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读后感1000字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是一本由马鹏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精选点评:
●好看,好读!早说过要好好拜读这本书,零零散散看了好几个星期方才读完。私以为好文章在于好读,易读;好看,易看。是你恨不得一口读完,又将息着舍不得看完。这本书大约也属此列。随着笔者的文字我一点点勾勒出陇县的样貌,勾勒出笔者故乡的人事,那个远去的年代,远去的乡村。对于这本书的褒奖之词想必无需我再多言,于我而言格外打动人的有趣的是一贯朴实老成的文字蹦出的出格言辞:譬如和母亲在田埂上讨论鲁迅文章那次,因为找不到词心急冒出一句脏话被母亲一巴掌扇在田埂上,也把我笑得在沙发上前仰后翻;比如《少年与窦娥》一文难得展现出富有女性色彩的清丽的文字,晶莹透亮打动人心。末尾几篇仿佛又看到自己,在花花世界茫然无措的自己。总而言之,是本值得一读的书,对千里之外的北方乡土又有了一点情感,有了了解。
●故土,故乡,故人,每个故事都像是曾经经历、见证过的一样。花了近四个小时,看完了这本有关故乡的书,有些感同身受,现实里的故乡在消亡,在沦陷,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美好的乡镇。但只要根在,人在,记忆里的故乡就一直都在。
●通读一遍,很喜欢。
●好吧,我承认我不太喜欢看村里长大娃娃的书。作者的表达就像当年上学时候周边农村娃娃一般偏爱各种文学经常故弄玄虚,文字里透着种说不出让人觉得不磊落的气质,好像是种生怕别人看出不自信的故意显老成。书中前半段描写关于故乡旧习俗的内容确实很赞,描写的也很到位。但书中有很多内容牵扯自己的家庭成员,反反复复拿出来写,确实感觉内容就干瘪起来了。故乡毕竟不是家庭。而最后又在书的结尾解释不是自己夸耀自己。书中还夹杂着一些平时的脏话 夹带偷盗东西 让人感觉很接地气是农村生活的特殊性。但他又偏偏称自己的爷爷奶奶是祖父祖母 说自己的祖父在村里权高位重。类似这种又很偏离农村接地气轨道的话。而且在隐晦的表达以后自己会“做大官”。不过,不对作者评论,单凭文字内容还是有收获的。作者年轻出书,值得看。
●之前看过零散的章节,读完之后想起那首《安河桥》,故乡对于我们这一批经历了农村改造的成年人来说,那里不仅仅有最温柔的土,最馨香的稻,还有生命里出现的最可爱又慈祥的人。故乡,"让我困在城市里纪念你"。作者马鸣用记忆力没被"标准化"了的语言,即便三言两语的白描也让人心生感动。好书值得推荐,活在城市里,那片"麦田"是对故乡最真挚的追忆。
●还原故乡当年的样子,也是需要被记住的样子
●故乡、故土、故人的故事,渐渐故去。文人习惯从审美的角度怀恋传统文学里的田园牧歌,村民更愿意从实用的角度拥抱新技术、新潮流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无所谓对错,一场生活。
●93年人,文字已颇为老道。尤其喜欢第一二辑,很多民俗。八百里秦川,淹没在时代的浪潮里。
●每次都这本书,心都不是自己的,仿佛他们都在你眼前,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你的眼前,你看着他们,他们动一下,心也跟着动一下。文字很有味道,故事很有味道,里面的照片都拍摄于陕西,完美搭配。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兴趣是那些故事和我有很多契合的地方,也是故乡赋予我的记忆。可是我觉得作者感情太外放了,面对这些变迁或许哀而不伤更恰当吧。还有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提到文革就言辞闪烁,现在文学自由还是挺高的吧。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读后感(一):难忘的麦客
小马的书,并不只是写怀念故乡的酸甜文字,而是有深意存焉。
你将“故乡”替换为古典,替换为古人,替换为文明,都可以。
很多写故乡的散文写作者,其实并没有这些学识储备。小马有学识储备,他精通论语,精通历史,精通古典。他对那些已经死了的古人,那些先贤,有很深的感体贴;对故乡那些已经流逝或即将消失的那些老艺人,有很深的感情。因为这些人,尽管可能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托命人。
小马记录下来,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传说,文化,才有可能流传。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读后感(二):偶遇一本描写自己家乡之作
偶然在万邦展台看到此书,看完作者自序,真巧是老乡,于是怀着对故乡风物的期待,坐在书店角落一口气读完此书。作为一本描写故乡风土民情的集子,作者的笔调朴实诚挚,时而带些方言土语,诙谐生动,时而又陷入反思喟叹,深沉悲凉。
以我的人生经验来参阅,有些共同的经验让人读来会心一笑。譬如作者写到的女巫罚神驱鬼,我小时候也“有幸”体验过。调皮的小孩喜欢模仿罚神的仪式,口中念叨自己也说不清的咒语。我现在也不记得给我驱鬼的巫是男是女,但那个筷子立于水中,用菜刀砍倒的场景却历历在目。还有麦客吃的炒面,我们小时候也很喜欢吃,用水冲开特别香。但从小在城里长大,关于村里的手艺人,还是隔阂而陌生的,看作者细细道来,也蛮有意思。
近年来很流行返乡手记,尤其是从一个离家求学的“知识分子”眼中反观乡村,似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文化批判的味道。其实乡村一直也没有田园牧歌那么美好,但也不至于突然间就沦丧到什么地步。我是不大喜欢带着某种“乡愁”去美化故乡,或者站在自诩的文明高地痛心疾首地批判乡土的。这本书还好没有过分美化也没有过分批判的立场,写得平实温和,读来也有温度。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读后感(三):远去的故乡,不再的过往。
每每窥见“故乡”书,总会忍不住购买、阅读、收藏。从梁鸿《中国在梁庄》、熊培云《追故乡的人》、安宁《我们终将消失的乡村生活》、《世间的陀螺》……到马鹏波《麦子熟了,麦客不会回来了》。
或许,每个从乡村走来,定居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情怀吧!希望再看看故乡的过去,希望再看看自己为何出发。只是,记忆中的故乡已经远了,被现代文明冲击到支离破碎,能够永恒的,唯有记忆。
在马鹏波的书里,读者能够清晰看到陕西宝鸡陇县的风土人情,只是这些风土人情都已经渐渐消失掉,成为不再的岁月和时光。无论是麦客、漆匠、巫师、风水先生……
作为职业的手艺人为何消失?在于人们对效率的追捧,更在于经济的衡量。而对传统的坚守,瞬间变成愚昧。由此,人们也就渐渐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用机械化收割而不再用麦客,麦客自然就消失了,这似乎顺理成章。
在记录这些曾经真实存在村中乡野的人和事的时候,作者的笔触,让人想到笔者的故乡,在山东省临朐县的土地上,何尝不也是存在如此多的手艺人,但照样的消失了。
在他们中有石匠、木匠、鼓手……等等。作者的故乡就犹如笔者的故乡那样,相似又相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成为仅存的记忆。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毕业生,作者又是感性而多思的。他不仅写下那些消失的手艺人,还记录下自己的过往,对于书籍的挚爱,对于阅读的欣喜,对于外面世界的神往。
笔者以为,每个人的历史都值得记录,个体虽然卑微而单薄,但照样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人们强调大历史的时刻,小人物依旧鲜活而立体。
所以,《麦子熟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这是献给故乡的书,是为故乡招魂的书,更是作者自己的过往点滴记录。它记载着一个25岁的生命,从陕西陇县这个地方到了“外面的世界”,再回望故乡,无不是悲戚无限的感伤。
正是看这样的书多了,笔者也想献给故乡一本书,《还你一个乡野》,作为回忆,作为祭奠,也作为了结尘世的一桩夙愿。
期待。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读后感(四):不会再回来的那些人
马鹏波的这本《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写了很多与乡村有关的故事,他在本书的自序中曾坦言,他写作的这本书的初心实际上并没有为乡村招魂的野心,有的只是为故乡招魂的孝举。因为他很诧异的发现,很多人对他文章的评论,并不针对内容,只抓住一点,然后无尽的放大与深度解读,最终往往都印证了同一个结论——世风日下,乡村已死。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乡村真的死了吗?作者马鹏波对此表示了否定。
那么,我们自己呢?对此又有怎样的想法?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吧,每次一说到“乡村”这两个词,我脑海里首先冒出来的便是陶渊明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格外钟情于山水之间,写了无数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诗与词,其中所作的最为特殊的一种题材,正是所谓的“招隐”诗了。招隐诗的题材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归隐山林,享受田园之乐。古人们在诗中表达的这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我们今人们对故乡,对乡村的想法是何其相似啊。
古代的很多的文人们,都钦羡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但是很少有文人真正去感受一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客观生活。
可见无论是古人亦或是今人,其对于乡村甚至是故乡的观点都是极其相似的,乡村与故乡对其来说已不是一片真实土地,而是他们心中可以无限想象、诗意栖居的“乌托邦”。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是其因对世俗生活的不满而创造出的一片心灵上的乐土,就如同至今仍流传的对天堂与极乐世界的无尽想象一样,这些地方都是无法真正抵达的隐秘所在。
而作者马鹏波并不准备同我们过多的谈论这些,他想要同我们聊聊的是那些过往,关于乡村,关于故乡的回忆。
作者曾在文中说过在他的故乡,人们顶敬重四类人,一是阴阳先生、二是老师,三是麦客,四就是漆匠。而关于这四类人的故事,他在书中用了单独的篇章写了出来,实在是很有意思。四个人最后的结局不知是否是因为经过了作者处理的缘故,有种隐约的一致性,颇有些意味深长。
阴阳不传三代,小阴阳会将一身传承传给谁,已是一个难解的迷题。时隔多年与老师重遇,她已不认得我这位学生了。事实上,她也不再是一位老师了,她已成为了一位母亲。由于技术的发展,科技取代了人力,麦客这个职业也已不复存在。漆匠躺进了自己曾画过的棺材里,由乡亲们抬着进了墓穴。他走了,他的这门手艺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一位传人,所以最后他将自己的一身手艺也一并带进了土里。
不过,就如同作者在最后写到的那句话一样——被永远带进土里的,又何止是漆匠!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读后感(五):同样是带刀,麦客不沾血,不杀生
十多年前,关中西部,麦熟时节,肩扛褡裢,手提镰刀。我对麦客的印象很零碎,他们跟当年日本浪人一样,跟在主家的身后,为赏金而不惜肝脑涂地。
在关中,麦客与刀客可能同出一脉,胆肥的刀客,使利器,帮主人看家护院。而麦客,用镰刀收割庄家,同样是带刀,却不沾血,不杀生。
每年的麦收时节,麦客们沿着秦岭北麓,从东至西,从南往北,田间地头,逐麦而行,如同贴地飞行的候鸟,掠过一片片金色的麦田,麦子就乖乖颗粒归仓。
我错过了麦客最辉煌的时代,麦客的死敌联合收割机来了,麦客站在机器面前,打量了一番,啐了一口浓痰,一转身,冲着夕阳而去,只给时代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
麦客变少了,他们只能去一些犄角旮旯的田地,直到犄角旮旯的田地荒废,乡下人进城打工,犄角旮旯地没人种了,麦客于是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麦客去哪了呢,他们有的回老家继续种地,老死家乡,有的改行当建筑工人,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变老。
麦客带一个客字,我总会把麦客跟武侠中的刀客类比,产生遐想,小麦传到中原2000多年来,千百年来,应该发生了很多故事吧。麦客也是客,炎夏时节,龙口夺食,他们救庄稼人于危难之中,保证主人一年的收成不泡汤,不折。
麦客形象,被定格在历史舞台,离不开一位摄影大师的镜头,他叫侯登科,出生在陕西凤翔。
侯登科,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坐标式人物,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的内在与外在的变化留下了宝贵的纪录。代表作有《麦客》、《黄土地上的女人》、《四方城》等,以其名字命名的“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国内首个民间操作的纪实摄影项目。很可惜,在凤翔,蜚声国际的摄影大师侯登科,几乎无人知晓,更别提给他建一个博物馆了。他的纪实摄影,全景式的纪录了关中的麦客,直到今天,翻阅这些黑白影像,还是会被震撼或者戳中,麦客最辉煌的时代是1980年代,因为交通工具的进步,也因为侯登科的镜头,他跟随着这帮麦客兄弟,用简单朴素的手法,定格了很多堪称伟大的影像瞬间。
后来电影版《白鹿原》中,段奕宏饰演的黑娃就是一个麦客,生冷蹭倔,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老段演啥像啥,老段这个麦客的人物是立得住的,过目难忘的。
如果说侯登科是用影像记录,那么马鹏波就是用文字为麦客招魂。陇县,距离我们凤翔很近,马鹏波散文集《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所讲述的故事,我是如此的熟悉。他笔下的麦客,栩栩如生,仿佛一个亲切的乡党,就在眼前。他用文字招魂,为麦客著书立传,让消失的麦客在纸上复活,让麦客自此变得不死不灭,在关中原野的天空上飘荡,经久不散。
我的家里以前很少请麦客,家里地少,再加上父亲勤劳,在现实中,我跟麦客几乎没打过交道。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侯登科和马鹏波会打动我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是真实的力量,这种真实体现在影像中人物的一个特别的眼神,或者是文字中,麦客说过的某一句话,让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十分想家,让现在的我万分怀旧。
麦子黄了,麦客不会回来了,幸好还有照片和文字,我想家了就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