生、当代京都学派历史学家砺波护编选,虽非先生本人亲定,亦能展现宫崎精湛的治学方法。

  全书分四编:大帝与名君、乱世宰相、资本家与地方官、儒家与文人。涵盖中国社会秩序的中、上层。或者说,讨论对象主要是能让统治机制发挥作用的那些人。十五篇文章,十五个人物,各有千秋,独领风骚。从本书附录的“原始出处”来看,所选文章出自《世界传记大事典》、《月刊百科》、《东洋时论》、《东洋史研究》、《东方学》、《人文科学》、《鹿洲学案》、《书道全集》、《文人画粹编》。因此,我们首先要明了一点,本书的文章水平有点参差不齐,比如几位大帝、李斯、孔子等显得简略,主要因为辞典、百科等体裁决定了文章的概要性质。

  比如,《雍正帝》只有2000字左右,归纳雍正的成就,突出雍正的勤政。然而或觉意犹未尽。其实宫崎对雍正很有研究,他有部十余万字的专著,也叫《雍正帝》。该作品从方方面面强调雍正的才品,诠释引起争议的各种疑点,细节纷纭,剖析到位,就雍正想以儒家的“文化建构论”代替“华夷之防”的观点,很有洞见。小文如简笔似素描,深度与专著无法相提并论,这是由体裁与受众所决定的。《人物论》可比一把钥匙,有兴趣者不妨更深入。

  《人物论》也不乏深度解读。宫崎市定写贾似道与张溥,都是一两万字的长文,浓墨重彩,层层推进,完整且深刻。写贾似道,不独写个人遭际和政坛浮沉,突出他身为“南宋末年的宰相”身份,也就是说,以这个特殊人物展示南宋的政局风云。以贾似道的人事行政调动切入文官制度,以贾似道经手的“会子法”讨论财政政策,并大力描绘南宋与蒙军的对峙与落败,达到了“知人论世”的目的。写张溥,定义为“遥控朝政的乡绅”。开篇即以“所谓乡绅”论述这一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尤其在晚明时期所发挥的政治能量。东林党与门荫,复社与民间舆论,厂卫与官绅士大夫,放置在商品经济萌发的环境里,放置在一个“绝望的时代”里,这种“遥控”,有赖于一张密密编织的人际网络。这种“遥控”,也表明了这张网络的脆弱和不可靠,但凡缺失了几个环节,后续就难以维持。

  考据学是京都学派的学问根底。《人物论》里那篇讲宋江的,很能体现京都学派史学特色。此文定名为“历史与小说中的罗生门”。“罗生门”之意,大略都熟悉,不外乎说明叙事者视角多变引起的模棱情境。宫崎市定考证《皇史十朝纲要》《宋史》《宣和遗事》《东都事略》等典籍,排查宋江纪事年表,与《水浒传》之宋江加以对比,认定历史上的宋江当有三人之多,而小说混淆了三者的事迹,应被视为一种彻底的个人创作。《宋江》展现了宫崎的考据功力,而《贾似道》与《张溥》,则体现了宫崎市定的史学观对京都学派的继续发展。宫崎基于对传统考证学的反思,认为不应拘限于字句篇章的对比,还应当从文献内部和社会背景里探求证据,许多观点与论述颇具创见性。

  内藤湖南崇尚清朝考据的学风,提倡清儒实事求是的方法;而桑原鹫藏则主张要以日本特有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学问。砺波护为《宫崎市定中国史》所作序言,称“对宫崎的影响,内藤为从,桑原为主”的论断,在《人物论》显然也得到了体现。像宫崎市定这样的历史学家,能以精密的个案实证研究进而发掘、辨析与其关联的历史大局,此外,叙述之清晰、逻辑之推导、视野之阔达,也都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