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的读后感大全
《睡》是一本由村上春樹 / Kat Menschik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 250,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睡》精选点评:
●...
●很漂亮的短篇小說
●村上呀村上,我怎能沒有你
●这本书完全就是在写我!!记一次鬼压床都写得这么酷炫
●引用了德国杜蒙出版社的装帧很靓,第一次睇深蓝字体印在铜版纸上的书籍,讲述一个经常出现幻像又不愿睡觉的女士和她的牙医先生和儿子的事。
●描寫失眠的細節很真實,而且風格怪異,吸引我追看下去。
●村上特别擅长写这类无聊,对自身意味重大,却难以向他人很好地说明的事情。装帧本身并没有让我觉得很好看,德国版的插画……太奔放了好吗?错别字也是有的。
●世界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不断在改变,直到无法挽回。
●依然是个人精神世界里的探索。
●太豪华的精装书了……还是旧的舒服
《睡》读后感(一):小说及村上其人
这是一篇略长的短篇小说(按作者的话说),目测2W多字,全篇从右往左,从上向下读的繁体字,很新鲜,所以一口气便看完了。书中讲述一个类似失眠症的家庭妇女对自己日常生活的重新审视过程。整篇基调略显压抑,按后记中所讲,也是作者写作时心境的投射。读的过程中,我就想起了一个可能有着类似问题的人,本来还想说,说不定能让其借鉴一番,但是结果并不是一个充满力量的结局,有张力,但没有动力。以此我总觉得,东方文化没有很强调改造世界的动力问题,可能也是一直以来,文人难以融入政治阶级的对抗,所以总是在失意中寻求风花雪月,通悟人生,聊以自慰。相反,西方的文化总是充满直接对抗性,希望活出精彩人生,改变世界这样的调调广泛存在于电影电视和畅销书中。
另外,短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阅读和写作类型,容易驾驭也容易出彩。作者村上春树现在是中青年中人人知晓的作家,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不知道是高中还是大学,有一次逛书店,同学跟我介绍的。当时他指着一排书说,这个作家现在很流行,他的书写得很奇怪,但是很多人喜欢看。我说,这本书叫《村上春树》?后来闹了笑话,回去查了资料,原来以为是个三四十岁的畅销书作家,结果已经是爷爷级别的了。突然就感觉严肃了很多。
大家都说二战后时期作家,村上是代表,很明显日本文人比中国更先接受西方文化,更何当时因为政治的需要。所以在这种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文字,强调个体意识和自我实现性。所以刚好,迟一些接触西方的中国,在这几代开始强调个性解放,于是此类书就会畅销,能有共鸣(以上,我胡乱推测的)。而我喜欢看些战前,甚至20世纪初19世纪末的东西,那时候的作品彼此间影响少,民族特点很强烈,很有归属感。至于作者本人,因为我自己没怎么读过他的书,整体不好评价。
最后,这个短篇的构架对我来说是值得学习的。
《睡》读后感(二):《睡》是否一篇女性主义小说?
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另外三篇短片和一部电影。
第一篇《A Sorrowful Woman》by Gail Godwin跟《睡》很像,一位美国家庭主妇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无法再直面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把自己锁在楼下的房间,一直呆在里面看书,在对丈夫与儿子的爱以及恐惧之间纠结徘徊,而丈夫和孩子从头到尾都变现得非常地包容和理解,帮助她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到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杀;
第二篇《A Story of an Hour》by Kate Chopin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女主人公也是一位家庭主妇,她听到自己 丈夫以外身亡的消息后,从极度悲哀,到为感觉到久违的自由而喜悦不已,却在丈夫安然无恙地回来的那一刻,当场暴毙;
第三篇《The Hand》by Colette 发生在一对新婚夫妇的蜜月之夜,女主人公在熟睡的丈夫身上,突然发现平时温文尔雅的他却隐藏着像野兽一般的力量,让她心生畏惧。当天亮时,女主人公好像是作了决定一样,继续愉快地度过她的蜜月。
电影就是The Hour,这个大家非常熟悉了,我就不多说。
村上的这部《睡》,跟这三篇经典的短片小说的感觉非常相似,故事都以全职家庭主妇(或者即将成为)为 主人公,情节开始于看似幸福的平凡生活,而作者却在这风平浪静中为读者揭示了底下隐藏的暗涌,当暗涌不断积累,最终爆发,故事就进入到非常离奇的阶段,女主人公看到、想到很多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对她产生巨大的改变。结果各有不同,有的女主人公接受了,有的却自己选择了结束生命来与这种生活决断,有的则不得而知,是继续迷茫、不知所措,还是决心改变。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小说的解读以及带来的思考可以不一样,但是这三篇短片仍然有着很强的女性主义色彩,不过我隐约记得村上并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在《海边的卡夫卡》上,也可以看出村上对极端女权主义者的不肖,如果是这样的话,《睡》所讲的就并不是针对女性而已,而是泛指都市人群?但为什么选择一个家庭主妇作为女主角?为什么与过去的女性主义小说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睡》读后感(三):失眠,再找回自我
30歲的家庭主婦本身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丈夫是牙醫,在平常人眼中算是生活在幸福和諧家庭
在一次鬼壓床的睡夢中驚醒,然後她開始失眠,但是她沒有告訴任何人,身體也完全沒有不適狀況
在丈夫和兒子睡覺後,晚上就是屬於她一個人的自主時間,她可以飲酒,看書,開車出去兜風……
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把打掃,煮飯,照顧兒子,與丈夫發生關係都當成例行公事……
故事結束了。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我們焦慮,但是卻對此無能為力。
我會想平常的日子難以改變,或許週末就是我們的“失眠”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做不一樣的事情,來增添生命中的故事。
30歲 也要保持身材呀平淡到難以回憶起來的生活《睡》读后感(四):眠:村上叩问存在主义
我读书是比较功利的,就是为了找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比起知识融合和刺激思维的时刻,阅读体验只是附加值般的存在。 具体情节慢慢会忘记,更看重的是连贯阅读蓄力下,瞬间扑面而来的强烈刺激。它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章节,为此要忍受漫长的枯燥去等待。 这本只有两万多字的短篇,却给了我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 如果说《人间失格》写的是令人无从怜悯的绝望,那么《眠》就是有迹可寻的生之不安。借着写一个家庭主妇的失眠所感,村上把存在主义的四个条件叩问了个遍。 1.死亡(有限性) 人生中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会死的事实。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人会做出各种防御性的努力(沉迷于钱、工作、快乐)。但存在主义学者把死亡看作赋予人生意义的根本条件。意识到人生的有限性能够帮人脱离生活中琐碎的忧虑,发现更大的快乐和价值。 2.自由与责任(不确定性) 我们一般不把自由看作不安的根源,但实际上直面自由带来的不安,使人容易陷入依赖性人际关系,或者陷入“独善其身”理念和宗教中。 3.孤独(分离性) 除了人际关系中的孤独,还有自我融合失败的孤独,以及与他人、世界间的根源性分离感。 4.无意义(无根据性)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而又无根据的。寻求意义的方式有三种:通过行为(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经历(如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致);通过痛苦。 对以上四个存在条件,村上的主角留下了比较明显的思考痕迹。 人会追求生命的意义和目标。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会经历抑郁和无力感交错的“存在空虚”。 文中的“我”理解到,她被家庭取向性消费,而睡眠作为补充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调整这样的偏颇。“我”不想面对自己被家庭捆绑的现实,所以愈加失眠,最后说失眠也不失为能扩大意识的一条途径。 那种自我意识觉醒带来的痛苦,被表达得简洁又完美。深刻的清醒在每一个深夜,注视着无助的“我”。 “在我的周遭,在我的内部,一切东西都凝滞而沉重,阴沉而混浊。就连自己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状态,都像是不牢靠的幻觉。” 这是觉醒前的阵痛,是状态转换的折磨,是变化的神奇和惊悚,是生活的爱意和玩笑。 我以前一直好奇为什么没人写这些情绪和感觉,没人在意普通人成长路上的挣扎,何必非要摆布命局去让人悲喜交加呢? 其实不用的。对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来说,不需要风雨就可以起滔天大浪了。 一切都在无人注视下发生。 一张平凡的脸,没有大变化的表情,内心却完整地历经了一番攻城略地。 达到自我和谐,自然是纯净舒服;缠斗不休,总显用力焦灼。 但颤抖着觉醒的样子,尝试着看到自身认知之外的东西,志在完成一场精神和身体上的越狱,又何尝不是作为人最高的自尊呢? 直面和真实不可分离。存在主义也把能够直面四个条件的人,称为“真实的人”。 周树人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看到了吗?鲁迅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