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露露读后感摘抄
《海边的露露》是一本由[法] 艾蒂安·达沃多 编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边的露露》精选点评:
●离开他需要勇气,回来也需要勇气,找寻到的是自由的意志。
●露露自己都没有发现,离家越近她开得越慢。露露为何要回去呢,因为她知道自己内心已经变得强大,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多好看的故事,漫画里罕见的倒叙和第三者转述手法,像一部海边发生的电影。平凡的40岁女性自我放逐,一个89岁的老太太赋予的人生最后的友谊,一个16岁少女对人生的思考。
●离开 然后认识自己
●中年人也需要间隔月……的故事
●逃離適合每個月齡段的人吧 逃離可以邂逅 可以遇見 可以更勇敢 可以更好
●好神奇啊。法国图像小说一贯的琐碎和默默柔情下,藏着精湛的故事技巧……大大小小每个“钩子”都是漂亮的伏笔,和复调般呼应着的小细节让故事好像出现了海岸上整夜周而复始的细浪般的和声;讲故事的技巧,果然比故事所蕴含的真理的价值大小重要得多……一开始以为作者会反讽荣格,嘲笑他“老年大学”的设想和他对中年人目标的定义,结果作者没有刻意扭曲情节来制造廉价的惊奇,他四平八稳的,缓缓讲述了自己的信仰……作者想表现主角迷茫困惑惶惶不安的时候,不是匆匆抛出这些词,而是人角色听到老太婆的“警告”后仍然撞到额头……作者是在法国哪条河边,偷听到路人说着我爱说的口头禅呢?遥远和亲密,熟悉和陌生,淡漠和热切,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轻轻甩头离开后,产生爆炸般的戏剧性……
●满满的人文气息
●可能作者也不知道露露继续流浪下去会怎么样吧,所以就还是让她回家了。
●故事,对白都非常棒,完全是小说
《海边的露露》读后感(一):她为什么还在这里 为什么还在逃离 为什么还要回去
翻过这本书最后一页时
不得不承认,故事结局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书不厚,故事不长。因为是漫画,也非常好读。
由于并不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停下来回到日常生活时,总会在头脑里猜测故事发展方向。
就像大家在转述露露的这场逃离时,说她“之前根本就没有计划”。
那可就精彩了。
我幻想过这2种故事可能:
1、露露最后没有回家。她遇到了个很好的人,这个人可能是夏乐,可能是玛莎。他/她陪伴着露露,逃离了原先如噩梦般的生活困境,完全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生活——但这种“救主”角色的出现,让这本漫画俨然成了一篇爽文。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露露最后回家了。她那酗酒的老公从此改过自新,三个孩子也变得懂事异常。这场逃离,让所有人都得到了进化,一切恢复正常——这样的结局或许会让整个故事变得平庸,却更接近现实。对现实的短暂逃离,谁没有过?反正,冒险总归要结束的。
作为无法逃离现实生活的读者,我当然是希望露露能继续冒险、不断逃离,追逐更好的人生。也就是实现第1种故事可能。
所以读到露露最后还是选择回归家庭时,有点可惜;看到年迈的玛莎,受到露露的启发,毅然逃离自己的平淡生活,然而不幸离世于异乡时……我是真的不太能理解。
不过,不能理解,才是对的。
这样随心随性的人生,这样不计代价,不论结局的逃离,总该属于一颗更自由的心。
《海边的露露》读后感(二):关于出走的一点思考
十几年前露露为了承担家庭的责任放弃了工作,她有三个孩子,丈夫在工厂工作,孩子们调皮捣蛋,丈夫对她也不好。四十几岁的一个早上,露露决定重新找一份工作再次融入社会,她踏上了去寻找工作的车,得到了一个不怎么样的面试结果。在与一个偶遇的医药代表共进晚餐后,她陷入了沉思。她四十多岁,不算年轻也不算太老,长得不好看也不难看,一辈子都为了别人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为了什么她好像从来也不知道。露露决定放纵一次,她选择暂时不回家,甩开锅碗瓢盆的琐碎和无趣,用一种放空的状态去生活一段时间,她只想属于她自己。故事的情节其实不算太新颖,露露的选择都有她自己的道理,最后露露还是选择了回家,如果露露一直出走就又是个别的故事了。整个故事的亮点在于露露做到了绝大部分女性做不到的一点,她愿意为自己而活,就算是一段时间也好。当然这也是露露被争议的地方,抛下丈夫和三个孩子,不顾自己应该负担家庭责任,独自去享受快活日子,还在途中邂逅了新恋情。露露的任性出走宣泄的是十几年来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经济方面,更多的是来自于她的丈夫。他酗酒,对她不好,也不管孩子们,露露在这个家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保姆、女佣、老妈子。露露代表的是一类女性群体,她们原本有自己的事业,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把自己的所有一切全部奉献给家庭,还要忍受丈夫的挑剔和责骂,甚至还有暴力。“在家看孩子有什么累的”“天天围着灶台转的黄脸婆”“花这些钱打扮给谁看”语言暴力作为家庭暴力组成的一部分,伤的不是肉体而是心,丈夫的不关怀与刻意大吉是推动露露出走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对女性的恶意不仅来自于家庭,露露在四十多岁时想重新开始工作,面试官以她辞职已有十几年且有三个孩子为由含蓄地拒绝了露露的求职。对男人的要求仅仅是多赚钱,对女人的要求却要赚钱、承担家务还要照顾老人孩子。璐璐们要将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的担子一并挑起,还要承受感情上的冷暴力,对家庭的留恋仅仅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至于露露在海边的一段恋情,我们无法过多评判,无需争议的是她违背了神圣的婚姻誓言,但这也是十几年来对逐渐流失的夫妻之情的一个可以理解的选择。我们不能说它对,也不能说它不对,爱情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品,感情不是触不可及的星星,它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写到这里我已经可以预见自己会被贴上“女权”,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男权”也不是“女权”,我们更需要的是平权,如果不知道自己能为平权做什么,可以先尝试着去体谅自己的另一半,对他/她好一点,同时也不要在爱中迷失了自己。不要让他/她成为露露,也不要让自己成为露露,如果不想用出走解决问题,最好的就是一开始就别把自己置于如此境地。
《海边的露露》读后感(三):中年女性之诗,公路漫画典范
这书比我预计的还要不火,令人遗憾。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相当好看的书。同样是中年女性出走题材,此书给我的观感要优于《天黑前的夏天》,甚至优于《末路狂花》。
作者艾蒂安·达沃多,我一直搞不清他是男是女(后来实锤是男的),也记不住这个拗口的名字。甚至他的画风也不那么讨喜,毕竟国内的漫画读者倾向的画风要么是墨线流日漫,要么是炫技流欧美漫(还必须得玩点形式,像《建筑师》《睡魔》那样),艾蒂安·达沃多相对中规中矩的画风很难获得青睐。不过他的人物造型其实很有自己的特色,不然我也不会在合上《海边的露露》时醒悟原来这和《斜眼狗》是同一作者。
达沃多的故事实在太流畅,flow是教科书级别,还有一点难能可贵:他的作品不矫情。
“矫情”,刻意为之的感情,在低劣的文学作品和许多漫画里都很常见。主人公流露出了某种感情,作者对他/她说“你保持这种感情不要动”,然后百般描摹,最后呈现出来的僵硬的感情就是矫情。我看过的欧美漫画里,除非像马修那样完全不在刻画感情上发力的作者,大部分难逃矫情的窠臼。比如《蓝色小药丸》《唯独记得你》的情感氛围都让我不适,究其根本,是其中黏腻的矫情让我不适,然而这种刻奇向的作品往往能卖得不错。 艾蒂安·达沃多不矫情,他的作品也有很多表现人物内心的段落,但总能刻画得十分自然,没有生硬的转折、没有冗长的对话和颠三倒四的内心OS,他有把故事讲得生动圆满的能力。对比他和某些漫画家就能知道什么是功力深厚,什么是投机取巧。一众漫画作者中,能把故事讲得像达沃多这么好的实在少之又少。
《海边的露露》从各个方面看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达沃多的水彩画得实在好,一些大面积的天空、海水的渲染让我屡次想到《永恒和一日》里静谧的海滩场景。色调主要是蓝色和暖橙色,个别人物景物的细节使用了别的颜色,整体非常协调。
整个故事以露露的出走旅行为线索,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公路漫画”。相比公路电影,漫画的优势在于【允许读者停顿】,看电影的时候,观众不得不亦步亦趋地跟随演员、导演的步调,与作品的互动几乎是0,而阅读公路漫画的时候,读者可以在自己想要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自己中意的部分尽情游览,这是漫画读者独享的自由,公路漫画可以将这一享受发挥到极致。《海边的露露》比起我过往看过的几部公路电影更能给我旅行的感觉。
公路漫画优于公路文学(或许没有这种类别)的地方则是提供了画面,《海边的露露》作为一部优秀的公路漫画,提供了美妙、开阔、宜于发散思绪的画面。阅读文字总是依赖对意象的拼凑,作者从自己脑海中挖掘出诸多意象组合成文章,再进入读者的脑中进行二次加工、拼凑,这个过程并非不美妙,不过也会额外占据一些精力;有些时候读者一时间无法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找出对应的意象,就好像拼图时东张西望找不到下一块,这时阅读就会受到阻碍。而漫画降低了“作者与读者在脑海中共同拼凑意象”的门槛,阅读的障碍被扫清了许多,读者由此得以更投入地体验直观的场景、全身心地投入故事。如此就节省了在脑海中“搭建场景”的时间,这也是漫画相比纯文字的优势。
主人公露露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女人,这在出走题材作品的主角中算比较罕见,一般选择出走的人要么天赋异禀(比如《月亮和六便士》主角具有绘画天赋),要么风韵犹存(比如《天黑前的夏天》女主),露露和其他作品里的主角们相比恐怕要黯然失色了。然而这正是此书迷人的地方,也是艾蒂安·达沃多的作品非常吸引我的地方,不管《斜眼狗》还是《海边的露露》,讲述的都是真正的普通人的故事,没有天赋异禀、没有天灾人祸,就连画风也平稳朴实、毫无夺人眼球的野心。这种让大多数作者望而却步的普通人的故事,艾蒂安·达沃多却能稳扎稳打地呈现出来,碾压同类题材的文学、电影,这就是实力。
大部分人都有一颗出走的心,却没有出走的胆量。相比之下,露露实在是酷毙了。
《海边的露露》读后感(四):趟过慢慢艰辛,愿你仍被善意勇敢
露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十六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相夫教子、家务操劳并没有让她的履历平添任何的竞争力。而糟糕的丈夫不但体谅安慰面试屡屡被拒的她,还各种嘲讽鄙夷,这让露露气愤之余,深感自己人生的失败。于是一场抛下丈夫孩子的“出走”一触即发……
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很冒险,把露露长久压抑在丈夫阴影后的“自我”放飞设定得如此大胆,如果前提铺垫、角度拿捏不够好,很容易就把露露的自我“放逐”变成“放荡”。作者的智慧之处在于,除了露露和丈夫视角、立场,还将朋友、女儿旁观、旁听后的反应铺陈开来。一方面将露露种种“骇人”、“离奇”举动合理化;另一方面也将朋友、女儿对露露的关心、理解、包容、爱护描述的真挚动人。让人感慨,认真对待的人生没有失败的人生,即便如此前露露苦苦经营的主妇生涯也并非一无所有,她收获了挚友和女儿的尊重与爱。
在这场“出走”中的那些身无分文、露宿街头之时依然感受到的平静、自由,让露露意识到一直以来紧抓不放之物并不能帮人远离恐惧,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坚定的内心。而在这场“出走”中那些遇见的奔波、潦倒、失意、光彩、猥琐、自律、蛮横、委屈的种种平凡之人,让露露感受到人生百态的涵义和生活本温柔和包容的真相。在这场“出走”中那些鼓励、珍惜、关心、宽容、善待、不打扰……都是露露收获的善意,这些善意支撑露露完成了这场出走,让这场出走成为一次回归,面朝大海却看清本心的回归。
当露露尝试把这种善意的力量传递下去时,在对当下生活生厌的酒吧女孩面前遗憾落败,却无心插柳地影响了残年老人的最后时光。生活的选择权永远在当事人手中,善意是提醒ta还有不同的选项,也是尊重ta任何的选择,就像露露对酒吧女孩、残年老人一样,就像露露的朋友、女儿对她一样……
趟过漫漫艰辛仍有善意陪伴,抽离时可以遇见美好的风景,回归处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这样,就可对人生抱以希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