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摘抄

2021-03-30 00:2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摘抄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是一本由[美]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精选点评:

  ●拖马塞洛关于人类思维的形成发展的一种解释。针对其它几张说法,作者认为合作是首要的推动因素。

  ●和1999年的书相比,这本书实在太不过瘾… 看得我哈欠连天…

  ●译文比较流畅,但错漏甚多,译者看不懂的地方干脆就跳过去了,这种做法严重不当

  ●主要是翻译较差,很可能大多是一些博士硕士生翻译,导师也没逐字逐句进行审核。。。

  ●(1)做进化心理学全局认识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学者,h-index 高达178分 (作为参考,司马贺是172分), google scholar里找到的论文超过1K篇...(2)有实证研究;(3)人类高阶的认知能力是从集体(合作)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对应的类人猿有竞争性的joint action); (4) 对应地人类根本性地会区分群体内和群体外来不同对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etc.)。

  ●很有启发性的读本。客观思维、推理能力全都始于社会递归推理、联合(集体)意图性,这在我的个人思考史上是一个新的思路。ps,翻译确实欠佳。

  ●诠释了:自体内部的思维联系,与外部的交互思维联系,在人类史和文明历史当中是如何进化的。 结合,社会科学方面的-诠释了社会关系的进化的图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精神的进化。

  ●托马斯洛构建这套理论 值得深思

  ●语言,行为,环境,缺一不可

  ●综合精选各相关领域研究、写作简洁清晰顺畅有条理的非常人类科学式的自然史,高中的时候看的话可能会觉得 就是个很符合常识和直觉的知识串讲式科普吧。。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一):叫我如何不嘿嘿?

  原著相信很好,不过翻译实在可以。短短一个序言,就有好几处不明所以和语法错误:

  “而与之密切相连的人类活动虽然从表面上看充满了个体主义色彩,但背后社会关系、文化习俗、规范和制度在其间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

  有国文好的朋友麻烦告诉我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东西“仅仅是一种可能”?

  “类人猿问题解决情景中也会进行思维推理。”

  这甚至都不是一个句子。

  “例如不要自我矛盾”

  很明显应该是“自相矛盾”。

  ……

  如此神翻译,已让人嘿之无力。罢了,还是省几十块钞票,回头把Mead的《心灵、自我和社会》翻出来再读它一读吧!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二):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从人猿到社会人的心智进化之路 |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三):从联合意图到集体意图

  在《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里面,托马塞洛认为“动物和人的差别只有一个,就是人对自己的同类有更深刻的认同。只有人类才能把同类理解为跟自己一样的有意向的行动者,从而进行文化学习”。随着十多年来对类人猿的研究,托马塞洛认为类人猿似乎也能把其它类人猿个体当做具有意图的个体,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发展出文化。要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共享意图假说,因为人类更能在共享意图参与的行动中与他人保持协调,例如集体狩猎,甚至可以说集体狩猎就是共享意图的演化动力。

  人类思维的独特性就在于个体要与其他个体进而与群体共享其意图,从而实现合作、沟通和协调。第一步是个体与个体的合作,作者称为联合意图性,发展出指示和手势语作为合作交流形式;第二步是群体成员通过习俗化语言沟通,作者称为集体意图性。

  作者修正了在前一本书里面关于类人猿的看法,认为类人猿和人一样具有个体意图性和工具理性,所以他推论人类思维的幼芽萌生很早。但是类人猿的认知是为了竞争,而人类的认知是为了合作。

  社会性昆虫可以有很复杂的合作,但是认知很简单,所以合作并不能创造认知技能。托马塞洛丝毫没有提到威尔逊,也没有提到道金斯。作者认为大概在200万年前,智人开始发展合作。原因在于当时其他猴类例如狒狒在采集植物方面胜过了人类,人类需要发展新的食物来源,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吃肉,也就是需要狩猎。4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是第一个能系统进行大型合作打猎的智人种。

  我觉得书中关于自然史的部分,大概就这些内容了。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四):人类思考的社会化过程

  全书较为学术严谨的介绍了human thinking(我倾向于翻译成“人类思考”,以区别与中文版翻译“人类思维”。一来强调thinking的动态过程;二来中文思维会有诸如观点、模型、方法论等的介入,但thinking不强调这一点。)的发展。这个发展可以是human thinking的历史发展,也可以是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成长的thinking发展过程。

  认知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或者准确的说,这个过程还不上认知。加上反馈过程,也仅仅是weakly cognitive或者也谈不上认知。真正的认知需要发现因果以及目标,也就是认知是需要目标感的。

  这个发展过程强调thinking的社会性,即不是个体认知独立发展;以及不仅是因果性,还更强调意图性intentionality对thinking发展的影响。比如放到孩子教育来举例而言,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做题学琴这些个体性强的认知发展,而更多要注重社会性、群体性的认知发展,一个优秀的人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的社会人,要关注、指导和协助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以及,不仅仅通过掌握世界的因果性来理解世界,还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愿景、价值观和信念(当然这些个“意图”受到群体/集体的影响,并在合作和沟通中产生。),即认知会受到“你愿意相信什么”、“你拥有怎样的目标”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战略和认知也是如此,也可以做为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的参考。

  本书中文翻译质量欠佳是一个遗憾,建议以英文版为准,参考中文版进行阅读。

  《人类思维的自然史》读后感(五):Know Yourself系列

  笔记:

  我们似乎可以说,类人猿的认知就是为了竞争而生。相反,人类的认知却为了合作而生。相比其他灵长类,人类的社会性生活涉及更多的合作组织形式,所以我们这里的假设是:这些充斥着合作的复杂社会组织形式构成一种演化压力,把类人猿具有的个体意图性及思考转变为人类共享意图及思维。

  有一种非同凡响的改变发生在我们的思维之中,当我们开始因为考虑到我们的行为会被协调而行为的时候 —— 我们就需要设计我们的行为,好让它们可以自我证明。这种基于合作交流中的理解而进行的社会性自我监控,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理性规范的基础,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理性则意味着让同伴理解要传达的交流信息。

  现代人类之所以是“文化人”,一是能够确认自己所属的特定文化群体;二是可以基于文化内的共同基础而非个人,与组内成员一起创造多种文化习俗、规范和制度。因而,他们是有群体意识( group-minded )的个体。

  在人类踏上属于自己的演化路径的六百万年时间里,有五百多万年的时间他们的思维都同类人猿很相似(尽管制造工具的技能可能提升了他们对因果性的理解)。然而,之后生态条件发生改变,迫使一些早期人类开始采用新形式的合作获取食物,这使得他们迫切地需要彼此依赖。在这类互助活动中,交流变得具有完全合作性,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每个个体都朝着对大家有利的目标彼此协调以及告知特定角色下的他人对其有用的事情,是符合彼此利益的。所以,那些只有同社交同伴合作和合作性交流才能生存和茁壮成长的早期人类开始出现。

  没有书面语言、数字和运算,以及其他形式的可视化和半永久符号,那些造就了活跃的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其他学者群体的文化将是无法想象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