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楼》的读后感大全
《迷楼》是一本由[美] 宇文所安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楼》精选点评:
●比较诗学,所引之詩都非常經典
●迷人非常,阐释非常,氤氲非常。西东征引的狎议,真像落进春风里的花。济慈:时间的海已经五年缓慢落潮。诗歌既是乐又是礼:介于欣喜若狂融为一体和严格划界泾渭分明之间。妓女:白居易和元稹交流的符号媒介。皮格马利翁,手办鼻祖,好幸福呐。哲学家永远不会原谅诗人。小说总体化极权。希腊神话与中国古典有机交融,宇文所安发挥最出色的一次,待我再去拿块盾牌“来巡山”。苏菲派诗人鲁米夺去僧人之名,耽美小说都未曾享有的高级排调。而歌德无论爱与不爱都绕不过去。女权VS男权,当电影可视化。喔绿珠!不爱清白不爱堕落只爱吞食禁果的一瞬间。神看着每个你(梅格妮噗)。艺术的后退冲动与前进观念难解难分。最后用黑格尔,是想压住台面么。最后一句艺术是什么,广泛适用于娱乐业科科。
●未必认同作者的论说,但不能不承认其视角的新鲜。
●这本写的不好,太绕了
●波斯地毯
●高中时候从图书馆里借的,虽不明但觉厉
●我小时候买的……当时理解无力,一直没再看
●在迷宫里,一个人总是想要走出去;在迷楼里,这个人却尽情享受留在里面的经历。
●读过三分之一弃了 形式大于内容
●没来得及看
《迷楼》读后感(一):毕竟迷楼莫当真
哦,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精彩的绪论了。看惯了刘小枫他们巾头气十足的“诗与哲学”的争论,再看宇文所安谈论诗歌与我们的欲望,飞流直下,目不暇接。
诗歌是怎样嘲笑我们的虚弱,激起我们这些螺丝钉从革命的大机器上脱身的强烈欲望?而共同的价值,又如何…………………………(待续)
(计划中的最后一句,另起一段)桃花多处急抽身。
《迷楼》读后感(二):诗心自用
宇文所安的书打破了学术即是枯燥的刻板印象。他把古今中外的诗歌不带偏见地熔为一炉,以“欲望”为主线,构造了一个他比之为“迷楼”的灿灿纠纠的空间。我们走进去,就看到了他基于诗歌,基于对诗人原初视点的小心还原,萃取出诗歌包含的有咝咝荷尔蒙声响的言外之意。
这是一本由展现一个悖论开始的书:诗歌在对它的审判中获胜,可所用的却是被批判的花言巧语,于是“现在,我们可以贪婪地盯着诗歌看,拔掉塞在桨手们耳朵的蜡。诗歌企图引导你迷途而不知返,他的意图是言词怂恿你,是让你为自己沉闷呆板的生活感到羞愧,是引诱你变成另一个人,是要你反抗对社会的每一次屈从,是让你做非分之想,并因为得不到满足而饱受痛苦。”我们听着塞壬的歌,走向迷失的道路。
作者把欲望的起落过程拆解,并找出那些抑制不住流露自己的诗篇加以佐证,经历了由招引到探求到说服到袒露的过程。诗歌在这个过程中又活了过来,使我们看到一个统一的,只由诗心构成的迷乱世界。
一段对于幽默的观点:“幽默式攻击也是攻击的偏离,他粉碎了由梁间燕子带来的那些义愤和轻微尴尬的泡沫,幽默,甚至排起了那个受了忽视的客人,那个来自春天世界的客人的愤怒,我们在界限两边跳舞,一方在躲藏,另一方在敲门,企图穿越而过,这舞蹈中可能有一些可笑的东西。”写在一首僧人入定时燕子把屎拉在他肩膀的诗后,可发一噱。
《迷楼》读后感(三):完美的火
以中国典故为题,却闪耀着希腊式的美。它招引我们回到一个神话的年代,一个亘古不变的年代,情人们赤脚走过海滩而不能相见,欲望的火焰永恒燃烧着,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毁灭。在这永恒的延宕、永恒的沉默中,我们发现了另一种迷宫;不如说它是一座迷楼,因为我们终于发现了欲望的美丽,从而乐而忘返。
一切,男人与女人的诱引、矫饰、渴望、痛苦,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因为欲望本身是美丽的。宇文所安把评论写成了一座迷楼:即使从文章的排版中也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漫步走进岔路,饶有兴趣地发现一堵墙,一幅画轴,或是飞鸟沙洲,碧山蒙蒙。我们始终很愉快。游曳于东西方边缘,宇文所安眼中的诗歌总要比传统的美上一点点;添加了幻想和疏离的香料,浮现于隐而未显之处,浮现在空白中。他的声音始终优美庄严,仿佛诗歌的女祭司,引诱我们、引导我们走进世界的缝隙,发现在哲学中失落之物。
那是一个橙子,沾着雪白的盐,汁水沿着纤细的手腕蜿蜒而下。那是一个苹果,被上帝所禁止的果实,人类永远无法忘怀咬下一口后那个美妙的时刻。人们既不怀念沉闷的纯真,也不享受堕落的黑暗,他们只渴望着这样一个时刻,在遮掩和裸露之间,在渴望和满足之间,在诗歌和身体之间,存在着完美的欲望。人们渴望这样一个时刻,于是它被延宕,循环往复,成为仪式,在诗歌中永葆新鲜。
那么,激情的火焰就不会将爱人与宇宙双双烧毁,人们不会厌倦于男人和女人的舞蹈、游戏和费尽心机。在不自由的四季里,我们仍可以四海为家;对欲望的欲望永远不会失落。
《迷楼》读后感(四):着魔的可能性
13岁,宇文所安就被中国的古典诗歌迷住了,从兴趣步入专业领域,用西方理论及华美文笔作学术文章。《迷楼》的文字大概是他文章里绵密柔软的,像一次醺然的迷途。
宇文所安说诗歌设置迷楼。诗歌最初召引和收容的,也许是人的动物性,但诗歌揭示又掩盖欲望,使之更强烈更神秘,在一层薄纱般的阻碍面前,甚至变得更优美起来;沉醉于美,于是人类不能满足于赤裸裸的最后结果,很多人宁愿“迷失”于中途,而引出一条又一条迂回的“歧路”。读者想在诗歌里感知爱欲时,就被种种冒险、想象和追忆所俘虏,最终在自身被唤起的爱欲和美感中“迷失”。
“迷失”是危险的,却几乎伴随着所有类型的审美体验,孔子说“郑声淫”,他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有一种失掉原本状态的危险。柏拉图既赞美诗人,又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原因一样。
欲望唤醒生命,生命孕育诗歌,诗歌却警醒地避开最后的终点——欲望的挫折、终止,亦即人生的真相。创作者沉溺其中“已惘然”,无法面对现实,就有了许多毁灭、颓废的情事,时见作家深陷其中:日本文学里,不单情死、情伤、虐情比比皆是,唯美混杂着暴力,像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甚至死于自戕。
也许感官、欲望之美,越深入越是无法自拨的吧。这样看来,宇文的阐释,依然是温文尔雅的,他解读着诗艺和欲望中的优美,却对其中的危险点到即止。宇文用接近“魔”的笔法写“着魔”,如果看得头晕脑胀的话,关上书,定定神,跳出来就是。但真的执迷于唯美,可就难以突围了。所以走到极致的文学艺术,也许都是不甚健康的...
《迷楼》读后感(五):选材精当
看完了宇文所安的迷楼。得承认,我被这本大名鼎鼎的书弄得有些疲倦。一来是读书这一习惯已被久置,二来是甚觉作者的文笔与我波长不符。宇文所安口口声声的“我们”让我很有些无所适从:他代表的是谁、他的听众又是谁?再加上所谓的Essay体——谈不上优美二字(当然很可能是译者的关系),作为严肃的论述又嫌烦琐含糊,太不简洁;颇有呓语横空而起且滔滔不绝之势。我嫌他想太多又说太多,看着不免觉着烦躁。
我以为这书决定性的好处在于选材精当。第一,切入点好,作者选取的是诗中的欲望,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是单纯而复杂的片断,也是颇能体现诗学长处的主题。第二,实例好,他按他的需求,精挑细选出十几篇诗,而这些诗歌不仅在各章节中能独立按此章主题被分析,还能在全书的范围内前后呼应发展,作者对材料的运用可谓圆转如意。所谓“提出了一套跨越时(古-今)、空(东-西)的独特的阐释套路”“(对各家各代诗歌)一视同仁地欣赏”,其实是落实在爱欲这一主题的恒久与通用上的。宇文所安剖析诗歌的凭借点,从一开始就是主题,而非外在的形式。这使得他的话语能更容易被读者掌握并认同,只要是具有常识且逻辑的推断,并不容易引起很多争议。
书凡五章。诱惑/招引;插曲:牧女之歌;女人/顽石,男人/顽石;置换;裸露/纺织物;另加绪论结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第三章,围绕着皮格马利翁这一例子展开的探索,大部分分析清晰而直接。类似“……他的目的(Ronsard, “一百遍我渴望自己能够变形”)是要理解她……但是惟有在想象中侵犯她才能获得这样的理解,这样他就到了一个自我矛盾的边缘,他期盼以强求获得爱情,而爱情又只有当它是自由自愿地给予的时候才成为爱情……这礼物即是他者,但此时它已不再是他者,而只是他自身意图的一种建构。这个艺术即使获得了完美无憾的成功,也已经走向其预期效果的反面”这样的分析,在书中大量出现。事实上,作者所探讨的一切都建筑在矛盾之上,所谓“正是在有破绽的地方,艺术臻于完美无缺,在这种时候,它唤起了既受到约束又失去控制的自然本性”(第五章),这正是作者所关注讨论的中心,而,由于矛盾的本性,使得宇文所安的滔滔不绝成为可能,他尽可以一直讲下去。
在迷楼这本书中,我最为赞赏的,还是作者的组织眼光与能力。能在千头万绪中抓到一些关键,并清理成明晰的脉络进行自己擅长的写作,真是令人羡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