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fulness经典读后感有感
《Factfulness》是一本由Hans Rosling著作,Macmillan USA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GBP 20.06,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actfulness》读后感(一):2020年必须读/重新读的一本书
2020年读这本书真的太适合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和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我们都需要冷静和善于理性分析的头脑。疫情、美国总统大选、失业率、经济,各种数字数据充满了媒体报道和社交网络,令人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停下来思考最近发生的社会事件,反思自己在接收信息时的情绪状态和思维逻辑,
《Factfulness》读后感(二):事实
如何进行理性思维和正确理解世界。阐述了10种错误的本能思维,1.二元对立本能,也就是非此即彼的观念。2消极本能,消极的信息更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所谓坏事传千里。3直线思维,只看短期会掉入直线发展的思维,但实际往往更多可能。4恐惧本能,我们对有些事物有根深蒂固的恐惧,但实际危险被夸大,比如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率实际比交通事故少很多。5大小本能,有些数据看起来很大,但要做比较,或者看比例。比如儿童死亡人数,孤立看非常巨大,实际数目在下降,死亡率也在下降。6,概括本能,容易造成固有成见等。7.宿命论,认为某些人或者文化国家等注定会一直如此,实际所有的社会文化宗教等都在变化,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不断进步,只不过短期内变化比较小,不易发现。8,单一思维9.指责本能,出现问题总是倾向于归咎于某个或者某些群体,从而不再继续深究真正的问题根源,并不能解决和避免问题。10.紧急本能,即立刻马上必须要采取行动,会干扰我们理性思维,作出错误的决定。
《Factfulness》读后感(三):数字的力量
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关于贫困、医疗、教育、平权等领域的趋势图,清晰地展现了他对过去的解读和未来的预测,同时探讨了十个影响人们了解世界和自身的心理误区。关于流行病的部分,放在新冠爆发的2020来看,有预见性和启发性。
正文后面的Notes部分提到了一些与正文相关的书籍、影片等资料,也值得一看。
读后感悟
1⃣️让知识落地
Factfulness和Rework、《一百个基本》等书籍有一个相似之处:书中包含了许多人们熟悉却未必会运用的“简单”道理。如Factfullness中提到“重数据轻直觉”可以让人更客观地看待一件事。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但我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不喜欢的事情时却很少运用这条原则。比如在冬天时,我很不爱运动,觉得换运动Bra和瑜伽服超级麻烦。但是如果看数据就会发现,换衣服无非就是1、2分钟,并不是很漫长的时间,而且这段时间可以换取充分享受20-30分钟运动的舒适感。比较一下数据,对换衣服这件事情的反感就减弱了。
曾经有一句流行语,叫“听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种困顿,一部分原因应该就是听了知识,却没有运用在自己的人生中吧。
2⃣️Things can be both better and bad.
这句话提醒我,在看待一个大工程时,要同时看事情的现状和进展的方向。
3⃣️了解一个系统化,不要满足于简化地指责其中的某个人或环节。
《Factfulness》读后感(四):实打实
本书我给他取名俗一点就用《实打实》。本人也实打实五星推荐。
作者用实打实的数据和经验告诉你,你以为正确的某些世界观是有些失真的,过时的,甚至是颠倒的。开头的十三问就狠狠的打脸绝大多数人。我也很认真的做了,对了两题。
为什么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在各行各业的精英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充满了无知呢?作者一章章的列举造成这种情况的十大由本能所造成的原因,或称本因及具体如何克服的方案。很多原因让读者都有很直接的认同感,我仔细回想为什么我对很多问题的想法与事实大相径庭就是包括了负面本能,归纳本能,线性思维本能,命运本能,且这些本能还会相互作用,产生更负面的影响。
其实世界是美好的,且在变得更加美好的过程中!
一开篇,作者针对很多人看世界用纯粹的二元论观点开始阐述我们的基础世界观里面的瑕疵。其实世界不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如果一定要分类,可以根据收入来划分四个阶段,2/8/32论,即每天收入2美元以下,8美元以下,32美元以下及以上的四类。10亿人在第四类,但还有60亿人在前三类。每个国家都是从一个个阶段过来的。历史也必然会不断重演这样的收入进步。换一个角度,我们看世界的观点就会大不相同。比如中国的不同区域既包括一阶段也包括四阶段。有些一阶段马上可以升到二阶段,有些却很难。这种极端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普通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我们太多时候执迷于自己所在的第四阶段里面的一些表象困难而忽略了世界上别的更危急的困难。但对政策制定者,对商业公司的布局等等这些信息可能更为重要。
除了每章结尾减少每个本因影响的建议,最终结尾作者也提出了从教育,商业,媒体,政府等多个维度的来帮助大家基于真正事实基础为入手点来建立世界观,调整世界观,刷新世界观。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能够赋予你一些绵绵不绝的辩正能量(不是鸡汤的那种正能量,而是辨别真相的那种拥有新方法的快乐),让你碰到数据,看到报道能有一些更客观的判断,感觉给你自己的CPU装了个很强大的过滤镜。
《Factfulness》读后感(五):Reading notes
12条问题只答对了3条
The 5 global risks we should worry about:
1. Global pandemic 传染病爆发
2. Financial collapse 金融危机
3. World war 世界大战
4.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
5. Extreme poverty 极度贫困
https://www.gapminderdev.org 1.一分为二 控制一分为二的错误本能,就要坚持寻找绝大多数。 不能只比较平均数,要注意数据的实际分布。 不能只比较极端情况。 2.负面思维 要想控制负面情绪,就要做到对坏消息要有思想准备。 更好和不好。区分状态和趋势,认识到事情可以同时是不好的,但也是在变得更好的。 好消息不是新闻,不被报道。 循序渐进的进步不是新闻。 更多的坏消息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坏事情。有时是因为对坏事情的关注度和监控能力提高了。 警惕过分美化的历史。 3.直线思维 自然界有很多不同的曲线形状,不要做直线假设。 4.恐惧本能 需要计算真实的风险。 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可怕。 风险=危险程度✖️发生的概率 在行动之前先冷静下来 5.规模错觉 关注比例 不要只看单一数字,要做对比。 二八原则,找关键。 6.以偏概全 要经常质疑自己的分类方法。 在同一类别中寻找不同, 在不同类别中寻找相同, 在不同类别中寻找不同。 注意大多数,究竟是51%还是99%。 保持好奇心和谦卑之心,不要假设别人是傻瓜。 7.命中注定 要记住缓慢的改变也是改变。 注意追踪持续的提高。 更新知识。 与老年人对话,更能感受价值观的变化。 收集文化改变的案例。 8.单一视角 认识世界需要一个工具箱,而不仅仅是一把锤子。 多与不同意见的人讨论,检查你的想法。 注意局限性。 也要关注数字背后的真实世界。 当心简单的想法和简单的解决方案,应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学会兼收并蓄以及妥协。 9.归咎他人 停止寻找替罪羊,要寻找原因。 寻找系统,而不是寻找英雄。 10.情急生乱 要循序渐进。 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和更多的信息。 坚持了解基础数据。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必须对它进行持续观测。注重数据的准确与相关性。 警惕带有偏见的预言家,应当坚持对预测有一个全面的、包含多种情形分析的了解,永远不要只看最佳或最差情形,将预测与历史事实对比,检查预测方法的准确度。 尽可能了解激烈行动的后果和副作用,应当稳扎稳打地取得现实的进步,并在过程中持续观测实施效果。通常循序渐进的方案,总会优于大刀阔斧的行动。
《Factfulness》读后感(六):系统性偏差
本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针对世界宏观认知的一系列问题上,我们的认识,甚至是一些专家的认识,存在偏差,而且是系统性的偏差,甚至在准确率上常常还不如随机回答的大猩猩。
书中总结了十大问题,但是实际上稍作总结,这十大问题还可以再进一步归纳成几类:
1. 因为我们有简化问题的趋势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演化出了很多应对复杂世界环境的机制,其中就包括很多对于问题处理上的简化,不是严密的逻辑分析,而是在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总结下形成的简化处理方式,如同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出的,我们有两套思维系统,第一套偏直觉,第二套偏逻辑,我们不能总是调用第二套解决所有问题,这样能量消耗过大,但是第一套系统毕竟由于做了简化,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当我们过于依赖第一套简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时候,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1)straight line instinct
简单来讲就是线性思维,简单的线性外推往往不能反映世界的真实情况,更多时候我们面临的趋势是一个曲线,中间可能有波峰,可能是S型,简单的进行线性的外推可能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对于很多我们关注的因素,像国民收入的增长,教育水平的提升等等。更多的趋势都是非直线型
2)THE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过多的泛化,简单的基于现有经验的外推很可能出现刻舟求剑的问题,例如我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那么当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下的时候,可能会想当然的假设很多的习惯在新的环境下一样行得通,然而作者提醒我们,这时候应当谨慎的对待我们的假设,因为环境的变化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条件不再存在,刻板印象一方面可以再熟悉的环境中降低我们的思考决策成本,另一方面又会阻碍我们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及时的调整我们的策略
3)Singel Perspective Instinct
单一视角看待问题,我们熟悉的盲人摸象的问题,我们如果只从单一角度看待问题,往往容易把问题过度简化,受到我们手头现有资源和知识的影响,会局限我们对于事情客观全面的判断
4)Blame Instinct
问题原因往往是复杂的,但是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个简单的解释,因此在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原因和简单找一个单一因素上,我们有时候会倾向于后者
5)Gap Instinct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习惯成为二元的,非黑即白,而世界的实际构成往往是多元多层次的
2.因为我们有感性面对问题的习惯
1)Negativity Instinct
我们对于负面信息往往更关注,加上媒体给我们有选择性的呈现的信息也是负面的更多,所以我们对于世界负面程度的认知可能会更高
2)Fear Instinct
我们容易分不清楚害怕和危险,对于害怕的事物高估其危险程度
3)Size Instinct
我们对于直观印象的事物的印象往往会比非直观的更加深刻,从而造成我们对于事情判断有偏差
4)Urgency Instinct
事情的紧迫性会给我们以压力,从而让我们高估短期问题的严重性
3.因为我们的信息存在过时的问题
1)Gap Instinct
除了对于世界二元的划分,我们的刻板印象往往也已经跟不上最新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刻板印象会阻碍我们的判断,例如西方对东方的印象很多还停留在多年以前
3) The Destiny Instinct
这个和刻板印象其实比较像,就是坚持固有印象
总的来说,作者所抛出的一些出现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复杂,宏观,对于这样问题的判断,往往需要我们不仅调用自己的经验,还要有客观理性的思考,及时的更新,并且认真的分析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真正的逻辑,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Factfulness》读后感(七):你认为这个世界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2018年5月22日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推着宝宝出去散步,回到楼下时发现小家伙在推车里已经睡着了,于是趁机拿起一本书开始轻轻朗读,享受难得的自由时光。正当读得投入时,远处走来了两个教堂的传教志愿者,她们以前也来过,但是我对她们的内容并不感兴趣,所以大家客套了几句我就有一种想结束谈话抓紧看书的冲动。一个志愿者在我正欲开口告辞时递过来一张宣传单,上面的图案已经全然忘记,只记得两个巨大的问号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你认为这个世界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哈,真是个好策略!我立即从想要逃跑的状态变成了认真思考。我的脑袋里随即涌现出了大量的信息:摩天大楼、小汽车、轻轨、飞机、牛排。。。。我可以肯定的说自己的生活是变好了。那被污染的环境呢?散不开的雾霾、垃圾堆成山的海洋、濒临灭绝的小动物。。。所以这个世界呢?也有变好吗?显然,当问题上升到世界这个高度时,我感觉自己的信息储备太有限,任凭怎么想也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她告诉我,大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的中国人都表示世界是变好了,而大部分的美国人都认为是变坏了,而耶稣呢,圣经里早有预言—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好。但我好像也并不能由此释怀,脑袋里始终想寻求一个准确的答案。说来也巧,正在我困扰的那几天,无意看到了Bill Gates的gatesnotes(http://gatesnotes.com/)上推荐了这本Factfulness,作者Hans Rosling用大量的数据分析结果给出了答案:这个世界正在变好!并且用10个人类的认知本能说明了我们无法感知到这些进步的原因。脑袋里的迷雾豁然开朗!
作者认为,大部分人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往往凭着认知的本能而不是实际的数据来进行思考,由此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其中有两点是,人们看待事物时往往习惯将其笼统化、二元化。比如,他身在欧洲的学生就认为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我们和他们,我们是发达国家的富人,他们则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这就是将每个国家笼统化,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又二元化。实际上,当今世界的经济并不能用单纯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简单概括,而应该重新划分为四个等级(按日收入:第一等-低于2美元;第二等-2-8美元;第三等-8-32美元;第四等-高于32美元),而身处哪个等级只与个体的收入水平有关,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分布着不同比例的不同等级的人口。我自己对这个观念的偏差也深有体会,因为在第一次见到我的非洲朋友、印度尼西亚朋友时,脑袋里首先飘过的就是低矮的砖房,破旧的公路,反正很难把他们与科技、时尚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现在觉得是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但是当大家真正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即使生活在两个那么遥远的地方,大家却穿着同样的品牌、吃着同样的食物、甚至有同样的价值观。另外,一个韩国朋友认为中国男士都是好男人,因为他们都会做饭、做家务、带孩子,还希望她女儿以后要找个中国老公。由此可见,将事物笼统化会带来巨大的认知偏差,哈哈!
文章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2014年作者在埃博拉病毒爆发时赶到利比里亚进行救援,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灾难,许多政府机构通常会第一时间封锁交通来控制扩散。但是这里的卫生部的领导对这个做法很犹豫,因为他们担心封锁交通会失去隔离区人们的信任。隔离区里还有一群英勇的疫情记录员,他们靠着人们的诚实一点一点地收集着死者接触过的人员名单,如果一旦有人忽略掉任何一个被感染者,疫情将会加剧扩散,情况会变得更可怕。看到这段内容时忽然想起了《釜山行》的剧情。被死亡追赶时大家都在四处逃窜,没人希望自己是被传染或者被抛下的那一个,对于在此时还能为保全大局而考虑的人—那些卫生部官员、不顾自身安危与危险斗争的人—那些英勇的记录员,我感到深深的敬佩。以前在看到各种枪击、病毒传染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恐惧和躲避,看完这本书,不能说自己就能勇敢地站出来,但是至少会对每一位站出来的英雄表示深深的感激。
总而言之,Factfulness是一本鼓励大家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用实际数据说话的书。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保持一份理性,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指导。
《Factfulness》读后感(八):丰富的简单
丰富的简单 Factfulness 7/24/2019
看过老爷子的TED talk,上阵父子兵,憨态可掬,寓教于乐。后来无意听说他去世了。开始看这本书是偶然,但很快跟这个父子兵对上了号。
书的前1/4有点啰嗦,众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不及大猩猩的梗频繁得有些心烦。。。但瑕不掩瑜,我慢慢看进去、看深了。前几章节讲述six sigma课上都学过的东西:利用男女孩平均数学成绩的差异作为生动的例子,讲平均值涵盖的信息有限,有时也要看数据的分布。单一的数据耸人听闻,但其实有用性有限——也要看通过与往年的比较来看时间轴上的变化;跟其他的分类进行比较;跟某一个可能涵盖它的大类做除法、看总值的变化、再看ratio的变化;要做除法,看人头平均;要看语境。
四个收入阶层,1:3:2:1的人口分配,用来更替过时的、过于简单的发展中/发达国家的二分模型。Dollar street的概念和网站上的照片例子,是非常生动的一课。
后几个章节不限于数据本身,而是讲常见的思维误区,像Charlie Munger的human misjudgement。看后,常省吾身。我欣慰地确切地知道不应期待从新闻中习得世界的真相,应该去看权威发布的统计数据和大趋势。“必须现在就做”的事其实很少。谦逊低调,不断学习,不需要对任何事都有看法意见;这并不酷。Bad but better,丰富的简单,不冲突。
Factfulness作者穿插了很多自己的或有趣、或惊险、或有启发意义的经历,那些生动的片段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也让人一窥他有很多贡献和充实经历的一生。他讲到他受益于和追求去不同大陆、不同国家、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的经历,帮助他去追求in touch with世界的各个阶层,去看世界的不同面的真相,而不是限于自己优渥的北欧一隅。钦佩和赞同。
作者非常matter-of-fact地平静肯定地预言,未来世界主要的增长将发生于亚洲和非洲,而不再是北美和欧洲。我在想,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我,意味着什么。
书摘:
... news is not ve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nd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tells me it’s possible to get all girls in school, and all boys too, and that we should work hard to make it happen. It won’t happen by itself, and if we lose hope because of stupid misconceptions, it might not happen at all. The loss of hope is probably the most devastating consequence of the negativity instinct and the ignorance it causes.
etter, and bad, at the same time. That is how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world.
More news does not equal more suffering. More bad news is sometimes due to better surveillance of suffering, not a worsening world.
On average four out of six children died before becoming parents themselves, leaving just two surviving children to parent the next generation. There was a balance. It wasn’t because humans lived in balance with nature. Humans died in balance with nature. It was utterly brutal and tragic. Today, humanity is once again reaching a balance. The number of parents is no longer increasing. But this balance is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ld balance. The new balance is nice: the typical parents have two children, and neither of them d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we live in balance.
“Saving poor children just increases the population” sounds correct, but the opposite is true. Delaying the escape from extreme poverty just increases the population.
Look for causes, not villains. Look for systems, not heroes.
It is quite relaxing being humble, because it means you can stop feeling pressured to have a view about everything, and stop feeling you must be ready to defend your views all the time.
《Factfulness》读后感(九):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读者如何正确客观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人们从不同的渠道能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若是不慎重,有可能会被不靠谱的信息源坑骗;即使是靠谱的信息源,很多情况下传递的信息也都是经过选取的,可能带有偏见。因此,很多时候人们都没有办法全面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
那么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呢?首先,要把自己接触到的信息“复杂化“。其次,就是要保持理智,不要被情感冲昏头脑。
把信息复杂化
先举一个例子:书中提到的第一个陷阱,the gap instinct,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世界如今被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当这一概念最开始被提出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如果放在一个bubble chart上面,的确是有一个清晰的gap. 然而,随着几十年过去,这个gap实际上已经消失了——每个国家的状况在bubble chart上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已经无法确切地描述每个国家之间相对的发展状况。因此,作者提议应该把国家分为4个等级,而不是2个对立的阵营。
19652017类似的"gap"还有很多。比如说,西方世界v.s.东方世界;富人v.s.穷人等等。设立对立面这一行为都会把复杂的事情oversimply,让人们快速地得到一些也许不正确的结论。
因此,Gap instinct让我意识到,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尽量深度挖掘一个fact,把它“复杂化”而不是简单化。Gap instinct是其中的一个雷区。其它的雷区还包括:
1. Negativity instinct: 总是看到最极端的情况,而忽略了大体的情况。比如说,媒体倾向于报道飞机实事,然而实际上飞机失事的机率非常低。
2. Generalization instinct: 类似于gap instinct,不要简单地把事情放在同一个类别里,从而得出一些太宽泛的结论。
3. The single perspective instinct: 看事情时只看到了它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的多面性或者多种可能。比如说,一味地认为某一种制度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而忽略了很多不同情况之间的细微差别。
4. The straight line instinct: straight line instinct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过去是以直线的形式发展,人们往往会简单地误认为它未来也会以直线的形式发展。然而,未来的发展可能是曲线上升,曲线下降,或者是其它更多不同的形态。举个例子,虽然过去可能有些地区的新增人口经历了快速上升的阶段,但随着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并且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希望优生优育而不是生很多的孩子保证存活数量时,未来这一地区的新增人口很可能不会按照同样的速度直线上升。
5. The size instinct: 只有一个数字时其实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要通过compare/divide才能真正地了解到数字背后的意义,能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书中举了个例子:开环境大会时人们经常责怪中国和印度排放的大量CO2加剧了气候变暖等等,但是他们忽略了中国和印度人口基数大这一事实。若是按照人均碳排放量来说,传统发达国家的排放量要远远高于中国和印度。
保持理智
面对信息时如何处理很重要。人作为情感动物,往往会以感性战胜理性,而以下的陷阱都属于这一类别。
1. Fear instinct: 害怕占据了你的头脑,导致你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并且自己意识不到。
2. The destiny instinct: 认为有些东西一定会一成不变。书中举的例子是非洲的迅速发展。非洲其实很有可能是下一个飞速崛起的亚洲,而许多西方人固执地认为非洲人会一直很穷困。
3. The blame instint: 在找不到事情的解决方案时,不要冲动地找一个“替罪羊”。书中给的例子十分犀利:当谈到有些药物价格昂贵时,一个学生激动地说:应该怪制药公司的board member. 作者追问到,你觉得board member是主要的问题制造者吗?学生想了想说,不,应该是持股人。随后,作者追问,什么样的人会持有制药公司的股票呢?学生愣住了。这时作者解释说,持股人大多都是退休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这些基金的风险小。而退休基金的购买者,基本都是你的爷爷奶奶。所以如果要责怪一个人的话,那就回家责怪你的爷爷奶奶好了。
4. The urgency instinct: it's not now or never! 人们往往会想着,如果现在不做一件事情,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然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当你的情感左右你的判断时,冷静下来,仔细根据事实来分析。
不完全相关的意外收获
读这本书的意外收获,是了解了许多public health方面的知识。从前的我对public health完全不了解,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意识到对于一些level 1和level 2 (比较贫穷)的国家来说,public health可能是对于他们来说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升婴儿死亡率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妇女能够有安全且便捷的方式前往医院。很多在level 4 (最发达的国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比较贫困的地区简直是奢侈品。而世界在最近几十年来在public health上面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敬佩的:婴儿死亡率,人均寿命等等指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最后,想提一句storytelling的重要性。理论性的书一般多少都会有些无聊,而作者非常生动地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诠释自己的理念,并且通过这些例子也能给读者分享一些关于自己专业领域的facts,着实令人敬佩。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已经离开人世,这本书是它最后的legacy。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每一年都值得复习一下的书,可以重新调整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回到facts。
《Factfulness》读后感(十):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来,做几道题就清楚了。)
医学教授罗斯林在外出演讲的时候,经常给观众出题。这些题发达国家的人回答正确比例,不及大猩猩,大家自己做一下,测算一下自己和大猩猩怎么比。回答匿名,回答错了不需要重读小学。(答案藏在文中,先别看)。
Rosling, H., Rosling, O., & Rönnlund, A. R. (2018).Factfulness: ten reasonswe’re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New York, NY: Flatiron Books. 本文首发于《南方都市报》
汉斯·罗斯林(Hans Rosling)是一位杰出的瑞典医学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还是知名国际健康咨询专家,曾给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担任顾问。这些事务够让人忙的了,孰料此公学有余力,又变成创业者:他和儿子欧拉、儿媳安娜创办了“图化思维”(Gapminder)机构。该机构后被谷歌收购;欧拉因此成了谷歌公共数据团队负责人,安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这样的家庭,是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世家。这世界上有的人家蠢得让人捶胸顿足,有的则牛得让人匪夷所思,谁能说世界是公平的?
罗斯林还是TED Talk上点击量最高的演说人之一。过去演说叫speech, 而今多有视频辅助,称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也就是一种视频辅助的演说,这方面他人没办法比,罗家的可视化数据展示工具太炫了。这个世界数据很多,但是有些加密,普通人拿不到。有些埋葬于复杂统计图表,普通人看不懂。罗斯林在医学教学、健康咨询上,均有多姿多彩的经验,本来肚子里就有货。呈现时他的工具让数据在屏幕上滚动跳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受众瞬间感受到世界的变化,让枯燥数据鲜活起来,立体化,趣味化。空口无凭,大家不妨去用Hans Rosling这个名字去TED上搜索一下,就知道我的意思。
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抱怨:“谎言,该死的谎言,数据统计。”如今,数据化治理和管理的讨论方兴未艾。统计数据使用不当,好的结论会胎死腹中,不可靠结论会谬种流传。别有用心的人,可借助信息不对称,用数据睁眼说瞎话,让外行人一惊一乍,甚至误入歧途。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曾抱怨:“谎言,该死的谎言,数据统计。”中国也有一句话:数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回到罗斯林话题上,我们面临的情形是:数字是活的,人是死的。罗斯林让人看到了可视化数据能够揭露的真相,他写了一本书, 写完不久他就去世了。
这本书叫《真相化:我们认知世界的十大错误》(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从书上看,我们对于世界充满误解。
他外出演讲时,经常会考类似于本文开始列的十几道题目。在传统上的“发达国家,” 观众答对题的比例,还不如一只大猩猩。比如针对第三题,准确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瑞典(25%)、挪威(25%)、芬兰(17%)、日本(10%)、英国(9%)、加拿大(9%)、澳大利亚、德国(6%)、美国、比利时(5%)、韩国、法国(4%)、西班牙(3%)、匈牙利(2%)。每道题只有三个答案,让大猩猩去猜,猜对的概率是33.33%, 没有一个国家的观众能达到瞎蒙的水平。
这是为什么?罗斯林认为,错误的思维习惯让人偏离真相,形成完全错误的判断。例如,有一种极大的思维误区,是将世界一分为二:发达国家如何如何,发展中国家如何如何。罗斯林通过数据让我们看到,这种二分法早已过时。很多数据发生了本质变化。1965年发达国家的家庭,多为小家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则低收入、大家庭。时至2017年,过去的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在缩小,收入在升高。不论什么国家,出生死亡率都在下降。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来自于1960年代,已时过境迁。世界已不再是“我们”和“他们”、“西方国家”(the West)和“其余国家”(the Rest)的简单划分。
更合理的划分,是将世界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日平均收入在2美元的人,他们在周边挖坑饮水,交通方式为步行,烹饪工具为柴火,饮食内容多为当地植物制品,睡觉多为打地铺。第二层面的人,日均收入在8美元,水源是附近的干净井水,可能得跑点路去打水。交通工具多了自行车,烹饪工具多了液化气罐,食物中多了些肉,睡觉有张板床。第三层面的人,日均收入在32美元,他们有了水泵打水,交通工具多了摩托车,烹饪工具多了煤气灶。饮食、住宿条件也相应改善了很多。第四层面的人,日均收入在64美元,他们有了自来水,可以开汽车,有了液化气灶,等等。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第三、第四层次,卫生、教育、生活质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欧洲到非洲,接受免疫的人口比例、人的寿命,人的受教育水平,均大幅度上升,不再是“西头吃烙饼,东头吃稀饭”的格局了。
罗斯林从这个例子上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扎进这些数据的时候会发现,世界其实在变好。贫富悬殊的两级世界在重新分层,变成四层世界。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赤贫人口都在急剧下降。过去中美收入很大,几乎毫不重合,以至于来美国的人都争取留下来,现在两国经济收入上重合程度越来越高,故而回去的人多了,滞留的少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看新闻看网络的时候,总感觉世界越来越不太平,一不留心就要完蛋呢?罗斯林认为人有本能往坏处想。好新闻爬着前进,坏消息则展翅高飞。真正拿出数据,我们会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婴儿死亡率在下降,得艾滋病人口在下降,战争死亡率在下降,事故死亡率在下降,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几乎被根治。渐变也是变,不要带着玫瑰色眼镜去看待昔日的世界,认为今不如昔。若是穿越错了地方的话,一不小心会遇到黑死病,或是到某蛮荒部落被食人族吃掉。就地穿越到三国时期,会遭遇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另外,数字千万不能孤立地看。2016年全世界有420万死婴,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可怕,但是2015年,死婴数是440万,1950年是1440万。大小和比例会存在认识偏差,让人对于事物的重要性产生误判。很多骗子和混子,就是拿一个孤立的数字,误导他人。数字的呈现,其实和我们做文学翻译一样,缺了上下文, 文本谈不上意义。No context, no text.
书中一共提到了让人误判现实的十个思维本能,分别是:一分为二本能、消极负面本能、直线思维本能、诉诸恐惧本能、贪大厌小本能、一概而论本能、归咎命运本能、一管之见本能、对外谴责本能、紧迫急躁本能。这些本能,导致我们看数据的时候,会对关键数据视而不见,或是选择性去看。错误的判断,会导致低效沟通,形成错误决策。例如,作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支持者,却反感气候变化人士借助急迫感和恐惧心理在宣传上添油加醋。艾尔·戈尔(Al Gore) 曾经不断找罗斯林,让他用可视化数据展现气候变化的最坏情形,让人们对于未来产生恐惧,这样才会采取行动。罗斯林认为这是不诚实的做法。夸大的宣传和后来的揭穿,激怒本属中立的人,让其走向对立面,耽误了对气候问题本应有的健康讨论。此书可能是戈尔前副总统最想毁灭的书。
关于人口增长的话题,作者也有深刻的洞见。他认为在未来几十年,人口总数还将大幅度增长,不过那是因日渐长寿的成年人仍在世上扎堆,而非出生率增长或是新生儿增加。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通常导致出生率下降。
作者不仅有可视化数据让数字鲜活起来的本领,书本身的描述也趣味横生。作者文字浅显,就仿佛口述实录,但是书中例子多,段子也不少,让人手不释卷。从内容上看,这是近些年来难得一见的乐观派著作,让人对世界未来的希望死灰复燃。比尔·盖茨夫妇极端推崇此书:盖茨认为这是他看到的年度最佳图书。盖茨夫人认为此书展现了世界在缓慢改进的真相。近些年来,国内关于数据、大数据的著作不少,数据不只是用来提供决策依据的。决策的人毕竟少数。大众可以借助可视化数据,更好地看清周遭世界。看清世界,才能有效地改良世界,改进自己。(注:文初题答案分别是 1: C, 2: B, 3:C, 4: C, 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