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集的读后感大全
《建安七子集》是一本由俞绍初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安七子集》精选点评:
●好久没看这么整齐的辑佚本了。
●风骨自知。
●年谱挺有用的……
●徐干中论:两个纰缪特甚之处:务本篇“猗嗟讥鲁桓公”;亡国篇“齐桓公立稷下”。从校记看,诸本皆同,《治要》不载。那么这种“过分”的错误,是出自徐干笔下,还是写本时代,还是刻本时代?现存最早的本子也是明本的古书,实在有趣。又俞氏篇末从文选注中摘取:《中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且云不知何所附。略检《大正藏》龙树中论,确实没有这个原句。而文选注也可能是取意不取句。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整本书的辑校尚称精审,却还是有这种“过分”的错误,通人之蔽,古今一揆。《治要》节钞原书,而令文意圆贯,春秋楚卫七国之下,截去战国,而接以六国云云,盖亦以上文春秋七国中,虞虢联属,故文意仍通。漏掉战国“齐桓立稷下”一段文字,亦以唐代所见写本即如是乎?不轻改,不袭误,故如此。
●读了诗赋文等,所附中论和英雄记没读。啊,还有年谱。
●M
●没啥实质性内容,七子的名声其实主要来自于曹丕和《文心雕龙》的评论,而不是流传下来的相当有限且一般的诗赋。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建安风骨,古典文学永远的美学风范
●很喜欢魏晋时期的诗歌…除了悲风太重之外,其他都很值得学着写。
《建安七子集》读后感(一):学术意义远大于文学消遣
购买此书的原意,是找个建安七子的合集,省点单行本的钱。书到之后,将近半年才启封翻阅。大旨虽略悖初衷,但也不至于摒弃。
前言总论七子,可谓提纲挈领。历引各代评论,杂以作者之见。基本对七子的创造特点和地位说明白了。
正文按人分卷,各按诗赋文的顺序列出。考虑七子各自集子宋后都失传了,大多都是从其他选集类书等著作中钩沉出来的。二次文献的特点就是可能不完全引用。这也就导致不少诗文残缺,有的仅剩下一句两句。对于这种作品来讲,基本就不存在文学赏析的价值了。再好的句子也要放到背景中去体味嘛!
附录有四个,加一起和正文差不多厚。一二三是著作佚文考据汇编,四是七子年谱。
年谱是个好东西,特别是对于这种多人并行的集子。有利于对七子生活年代和社会活动的纵向以及横向有个直观认识。
翻看了各家的诗,选出了几首可以放到羆羆诗选的。赋和文,随意翻着玩了。昨晚给羆羆读书,随手翻到了正情赋,他还挺爱听。在此提出表扬。
《建安七子集》读后感(二):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的怪胎
本书汇集建安七子之诗文赋作,每人一卷,成七卷,是为正文部分。附录内容卷帙不输正文——除学术性的考证文字以及七子年谱外,尚收王粲《英雄记》、徐幹《中论》及刘桢《毛诗义问》。
说正文,七子作品多零散不全,就其所注出处来看,本书所收诗文赋,多由类书辑佚而成,赋文前后零落,书信无题鉴落款,读来颇为不畅。就完整度和流畅性而言,大多数作品均不堪诵读,然并非全不从取,有些作品,虽无甚诵读价值,于文学流变研究,尚有可观处。如陈琳《大荒赋》,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模仿《离骚》的痕迹堪比宋玉《九辩》;王粲为七子冠冕,文采实胜其余几人,但从其七体赋《七释八首》来看,气势辞藻,均不及枚乘《七发》,四言诗模仿《诗经》痕迹过于明显;及读至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有“昔赤壁之役,早离疫之气,烧舡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挫也”之语,大笑之。
又疑问一处:
前言第三页首行:“從兒造成一生的悲劇”中“從兒”疑应作“從而”。是见中华书局的编辑,未必严谨。
总之,本书有集成之功,但所集七子作品,除校语外,全无出典及训诂注释,读来味同嚼蜡,虽在“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列,但一般文学爱好者恐不宜读之,须选别本。而本书附录价值远胜正文,可供治学者参考。
《建安七子集》读后感(三):【转】徐正英:迄今我国最完善的一部七子总集——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评介
【作者简介】徐正英,男,1960年11月生,河南濮阳人。1979年至198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1986年至1988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古代文学硕士课程班,受业于王运熙、王水照、陈允吉、蒋凡、杨明、陈尚君、骆玉明等先生;1992年至199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进修“文选学”,师从曹道衡先生;2000年至2003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先秦两汉文学与文论方向博士学位,师从赵逵夫先生;2003年至2006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师从黄天骥先生。曾任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学与文学思想研究,代表学术论著有《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安阳集编年笺注》、《昭明文选校读》等。
《建安七子集》读后感(四):【转】穆克宏: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刘勰论“建安七子”
【作者简介】穆克宏,男,汉族,1930年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师从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罗根泽等著名教授。曾在华侨大学等校任教。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著有《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选》、《昭明文选研究》、《文选旁证》(点校)、《玉台新咏笺注》(点校)、《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滴石轩文存》(论文集)、《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等。
《建安七子集》读后感(五):阅读感想
声明:未参考当时历史背景,仅从文本体验出发
孔融:成长过程中受到相当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影响,孔融在我的心中是相当“酸腐”的。即使古代文学史谈到他,我仍保持着对他鄙夷的态度。和曹丕曹植就事论事评价史人不同,孔融评价史人一定是带着“神”赋予世人的仁义礼智信。《圣人优劣论》和《肉刑议》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篇,孔融的眼里圣人是秩序,“政化洽于民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并认为这样“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肉刑议》中对肉刑的态度是“天下无道”,另一方面“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趋恶,莫复规正。”也可以看出他对非道德的厌恶。孔融的文一直给我很强烈的信仰体验,他信仰神。他观念下的这个“神”不是具体宗教中的唯一神,而是这个世界的道德、礼、仁等。他信奉世界的规则,并甘愿像他的祖先孔子一样作为神使维持世界的秩序。只是非常可惜,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他在这些英雄里过于平庸了,只能是一个向往“神”的人。
陈琳:陈琳的诗自然地带着忧思之情,和孔融诗作里带着仁义道德不同,他是自我情绪的展露。《饮马长城窟行》中“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可见他个人格局之处,他明白这个时代动乱之下的疾苦与无奈。我想陈琳的眼睛里一定是闪着光的,他看见了真正的苦痛与愁绪。虽然汉赋一直有华丽繁饰的特点,但是陈琳的赋给我的体验是在做雕像镌刻,这尊雕像并不华丽,但是细腻,有着流水的清丽感。《迷迭赋》中“馨香难久,终必歇兮。弃彼华英,收厥实兮”给我的感触很深,他的赋中既不是景,也不是境,只是他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自然而然地体悟感怀。《为袁绍上汉帝书》中“臣虽小人,守志一介。若使得申明本心,不愧先帝,则扶首欧刀,褰衣就镬,臣之愿也。惟陛下垂尸鸠之平,绝邪谄之论,无令愚臣恨三泉。”这样的话无论是作为上奏结尾的漂亮话,还是个人的肺腑之言,我想他落笔的时候一定是带着这个时代的尘土味道的。
王粲:王粲的诗歌与赋相比较前两位很直白,但是情绪张力比前两位要好很多。四言诗行文给我一种非常深的“诗经”感,里面很多字眼有一种我可能翻到了诗经的错觉。他的五言诗和陈琳一样都是带着忧愁的,但是陈琳是这个时代战争苦痛的愁绪,王粲是这个时代下身不由己又不能兼济天下的愁绪,微妙的杜甫感。《咏史诗》中“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归。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虧。”给我感触很深,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情绪是有些激动的,他担忧着的是痛苦时代下的苍生。而他的赋中给我体验就是“自然”,不骄不躁,闲适恬淡。尤其是《七释八首》,真的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恬淡清玄,混沌淳朴。我猜测他肯定是性情中人,不然也不会有曹丕为他学驴叫这样的逸事。
徐干:徐干的诗中个人情绪表露的很直接,《室思》中“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他一边很丧另一边又很乐观的给自己开导,很想吐槽他为什么能这样快乐啊!他和王粲两个人都是直接表露情绪的人,只是徐干比王粲的诗作更加的要“人性化”,可圈可点。至于赋的感觉,他算是沿袭汉赋特点,词藻繁饰华丽,如果说精致的话差点味道,他的赋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亮”,《齐都赋》中的描写有着大气感,气势很强。总觉得他写什么都有点虽然我很难过,但是我还是会快快乐乐的,迷之乐观派。
阮瑀:他的诗歌个人感觉才情并不高,在那个时代比较的话大概就是“会做诗,做的还不错,可位不及上品。”《驾出北郭门行》和陈琳的那篇《饮马长城窟行》一样,都是民生疾苦,但是阮瑀苦的境界太小了,眼界并不开阔。至于赋,也是华丽的那种,《筝赋》《止欲赋》中华美之处比比皆是,读来体验和他的诗一样,好作但不佳,雅而不妙。读他的作品我觉得最好的是檄文,和陈琳相比较,他的比较四平八稳,道理都在但是又不觉得非常像是在挑衅。陈琳的就像班主任一样说“你知道你哪里错了吗?”,阮瑀则是“我们一块分析一下好不好啊?”相比较陈琳王粲,阮瑀他像是被什么束缚住了一样,陈琳王粲就像随处可跳舞的巫师,而阮瑀则一定要在祭坛里。
应瑒:他的作品读完给我一种非常平淡无奇的味道,真的找不出能让我夸赞的地方,也找不到认为不好的地方,特别的“中庸”。有点印象的就是《奕势》吧,以战争局势喻围棋这个方式在众多赋中也是挺新奇的,我猜测他擅长的可能是分析思考,过程很美好,结局很骨感……
刘桢:雅而不俗,像秘色瓷一样,稳而敦厚。他的诗行文很美,有一种平民和贵族兼得的尊贵美感,这种尊贵不是金色闪光的,而是质朴的。《失题十四则》虽然都是零散的诗句,“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就非常有味道,雅而闲适。赋中我最喜欢《鲁都赋》,与徐干的《齐都赋》做比较的话,刘为文臣,徐为武将。这篇赋读来总是有着温柔的气息,即是里面有一些非常排场的语句,但是总体上就是给人桃花源、幻想乡的美梦之作。《处士国文甫碑》中“知我者希,韫椟未酤。丧过乎哀,遘疾不悟。早逝永颓,违此荣祚。咨尔末徒,聿修叹故。”也是给我感觉非常好的一段,就好像雪中孤鸣的仙鹤,美而静雅。
总结:建安七子各有千秋,以文定个人好恶的话,最喜欢的是王粲,最讨厌的是孔融,最没有感觉的是应瑒和阮瑀,最舒服的是徐干和刘桢,陈琳在舒服和喜欢之间左右横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