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迷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30 02:1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楼经典读后感有感

  《迷楼》是一本由刘以鬯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楼》读后感(一):刘以鬯的故事新编:诗意重述中的香港真实

  刘以鬯的故事新编:诗意重述中的香港真实

  作者:阿莫

  《迷楼》读后感(二):王家卫的文学老师99岁了丨一代大师的迷楼

  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

  《迷楼》读后感(三):其实是随便写写的几个短评

  读刘以鬯的《露薏莎》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大上海,灯红酒绿西域风情的霞飞路,一夜定情缠绵的交际花舞女与外表风度翩翩实则是个爱国地下党的绅士,绅士落难,重情重义的交际花挺身而出,法国梧桐啊鸡尾酒与威士忌啊……想起大三这个时候应该正好在读徐訏,也是这种套路…爱啊抗战啊都看起来太轻易太儿戏了,打动不了我。

  《蟑螂》篇到了六十年代的香港。开头“对窗”的描写与思考很有意思。由一个不得意的文字工作者来领携生命的意义与造物主作弄下的死亡主题。充斥着二元对立的思想。蟑螂、断腿怕死的祖母、三个自杀的陌生人都生生世世相关。恐惧是一切病症的起源,万物为刍狗,恐怕我们都是那只断了腿苦苦挣扎的蟑螂。可怜吗?

  篇三《不,不能再分開了》八十年代,上海台灣香港兩岸三地,別離三十載不能再分開了。这一题材是百写不厌。

  《迷楼》读后感(四):酒徒的谜面与谜底

  1 以酒之名

  只在看完本书所有的小说后,才不慌不忙去搜索了作者名字的正确读法。刘以鬯的“鬯”,读音就是“畅饮”的“畅”。

  鬯,亦秬鬯,三千年以上的中国古酒,是古代祭祀用的酒,以郁金草酿黑黍(秬黍)而成。所以,以酒之名,不愧是酒徒;《酒徒》是刘以鬯的代表作,没看过电影也没看过长篇版,不知长篇的版本跟本书仿若莫泊桑《项链》的这个短篇有着何种联系。

  《迷楼》读后感(五):小说范本之一

  《迷楼》刘以鬯先生的小说合集,前面几个中篇,加上几个短篇。据说王家卫的电影的男主人公原型来自于刘先生的小说,而刘先生的小说开创了香港文学的风格。香港文学是什么风格我说不上来,香港电影我倒是很喜欢。王家卫的电影说不上多喜欢,所以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能说上几句。

  不过刘先生的小说的确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场景的细节,以及语言、还有都非常出色,短篇小说尤其精彩,刘先生的小说带着一种诡异的风格,这种诡异略显阴暗的色调基本上每个小说里面都有。

  这本书里写得人人形形色色,有作家,间谍、车夫、赌徒、君王、军阀,故事有的是切片,有的是简单一生,格调倒是相对统一。最喜欢的一篇是写的车夫和一个穷人家姑娘恋爱的故事,为了能救下对方,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和贞操,在生活面前贞洁不止一提。命运爱开玩笑,最后双双落得悲惨下场。故事很简单,人物却写得印象深刻。这就是我心里好作品的标准。

  人是复杂的,好在作家用自己的想象以及努力,留下了一些可以回味的碎片。

  《迷楼》读后感(六):终不过贪嗔痴慢疑

  说来惭愧,直至刘以鬯先生去世,直至众多追忆铺天盖地洒满网络,我才头一次听说这位香港作家,头一次研读香港文学。 我不喜欢王家卫电影,不喜欢其中的迷离、沉醉、欲说还休与似有还无,那里有我看不透的情欲与欲罢不能。许多人点评刘以鬯,总将他与王家卫联系在一起,说他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强调其作品港式意识流的一面。意识流小说我不太懂,含蓄朦胧得过了头,在我眼中便是虚无。我还是喜欢他接地气的一面,那是香港底层的烟火味,那里有赛马、赌狗、六合彩,耶稣、菩萨、关公遥相呼应,东西神灵拜过一圈才安心。油麻地的龙须糖配中环的鸳鸯奶茶,你以为那是TVB勾勒的灯红酒绿,其实故事大都以悲剧结尾,不是血便是泪。当然得有一两个大圆满,比如被台湾海峡分隔几十年的夫妻终于团聚,但重逢的前提是痴望,是偷渡,是不堪回首,是惊心动魄。 港澳台,新马泰,刘先生故事讲了一圈,似乎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地,底层人民的艰辛与焦虑都是一个模样,终究赤条条地来,再赤条条地去。还有那几篇经典新编,《西厢记》、《西游记》、《白蛇传》、《红楼梦》、《苏三起解》,旧壶装新酒,诉情欲,道人性,归根结底,谈论的还是臭皮囊包裹着的贪嗔痴慢疑。 香港文学,如同香港电影,有它的深刻,也有它的浅白。说不上迷恋,却有几分喜欢。

  《迷楼》读后感(七):人啊,早晚都会被生活的洪流吞没

  除了悬疑、侦探、科幻小说,我很少读虚构类小说。但最近却格外想看个故事,《迷楼》成了我的优先之选。

  说来惭愧,此前并没有听过先生的名字,更念不出他的名字——刘以鬯(音同“畅”)。看之前就已得知,王家卫偏爱先生,《花样年华》、《2046》都是从先生这里获得的灵感。读来也发现,“这的确是纸上电影”,画面跃然眼前。

  之所以能有此感,我个人认为是源于文字。曾经看到有人说,“写作最核心的东西,不应该是文笔,而是其中的力道。”此话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之所以不喜欢读虚构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觉得那些故事都是假的,一旦前提都是虚构的,那故事的力道自然在我心中会被削减大半(我是不是对小说存在什么误解)。越是真实的故事越适合白描,其精彩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故事本身。但当读完刘以鬯先生的小说,我觉得自己此前太绝对了。力道固然重要,但文笔描写得好,也特别能吸引人。刘先生的小说便是如此。

  《迷楼》读后感(八):漏光的相片

  都说香港作家刘以鬯影响了王家卫很多。的确是。刘的作品,画面感极强,景物描写很别致,无法描摹的迷蒙之感漾满胸海。

  “电话铃又响。这是象征生命的律动,闯入凝固似的宁静,一若航天员闯入阒寂的月球。”凝固似的宁静,王家卫是体会到了精髓。

  “幸亏时光不会倒流,否则万物一定会朝旧岁月里疾步奔跑。”王家卫的电影,多少年来,最夺魂的就是回忆。

  不过,你千万不要只在我的回忆里。

  《迷楼》是一本文集,许多零散的回忆,像底片一样连在一起。

  同名短篇小说讲炀帝,浓烈的宫廷风。时间流逝很慢,人心也显得那么细腻。就那么一时三刻发生在宫廷里的事,就把炀帝和那个时代背景缓缓铺陈开来。

  “那耿耿的银河也被拂晓吞了去”,难以言说的美,仿佛这就是王家卫的电影画面展现在你眼前。

  刘以鬯的写作手法很是高超,印象深刻的有两个故事:

  《吵架》。实际上,全篇描写的,是吵架之后的景象。通过对吵架后房间各处散落的东西,来间接表现吵架时的情状。可谓棋高一着。

  《龙须糖与热蔗》则又是以物喻人,实际上讲的是底层人民生活的种种无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其实这两篇也算得异曲同工了。

  香港,城市逼仄,文学纵深。

  如果想对香港这座城,多一些了解,可以读一读刘以鬯。

  《迷楼》读后感(九):不读刘以鬯,难懂王家卫

  作为一部寂寞、忧伤又韵味十足的艺术电影,《花样年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堪称经典,王家卫拍片推崇不按剧本出牌,随性而至。但《花样年华》的拍摄却是有本可依,正是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的小说《对倒》引发王家卫创作了《花样年华》,而刘以鬯本人也是《花样年华》里周慕云(梁朝伟扮演)这一角色的人物原型。刘以鬯曾是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上海作家,50年代,他移居香港,开创了香港意识流文学写作的先河,其1963年出版的代表作《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轰动一时。2014年,刘以鬯获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小说精选集《迷楼》收录了刘以鬯30篇中短篇小说,时间上跨越了近60年,空间上也涵盖了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代文学宗师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造诣。

  刘以鬯在文学创作上推崇试验与创新,重在“与众不同”、“有所发现,在不拒绝一切小说传统的同时,追求鲜明的个人风格,用全新的手法表现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中篇小说《露意莎》、《不,不能再分开了》等现实主义之作充分展现了上海抗战、从香港“偷渡过台”等社会问题,后期又有多篇微型小说将港人赛马、经商、租房、请客等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篇幅短小,意蕴悠长,烛照人性。在小说《蟑螂》中,作者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在意识流的笔法下,将人的生存状态、内心独白与隐喻之物相融会,想象与现实纷至沓来,其中对人生的叩问,充满哲学意味:“生活给她的痛苦很大,她为什么还这样爱惜生命?”。此外,《崔莺莺与张君瑞》、《蜘蛛精》、《他的梦和他的梦》这样对《西厢记》、《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的故事新编,充满奇思妙想,诸多反转惊奇。

  刘以鬯不仅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蔡澜也自称“在精神上极受刘先生影响”,文艺巨匠们的传承与创新究竟是如何进行的,细读刘以鬯先生的小说,必定会给我们诸多启迪。

  《迷楼》读后感(十):生活的秘密

  刘以鬯差点就要被我错过了。这本书还没有看完的时候,我记得是6月8号,就是高考的那几天,突然就传来刘老仙逝的消息,猝不及防,悲!

  这书的简介上说,刘老其人和作品本身都对香港电影的创作,特别是王家卫的电影提供了灵感。书本身看起来倒也普普通通,暗茶色的底色上是开藏青色的书名,似暖色灯光下的阴影,这种阳味不清的色调,倒是让我想起了《花样年华》的桥段来。

  这是一本作品集,收录了刘老的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之前看这种小说集的体验,一本书里面的每篇小说,文风都很相近,如果不是情节吸引人的话,看一篇和看十篇的感觉也大差不差,但是,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我深深地佩服刘老的阅历、眼界和丰富而驾驭轻熟的笔触。

  不仅时间跨度长,空间的调转方寸千里之技也不容小觑。有时在中国大陆,下一秒有到了香港小巷,忽而又至马来西亚,然后不知又到了什么虚无之境,纵横之间,神游在刘老架构出的世界里,妙啊!

  书名“迷楼”是其中的一个小短篇,算是当中画风比较特别的一篇吧,用极了华丽的辞藻来写意一段奢靡,风雨飘摇里的荒淫无度,我很少看到写历史写得那么美的。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一个小短篇《链》,在香港的街头的一些日常,都是些琐碎的事情,就像是流水账,但又很有趣,像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事无巨细的那种。一个人物引申到另一个人身上,每一段就是一个人的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日常,从一个人开始,几经循环后,最后又巧妙地回到了那人身上,就像是一个轮回,轮回当中都藏着香港普通市民最平凡的生活,细碎当众品尝到了温度。突然很喜欢这种套路,最近在未读空想计划里也读到以前类似的,只是很短一些,百十来字而已,《他要告诉叫马丁的邻居,他爱他》,也是从一个叫马丁的男人开始,经历了男人女人们的猜忌多虑,经历了婚外恋、同性恋、师生恋等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纠葛,最后又回到了马丁身上。

  虽然是在上学期快要放暑假的时候看的,看得粗略不够细致,当时好像觉得一点儿也没看进去,等近半年之后再回顾,却印象颇深,可能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吧,乍一看还不惊艳,只是不知道过了多久,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里面的句子来,然后无限在脑子里循环,再次不可救药的爱上,至少《迷楼》是这样一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