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锦集

2021-03-29 03:3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锦集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奥] 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精选点评:

  ●如果历史书都能写得这么有趣就好了~

  ●细节描写太多 虽知茨威格以细节描写见长 但如果这本书是一道甜点 它一定很腻

  ●比小说更精彩的传记。历史的十四个瞬间,世界就这样被改变。神奇。

  ●激情澎湃,古典歌剧式的写法,既聚焦了成功的闪光,也倾情讴歌了失败背后的壮丽,读这本书会得到一种“可以把我毁灭但不可以把我打败”的力量。只是看久了,脑海回荡的都是译制片配音的调调,有点齁,需要缓一下。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句言语在心头萦绕,和茨威格想通过此书说的话如出一辙: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书是好书 只可惜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 翻译粗糙的都能看着毛边儿了 各种病句和不说中国话

  ●亨德尔的复活

  ●只看过讲历史故事的章节。

  ●阿伦特批评茨威格身为犹太人,面对纳粹暴行时态度暧昧,或许情理之中。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茨威格「速写」了十四位历史人物,赞美自由、和平的同时,却不经意也「速写」了自己,反映其个人并不适合「斗士」的角色,可能一方面缺乏刚健强韧的神经,另一方面踌躇于以暴制暴的有效性,因此难免对外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对己又不得不忍受内心矛盾、彷徨的煎熬。然而,本作仍值得一读,不仅因为茨威格的文字优美,气势浑宏,感情细腻,更在于他对卓绝人士创造影响人类历史进程成就背后本质精神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讴歌。【2018-18】

  ●矫揉造作,里面的臆想不过是自我投射后的个人崇拜和自我迷恋。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历史的剪刀

  非常喜欢茨威格写这本书的构思,用剪刀将历史剪成碎片,然后用放大镜找寻十四个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事件。

  他让我们发现历史可以这样被轻易的构筑,它已经脱离了传统史学意义上的历史,它是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故事。它以碎片的形式经由我们大脑拆散重组,直至形成一个稳定的观法。

  也许人类并未群星闪耀,他们只是一颗颗暗淡的尘埃;也许他们的确闪耀这光束,让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得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光诉说着他,也照耀着我。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长歌当哭——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这本书里让我心潮澎湃,几近泪目的片段有很多,暂举几例:

1.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为了跨越太平洋的海底电缆可以如此坚定地克服种种人为和自然的阻碍,永不言弃,屡败屡战,直到成功!

2.斯科特队长虽败犹荣的南极争夺战,比任何虚构的感人电影更加感人百倍!

3.公元前43年罗马帝国的第一位人文主义者西塞罗,付出自己的生命的代价,用笔用口对抗强权独裁暴政,捍卫自由。虽死犹生!

4.第二十八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不仅比他同时代的人,也比百年后的国际政坛上绝大多数人有着更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梦想,只可惜在巴黎和会结束100年后的今天,世界也远远没做好“公平持久和平”的准备……尤其是美国……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繁星闪烁之后

  这几天几乎没干别的把《人类群星闪耀时》看完了,说来特别惭愧,自从上大学后看书就没什么耐性了,常常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哪去了,所以都看了很多书全是看了个开头就扔到一边,再想起来就不知道把书放哪了。这本书能读完也是因为最近没什么事干每天在班上基本都在看书听音乐。茨维格是一位我特别喜欢的作家,这本书里的斯科特那篇也被收录进过语文课本,本书描写了历史上14个曾经试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人,他们像星星一样照亮我们的方向,有些人的名字如雷贯耳比如列宁歌德列夫托尔斯泰,但也有不少功败垂成的失败者他们的名字并不响亮但也都如流星般留下痕迹,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引起茨维格的关注被收录书中,因为书里的每个人的故事一切都各不相同,很多人也并不是主流历史上会关注的焦点,他们那么平凡却在某一瞬间的形象变得高大。这本书里的人物好像历史的另一面镜子,它展现了历史上不会展现的画面使历史更加鲜活具象,两位作者的翻译也都很棒,华丽的辞藻行云流畅,值得让人品读玩味。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英国人的傲慢

  

英国人真是骨子里的傲慢。 在南极探险那一章,他说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就是一切,第二个就什么都不是。 第一个到达的是挪威人,第二个才是英国人,然而写人类群星的茨威格,没有写第一名,反而只写了第二名,并视为英国的荣耀。 国人也确实习惯性反思。在电影《攀登者》上映的时候,类似的攀登珠峰的壮举,当时很多人说不知道外国人怎么看这种主旋律电影,会感动还是会尴尬,或者他们干脆就不看。 反思当然没有错,但也要知道,同样的事情,放到人家身上,人家可是会骄傲的。

看完发现已经不仅仅是英国人的傲慢了,茨威格眼里英国是老大,欧洲是中心,世界的其余地方基本上不存在。 除了托尔斯泰和列宁和最后的美国总统,其余全都是欧洲人。 最后一篇《梦的破灭》,讲述一战之后巴黎和谈中,作为战胜国和和事佬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居中调停,所谓的和平理想和战胜国瓜分土地的现实在对抗摩擦,威尔逊犹豫不定。 就这?人类群星? 看了一下写作年代,二战还没有爆发,英国虽然在衰落但依然是日不落帝国,茨威格眼里当然可以没有其他国家。 行吧。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也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茨威格是我今年的主题作家之一,所以第二次阅读了这本书。

第一次阅读以后就被茨威格的叙述深深打动,虚构作品写得非常像传记,每一个人物都放大其生命中最关键的那一时刻,聚焦人物当下情感思维,生动再现了人物在面临决策时刻的各种踌躇不定、焦灼的心情。而这个决策带来的结果,也是很难事先预料到的,充满了不确定性。

由于巧合,随后读到了里面几位人物的非虚构历史作品。这些作品读后,开始站在客观角度上去评价一场战斗或者一次冒险。再回头去看茨威格的这本书,却开始嫌弃他的矫情了。历史是存在必然性的,所以如此特写一个个决策点,就那么重要吗?

而在第二次阅读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虚构?说实话,历史关于这十四件事早已有盖棺定论,如果已经知道了终点,你是否还会走完这段旅程呢?

比如针对这本书中的《拜占庭的陷落》,我就读了专门写这段历史的《1453》。

14539.0[英] 罗杰·克劳利 / 2014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除非是专业人士,一般读者在阅读以后,或许记不住参加战斗的奥斯曼人有多少大炮,狄奥西多城墙到底有多高。但他们一定会记得穆罕默德二世的天才战术,把战船绕过金角湾的铁链,从加拉塔东北方陆运直接来到君士坦丁堡城墙之前。他们也会记得君士坦丁十一世坚持到最后战死沙场,而奥斯曼军队从不起眼的小门进城最后取得胜利。脱去数字、年代的外衣,剥离历史意义与影响,最终我们记住的,还是一段段故事而已。而茨威格写的这篇,不就是把整个事件重点,讲了一个好故事吗?

当穆罕默德二世进入传说中不可被征服的城市,你可否好奇他内心的活动?史学书籍在对于人物描写、心理活动揣测上多有抑制,颇有一种人走茶凉的无情。但每一个冷冰冰的名字,都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像我们一样。幸好茨威格的文字让我们走近人物,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我们更加身临其境,与历史有了更多联系。这才发现历史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真实感。

另外一篇关于南极考察的,我也读了相关的作品,感受也差不多。

The Coldest Place on Earth7.7Tim Vicary / 2008 / Cornelsen

所以我的答案是,读虚构作品,无疑是为已经确定的旅途,丰富了过程中更多的路径。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伟大的人物,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如何记住这些人物,或许还得需要更多的茨威格,来讲述他们朝圣者的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