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夜的回信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1000字

2021-03-28 00:0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1000字

  《深夜的回信》是一本由苏丰雷著作,杭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一):刘年久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苏丰雷的诗,关注记忆、朋友、日常事件以及个人的遭遇和苦痛,拥有高度的语言自觉和写作针对性。有时他的诗略显笨拙,写得特别长,如《捕鱼》《青年英雄》,其中的诗感、诗味只在局部体现较深,而铺垫过多、过长,则无疑令诗歌本身显得僵硬、拖沓,缺乏灵动之气。但诗人本身的创作,也在不断变化和趋于稳定之中。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期待,正如我们期待“荒芜之后的风景”一样。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二):袁恬的简评

  丰雷是一位很有潜力的诗人,他在很多地方已显露出高超的语言能力。比如马蹄声“呱儿嗒嗒”这个拟声词,非常形象具体。再如,鸡儿“发出啯啯、喳喳的欢喜声”,这句诗一下抓住了我,它不是一般人能写出的,一定是具有极高同情能力,对喂鸡非常熟悉,能够钻进鸡的身体内部去感受它的喜悦的人,才能写出的。只是,丰雷的发挥尚不稳定,最具分量的句子有时没能出现在最恰当的位置,这让人惋惜。比如“你说你三番被铁钩从背后勾起,死亡在你眼睛里晶亮。”这一句,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不会在“死亡在你眼睛里晶亮”后面再加上“扩散着愤怒与惊恐”。因为我觉得“晶亮”一词的含义太丰富、太立体了,后面如果加上一个分析式的表达,反而弱化了这个词的力度。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三):昆鸟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我一直想写出“肯定”,但是我没能写出来。也许,这是心性问题。苏丰雷是那种天然地具有“肯定”能力的诗人,他不去怀疑,当然更不会犬儒。这种品质,于人于诗都是让人尊敬的。“当荒芜之后,波浪的苦痛黏人地侵袭,”这时,我们需要苏丰雷这样的诗人。苏丰雷写不公和痛苦,写衰败和没落,也写对智识与诗歌的信仰。他将历史的、个人的,内在的、外在的,各种层次的内容打造成寄托着吁求和希望的《木码头》,我想,他可以在这个码头等待“深夜的回信”,也可以从这里出发,前往“桃花源”,或去搬运重塑“桃花源”的材料。苏丰雷的诗是动人的,技艺也不断在精进。一个作为朋友的期待是,他可以更加准确、自在地使用词语,以及,将对诗歌的信仰垂入更具体的历史判断中。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四):江汀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丰雷最打动我的,是《深夜的回信》上编,并不是它的形式打动了我,而是那种慰藉。《木码头》有这种慰藉,《深夜的回信》也有。我们这代人,受到里尔克的影响,我觉得里尔克特别有代表性,我在本届诗会主题的阐述中也提到了“布里格”,丰雷特别明白。“布里格”也是通过对经验的梳理找到了方向,《深夜的回信》上编,恰好也是这样的作品。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五):张光昕的简评

  如果这黑夜的深处递来一封回信,它或许以诗歌的方式回答了我们关切的一些疑问,那么这封信中到底写下了什么?它是否是圣经中大洪水之后由鸽子传递来的信号?或者依然是洪水浩渺的回声?在苏丰雷2017年出版的这本《深夜的回信》中,他率先起草好了给荒芜世界的回信,或者说,他代替我们大家接收到了一份来自荒芜世界的快递。在诗集中,他写到了许多自己在当代,在北京,独特的时空体验,精神游历,伦理境遇和生存困惑。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六):赵晓辉的简评

  《深夜的回信》有种低徊往复的抒情语调,令人感受到斑驳蜕变的现代性中的乡愁,一如脆弱易逝的木码头。值得一提的是,好诗的语言总是拥有超越日常生活的真实视域与刷新效应,也是一种腾挪跳跃的富有弹性的语言,不能循着线性语序习惯性下滑,应像剥洋葱一样“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词,今天读来依然现代性很强,就是因为他的词具大神力,长于空际转身之法,在修辞层面不断蜕变,跳脱了废名所言的“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那种惯常表达。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七):谢尚发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到底什么是诗?他将以前分行的诗转换成散文诗,实际上,并没有破坏诗的境界。在我看来,重要的是诗本身。外在的形式只是一个服务性的。或者,外在的这种形式标明了诗存在的基础。语言可能是诗的本质,但是你想要的东西恰恰在语言背后。诗人更想提供关于什么是诗的那个东西。所以,不必过于纠缠于形式。常规的形式(分行)被摈弃掉之后,使诗成为诗的东西就自由地呈现了出来,可能这样更好。普通读者需要的可能恰恰是这个。因为,我们的诗也可能面向最广大的读者。 (谢尚发)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八):沈彻对《深夜的回信》的简评

  看到这本诗集,我感受到江汀指出的慰藉。这种慰藉和苏丰雷本身把诗歌当成宗教相照应。并且我所感受到的苏丰雷这种对诗歌的宗教情结不是简单的因信称义和行为称义——虽然对于诗歌这一宗教,苏丰雷正恪守着自己的行为,他像一个苦行僧正游历在诗歌的道路上——而是进入了宗教的窄门,窄门之后还有一条小路,分岔开两条幽径,一条是泰戈尔所说,对于宇宙自然的大爱的理解,一条是对于这个世界在某种维度上的根本认识。在苏丰雷的诗歌里,虽然有忧郁和迷惘的色彩,但我隐约感受到他向诗歌完全敞开了心扉,这种忧郁和迷惘恰是他在用心探索着窄门之后的世界。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九):陈家坪的简评

  他创作的长诗《木码头》,令我大吃一惊,我觉得这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是一个诗人对自己最初写作最为完美的一个交待。我们从他的短诗里,能看到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他的写作缺乏节奏感,语言不是那么有灵气。但他的确有那么一股笨劲,并坚持下来,写出了《木码头》这样的一首长诗。我觉得,这跟他整个的生活和写作处于身心交融的状态有直接关系。在《木码头》里,他的确就是这样幻想世界的,他把自己摆到这个世界里面去了。在里面,他运用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幻想出“木码头”这样一个桃花源,包括他对超现实主义的想象。整首长诗有一个结构,有一个完成度。他把自己所有的体会,个人对现实的幻想,都发挥出来了,他创造出一个奇异的世界。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深夜的回信》读后感(十):叶飙的简评

  与旧作对比,丰雷的近作有一些改变,首先是意象的择取,更多的关注了边缘化意象,而非较为传统的典型的文学化意象。这里的边缘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所造之景的边缘,是构图上的边缘;二是关注了只能在放大镜中看到的景中微小细节,是视力之边缘。其次是文本以句群的面貌呈现,而构成句群的句子在更长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不规则,且变得依靠高强度的情绪驱动(也带来了文本的流动性)。这和旧作中整饬、规则、靠状物及叙事作为结构的古典文本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把旧作较为传统的文本形式跟丰雷故乡这个写作母题进行对位,其实不难揣测出,近作转变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写作动力。我猜想,这个写作动力就是不断返乡反而带来的游荡时期对故乡某部分感情的破裂,乡愁反而变得无处安放,它即是、又不是那个故乡了。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1957/discussion/6157601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