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经典观后感1000字
《青苔》是一部由郭子健执导,余文乐 / 冼色丽 / 樊少皇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苔》观后感(一):青苔到底什么意思
我理解的青苔,是那种在阴冷潮湿的角落.不引人注到的地方,但它们生生不息。
这片子我可能看的不透撤,除了那暗淡的光线挺附和青苔的生存环境的,其余的我一点没看出什么,像说什么呢?
《青苔》观后感(二):遥遥惶惶的片子
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发生在香港的小人物世界里!和很多最近的港片很类似!
港片都在向这一方向发展吗!?我不希望如此值得肯定的是于文乐的演技越来越好了*.* 。那乞丐脸都没看清- -!
《青苔》观后感(三):黑暗中的青苔
我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就像青苔一样,无论多么压抑,黑暗,痛苦,都还是要努力追寻那一点点光亮,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是希望,就像片子过程无论多么灰色,暴力,血腥,不公,结尾昏迷女人眼角的一滴泪水告诉我们,那就是希望。
《青苔》观后感(四):我想写影评,但没法下笔
有句话,能触动你心灵的那部片子,就是好片子——我一直很推崇。看完这片,我就想写,但我不敢写,所谓的平民,所谓的草根,所谓的青苔,像极了某人在N年前的所作所为,也许激情在那一刻才会迸发。喜欢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大部分时候,这里比所谓的“高尚”生活更高尚些。
《青苔》观后感(五):很青苔
夏天总 可以看到一些新的港片
看了之后有种,开着空调吃火锅,只在意流汗冷风吹干的感觉
片子本身没有什么好评论的,我认为拍这种片子带点记录片的味道会好一点,不需要玩弄什么镜头
忽然想起吃快餐叉烧饭,没有汤送,很恶,其实很讨厌吃那被人用油腻腻的手摸过的叉烧
《青苔》观后感(六):迷乱
似乎有些并不懂得这部片子的真正意义
只是看起来有些唯美
低微的妓女,低微的乞丐,低微的混混,夹杂着亲情,爱情,与人与人之间相识的最简单的感情,有如那时候看<伊莎贝拉>一样的低沉,简单的对白,色彩浓郁的场面
总能想起乞丐不断的说着我妈妈,还有那翠绿的宝石...
《青苔》观后感(七):浓郁油画
先看的《青苔》后看的《野良犬》,《野》比《青》的故事好,但《青》先入为主的给我留下好印象
一开始小女孩的中国学生式朗读让我差点关了,没想到看到后来还不错,中东风格音乐,浓郁色调,构图和剪辑都很讲究,像一幅五味杂陈的浓重油画,只是剧情有点杂糅了些,既想反映残酷现实,又想归于美好童话,很纠结。
《青苔》观后感(八):一般一般,全国第三。。。
总体来说较为生硬。。。
小女孩的诗读的太假。。。
有些细节处理不好。。。
经不住细细回味。。。
不过,因为觉得余文乐的表演还行。。。
所以,支持一下。。。
感觉,想暴力美学。。。
又想玩点王家卫的影像风格。。。
再想来点写实。。。
导演功力有待加深。。。
《青苔》观后感(九):你不是青苔,你是花。
印象最深刻的是樊少皇跟小女孩的劇情,女孩說我們不是一樣嗎,大隻佬說你不是青苔,你是花。女孩初出賣淫,第一次來月經,煮飯給大隻佬吃等等,還要最後大隻佬躺下,無力地看着在一邊哭泣不知所措的小女孩。幾年前在翡翠臺無意中看到這部電影,儘管很多人說它爛,可它還是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年看完覺得很好看,現在也沒有再看一遍就寫了這些話。無論怎樣我還是會給個好評。
《青苔》观后感(十):觉得结尾时的歌不错
电影看完了,想起了《这个杀手不太冷》,莫非这个就是这部名片的香港版?只是感叹现在的香港电影的确是江河日下,完全没有九十年代时的电影那么吸引人。
不过结尾时的那首歌是本片的亮点,很不错的歌,“我们在黑夜的海上相遇”,呵呵,后来才知道是徐志摩的诗啊,我喜欢听这种歌,很有感觉很吸引人,在网上搜索,发现蔡琴唱过这首歌,但是没那种感觉,更喜张清芳的那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