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咖啡》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了不起的咖啡》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4 02:29: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咖啡》经典读后感有感

  《了不起的咖啡》是一本由木小偶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一):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杯不一样的咖啡

  2017年,学习咖啡鉴赏;

  2018年, 报名上了SCA认证课程:咖啡师一级/二级(Barista Skills Intermediate) ;

  2019年8月, 进阶SCA高级咖啡师课程(Barista Skills Professional) ;

  2019年11月, 进阶感官与烘焙课程(Sensory Skills Intermediate & Roasting Intermediate) 。

  两年多来的点点学习可能是一个咖啡职人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我还只是一个爱好者,不是咖啡职人,但它确实帮助我理解了“什么是咖啡”。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杯不一样的咖啡,也许是有着厚厚奶泡的卡布,也许是小清新的手冲,也许是渗着Whisky的浓缩,浓烈且微醺,但不变的是匠人的执着,无论是种植、处理、烘焙、萃取,抱着认真、谨慎、专心的态度,将手中的咖啡呈现到及至,这也是我极其享受的一点,每当我萃取和享用时,抛开脑中的一切,此刻,我的眼里只有你——咖啡,以及它所带来的迷人香气,无需过多的解释专业的东西,因为,它是属于你的咖啡。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二):【雨枫试读】咖啡的作用

  说到茶文化,自然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但是咖啡文化,想必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人们可能就连红酒文化都胜过对于咖啡的了解。咖啡是近期才在国内流行起来的,第一次喝纯咖啡的人肯定会联想到中药的味道,这么苦的东西怎么会有人喜欢喝,我就是以这种开头接触到咖啡的。后来人们大都喜欢往咖啡里加奶加糖,使得咖啡的苦味完全被掩盖住,这样就像饮料一样好喝了。不过这种根本就不算是喝咖啡,我认为真的要去喝出其中的文化,还是要喝纯的,直到那种苦味变成了一种香醇,这时才是真正开始了解咖啡的时候。

  我们日常所喝的咖啡几乎很少有纯正的,要么是咖啡粉冲出来的,要么是添加杂质了,咖啡的好坏就连外行人经常喝也能体会得出来。这本书是十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咖啡职人所共同探讨而来,通过采访的形式使很多普遍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这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也更迎合了我们的口味。很多知识不是我们学不会,而是我们根本没发现这些知识的存在和其中的乐趣,不懂咖啡的人在喝咖啡的时候就像喝水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动作。但是对于了解了咖啡的人来说,喝咖啡的时候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境,喝咖啡也能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再大的学问,一旦研究的透彻,它就是属于自己的学问,这是可以随便DIY的,如果对于一件事物不是那么的了解,也就只能跟随着别人的想法去做选择。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咖啡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从此以后出去喝咖啡也就不是跟着别人点一杯摩卡或者拿铁,甚至通过书中的介绍,也会对自己制作咖啡产生兴趣。现磨咖啡就像是制作美食一样,同样的材料交给不同的人,味道依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外行人是品不出来的。

  咖啡的好坏取决于咖啡豆,关于咖啡豆文化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很多品种的咖啡豆都会有不同的口味。喝咖啡确实能够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但是一杯美味的咖啡只是被人们当作一种清醒剂来服用,是不是太浪费了。外国人的文化也是应该适当了解的,只有接触上了之后才会发现,其实并不简单。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三):咖啡,很私人的饮料

  作为一个咖啡成瘾的家伙,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些激动的。

  每天一杯咖啡似乎是从大学开始养成的习惯。当时为了能在第一堂课保持清醒,开始喝咖啡。刚开始是三合一的速溶咖啡,觉得不像咖啡店里的咖啡,于是开始纯黑速溶咖啡加糖,但是胃不太受得了,就必须加奶喝了。但是为什么还是和咖啡店里的不一样呢?原来是因为不是咖啡粉冲出来的啊。于是买了手动磨豆机,摩卡壶还有手持电动奶泡器。这下终于喝上了真正的咖啡。

  摩卡壶是个好东西,不需要意式咖啡机也能煮出带油脂的咖啡,但是就因为加压,它也有一个很郁闷的问题……突然就因为气压原因扭不开了……我的摩卡壶就是这样退休的。不过摩卡壶还是有点麻烦,需要有炉子煮。接下来,我又尝试了一下Aeropress。这个的确方便,轻轻一压咖啡就出来了。用了两年,终于还是觉得,这样喝咖啡还是不够认真啊。既然买不起也没有地方放意式咖啡机,那就玩手冲吧。立马买了个手冲漏斗回来。手冲挺有趣的,把喝咖啡这件事变得很仪式化,从磨豆到注水,缓慢而有节奏。每个中午我都要享受一下这种悠闲,一杯加奶的手冲,也是我的阅读时间。

  虽然开始尝试手冲了,但是对单品咖啡还是不太了解。最喜欢的咖啡也不过是耶加雪菲而已,每次换豆子都会被耶加雪菲清新的味道惊醒到。而书里第一章提到的那几个名品,即使不懂品尝,也还是很希望有机会尝试一下的。

  书里提到的静默咖啡馆也是我一直很想去探店的地方,看完书之后,终于攒够动力去尝一尝了。静默咖啡馆在北新桥,其实是和一个胡同里的旅馆共生的,旅馆也很可爱,叫自在墙头,有露天的天台,也有安静的地下室。进去之后的吧台很小,但是地下室有几间桌子,而且工作日还是止语的。点了常喝的拿铁,感觉咖啡的口感很好,问了一下,似乎是自己配的豆子,可是要买的话就好贵咯,好像是90多150g。如果哪天在那附件逛累了,还是可以再去一下的呢。

  可惜其他提到的咖啡店都已经关闭了,不然也很想去一下呢。

  书里其实就是很多人和咖啡的故事,如果因此能勾起自己和咖啡的故事,那也不错嘛。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四):[云枫试读]困了累了,来杯咖啡

  关于咖啡的传说,是父亲告诉我的,他曾经在一家酒吧打工,老板要求他对每一种饮料的来龙去脉及品味特色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于是他刚从业的那段时光总是每天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在阅读。老板这么做,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应该的,无非希望作为服务员的父亲对于客户的询问能侃侃而谈,说明所在的酒吧是有品味、有特色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对于咖啡就不陌生了,即使那时候家境并不富裕,其实现在也是,我还是经常来一杯咖啡,在紧张的学业中提提神。

  都说少年时是叛逆的年代,很多同龄人迷上了酒精,恋上了烟草,而我却对各种各样的咖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为了喝一些名贵的咖啡,连中午吃饭的钱都省下来了,不吃饭只喝咖啡也算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

  咖啡,真的了不起,不仅使我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而且也让我对父亲这个微薄的职业有了感同身受。有幸得到这本《了不起的咖啡》,眷念的其实不在是咖啡的味道,而是咖啡调制师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也许酒精容易让你陶醉,烟草诱导人轻松,但是咖啡不一样,它是深沉的、醇厚的、香浓的。

  如今,世界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人们行色匆匆,身首憔悴,成天累月地为了经济利益而打拼,多么希望在生命的某一个片断,与心爱的人或者心爱的物共度一段美好,咖啡就是这样的催化剂,它可以让你忘记满身的劳碌和人情的冷暖,只会让你直击内心,叩击灵魂,用时髦的话说,喝咖啡、看咖啡、泡咖啡、听咖啡的过程就是让你潜意识中仍然知道初心不忘,仍然懂得使命牢记。

  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我们一生中无论在地球上哪个角落里漂泊,只要手中有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你会忘记所有的烦恼,珍惜所有的相逢。

  补记

  本书的插画,包括封面设计都是非常强的,我知道如果没有对咖啡文化的热爱与领悟,仅凭画工好,是无法画出这么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的画图,不妨我们在喝着咖啡并阅读此书时,不要看文字,就看图画,那将是灵魂的升华。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五):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在阳光灿烂的秋日下午终于读完木小偶主编的《了不起的咖啡》,在极其散漫舒适的状态下断断续续的了解了十个咖啡职人的故事,他们和咖啡的渊源,咖啡带给他们的治愈和感动,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安慰。

  我不爱咖啡,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前对咖啡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速溶和星巴克上面,从来不知道一杯看似简单的饮料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和这么多执着追求的人。这本书像是给一个咖啡门外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咖啡的品种、香味、品尝的方式等等如此多样,原本粗糙地以为咖啡无非就是苦,却从书中感受到了香醇、甘甜等等妙曼无比的味道。就像是人生,苦中总是能带着甘甜。

  除了讲述咖啡职人的故事,通过访谈来介绍他们在咖啡世界里的点滴,这本书还有夫妻日常关于咖啡的漫画也很风趣幽默,让一本小书显得更为丰满多彩。

  这本书像是一本咖啡入门之书,但更打动人心的是书中每个主角对咖啡的热爱和执着。他们中大部分是在人生的某个拐角突然闯入咖啡的世界,从此便沉沦,生活中再也不能缺少咖啡,并且以此为终生事业。烘焙咖啡豆、开咖啡馆、踏上异域寻豆之旅,这一切的一切无非都是想把咖啡的美味呈现在更多的人面前,让他们跟咖啡碰撞,也借由喝咖啡的短暂时光让每个人都能与自己对话。

  这十个咖啡职人应该都算是手艺人或者匠人,专注于一件事,并且想要做到极致,像是最近看到的很火的纪律片《寻找手艺》里的那些一辈子只埋头做好手上活计的普通人一般,终其一生都在磨练锻造自己的手艺,就像是在介绍咖啡创意师唐那篇文章里说道的一样:“这世间,把事情做到极其纯粹,才是最难的”,他们平凡却也伟大。

  尤其感动于静默咖啡馆主张龙的故事,一个聋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坚持着自己对咖啡的爱,并且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两岁时候的医疗事故让他成为了一个与声音世界隔绝的人,但就像作者孙琪所说,除了那场事故“出自上帝之手,其他的情节和场次,全由他自己写就”,很多人究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但是张龙却对咖啡情有独钟,并且在自己的咖啡馆这方寸世界里寻到了初心,温柔且充满力量。

  其他职人们,当然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有曾经开店亏本的,有不被家里人理解的,有在国外遇到孤立无援的,但是他们都凭借着一份对咖啡的热爱和执着,最终将咖啡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经营咖啡,也是在经营人生呢。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因为总有彩虹在等你呀。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六):适合自己的咖啡就是了不起的咖啡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

  咖啡本来是一种普通的日常饮品,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咖啡的认知或许从一包雀巢三合一速溶咖啡开始,开启了一场新的味蕾之旅。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许多咖啡连锁品牌也迅速占领中国市场。以星巴克、COSTA为代表的外国咖啡连锁品牌,不知不觉中,把咖啡厅变成了“社交场所”,让人感觉喝咖啡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多的是由一杯咖啡开始引起得一段故事、一种情绪亦或是建立起一种与咖啡相伴的生活。

  《了不起的咖啡》一书,通过对当今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十位咖啡职人为访谈对象,通过对他们如何与咖啡结缘,如何由此走上职业咖啡人的道路的故事说起,让读者们对咖啡这种饮品有了更深入细致地了解。通过对许国明和顾沁如两位咖啡寻豆师的故事,你会知道原来咖啡的味道竟然有多达36种之多,黑醋栗味、枫糖味、柠檬柑橘味、马铃薯味、苹果味等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闻所未闻,就分别说品尝了;李晓宇作为咖啡烘焙师的故事,让读者们了解了咖啡的原料咖啡豆由于烘焙时间长短、温度、湿度等因素也会对咖啡的口感产生影响;而通过对日本咖啡拉花大师游免弘树对咖啡拉花手艺的采访,你会发现一杯咖啡上小小的拉花图案也有许多大学问,需要咖啡拉花师一生不断的去钻研学习。你也会发现原来在家也能自己喝上美味的手冲咖啡。

  通读《了不起的咖啡》一书后,你会发现原来一杯了不起的咖啡,没有别的标准,只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是在每一杯咖啡里专注一个细节,它是平凡的,也是最了不起的。而对于为我们做一杯“了不起咖啡”的咖啡师而言,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只是一个想做好咖啡的人。他能获得一切机缘,无非都是通过一杯好的咖啡聚合的,如此而已。

公众号:鼠小闹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七):【雨枫试读】咖啡印象—《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

  提到咖啡,脑海中应该会浮现出对咖啡的印象,小资小清新文艺等等。咖啡刚开始在我们家那儿流行的时候我还小,爸妈以小孩子太小不能喝咖啡为理由一直没让我喝,一边带着我去咖啡厅见朋友一边给我点上一杯热牛奶,然而小孩子的好奇心岂是这么轻易被扼杀的,有次趁着妈妈离开座位去厕所的空隙,偷喝了人生的第一口咖啡。第一口咖啡的印象肯定谈不上美好,刚端上来的咖啡,温度有点烫,妈妈也还没来得及加糖或是牛奶,口中是烫到舌尖的堪比中药的苦味的咖啡,整张脸都快揪到一起了,险险地在妈妈返回座位前,恢复到若无其事的表情。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是不是咖啡因的兴奋作用,还是偷喝到属于大人味道的咖啡的成就感,好晚都睡不着,无数遍的回味后竟然觉得咖啡的苦味也别有一番滋味,啰啰嗦嗦许多其实咖啡于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再后来成为高三党开始与速溶咖啡打交道,一面打着提神的旗号一面就是想多尝试几款,去超市购买时还煞有介事地要对比一番,麦斯威尔还是雀巢呢?拿铁还是摩卡呢?这时候的咖啡给带来选择的乐趣,到超市的咖啡柜台,我都有一种古代君王翻牌子的错觉。现在身边有很喜欢喝咖啡的朋友,挂耳咖啡不加糖,早一杯中午一杯,兴致来了下午还要喝上一杯,而我基本就属于伪咖啡粉了,一个月也喝不了几次咖啡,却喜欢凑在她身边闻冲泡挂耳咖啡的味道。咖啡店也是我很喜欢待着的地方,整个店里充斥着咖啡豆研磨成粉后冲泡味道,在这个味道中看书或是跟朋友聊天,心里都会有一种安稳感,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喝杯咖啡正好。

  和我这个伪咖啡粉不同,这本《了不起的咖啡》里主要介绍了10位咖啡职人的追梦历程。把咖啡当成一个事业一个梦想去追求,听起来很小资的事,但是细看下来,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都是很不容易的,其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幸运的是他们对咖啡的热爱成为信念支撑着他们,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难的前进。里面还介绍了很多咖啡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咖啡竟然跟香水似的,有着各种丰富的味道,蜂蜜、莓果、奶油等等,香型也分干香、湿香、啜吸三种,能从咖啡中品出这么多的味道,让我又佩服又神奇。下次喝咖啡时我也要试着品一品,看看能不能品出一两个味道。书名虽然叫《了不起的咖啡》,但我想让咖啡了不起的还是制作咖啡的人,从研磨咖啡豆开始认真谨慎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直至冲泡出一杯咖啡,这一杯凝结了冲泡人心意的咖啡就是了不起的咖啡,在品这杯咖啡时回想起制作的每个瞬间,也会让咖啡的香味更有意义。嗯,明天早上想去喝咖啡了呢。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八):人与咖啡的机缘

  《了不起的咖啡》是一本MOOK,它以人物专访的形式,收录了10位中国咖啡职人的故事。作为一个咖啡小白,这十位咖啡圈人物的名字自然一个都没有听说过,但是他们讲述的咖啡和人生故事,我都听懂了。

  咖啡作为全世界最为流行的饮品之一,如今也开始慢慢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可能大部分人还是停留在星巴克、太平洋等商业咖啡阶段,精品咖啡还是小众人群的爱好。《了不起的咖啡》中提到的咖啡职人无论地域和年龄,共同的追求都是制作出一杯好咖啡,为推动咖啡的全世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要想得到一杯味道香醇的好咖啡,必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寻找、尝试、品味与反思,制作咖啡的人和喝咖啡的人一样,都是从一无所知、慢慢摸索,一路走来。书中提及的寻豆师许国明在青岛开咖啡馆,几乎破产;顾沁如放弃了银行的高薪工作,短短五年成长为国际评委;工厂男孩李晓宇阴差阳错成为了“中国咖啡烘焙第一人”。

  在每一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坦然、真实、自在的咖啡爱好者,他们的心路历程有的心酸,有的励志,也有的充满创意、趣味盎然,但绝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喝咖啡的人都很装”这种印象其实并不属于他们,而是咖啡从一粒种子,长成一颗树,经历风雨,被采摘、水洗、日晒、挑选,经过烘焙、研磨、冲泡后造就的独特气质。因为一杯咖啡来之不易,它千变万化的味道,它始终如一的香醇,吸引着人们去了解与发现它的美好与广阔。当你进入咖啡的世界,自然会变得苛刻与挑剔,因为它关系着最终的品质。

  对于咖啡达人来说,制作咖啡是他们热爱的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承托梦想的翅膀,没有专业的知识与勤奋的态度,做不了咖啡达人。书中不但讲述他们的故事,还融入了许多与咖啡有关的实用性知识,比如《许国明的4支“心头好”》,就介绍了哥斯达黎加多塔女神庄园的瑰夏等不同咖啡的特色;李晓宇的“晓宇咖啡时间”介绍了如何品尝一杯咖啡和咖啡豆的购买与保存;咖啡拉花大师游免弘树用图解的方式教大家在家里冲泡咖啡,等等。

  看《了不起的咖啡》的感觉和品一杯咖啡有点像,先是去了解对方,感受咖啡的氛围,用直观的看、闻、听、饮去走进咖啡。继而开始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妙多姿,如同漫画《狼和鹿的咖啡日常》中画的那样,咖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活、是爱情、是情趣、是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方式;而最终,咖啡会随时间变化、发展,这时我们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品味它带给我们精神的荡涤。它从来不张扬,喜欢低调出场,却永远不会缺席,让文字也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看过了这么多圈内人士的“咖啡心经”,更加感到咖啡赋予人们的专注与细节,是最平凡,也是最难得的生活态度。说到底,咖啡还是要用来品尝。不管是去咖啡馆还是自己在家做手冲,只有迈开那一步,我们才能离咖啡的世界更进一步,大概这便是所谓的人与咖啡的机缘吧。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九):完美的咖啡存在吗?

  最近喝了无数杯咖啡,读了几本有关咖啡的书,深感咖啡世界之博大。在陈丹燕的《咖啡苦不苦》一书中,仿佛旅行的意义便只剩下咖啡馆,跋山涉水而来,只为一杯未必好喝的咖啡,偶遇一些人,致敬一些人;在英国两位咖啡界领军人物杰里米•托茨和史蒂文•马卡东尼亚的《咖啡咖啡处处开》中,则介绍了关于咖啡的各种常识;而在合集《了不起的咖啡》中,则独树一帜,将咖啡话题的聚焦点着眼于人,将咖啡文化与匠人精神结合在一起。

  在《了不起的咖啡》开篇,主编木小偶即向一个知名咖啡师也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的咖啡是了不起的咖啡。完美的咖啡真实存在吗,是诉诸味觉或质量标准还是在乎心湖山水之间?这样的问题也许本来便没有标准答案,书中则给出了“味觉再现”的思路:了不起的咖啡,并不是要寻找一种固定或现成的答案,而是在于相遇与重逢。咖啡的意义,不再只是如一蔬一饭的饮品,而是“一种平行的世界,每个人在咖啡里见到自己”,重新遇见的咖啡,就像遇到曾经的自己,自我与咖啡合二为一,记忆与现实完美重叠。

  完美的咖啡难得,我们只能一路寻找,无论是凡人还是咖啡达人。《了不起的咖啡》中,收录了8位咖啡界厉害角色的访谈,在进入咖啡世界之前,他们曾有着各种不一样的身份:工厂工人、翻译、公务员还有残疾人,而在遇见并选择寻找完美咖啡的道路后,他们一并成为了梦想家与匠人。咖啡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绝不是消遣,而更近于信仰。这些咖啡师中唯一的一位年轻女性,咖啡品质鉴定师、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中国区主审顾沁如女士这样总结:“孤独的日子,咖啡是一个连接点”,一个女孩子只身去非洲寻找咖啡豆,寻豆的旅程更像是寻梦;而另一位北京“咖啡资深老炮”李晓宇的姿态则充满了匠心,他懂得呵护“咖啡的尊严”,从一个乳品工厂的车间工人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咖啡师,他的人生并没有因为咖啡而开挂,相反,“手艺人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考验”,自立门户后,咖啡虽香却怕巷子深,老乡们只讨不买让他疲于应付,最终只能转移阵地。

  “做一个手艺人并不简单,把所有的时间纯粹用来炒咖啡,这只是人们对匠人生活的一种想象。”做一个咖啡匠人亦不容易,需要付出整个生命的热情。Coffee Craft联合创始人之一李颀峰在访谈中说的一段在东京琥珀咖啡馆的寻访经历让人印象颇为深刻:这家咖啡店的创始人已是百岁老人,却还每周坚持到店里亲自翻炒咖啡,在这样的老店中,学到的不止于技术,而是一种执着于坚持,心如止水,保持匠心,直到100岁,直到一杯不那么简单的咖啡诞生。这,大概才是了不起的咖啡罢。

  咖啡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然成为了一种情结,很多艺术家与作家都对咖啡馆情有独钟,咖啡馆成为了他们的另一个家。也许正如海明威所言:“回首自已的过去时,惊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流连忘返于各个咖啡馆的异乡人”,这情状,像极了陈丹燕旅行的状态,也勾勒了芸芸众生中寻找完美咖啡与完美生活的人们的影子。

  《了不起的咖啡》读后感(十):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段时间,借由室友推荐看美剧的契机,肆意地享受着每一个除去上班时间的休闲时光。周六日窝在沙发上看剧时发现,美剧中出现咖啡的镜头次数不亚于酒精的次数,想必除去酒精,这群西方人对于这种小身材的豆子的热爱也是浓烈。

  有时候,热气氤氲的食物总会比冷冰冰的来得更有口感,因为温度会催生食物本身蕴藏的香味,让我们的味蕾得到享受。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一小部分中国人吃不惯日料寿司的原因吧。

  书里面说:“作为人类,我们天生就带着一张感官记忆的地图游吟四方,即使同一种豆子研磨的咖啡,都会因为天气心情和身体条件,而有不同的感知,路径比结果重要。”为了让我们的味蕾充分打开,人类天生就善于运用一切可能去获得这种享受。研磨咖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是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嗅觉在某个空间中集中放大,直到温度催生出来香气进到鼻腔而进入身体中,如此循环往复,获得愉悦的释放。

  近几年,咖啡品鉴这件事儿被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地投入着,其中不乏有人放弃了原本的朝九晚五的体制工作,选择了香味品鉴。很难想象,咖啡这种小身材的豆子居然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人在每杯咖啡中看见自己,照见自己对于未来的向往。

  对于咖啡一开始的了解只在于速溶咖啡来得便捷,以及读书时候晚自习时,同学为了提神猛冲咖啡解困。于我看来,咖啡只存在“功用”,而没有其他味蕾上的享受。直到某一天,室友带回来一包没有经过加工的咖啡豆子,在一整个研磨冲泡的过程中,才有另外一种体会。

  “喝速溶咖啡的人和喝手冲咖啡的人每天都在想什么?有什么本质区别?喝咖啡是探索人类味蕾的不同层次变化,还是探索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或者都是......”我想,手冲的意义在于,尊重当下的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刻,虽然只是简单的对待咖啡这样的小物件,但是在细微之处却可以照见自己的人生所选。就像是顾沁如说:“人最终都会选择与她性格相符的职业。” 在冲泡咖啡的过程中,我们放松了自己,放慢了因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工作生活速度,得以开始清楚地去思考自己所要之物是什么,所想要前进的方向是哪里。即使人生的拐点有很多,但是因为慢下来,我们才得以找准方向。

  咖啡,或许不仅仅放慢了我们的速度,还让我们在这样小物件中找到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

  如同速溶咖啡中,咖啡与伴侣的相互搭配像极了我们与爱人伴侣的相处。只有相互需要,两个人才能靠近,因为相互需要,两个人在一起变得有意义。所以书里写到,“咖啡与信赖,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食物本身没有那么多意义,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赋予了它意义,也是因为我们自身缺乏所需,才会在食物中照见自我。

  咖啡带来的味觉上的享受,让口腔的香气慢慢被放大。在研磨冲泡的过程中,我们享受来自普通豆子本身带来的质感,像极了人生道路上走过的所有崎岖之事,你所有的崩溃喜悦只有自己懂得,犹如这个研磨冲泡过程中的感受只有你一个人才会独有。

  这本书,厚度适中,阅读过程中会让你想要喝遍里面介绍的所有咖啡,阅读罢了,即使你没有真实品尝到一口来自咖啡的热热的香气,也会让口齿留香。因为在这个过程,书里面因为咖啡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人们,分享给我们的故事,早就用另一种方式请我们品尝他们冲泡的“咖啡”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