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6 03:0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经典读后感有感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是一本由琹涵-著 / 毛树来-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一):让我聆听你

  如果说《品味唐诗》是在品味人生,《邂逅宋词》是在邂逅感情,那么《聆听元曲》的“聆听”二字就显得有点奇怪了。元曲固然是当时人们在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吟唱的作品,实际上唐诗宋词也有这个用途。但是元曲毕竟是文字,怎么会触动到我们的听觉神经呢?

  读书之后,个人感觉是因为作者在这本书里所写的内容涉猎范围广,生活品味有,感情邂逅有,却已经不局限于这二者范围。她既聆听真实存在的声音,也聆听他人的心声。而这些经历,又能通过一首元曲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次跨越千年时光的约会了。

  最喜欢的是其中一个画家的故事。富家女在贫困夫家各种不适应,还受到公婆的刁难。和公婆分开住之后,还要拿自己的薪水养家糊口。家用全她在高中教美术的收入,自然是靠千省万省,也会有着拮据的时候。这样子,还会被先生嫌弃太会花钱。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她出嫁前习惯了的听CD、买鲜花都是被嫌弃的理由。两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金钱观、价值观都不一样,强融其实很难受的。事情在她怀孕之后达到了高潮。她生了女儿之后,重男轻女的公婆当场掉头就走,丈夫也就来了两次,还匆匆就走,然后就上演回家就睡,日常不见人影的把戏。最后,丈夫提出了离婚,她还是难受得大哭,但我心里其实早就希望她离开这个不会让她幸福的男人了。

  离开前夫之后,她到法国读了一个学位,回国后就在艺专教书,再婚后的生活也很幸福美满。而前夫却终生没有子嗣。也许就是报应他的重男轻女和婚内出轨吧。

  这篇文章里出场的是乔吉的《水仙子·寻梅》,她就像里面描写的一样在感情里寻寻觅觅,在历经感情波折后,终是发现一切都是“暗香浮动月黄昏”,也许答案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她对于前夫,也没有了憎恨。自己过得好,比前夫的种种都重要。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二):静听雨滴也成文

  静听雨滴也成文

  我向来喜欢读诗。唐诗宋词不必多说,现代诗,国内外的诗,我都喜欢。每晚睡前必读一首睡觉。有时候深深地感叹诗人怎能如此可爱。遇上那种让我心动的诗往往能够激动不已,或者莞尔一笑。

  该书的封面就很有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气息了,泼墨的渲染,似乎暗示着元曲的洒脱。我其实对元曲接触并没有太多,如作者在前言所说“诗庄词媚“,确实很精妙,但元曲的话,似乎还是从课本中有了浅显的认识。但在这本书看下来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元曲也一样,有着妙不可言的可爱。我常常碍于自己词穷,不能很好地赏析一首诗,因为有时候,真的是想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的人心中自有所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曲都是这样。毕竟他们更加短小精悍,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便也更加辽阔。

  本书作者采用赏析式的行文,并结合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每首曲子以一幅画开始,最后都有该曲作者的介绍,还是比较完整的。

  但我对于书的主体部分还是有些看法。虽说这属于散文,但需要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在其中的描述太像碎碎念了,有点像我平时的日记,美感缺乏。曲是美的,但赏析地不够美,并且有些故事的主题拉扯过于牵强。书的印刷字体比较大,看起来舒服。

  卷一的那句话我是相当喜欢的——“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读起来就很让人开心的。元曲的真挚洒脱,在《折桂令》中显得很可爱:我们人生70载,前10岁懵懂无知,最后10年体弱多病,中间50年,一半时间在睡觉,所以人生真正剩下了25年。我看到这里,瞬间惊慌失措,想起一首名为《无题》的诗,里面说“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衰老”。我想,自己看到这首曲的时候就开始衰老了吧哈哈。

  在诗和文字作品中,我对环境描写很少能感冒,总觉得他们如出一辙,再巧妙的词都觉得没有吸引人的魔力。作者浅显无聊的句子以及台湾腔让我觉得有些乏味,适合中学生阅读,或许本来可以写得再好一点的吧。不然就单纯地收录元曲,下面加一些注释便好。这样反而能让读者读起来更加痛快。少一些作者主观带入。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三):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秦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我独爱元曲。

  跟前几种文字艺术不同,元曲从来不在一字一句之间雕琢,多于一个情字取胜。但要说文字的起转承合又并不输唐诗宋词。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元曲至情至性,洒脱天然,在字与句间自成一派风骨,如雕窗寒竹,一唱三叹。

  本书作者琹涵对于元曲也是爱到了骨子里,纵然只是寻常生活,因着经典文学的加入,日子也变得如诗如歌。元曲里的很多故事与感动都对其有深远的意义,很多时候作者是在从中寻找生活的力量,一词一句都融入到了灵魂里。对于人生的诸多困惑也都迎刃而解,重要的是了悟人生智慧,一念智则般若生。

  所以在书里琹涵对元曲更多时间其实是单纯的在心心念念,而没有过分的去逐字逐句分析其意义何在,想来那样便落了下乘,说到这里很有种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意思了。多数时间都是由某一时刻某一事件而联想起从前看过的某一首元曲,然后就这样写下来,与读者一起读一遍想一遍念一遍。然后平平常常的聊聊天,开开心心的品一品曲里面的味道,日常的烦恼都少了很多,心境也随之豁达起来。

  故而看本书我很享受,不用去管这红尘滚滚的俗世烦恼,只在元曲中品味人生孤旅。都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之所以也喜欢元曲便是它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思考平常事。讲的是男女之情,说的是孤单旅途,唱的是酸甜苦辣,最苦,也最真,如历经沧桑的老人,早已看透这世事人情与人间百态,举止言谈都透着一股豁达,无可无不可,去留无意,看云卷云舒。

  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赞许的地方,在每一小节的后面都配上了这首元曲的作者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其评价。在看完他的作品之后再看这首元曲的作者,会对其曲其人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起到了很好的入门作用。更别提还有毛数来老师的绘画相衬其间,每一幅画都与曲相得益彰,读元曲赏绘画看文字,真至高的艺术享受,不忍释卷。单就是这元曲与绘画的组合就让我看了又看,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四):尘世生活的乐趣——元曲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曾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所以说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远方和诗。那么除了唐诗,宋词,生活中也不可缺少元曲。如何领略这生活的乐趣,那么不妨一起来听听这本书——《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

  既然是聆听元曲,那么就得知道元曲也是一种文学样式,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小令是用曲牌制成,和词的形式相近。在本书中所引用的都属散曲,多为小令。作者在开篇,先为我们简单普及了元曲的知识,这不仅让我们了解元曲,更为下面的阅读打下基础。全书分四卷,共计55首元曲,每首元曲配散文一篇,每首元曲都有一幅插图,曲和文,曲和画,文和画,两两呼应,图文并茂,让阅读更好舒心。在散文后面,作者还非常贴心的附上元曲作者的简介。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熟悉的关汉卿,马致远,以及曾经出现在课文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 秋思》,很熟悉的感觉,还有张可久,朱庭玉,唐毅夫等等。随后的散文里,作者不仅是单单为我们解释了这首元曲,更多是加入了对生活的感想,不仅有写事,写人,写物,还有写景,作者都是发自内,有感而发,内容情真意切,自然真挚,文字清丽。正是这些散文,让我们更贴近生活的了解元曲。正是这些元曲,让散文变得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元曲和散文完美的融为一体。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远方和元曲。孤旅或许是枯燥无味的,或许是坚难险阻,但是不妨聆听一下元曲,让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的旅途拥有了无限风景。

  本书的作者琹涵,是台湾知名散文家。

  作者的其他作品:《慢读唐诗:爱上源自生活的美丽》,《慢读宋词:珍爱源自生活的真情》,《慢读元曲:珍爱源自生活的真性情》,《慢享古典诗词的节日滋味》,《慢享山水田园诗:偷得浮生半日闲》等,引领了古典诗词现代化风潮,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

  本书中的插画由著名的山水画家毛树来亲自绘制,也是本书中的一大亮点。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五):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中华文化中最瑰丽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与唐诗宋词三足鼎立。比起唐诗宋词中严格的平仄格律和特定的文人情怀,元曲显得通俗和平易近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看似一堆名词的简单排列,但却言简意丰,意境深远,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让我们品出了天涯羁旅的凄苦离愁。脍炙人口的元曲名作,我们还是熟悉的。只是数量上,恐怕远不及唐诗和宋词。

  唐诗、宋词固然精美,还伴随着背后的故事,或感人或有趣,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几乎成为我们民族的印记。但那些深藏于故纸堆中的元曲,如果我们细细咂摸,就可以发现元曲是最接近庶民生活的。

  看本书我很享受,不用去管这红尘滚滚的俗世烦恼,只在元曲中品味人生孤旅。都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之所以也喜欢元曲便是它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思考平常事。讲的是男女之情,说的是孤单旅途,唱的是酸甜苦辣,最苦,也最真,如历经沧桑的老人,早已看透这世事人情与人间百态,举止言谈都透着一股豁达,无可无不可,去留无意,看云卷云舒。

  大自然的美永远是失意者最好的安慰。元代,读书人心有不平,更容易寄情于山水景物,千百年后,这样的文字也直接叩响了我们的心弦。若说世俗的功名有如浮云,那么读书人在故纸堆里另有寄托之意,借古讽今,借他人的酒杯以浇胸中的块垒,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个孤独的行路人,都有一段异常困顿的时光,将生命变得厚重而丰盈。元曲让我们明白,风雨困顿都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坎坷和不幸都会过去,而还赠给我们更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又能重新领受阳光温暖的俯照。

  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赞许的地方,在每一小节的后面都配上了这首元曲的作者生平简介以及后人对其评价。在看完他的作品之后再看这首元曲的作者,会对其曲其人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起到了很好的入门作用。更别提还有毛数来老师的绘画相衬其间,每一幅画都与曲相得益彰,读元曲赏绘画看文字,真至高的艺术享受,不忍释卷。单就是这元曲与绘画的组合就让我看了又看,值得珍藏的一本书。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六):聆听元曲

  如果说唐诗是公子陌上如玉,宋词是千金大家闺秀,那么我觉得元曲就是豆蔻年华少女,不同于诗词的婉转含蓄,元曲更多了几分朴素静,如钟,动如脱兔,白描风景看似平凡,却构勒出情感的暗潮涌动,点横笔画间是肆意挥洒的胸怀。虽然曲调多有遗失,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单单是这文字,就让人欣喜不已。 诗词曲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理解诗词曲又要回归于生活。何以为好曲?就是在相遇的那一刻,引起共鸣,交织碰撞而更上一层楼,静静聆听元曲的声音,悠扬,古朴,白纸黑字却不会使人感到刺眼,更多的是宁静,在喧闹急躁的现代生活中,难得一点舒缓。 我读的大多是诗词,对于元曲了解甚少,原以为它是像教科书般,人物背景,曲,最后翻译结尾,可它却让我惊喜不已,一首曲,一幅意境,不是呆板的解释,而是作者结合自身生活的剖析,说实话,这对我这种“古诗文白痴”来说,简直就是救星。原以为的枯燥无味,带着一丝对中国古代文学好奇,片刻过后,取代而之的是浓浓的兴趣。 读它,不像是面对苦涩难懂,好像距离我很远的古文,更像是一涌清泉,亲切,去躁,偶尔能引起我的深思。将它放在我的床头柜上,闲来无事读上一两篇,少了不少烦躁。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者思考、反思,天作之合,偶尔对这首曲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悖于书上所说,但都是个人经历理解,无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对世界的了解不同,虽称不上极好,但对于元曲刚入门的我来说,足矣。 淡然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屈能伸,能善良也能理智,不屈服于自然而臣服自然,都是一直分寸,它不仅仅停留在元曲,更回归到生活,引起的不只是于元曲的共鸣,更是于生活的共鸣。 相比于“人性本善”我其实更偏向于“人性本恶”,不是认为幼年的孩子是十恶不赦,不是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来赎罪的,只是认为我们之所以学习,是为了端正我们的行事作风,不伤于世,虽不求像孔子那般圣贤,不求像雷锋那样无私之至,但是要求自己不愧于世,不愧于我的精神灵魂,所以学习。 它带给我的感动,不似《摆渡人》那般暖流环绕,不似《知更鸟女孩》那般透彻铭心,不似《虚无的十字架》那般让人深思,更多的像是一股涓涓山泉,似无味而回甘,就像丁立梅所说“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身边一点一滴的拥有”,细细品味,身边的一切,会发现不同寻常的感动,不麻木,却也不滥情,方能从容不迫。 虽然没有看过作者其他的书,但是光《聆听元曲》,便是给独旅的人一丝温暖,给忙碌的人一丝清闲,给绝望的人一丝豁达,一丝,足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指数函数,等待无穷的那一天,像原子,等待碰撞的爆发。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七):每个孤独的行路人,都有一段异常困顿的时光,将生命变得厚重而丰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看似一堆名词的简单排列,但却言简意丰,意境深远,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让我们品出了天涯羁旅的凄苦离愁。脍炙人口的元曲名作,我们还是熟悉的。只是数量上,恐怕远不及唐诗和宋词。

  唐诗、宋词固然精美,还伴随着背后的故事,或感人或有趣,一代又一代地流传,几乎成为我们民族的印记。但那些深藏于故纸堆中的元曲,如果我们细细咂摸,就可以发现元曲是最接近庶民生活的。真实的平凡百姓哪里需要文绉绉地说话?我手写我口,最是酣畅淋漓,直抒胸臆就好,这般活活泼泼的生命,是元曲最迷人的地方。

  台湾知名散文家琹涵认为,元曲质朴,快言快语,品读元曲能抒发内在的抑郁,让我们取得心灵的平衡。人生实苦,细读元曲,仿佛悉了生命中的苦痛和眼泪,更能逍遥自适,让身心都得到安顿。琹涵最新出版的《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可谓走出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新路。寻常的古典诗词鉴赏,跟语文教材差不多,大致有作者简介、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和释文。我们就算反复吟诵,也总觉得跟作者之间存在着鸿沟,毕竟那成百上千年的时间落差,我们是无法抹去的。

  本书包括《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等四卷,收录的作品既有关汉卿、马致远等名家名作的,也有无名氏这种经历时间考验的佳作。琹涵的这本聆听元曲,其实是一本情感散文集,包括55个温暖动人的故事。作者深入寻常生活,当心情相近时,便援引元曲,或为印证或为画龙点睛,将对生活的体味,与对元曲的感悟融为一体。

  譬如在《倾听寂寞》一文中,作者就由“台湾一号红茶”的生不逢时,推物及人,联想到孟浩然及马致远一生的困顿和种种的不如意。可见,如果我们不了解《秋思》的写作背景,就无法真正理解这首小令背后的悲凉意蕴。如此鉴赏元曲,我们自然能在作品中得到共鸣。

  凡有水井处,皆能歌元曲。在本书中,我们将在作者的引领下,了解到元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元曲的形式、与唐诗宋词的区别等。关于元曲的特色,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元曲的文字比较通俗,却也更加亲和。它造句自由新奇,也更包容,在格律上放宽,还能活用衬字,甚至增字、增句,添加了声韵的自然之美。加上描写逼真、取材丰富,使它更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优势。

  大自然的美永远是失意者最好的安慰。元代,读书人心有不平,更容易寄情于山水景物,千百年后,这样的文字也直接叩响了我们的心弦。若说世俗的功名有如浮云,那么读书人在故纸堆里另有寄托之意,借古讽今,借他人的酒杯以浇胸中的块垒,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个孤独的行路人,都有一段异常困顿的时光,将生命变得厚重而丰盈。元曲让我们明白,风雨困顿都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坎坷和不幸都会过去,而还赠给我们更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又能重新领受阳光温暖的俯照。(彭忠富/文)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八):亲近元曲

  说起元曲,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早已流传成经典名句。但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天净沙·秋思》是首词吧,这大概是因为比起唐诗宋词元曲的太少出现正在我们生活中吧。然而就如同书中前言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原本就喜欢诗词,那么,对元曲的接受和喜爱,也是是理所当然的了。”看过这本书后,我就真的很赞同这句话了。

  对于元曲所有的认识估计都只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吧,将元曲四大家名字当做文学常识来背,而能有点辨认度的也仅有关汉卿一位,就因为他那句“我是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而对于他的作品《窦娥冤》也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对于元曲却真的不曾亲近过。喜欢诗词,是因为觉得他们字词间都透着美,寥寥几字既传神又精炼,题材丰富,内容万象,可婉约可豪迈……彼时读元曲还未能领会其中美好,总觉的不如诗词瑰丽美好,吸引人。而《聆听元曲》这本书的前言可谓写得非常的好,一步步引导着你认识元曲,什么是元曲,如何去读。而其中提到“诗庄词媚”一说,仔细想也确实有理。而元曲却更加的贴近于生活更加的通俗易懂,在格律上又比不得诗词那般讲究,在创作方面也更加的自由。书本前言部分介绍了元曲的形式、特点、风格等还写了如何去阅读元曲 。在我看来这本书前言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其实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曾也买过一本元曲相关的书籍,那本书籍就没有如此好的前言(导读),那本书我也就随便翻看了一下也就束之高阁了。

  正文内容我也很喜欢,这书并不是将元曲拿出来解析。而是作者将自己读元曲时所想的所感记录下来,都与生活中的点滴有关。如果说元曲是来源于生活的文学,那么作者将元曲回归到生活中去了,由读元曲所产生的想法联想到生活中的事情,或多或少对生活产生了一些感悟。也许元曲本身和作者所讲之事并无太大关系,但作者却能细腻的捕捉到元曲中给人恬淡舒适的那种感觉,将这种感觉又重新换一种方式诉说给我们。书中的每首元曲都是作者在众多作品中筛选过的,都是作者喜欢和研读过的作品。我感觉这更像是一种分享,把自己觉得美好的东西再精挑细选甚至是再经过自己“加工”后分享予人。

  而我恰恰就被作者给安利了。元曲在格式上没有固定模式,格律上要求没有诗词那么要求严谨,更多了些洒脱和创作的自由,所以读元曲常遇惊才绝艳之句,让人喜欢得不得了,但要你说出好在何处,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述。反正就是喜欢了就是喜欢了,没什么理由。个人觉得这是一本应当静静看和慢慢来看的书。在某个早起清晨,找棵树下坐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将这本书打开翻上几页,或者是在闲适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找个明亮的窗边,将这本书再翻几页,或者是在某个难眠的夜晚,靠在床头再将这本书翻几页。

  我想只有在一个人最闲适最放松的时候,才适合读诗、读词、读曲,也才最能领略得出其中的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东听雪,这样的闲情逸致与诗意生活其实也并不难,无非就是让自己多静静,多看看,多感受一下。其实身边的风景无限。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九):诗题小景,曲焕新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中华文化中最瑰丽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与唐诗宋词三足鼎立。比起唐诗宋词中严格的平仄格律和特定的文人情怀,元曲显得通俗和平易近人,比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简洁明快,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

  在忽必烈创建少数民族政权元朝之后,民族融合,商业发展。元朝统治者对汉族文人士子进行严酷打压和排挤,当时流传着“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人不得出仕,只好归隐山林或沦落入市井,他们流连于比比皆是的戏曲勾栏花街柳巷,即兴填词,即填即唱,用笔墨描绘出丰富的生活日常,表达出苦闷、愤世、叹世的情绪主张,这也变相促进了元朝戏曲的繁荣。元曲天然有通俗性,或诙谐风趣,或憨厚质朴、或嬉笑怒骂,夸张和对比的表现,再加上民间方言俚语口语化的书写,让元曲极富亲和力,成为从土壤中长出的民间艺术之花。他们在民众之间广为流传,也成为俗文化的代表。元曲特别是元杂剧表现出元朝特有的市井生活众生相,他们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富有活力,多姿多彩,极有感染力。元杂剧表现出的市井特色比日本江户时期出现同样表现市井生活的浮世绘早了将近三百余年(元朝1271年—1368年,介于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时期,而江户时代在1603年—1867 年)。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一书撷取分享了作者对其中55首小令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对这些元曲小令作过多的注释,也没有过多地分析元曲小令中的语言特色、句式特点或者审美取向,而是着重于对元曲的理解,将这些小令的深刻内涵放之于现在和当下,着重于借古寓今地表达元曲中蕴籍的清新气息以及旷达的内在精神。作者台湾著名散文家琹(qín,同琴)涵,文字清雅有诗意,敦厚真挚的语言,细言慢语颂读元曲给他带来的思悟,将将这些日常故事融于元曲的境界之中,读来很有启发性。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伤心莫唱,南朝旧曲”“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四卷内容,精选了元曲中最为明快清丽的小令进行再创作,将之与生活之事联系起来,让这些读来韵调工整和谐的小令们有了“倾听、所爱、向往、孤单、遗忘、怀念、浪漫”等等情思。让元曲穿越到现今的生活之中,让元曲再次与当下的生活发生联系,这无疑是对元曲最诗意的诠释。更难得是作者对无论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还是无名氏作品,皆一视同仁,作者简略介绍之外,其作品只要富有特色,秀雅清丽,或旷达洒脱,或晶莹婉丽,或清爽怡人,便一一心悦收录,以飨大家。

  元曲适宜清唱,可唱可歌,所以也建议对元曲有兴趣的朋友,每日诵读一曲元曲,更能体会元曲百花齐放、绚丽多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为每首入选小令皆配有古色古香的精致插画,绘者毛树来笔墨古朴生动,富有灵气,完美诠释了元曲小令的意境和内涵,让人赞叹。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读后感(十):元曲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常常会把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但是唐诗和宋词最为人们所熟悉,对于元曲确相对陌生,就我个人而言也是更加熟悉唐诗和宋词,最喜欢的是宋词,是对元曲比较陌生。整首的唐诗和宋词,或者著名的句子随口可以说出来很多,但是对元曲仅仅能记住的就是中学时期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属于散曲,《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这本书涉及的元曲全部都是散曲。

  《聆听元曲让孤旅的人生有无限风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每一章节基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多都是作者写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第二部分是元曲的解读。

  第一部分中有作者旅游的事,有作者游泳的事,有关于作者朋友的事,有关于茶叶的事,有作者工作的事。这些内容有点像是看作者日记的感觉。

  第二部分作者很多地方都是以我曾经读过的一首元散曲为开始,然后把索要解读的元散曲写出来,接着对这首元散曲进行解读。每出现一个新的作家会在章节结束后有关于作家的简单介绍。这本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我非常喜欢,在每一章节最前面会有一幅画,这些画大多是山水花鸟和人物,并且在图画的下面配有该章节解读的元散曲。

  唐诗讲究平仄押韵,整体有严格的格律和对仗,一般我们熟悉的唐诗篇幅比较短,都是四句或者八句。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这样的长篇唐诗我们见得比较少。宋词在古代就是流行歌曲被古人所传唱,同样现代有很多宋词被改编成了歌曲,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改编成了但愿人长久。但是唐诗和元曲改编成歌曲非常罕见,甚至可能就没有。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侧重儿女情长,柔情蜜意;豪放派侧重家国天下,气势恢宏。元曲比较接近宋词,在书中的导读部分写到:元曲的文字比较通俗,却更加亲和。很质朴,押韵自由,运用白描的方式直接书写。书中《山丹花》昨朝满树花正开,蝴蝶来,蝴蝶来。今朝花落委苍苔,不见蝴蝶来,蝴蝶来。这首元曲真是简洁质朴到了极致,对我们一个文学水平不是很高的人也能创作出来这样的元曲。

  在每一章节的第一部分中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的内容,朋友之间借钱,我主张朋友之间最好不要借钱,真的会因为借钱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婆媳关系,婆婆和儿媳妇好像天生就是敌人,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对一个男人来说真是一门学问。男人出轨,夫妻离婚的内容也不少,放到二十年前离婚是件大事,可现如今婚姻没什么大不了。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思乡都是个主题,感觉古代人出个远门就想家,多“没出息“”呀!现代人出远门旅游,走之前兴奋之至,完全没有思乡的情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古代交通没有现代交通便利,汽车、高铁、飞机不断缩减回家的时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