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沙恭达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沙恭达罗读后感1000字

2021-03-23 04:29: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沙恭达罗读后感1000字

  《沙恭达罗》是一本由(印)迦梨陀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8元,页数: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恭达罗》精选点评:

  ●曼殊曾赠百助梵文版《沙恭达罗》,想起这该是怎样的情形

  ●想到印度人说着这番美腔我就出戏。想想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还是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印度童话

  ●古时女子是可悲的动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虽是文学艺术的结晶,却也难以挥去其中男女不平等的劣性。

  ●“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了我的心。”

  ●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了我的心, 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意外地,这个剧本竟然语言优美,故事也像中国古代类似的故事套路,独白什么的读起来会有一点点尴尬地,不过故事本身来说,融入了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所以这一点还是比较真实的,不像中国古代皇帝随便一个民间游就和民女好上了。难道是翻译得原因吗?我觉得好好看啊。

  ●是否有删节?

  ●曼妙的譬喻。私以為第六幕中侍從傳令宮女禁止慶祝春節一部分最憂悒動人。

  ●非常优美 美得无以复加了

  ●印度七幕诗剧,写得很美,季老译得也很美。但是书里三观让我咬牙切齿

  《沙恭达罗》读后感(一):剧本

  读书笔记360:沙恭达罗

  梵文的剧作,自然要季羡林先生出手,在他之前也翻译过,但不是直接翻译的梵文本。

  内容不长,就七个章节,我觉得看演员表演效果要好的多。情节比较简单,国王遇见森林中的少女,两个堕入情网,一夜恩爱后回了皇宫,准备来迎娶少女,害了相思病的少女在家苦苦等待,无意间怠慢了前来的大神,仙人很小气,下了诅咒,国王就此忘记了过往。有点像仙剑奇侠传一李逍遥和赵灵儿的情节。

  几年后,国王又回忆起往事,去往森林,于是父妻父子相认,一家团圆。梵文作为宗教化的需要,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后来就消亡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梵文作品不多,因为佛教东传的原因,中国对梵文的认识反而没有中断,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最终还反哺了印度,也算是一段佳话。

  《沙恭达罗》读后感(二):沙恭达罗与伟大的婆罗多

  沙恭达罗是仙人Vishvamitra和Menka的女儿。Menka是天界或者说提婆族最美丽的仙女(Apsaras), Apsara可以翻译成西方神话中的精灵。众神之王因陀罗恐惧仙人苦修所获得的法力,于是派Menka去勾引Vishvamitra.因为Menka惊人的美貌,仙人不能自持(是不是类似于吕洞宾故事呢?)二人生活在一起,生下了沙恭达罗(Shakuntala)。后来仙人知道Menka的阴谋后暴怒不已,虽然此时彼此都早已相亲相爱了。他诅咒Menka和他永远不得再见。Menka悲伤地发觉仙人不愿意见她,也不愿意收留女婴的时候,将婴儿丢弃给大森林中的Kanda Rishi。 Kanda是名字,Rishi是掌握了神的最高奥义的哲人。

  豆扇陀国王一日在林中打猎偶遇少女沙恭达罗,两人一见钟情。豆扇陀承诺回国后迎娶沙恭达罗。豆扇陀走后,沙恭达罗常常相思入神,经过怠慢了路过的仙人Durvasa。Durvasa是有名的暴脾气,在印度神话中戏份很多,他诅咒豆扇陀永远忘记沙恭达罗。后来经过沙恭达罗同伴告知原委,才附加条件,直到豆扇陀见到沙恭达罗的信物为止,而沙恭达罗并不知情。

  当沙恭达罗等不到豆扇陀的时候,她主动去找豆扇陀。豆扇陀却不认识她,气愤的沙恭达罗独自回到森林里,养着她和豆扇陀的儿子婆罗多,从小就不惧野兽力大无比的未来帝王。这是,一个渔夫打渔,在一条鱼肚子里面找到了一枚戒指,当进献给国王的时候,国王立刻想起了沙恭达罗。他立刻去森林寻找,终于他看见一个男孩在那里掰开老虎嘴巴数老虎牙齿,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孩子居然说他的父亲是豆扇陀,于是一家团聚。

  婆罗多少年时代就继承王位,有史以来统一了印度,从海边到喜马拉雅。至今印度人称自己的国土叫做Bharata,就是婆罗多的名字,而摩诃婆罗多的意思就是伟大的印度或者伟大的婆罗多王国。婆罗多王治下是繁荣富庶的印度,但当他年老的时候,他发觉自己的儿子没有合格的。于是他通过仙人Bharadwaja的宗教仪式获得了一个和自己一样有能力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Bhumanyu。婆罗多后来爬上珠穆朗玛峰,想把自己英雄的旗帜插在这个最高的地方,结果发现这个地方已经有数不清的旗帜存在了。他突然间觉得自己的丰功伟业实在是沧海一粟,于是出家,超越了涅槃。

  《沙恭达罗》读后感(三):沙恭达罗之彷徨

  

文本之美 看的是季羡林老先生的译本。季老有意识地在翻译中押韵,使得文本读起来更具音韵美,也使无法阅读梵语的大众人民在更大程度上能领略到原著文本的魅力。《沙恭达罗》既是一出戏剧,阅读过程中就不禁让人想象,若真是在观赏一部戏剧,气氛一定弥漫着森林的野性和鲜花嫩草的芬芳,兴许还有溪水潺潺的声音。 歌德曾高度赞扬《沙恭达罗》: 若想说出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 若想说出人心中的所有爱慕和喜悦, 若想说出高天和大地, 只用一个词,沙恭达罗啊!只要提你的名字便说尽了一切。 文本中对沙恭达罗的描述确乎无与伦比地美丽: 是一朵没人嗅过的鲜花,是一个没被指甲掐过的嫩芽, 是一颗没有戴过的宝石,是没有被尝过香味的鲜蜜, 是修福得到的结果,这个完美无缺的天生的丽质,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有享受她的运气。 除了文字美以外,剧中同样不乏具有哲理令人深思的诗句,例如国王在幡然醒悟后: 以前她亲自来,我同她决断, 现在却向她的画像礼拜赞叹, 正如走过了一泓解渴的河水, 却向沙漠的蜃楼中寻求清泉。 以及沙恭达罗临行时干婆的话语: 孩子呀!不要哭了!要坚定一点!看你眼前的路吧! 你的睫毛往上翻,眼前看不仔细。 要坚定起来,不要让眼泪流个不息。 这条路凹凸不平,不容易看清。 你的脚踏上去一定会忽高忽低。 诸如此类的漂亮的句子数不胜数,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沙恭达罗的二女友一句“谁会用一把大伞遮住驱除热气的秋月的光辉呢?” “沙恭达罗”出走后 除却文学造诣以外,读完后萦绕我心头的更多是沙恭达罗怀孕后告别家人朋友毅然去寻找自己的丈夫,却竟遭到狠狠拒绝并被抛弃多年的悲惨命运。如剧中所说,纯真的她变成了“荡妇”。“以前在净修林里,你引诱我这个天真无邪的人,一切都讲好了,现在却用这些话来拒绝,这难道合理吗?”国王却回复:“住口!住口!你处心积虑想尽方法来污蔑我的家声,毁坏我的名誉,正如一条冲决堤岸的河流把清水弄浊,把岸上的树木冲去。”沙恭达罗若没有遇到国王,是否还会在净修林与女朋友们过着闲适的生活,而不是进退不得地被遗弃。沙恭达罗是极度纯洁的象征,未经世事的她本来是那么天真无邪,然而奋不顾身的天真瞬间化成一路的伤痕,干净无菌的主题乐园坠落凡尘。 一开始阅读,看到国王听到苦行者的劝阻便收起准备射杀鹿的弓箭,对国王还颇有欣赏之意,但在他与沙恭达罗的爱情中,其实他世俗的心与沙恭达罗未经玷污的灵魂并不相称。同样,国王对皇后的尊重被歌颂为忠于情谊也令人匪夷所思。与娜拉的朝向自由出走不同,沙恭达罗她的出走本应是奔向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没想却是从自由之土落入炼狱。 因此,我们很难说最后大团圆的结局是喜闻乐见的,因为很显然,沙恭达罗依然处于一种封建社会对于女德要求的思想观念中,如干婆临别时的叮嘱:“要服从长辈,对其他女人要和蔼可亲!即使丈夫虐待你,也不要怀恨在心!对底下人永远要和气,享受也要有节制,这才算得是一个主妇,不然就是家庭祸根。”在另一篇书评中了解到当时的法律《摩奴法典》写道:“出卖和遗弃都不能使妇女有脱离丈夫的权利;我们是这样认识过去由造物主公布的法律的”,“丈夫操行虽有可指责,虽另有新欢和品质不好,但有德的妻子应经常敬之如神”。与中国封建社会如出一辙,不由又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彷徨》中的《离婚》,爱姑的呐喊仿佛还在眼前。沙恭达罗最终还是等到了与自己丈夫的相认,但故事结束了,沙恭达罗的命运却还未结束,千千万万印度女性的命运也还在彷徨。

  《沙恭达罗》读后感(四):凄美婉转 —— 梵文文学《沙恭达罗》

  读《沙恭达罗》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古典芭蕾的巅峰之作《舞姬》。尽管两者在角色及故事上并不完全一致,但似乎也使得我对这两部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完整。

  很难想象在公元5世纪,印度就已经出现了如此成熟完整的剧本,亦唏嘘古印度文明的陨落。在文中仍能看到古印度复杂严苛的种姓制度,亦能看到那个年代对传统宗教习俗的敬畏与遵循。我对宗教实则是几乎不了解的。但读到文中一些关于祭祀等场景的描述,如第四幕“沙恭达罗的别离”前静修林的人们用所有美好的事物传递对沙恭达罗的祝福,万物生灵也被人们给予了幸福的情感之时,我竟情不自禁嘴角上扬。是啊,其实宗教不正是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飘荡的心灵一处安定与寄托吗。或许我可以认为宗教没有科学依据,或许我会觉得一些宗教习俗落后甚至违背人性,但这些不过时上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进化中古今思想的一些再正常不过的摩擦碰撞罢了。至少这一次,我亦看到了至少宗教的某些部分,它是能打动我的。

在古印度文明中最有名的当数当时严密的社会制度,即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他是根据当地人们在原人身体上所处的位置,而分为不同的等级。最高等的是婆罗门,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嘴巴;其次是刹帝利,其代表的是原人的两只胳膊;再者是吠舍,他代表的是原人的大腿;最后的是首陀罗,其代表的是原人的脚。根据从上到下,这些人地位有了明显的界限。越往上,地位越高,权利越多,所尽的义务也就越少,反之亦然。这种层层分明的关系将整个社会划分成有序的大集体。

  本书打动我的另一点,是每一幕的情感流露,曲折细腻,婉转动人。从一开始的怦然,到两人定情前小心翼翼地相互打探,再是两情相悦、完全快溢出来的甜蜜深情。而沙恭达罗被拒时我亦无数次惊讶于豆扇陀的冷酷残忍甚至气愤,转眼又被恢复记忆的豆扇陀深深的懊悔给消了气。像是黑夜后又得见光明,乌云后终遇幸福线,哪怕是可能有些俗套的完美大结局,也深深感叹其不易。而这一切,都在这100页出头的短小剧本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摩哩遮 因为现在—— 愿因陀罗给你人民充足的雨量! 你也要多多祭祀,使得他满意。 在无量万千年中,你们俩互相帮助, 天上地下两界的人民都能够互利。国王 尊者呀!我要尽力去作。 摩哩遮 孩子呀!我还可以加给你什么恩惠呢? 国王 尊者呀!还有能超过这个恩惠的吗?就这样吧! 愿国王为人民的幸福而精勤努力! 愿文学爱好者都崇拜萨罗萨伐底! 愿自存自在的弥遍宇宙的湿婆大神, 把我同再生永远地割断了联系!

  感谢季羡林先生的翻译。我所阅读的版本是由季老先生直接由梵语版本译为中文的。在我看来季老先生的译本不仅保留了古印度文明所带有的神秘色彩,更是在译为中文后也难得地完整保留了其诗意,语言直白却也含蓄,节奏感甚为舒畅和谐,实在令人佩服。我无数次一边阅读一边忍不住摘抄,我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吧,可惜我不懂梵语,这世界太大,我也无法亲历每一种语言的模样。但感激季老先生这样的大师存在,能把包罗万象的人类文明与我等俗人共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