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字
《远大前程(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狄更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页数:7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大前程(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两种“前程”
提到狄更斯,我们能够想到他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以及《雾都孤儿》等,《远大前程》作为狄更斯的晚年的著作,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狄更斯刚刚与妻子分手,这件事情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痛苦。本书的基调无疑是压抑的,经过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狄更斯对于整个黑暗的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主人公匹普的视角,看清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更加意义非凡。
主人公无父无母,他的亲人只有他的姐姐乔大嫂和姐夫乔。乔和匹普的关系非常好,匹普有麻烦的时候,乔总是帮他解决问题。本来有着成为一个铁匠梦想的匹普,却因为救了一个犯人而人生发生了改变。这个逃犯名字叫做马格韦契,他是一名逃犯,出狱后,为了报复这个社会,他让律师找到了曾经帮助过他的匹普,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绅士,而匹普为了追求上等人的生活以及为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全然不顾姐夫乔的阻止,欣然接受了这一切。上流社会的生活果然使得匹普的人性发生了变化,他变得非常物质,看不起穷人,对于自己曾经最亲的姐夫也是深深地厌恶。而当知道资助自己的人是逃犯马格韦契时,自己内心的那种虚荣感变得更加明显,而随着马格韦契逃跑失败,财产充公之后,匹普的上流社会的幻想也悉数破灭。而这时的匹普才最终意识到真正守护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家人,只有姐夫乔(此时姐姐已经去世)。
这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籍,“远大前程”既是主人公匹普当时追逐的上流社会,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他的“远大前程”,那个时期的他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浮华与世俗,觉得上流社会能够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当然“远大前程”也是匹普最终洗掉了上流社会的污浊最终回归到生活原本的样子。匹普曾经的生活是简单的,虽然困苦,但是真正是快乐的,而步入上流社会的匹普虽然感受到了物欲横流的快感,但是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不真实,当然,这一切最终都幻化成了泡沫。而作者也是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之后才会有的这种的感慨,自己的幸运和不幸可能也需要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个一个关于人性变恶又变善的故事,而狄更斯用他细腻的笔触将这种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社会,物欲横流,阶级分层明显,而匹普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匹普没有抵挡住这种诱惑,而结果当然使他变得虚荣并且不顾亲情,跻身到“上流社会”,而他的处境无疑是极度不稳定的,而当周围的一切幻化为泡沫,他才真正地回过神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根本强求不来,而回归人性的本真才是王道。
《远大前程(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一本令人深思的经典作品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书的名字叫做《远大前程》,这是一本让人阅读之后,陷入沉思的作品,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这样的书名本来是褒义词,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但是在本书中却是一个讽刺,主人公精心设计的美梦最终无情的破灭,一切美好也荡然无存。
《远大前程》的作者查尔斯·狄更斯,可以说是美名远扬,最初知道这位作家是在初中的时候,哪个时候的语文课本中,也经常会学习到这位世界著名作家的文章,也从哪个时候知道,作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卓越,仅仅次于莎士比亚。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也是对于作者的极度肯定。作者的作品不仅在本国家喻户晓,也是一位征服世界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出版发行,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英国文豪。
作者的全名是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作者出生于英国南部朴次茅斯,童年时受尽了苦楚,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作者对于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真实的认识,本来就聪明的作者经过了这些挫折之后,终于走上了文学之路,凭借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作者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本书是作者后期的著作,更加成熟稳重,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自从出版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还被人们所喜欢,成为了经典。
本书的故事曲折离奇,作者有着超强大的创作力,更有着细致的观察力,通过年幼时期的生活经历,在文章中把穷苦人们的形象刻画的生动真实,尤其是心理活动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书中主人公的生活改变,以及心理变化都是最为真挚的体现,看到主人公在只是单纯的学习贵族礼仪就觉得有了远大前程的时候,也是让人陷入沉思,难道只是单纯的表象,就能够改变一个人,成就一个人吗,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简单的复制就可以成功的。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更是一个亮点,本来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怎奈命运弄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使得主人公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符合人的本性。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在不同的时候,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在觉得自己有了远大前程之后,那种骄傲的心态是让人痛心的,但也是常人正常的心态。在一切发生了逆转之后,才会发现,最初的一切才是最为珍贵的,可是覆水难收,一切不会在复原。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由于贴近生活,作者细腻的笔触的描述,一切都那么牵动读者的心绪。
《远大前程》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作品,这本作品的作者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查尔斯·狄更斯,在作品中真挚的描写,牵动着读者,让人意识到大师真正的实力。这是一本一个半世纪之前的作品,流传到今天,还能够经久不衰,并且长期占据最受欢迎作品的的位置,也由此可见作者名不虚传。非常喜欢这本作品。
《远大前程(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梦想不易,且行且珍惜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以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经历为素材,通过写实的手法去鄙视上流社会的虚伪、贪婪与卑鄙,抒发了自我对人间真善美的向往与歌颂。有幸阅读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王科一译《远大前程》,发现查尔斯狄更斯的魅力并不因为时空的转换而消逝。 《远大前程》或许是迎合国人的阅读文化,其真正意义在于向读者展示一场“梦”。少年皮普将自己惟一的梦想寄托在一个虚幻的前程上,其间经历的苦与乐、悲与欢不仅塑造了其独特的人格,也启发读者无论在遭受何种的屈辱与打击后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
父母双亡的匹普,很小就不得不寄养在姐姐家。尽管有着血缘关系,姐姐对其极尽打骂之能事,不给饭吃让其受饿,不给衣穿让其挨冻,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一切,或者说在困境中不得不唾面自干、逆来顺受。在没有经历世间风雨、看不出人性险恶时,他曾经希望自己学会一门技术,在乡村铁匠铺里度过微不足道的一生。 反观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童年都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越过的篇章。匹普的受苦受难,让其从小对周围环境与人就很敏感,内向的性格让其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是多余的,如何让自己得到别人的注意,成为匹普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特别能吃苦,在今天,仍然作为人性美德被称颂,只不过吃苦的目的不是吃苦本身,而是为了让自己在更长的人生时光中“不吃苦”,甚至走向了吃苦的反面——享受。
离开了农村家乡,离开了新鲜空气,匹普在大都市伦敦体验着不一样的生活,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心口不一,渐渐地在社会大染缸中失去了天真、善良的本色,表面上是如鱼得水,实质上是缘木求鱼。诚然,关于匹普性格的转变,查尔斯狄更斯用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设置了一连串的人物,你方登台我下场,大家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却在夸张的自我形象下挤出一个无法藏掖的“小我”。
故事情节的走向,颇有先扬后抑的意味,当匹普独自一人在沼泽地教堂公墓去缅怀死去的父母时,遇到的那位又冷又饿的“恩人”时,是那么的措手不及。不过,匹普很快就镇定了,他太能理解“恩人”的窘迫了,那不过是他童年生活的翻板,痛苦有时候写在脸上并不真切,只有刻在心中才能成为灵魂中如影随形的牵挂。
某种意义上说,皮普的人生经历、内心活动与之所处的社会环境,构成了小说《远大前程》的场景。终其一生,或许匹普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他将自己能够得到的作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一方面追求虚无飘渺的“远大前程”,另一方面牺牲与生俱来的优良品性。在梦想与幻灭之间,查尔斯狄更斯完成了人生意义深层次的思考——梦想不易,且行且珍惜。
《远大前程(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从《远大前程》,探索人性的光辉与本真
很多在社会上艰难打拼的年轻人都做过一大笔巨额财富从天而降这种天降横财的美梦。这种好运就降临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一个叫匹普的穷小子身上,这让他得以接受上等教育,拥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敲门砖。这个人生突然开挂的匹普就是狄更斯晚年重要作品《远大前程》中的主人公。
乡村孤儿匹普自幼寄居在脾气暴躁的姐姐乔大嫂与向来对他关爱有加的铁匠姐夫——乔的家中。一天傍晚,他在乡间墓地遇见一名面目可怖、又脏又饿的逃犯并被他搜出一块面包。虽然最终并没有逃脱再次被收监的命运,但这个从水牢逃出来的逃犯马格韦契还是记住了这个对他有一饭之恩的孩子。于是,这个傍晚也成为了匹普今后命运的转折点。
不久后,匹普被镇上一位幽居多年、冷漠孤僻的老小姐郝薇香雇为其养女艾丝黛拉的玩伴。匹普从此爱上了这位同样冷漠而做作的漂亮小姐。直到有一天,一位来自伦敦的律师贾格斯的来访彻底改变了匹普此后的人生。匹普来到伦敦,开始接受上流社会的“精英”教育,但艾丝黛拉却并没有因此高看他一眼,始终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
在匹普的想象中,一直认为资助人就是郝薇香小姐,她为了培养自己成为配得上艾丝黛拉的绅士而将自己送到伦敦接受上等教育。但当他终于得知资助人的真实身份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瞬间导致了他对马格韦契的厌恶、反感,但此后的过程中却逐渐被马格韦契的善良所打动,决定帮助他逃到国外,彻底摆脱牢狱之灾。然而,他们制定的逃跑计划却被马格韦契的昔日仇人知悉,马格韦契再度入狱,财产全数充公,再也无法维持匹普奢侈的吃穿用度与所谓的教育支出。梦想如肥皂泡般破灭的匹普后来到了国外,多年后又辗转回到了故里,并在郝薇香小姐那处日渐破败的庄园中偶遇孑然一身的艾丝黛拉。关于二人的结局书中并未明确交代,希望历尽沧桑的TA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happy ending吧!
在这部作品中,狄更斯用流畅质朴的语言描述了匹普富有戏剧色彩的一生。小说的特色与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多么华丽的词藻或者多么深刻的道理,而在于对主人公性格上一再转变这个过程的细腻描述。文中,周遭环境对匹普的心理暗示与影响无处不在。儿时的匹普只想在姐夫的庇护下将来也成为一名合格的铁匠,但当他初见艾丝黛拉后,刹那间便被她的美貌与高贵所震慑,这时他的心理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阶级地位的差异,他第一次嫌弃自己那双被艾丝黛拉所嫌弃的土里土气的鞋子,说话的方式也冒着傻气,并第一次责问乔为什么没有教给他正规的说话方式。
来到伦敦后的匹普,被五光十色的上流社会生活吸引,每天穿着华丽的礼服出入各种俱乐部,肆意挥霍着按时从贾格斯那里领来的神秘人的资助,并在此与当初追求过艾丝黛拉的白面少年绅士赫伯尔特重逢。
此时的匹普认为出身乡野的乔已够不上与自己做亲戚的资格,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当初在艾丝黛拉面前从内而外透着土气的自己。更重要的是,与他接触会有损自己作为上等人的体面,甚至在多次返乡拜访郝薇香小姐与艾丝黛拉期间,从无一次踏进附近的乔的家门。
及后,当真正的资助人,逃犯马格韦契出现,匹普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充满感激,而是嫌弃又脏又丑的他打破了自己幻想中的幸福生活。此时匹普的虚荣心虽然膨胀到了极点,但其内心还是善良的。匹普被马格韦契坎坷的身世所打动,决定帮助他逃到国外,直至逃脱失败,财产全数充公,加之后来马格韦契离世,一贫如洗且负债累累的匹普面对正在悉心照顾自己的乔,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悔恨,从而回归了人性之美……
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不同环境下会造就不同的人物性格。小说通过这一点,旨在告诉我们,人心很容易受到世俗的影响而沦丧,因此拥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比高贵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物质财富更加难能可贵。
除此,善良朴实的乔,劳苦一生却只能窝在穷乡僻壤做铁匠;痴情的郝薇香小姐掉入爱情陷阱,钱财被席卷一空却痴心不改,以致抑郁而终;四处诈骗,善于钻法律漏洞的骗子一次次逃脱法律的制裁;善良的逃犯马格韦契因没有受过教育,屡次为人胁迫,遭到陷害,直至病死狱中。种种事例,无一不在批判着社会的阴暗与不公。只有乡村与乔,才是人性中美的化身,结尾处匹普的回归,也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性回归之美的深切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