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典战例读后感100字
《现代经典战例》是一本由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经典战例》读后感(一):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现代经典战术》,详细地剖析了一战以来各个重要战役的前因后果。
1914年,“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被引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两国间的地区战事,最终波及全世界,开启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军向波兰进攻,二战就此拉开序幕。但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局部地区冲突又此起彼伏,至今中东等地区仍遭受着敌人武器的侵袭。
世界并不太平。我不严谨地想,过去世界大战,大概成在科技武器,败也在科技武器。如今局部战争也是如此。现代科技的发达,提供了远距离战争的助力。只要有雄厚的财力和科技力,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支援。这提供给争端挑起国一种信心,“我有先进武器我最了不起”。可这样的信心,又有什么好处呢?当前的态势如何,战争对该国内外局势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
所以,科技武器决定一切吗?武器终究是冷冰冰的,从根本上起作用的,是人,是人的智慧,人的谋略,人的勇敢,人的热血。
惨烈的战争中,“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范例,鼓舞着人们为正义、为争取独立而继续战斗。1916年6月,俄国陆军上将布鲁西洛夫统帅,运用“多点进攻、一点主打”战术,最终大败奥匈帝国。这不仅使奥匈帝国大伤元气,还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接着看二战期间,维岛血战、希腊战役、苏军坦克旅血战、“红色堡垒”守卫战等等,无不是在物资不足、兵力人数较少等劣势条件下,给了敌人狠狠一击。
而在中国战场,中国军队也展示了“纵使战至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全民族斗争意志。淞沪会战,我们付出了25万人伤亡的代价,打破了日军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此后,中国人民谋略得当,以先进的头脑,武装并改进落后的武器装备,灵活运用山地伏击、平原伏击、地雷战和地道战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更是二战胜利不可缺少的一环。
胜利不总是垂顾正义。在“虽败犹荣”的浴血奋战中,我看到了国家主权不容侵犯、不容侮辱的民族气节和人民血性。1944年8月,华沙起义,数十万波兰战士和普通百姓激战入侵的纳粹德军。63天后,双方都损失惨重,华沙全城更是变成了瓦砾场,波兰国内军最终向德军投降,但“波兰永不亡”的精神大旗却永远高扬。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这句强有力的口号。战争总是惨烈的,战胜也好,战败也罢,伴随而来的都是牺牲——死去的一条条人命,消耗的无数物资。因此,战略上,我们敢于斗争;战术上,我们善于斗争。正如一直强调的,中国不主动挑起争端,但我们不怕更不会容忍他国来挑战我国的主权。
曾有人说,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世界,我们只是生活在和平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不再是百年前列强用船坚炮利就能轰开国门的积贫积弱的国家。中华民族正在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复兴。不侵略和抢夺他国资源,而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果说科技发展给了我们基础而有力的物质保障,那么五千年历史凝聚成的大智慧,则加持了这份磅礴的大国气度!
《现代经典战例》读后感(二):了解战争,远离战争
有句话道:“战争制造了国家,国家又制造战争。”纵观当下的世界局势,战争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研究一些经典战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各国的政治立场,把握世界整体局势,也可以从这个视角来了解历史。
本书大致分为“一战”、“二战”、“冷战时期”及“冷战后”几个部分向读者介绍了若干具有重要意义及使用经典战术的战争实例。语言简单明了,配图清晰,不仅适合成人军事爱好者,也适合青少年阅读。军事好像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说有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唐朝诗人李贺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让人忍不住热血澎湃。军人也是现在的男孩子甚至女孩子们一个向往的职业。但是纵观历史,主动挑起战争的往往是以侵略扩张为目的,比如一战时期的德意志和奥匈帝国,二战时期的日本,二战之后以各种理由挑拨进攻中东地区的美国……
所以中国承诺“绝不开第一枪”,但是也“绝不让对方开第二枪”。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反抗侵略的战例。比如1916年一战期间,俄国对德奥联军发起的“布鲁西洛夫攻势”,这是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世界上死伤最终的战役之一,其中俄国伤亡50万人,奥匈帝国伤亡150万(其中40万人被俘虏),德国死伤35万。在这个战役中俄军物资军火短缺,最后士兵们不得不徒手攀爬铁丝网,手上身上被划得鲜血淋漓。第二个不得不提的是诺曼底登陆时奋起反抗德军的法国游击队,他们是非正规的抵抗组织,但是却被参与登陆的美国军官赞扬“能顶上20个师的力量”。但是德国军队也对法国抵抗组织及平民进行了疯狂报复,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最后一个就是二战后期的波兰抵抗军。波兰是一个比较悲催的国家,一战过后好不容易复国,二战一上来就被德国掀翻。但是掀翻之前波兰人民作了英勇的抵抗。并非正规武装军的“国内军”集结了五万多名战士,还有一大批童子军,他们与德军展开了长达63天的对抗,虽败犹荣。
当然本书也提到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案例。中国人并非好战的国家,而且当时的武器落后,必然无法采取正面对抗,因此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其中提到了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斗形式。中国人民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
在好战者中比较突出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作战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宣而战,搞突袭,“像嗜血的野兽四处行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菲律宾马尼拉,日军都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规模屠杀,令人发指。美国至今都将自己视为世界霸主,四处插手别国的政治,扶植一国攻打另一国,这种行为实在过于嚣张。
我们了解战争,但并不主张战争。和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第一方案。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很多这方面的思考。这套“军界瞭望系列丛书”还有一本《现代经典兵器》,非常感兴趣!
《现代经典战例》读后感(三):现代战争的启示
《孙膑兵法.月战》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战争的胜负常常与这三者有极大关系,把握合适的战机,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借助人心向背,往往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反其道而行之,则往往付出惨痛的代价。比如,苏联利用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日成功举行阅兵极大地激励了全民反侵略的热情,鼓舞了士气,这就是掌握了天时;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发挥聪明才智,巧妙运用地形地貌特征,开展山地伏击、平原伏击、地道战等战法,促进了敌后战场的胜利,这就是灵活运用了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德意日为了满足瓜分世界的扩张需求,侵略其它国家,失去了人心,最终失败,这是违背人心向背,失道寡助的典型例子。
冷兵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在现代社会,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会影响战争的胜负。武器的先进与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局部战争的结果,兵器的发展也是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进的,从剑、矛、盾等冷兵器的时代,发展到火枪、大炮的近代,再到飞机、坦克、核武器的现代,兵器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战争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可以说,过去曾经盛行的人海战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战争,现代战争拼的是科技军事实力。
火枪(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另外,情报信息的有效及时获取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侵华之前就曾秘密培植并派遣了大量间谍特工潜入中国各地收集情报,近几年盛行的谍战剧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在派遣间谍的同时,日本也组织人员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加深了解,从而推动战争胜利,日本著名汉学家宫崎市定的《科举史》《九品官人法》等著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坦克(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今天,我们讨论战争、研究战争,并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我们现在身处和平的国度,然而时代却并不是和平的年代,世界各大强国的军备竞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中国近代史上,被侵略被奴役被压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强大,经济繁荣,政治军事上才有话语权,才不会被侵略、欺负和打压。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是必然,而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曾经负重前行,才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国防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有一份责任,有一份担当,学好文化知识,强身健体,一旦国家需要,我们就要挺身而出。这恐怕就是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编著军界瞭望系列丛书的目的和意义。
系列丛书之二《现代经典战例》,为读者介绍了自“一战”以来至巴以战争期间的众多著名战例,尤其是那些对历史走向产生巨大影响、或者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可以说,这些战例,或者有运筹帷幄的指挥官,或者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或者有英勇无畏的士兵,或者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它们生动鲜活、形象立体、可圈可点,构成了一幅规模宏大的世界近现代战争史。于国家而言,这些战争改变了国家命运,甚至世界发展格局;于个人而言,无数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世界和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的故事是值得一读的,他们的经验教训是值得记入史册的。
《现代经典战例》读后感(四):《现代经典战例》:从一战、二战到巴以战争,现代经典战例全解析
战争这个话题,是我们不愿提起,却又不得不提起的。
20世纪上半叶,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人类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
之后,虽没有再发生过裹挟众多国家的世界大战,但依旧有沉重压抑的冷战,包括冷战期间和冷战之后,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现代经典战例》这本书,从1914年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起,一直到2014年巴以矛盾再次引爆后的“护刃行动”止,精选了这百年间的48个经典战例,对其战事背景,战略战术细节,科技武器等进行解析。
该书由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主编,是其军界瞭望系列丛书的第二本,第一本和第三本分别是《现代军事人物》和《现代经典兵器》。
毫无疑问,都是为历史和军事爱好者们量身定制的。
说回本书,按照战争的时间线,该书分为一战、二战、冷战期间、冷战之后这几大部分。
相对来说,一战所占篇幅较少,仅选取了一个章节、三个战例的内容。冷战期间和冷战之后,所选的战例会多一些,但也都是一个章节。
二战则是重中之重,分别从欧洲西线、苏联东线、亚洲、欧洲、亚太、中国等6个主要战场,选取经典战例,用六个章节来进行介绍。
比方说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战场,除5个敌后抗战兵法之外,还选取了两个正面战场的经典战例。
一是中日百万大军在狭小战场上鏖战的,极为惨烈的淞沪会战,一是抗战期间最经典的守城战——衡阳保卫战。
对每一个战例的介绍,也是比较详细的。
比方说淞沪会战,先从整体上讲了战场态势与军事方略,接着分惨烈的反登陆战、罗店“血肉磨坊”、无尽的消耗战、杭州湾登陆终结战事,这四个阶段来分别进行解析,最后,对该战事进行总结,以“中国方面的得与失”结束。
整个看下来,基本就可以对该场战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
再比方说衡阳保卫战。这场战役的知名度可能没有“淞沪会战”高,但真的非常经典。
中国衡阳守军,方先觉部第10军及部分协同部队,以1.7万的兵力,对阵10余万日军,硬生生地守了47天,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
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国民党军队的战例。
与讲淞沪会战类似,书中先介绍了衡阳保卫战的背景,接着从战役开始、日军首次总攻、二次总攻、三次总攻等几个阶段来解析,最后以对该战役的评价收尾。
全书48个战例看下来,基本就可以对人类这百年战争史,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了。
今天这篇文章,重在讲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逻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原书看看。
最后,还要补充一句,我们了解战争,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规避战争,远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