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摘抄

2021-03-28 03:0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摘抄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是一本由李治中(菠萝)著作,平装出版的2017-9-1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一):既乐观又悲观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如下:

  1. 癌症治疗方法和药物日新月异,主要得益于基因测序和生物分子技术的进步; 2. 作者书中的例子多是站在统计的角度来说的,但是真正落实到某个人身上,恐怕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3. 书中介绍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大多都是来自于美国,落实到咱们国内,恐怕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 4. 不过书中介绍的面对癌症的方式和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只有抱有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病人和家属才能更好地找到对症的方法和药物。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二):不轻信、不盲从,直面癌症的方方面面

  感谢友人推荐,“癌症新知”值得好好学习。

  这是一本从预防、治疗多方面讲解癌症的书,一本试图破除讳疾忌医、病急乱投医现象的科普书,一本得到男神冯唐、女神李一诺众多大家力荐的好书。

  我希望也能借此机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希望大家不要再做出随意轻信网络上没有依据的信口雌黄,不要再轻信民间偏方。很多癌症目前已经有非常好的治疗方案,5年生存率、十年生存率都非常乐观。

  癌症的教育是国民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不是从百度百科,而是从有专业医学背景的科学家那里。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三):本书可以削弱我们对癌症未知的恐惧

  最近连续读的第三本癌症科普书,让我对癌症有了越来越多的积极认识。

  1、癌症不再那么神秘。

  2、不再那么无知,也不再那么恐惧。

  3、癌症的认知和处理模型没有特殊,和我日常类似。

  总结成一句话:死亡的恐惧或许不可泯灭,但对未知的恐惧完全可以根除。

  展开一下:(1)很多癌症可以根治治疗(2)很多癌症只能姑息治疗,但5年、10年生存率是可预期的,可以当成严重些的慢性病(3)相同癌症的亚型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4)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疗法大概是什么(5)药物选择、效果和生存率在某种程度上是概率问题(6)宫颈癌、胃癌、肺癌等等很多是可预防的(7)预防癌症的一些有效方法(8)癌症确诊的方法和优缺点(9)治疗过程中可以努力的要点和方式。

  本书是不错的癌症科普书,笔者语言轻松但内容不乏严谨的科学精神。我也经历过西方高等教育,认知逻辑相似,面对这个可怕的领域竟然开始觉得亲切。不错,关键词都是:基础、严谨、实验、概率、创新、挑战、应用等等。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四):认识癌症,了解癌症,战胜癌症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名医特鲁多在他墓志铭上所写的。然而当今世界医疗技术蓬勃发展,很多疾病人类都已经可以去战胜了,但仍有一些如癌症、艾滋病等疾病依旧在无情的剥夺走病人生命而医生也束手无策。2018年年底我父亲被诊断出原发性肝癌,当时我感觉被一层黑暗笼罩,压力、气愤、恐惧、无助,感觉如同做噩梦一般。在当时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它虽然无法去治愈,但它在那段时间给了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帮助与安慰。

  在自己或是亲人遇到癌症时,很多时候由于恐惧我们通常不能理性客观的去面对、去治疗,因此耽误最佳的治疗期,又或者精神崩溃寝食难安、身体状态急剧下降最终被吓死。在我们面对癌症的挑战亦或是生活中任何一种挑战时,首先是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保证你做出正确理性的决定。其次对于癌症在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预防和筛查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早期癌症治愈率比较高。

  人类总会对自己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感到恐惧,而这本《癌症·新知》真正能够帮助你战胜对癌症的恐惧。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五):科学理性的思维对生命的重要性

  首先感谢书的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的周边或亲朋遭遇癌症的可能性都大大提升了,而作为非常难以治疗的疾病的代表癌症,遭遇时往往伴随的都是无奈,惋惜,悔恨,隐忍,压抑等情绪,本书从趋势,技术发展,人类对癌症治疗手段的演化方面给出了一些光明的基调,虽然很多是统计数字,摊到一个具体的个例和家庭上时,往往不会这么幸运,但最起码我看了该书,对癌症的看法乐观了很多,这就是很大的一个收获。

  另外一个感受是科学素养或者理性思维习惯。现在已经走入了媒体泛滥的时代,网易新闻等媒体聚合类APP可以一天不间断地给你推荐各类信息,这个时候,媒体信息的稀缺性没有了,反而能有一种分辨媒体信息有效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性日益重要。书籍因为制作流程的原因,天然的门槛要比公众号等自媒体高很多,而本书又是由一位受过科学系统训练的高材生所写,内容让人信服,更那能可贵的是,作者还有一种哲学思辨在里面,如何在面对纷杂信息时,如何思考、分辨并且去补充周边的知识,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最后感叹祖国确实变强了,相关人员的人才储备到了一定阶段,在这么前沿的生物医学领域,我们的人才厚度到了一定阶段,可以有人来做专门的科普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六):这是个越来越好的世界

  一下午读完了,这是我第一本看的有关癌症的科普书,看完受益匪浅。我的大多数恐惧来源未知与无知,中国有太多人忌讳死亡了,就想我的妈妈在我去给我太奶奶上完坟后找所谓的“大师”帮我看看我有没有带不好的东西回家(微笑),我相信如果我向我妈推荐这本书或是把它带回家会被我妈扔掉,我妈会觉得晦气(这不是我的观点啊,狗头加问号保命)。人很难改变别人,我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向她说一点我看到的认为优秀的观点。

  作者前半本书的科普让大家一看就懂,后半本介绍了现在的科技发现,让患者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也让人看到希望。癌症不是绝症,而是慢性病。我希望每个人都去博闻强识,让自己在理性的基础上果敢,不要讳疾忌医;如果这个要去高了,这少遇到相印问题的人应该就了解和信任医生,不被一些无良公众号欺骗。

  对于大家来说,我看到的是一个科技蓬勃发展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好的社会,我相信我们处于目前最好的时代,也无比羡慕比我更小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到达比我更远的未来。我们不应该是任何人的负累,我们不应该永远活在父母的隐蔽之下,他们看不到我们的未来,就想我们也看不到比自己更青春的人的未来。我们应该去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一代一代更好的未来。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福音,也是未来的缔造者。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七):科普好书

  前一阵子读了李治中医生的《癌症·真相》,现在继续读《癌症·新知》,非常感谢现在可以把科普出成畅销书的一线科研技术人员们,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很难涉猎到的知识。

  这本书也是由诸多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共同撰写的,其中很多理论与知识确实有很多新收获。下面其实更像是读书笔记,我自己整理一下。

活多长时间重要,活得优质更重要。比寿命更重要的是“健康寿命”(health adjusted life expectancy):健康,能独立自主的高质量生命 。2015年,美国人平均寿命为79.3岁,但健康寿命只有69.1岁。也就是说,美国人平均最后10年,健康情况 是很糟糕的。不少人丧失了独立行动能力。 中国人平均寿命76.1岁,健康寿命68.5岁,都显著低于日本,这和中国贫富差距大、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相 关。但我的读者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人士,大家没有任何借口不向日本的平均水平看齐。 活到 83.1岁!

  思考篇

  辟谣篇

  预防篇

  治疗篇

  交流篇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八):癌症冷酷,但真诚的作品暖人心

  菠萝又出新书了 !

  新书的名字:《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蛮有意思,菠萝把心理压力看得比癌症本身更严重。事实也是如此,癌症作为一种疾病,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却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人的神经和免疫系统,吓死就这样发生了。但由此发展出中国特有的“癌症不告诉文化”,却是不应该。因此,我特别推荐大家阅读本书中的这一章节:应该让癌症患者知道真相么?亲属得癌症,我们不想让他(她)知道,而自己得癌症,却一定要知道。内中的悖论,值得深思。

  菠萝外表粗糙棱角分明,内里却金黄鲜甜,写科普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将丰腴的知识哺育他人,也常常揭穿皇帝的新衣,更是字中千秋道尽人间百态。维基百科记载:菠萝为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于南美洲,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地区。菠萝先生旅居北美圣迭戈,常奔走于内地鼓与呼,这,纯粹是一种巧合吗?不管是巧合还是自然,我们都要感谢菠萝,因为有了他的文字,才使这世界少了一点愚昧;因为有了他的著述,才使众多的癌症患者少走弯路;因为有了他的孜孜不倦,才让这世界更为美好 !

  我与菠萝素未谋面,只是文字相交,但读他的书,却似多年之友,总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谢谢菠萝——我尊敬的李治中先生 !

  吴一龙(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美国外科学院院士)

  写于丁酉端午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九):值得一看的癌症科普书

  之前看了菠萝的《癌症真相》,那时候对这些一无所知。刚好家里有人生病入院,就想多了解些相关的知识。看完后虽然还是懵懵懂懂,对于癌症倒也有了些感性的认识。觉得书真是挺好的,未曾了解过相关知识的人都值得一看。

  后来看到菠萝又出了一本《癌症新知》,今天大致看了下,倒想起些不同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读这一本书同样有所收获。即便是单纯对于医药投资而言,作为医药小白也是值得看的。书中癌症治疗篇涉及到了近来医药行业也是资本市场最为火热的免疫疗法,如PD-1,CTRL4等等经常在雪球出没的概念。靶向药方面的PARP抑制剂,精准治疗方面的基因测序,书中也都有涉及。整体来说,对于入门者,这本书仍然值得一看。只是这次看有了些跟上一本不同的想法。

  优点上面已经说了,面向小白,通俗易懂。缺点实际上也很明显,把这本和上一本放到一起看更是如此。书中文章实际上类似博文合集,所以不可避免在不同文章中有各种重复。整体来看也过于零碎,同一个概念被掰碎了出现在不同的角落。

  上次看倒是没想过这些问题,大概是当时不曾想去建立相对成体系的医药知识框架。如今的我已不是当时的那个只图浮光掠影的我,出书的菠萝却显然还是停留在此前我所需要的阶段。多少还是有些欣慰的,至少说明自己有所进步。不过也想到,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从小白成长起来的,都会有经历最初的那个阶段。

  所以实际上,某本书或者其他东西,对于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关键还是要合适能对症。记得当年看了罗振宇的书反应是逻辑不通,实际上其中的案例观点等自然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就好比年少看过的小四韩寒等一众文,也自有其意义所在,都是人生中所无法省略的一部分。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读后感(十):科学指导治疗

  

33.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李治中(菠萝)(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年8月25日读完

一套双本癌症系列,上本真相偏重介绍癌症病症,这本新知出版更晚一些,知识更新,更靠近研究前沿。

实际上虽然有很多新知,但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是常规的老生常谈:积极锻炼,少吃腌腊烧烤食物,戒烟戒酒,少吃垃圾食品等。

要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再昂贵的补品也比不过免费的“规律锻炼、均衡饮食,戒烟戒酒”;不要见“癌”恐慌,过度治疗;抗癌不等于杀死每一个癌细胞。

美国名医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的职责和目标。安慰剂效应::由于患者期待并相信某种治疗方法有效,而导致理论上本应无效的安慰剂显著缓解患者症状的神奇现象。用人话说,就是大师的心神则灵利用这个行走江湖。

肠镜检查筛查肺癌,能有效发现早期肿瘤。

中国癌症病死率的原因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整体医疗水平落后,新药新疗法滞后,早期筛查意识欠缺以外,还有患者依从性不好(信赖医生又不完全相信医生),不能持续性治疗。

癌症患者有没有知情权?美国、日本有法律保障,医生必须把病情实情告知患者,中国习惯于家属对患者进行隐瞒。事实上从数据上看,知道真实病情后,发展一定阶段的情绪变化后,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接受带病生活,安排好治疗。隐瞒并不利于患者的治疗,还加重家属的心理负担。

书里还特别有指导意义的是,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从科学心理学角度予以探讨,认识接纳情绪变化曲线,并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实用的还有遭遇不同的癌症首先问医生哪些问题?不同疗法针对哪些病症?在中国很多有一定学历知识储备的癌症患者和家属往往自己去学习,掌握很多治疗学科知识,把自己往专家上靠,被逼无奈,知识严重不对等,又不相信医生。

面对癌症,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和家属在恐慌状态下做出错误的选择。这本书能消除恐慌,帮助做出正确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