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丨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一):图文并茂一好书
本书的作者丰子恺,一般的读者都不会陌生,他的文章进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在我看来,进入了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那是对作者很高的认可。想想看,多少中小学生会读到这些文字,感受这些文字背后的心情。
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丰子恺是一位漫画家,顶多是一个在漫画方面有些名声的画家。但如果读过他的文字的读者都有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对文字也很有感觉的作家。丰子恺不但对美术和音乐很精通,而且他的文章也有艺术感,渗透着禅意。可以说丰子恺先生是一个从头到脚都透着艺术气息。他是一个难得的艺术通才。这跟他的成长和学习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少年时就学习美术和音乐,老师就是后来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这也是一个很有艺术天分的人物。名师出高徒,诚可信也!他在青年时代东渡日本学习画画,凭借过人的语言天分阅读大量的西方美术书籍,遇上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画之后,他决心改画漫画。他有过留学经历,是开过眼界的,中西方的艺术都很熟悉。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创作和艺术创造是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他的漫画能很好地体现他文章的精神,而他的文章有很好的注解了他的漫画,两者相得益彰。古人有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拿过来形容丰子恺的文字和漫画倒是蛮适合的。
丰子恺有一副菩萨心肠,他的文字充满了禅意。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他虽然不是出家人,但他是笃信佛教的虔诚的居士。他一生都苦口婆心地劝人们护生戒杀。丰子恺为什么笃信佛教呢?他既是受了他的老师李叔同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是受了自己父亲的熏陶。他绘有《护生画集》六集,流传很广。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丰子恺的漫画很有生活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猫儿打架了、看蚂蚁搬家、春困的懒腰都可以入画。看到这些有趣的漫画,你会禁不住会心一笑。阅读这样的书籍心情当然是愉悦的。这样书籍难道不值得推介?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二):《慈悲的滋味》读后感
这本书是我最近读的最快的。当忙碌后想轻松时,就读这本书,它慢悠悠的带你走进很多年前的世界。
我对作者,仅仅是知道,完全不了解这个人的成就,虽然以前还读过他的《缘缘堂随笔》。
所以我不敢说我写的是书评。我只是老老实实的在写读后感。
随笔这一类,又没什么主题,我读的就是个感觉。这本书读过,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画面:除夕夜,有人打着昏黄的灯笼,后面几个孩童追逐。提着灯笼的是去催账的人。我心想催的人和被催的人,心里都很着急吧,特别是还不上钱的时候。但是这个故事里不是这样的。无论最后是否催到账,双方都客客气气的,第一次来怎么说,第二次来又怎样,第三次怎么收尾,都有一个让双方都体面的说法。所以那个时候,催帐似乎也是件充满温情的活动,作者把它当成游戏看,恨不得让催帐的多来几回,还跟着人家后面逛。我看过后,就觉得催账人的灯笼很温暖,确切的说,是当时的人情很温暖。人与人之间有信任,有体谅。这是作者小时候的事。文中也说,十几二十年后,这种风俗就没有了。乡村经济不太景气,商家都不再赊欠了。当年的年味,就只能留在作者的回忆里了。
第二个感概是游玩方面的。作者游西湖,坐游船,船要怎么样才舒服,当时的人,寻常日子都是怎么过的······都是这类的小事,我却觉得特别有意思。他们悠闲,但不是无所是事,游玩过后,精神上会有所进益。我们现在旅游很方便,可是回来后还是心神不宁,灵魂安放不得。要么就是一片空白、茫然,除了一堆照片。好像作者那个年代是追求内心,我们现在外显的东西较多。书中还有个细节让我特别羡慕,作者去黄山玩,竟然在那里住了大半月!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旅游体验。时间、金钱,不允许我这样!我常常在有限的时间里,游玩尽可能多的景点,怪不得最后心累身累呢。看来我的行为不叫旅游,是找罪受!以后出去玩,要照顾好内心呀。
书中的画比较多,挺好看,简单的取景布局,我就是觉得有韵味。主要是我也不懂画,就图个好看吧。第一遍主要看文字了,以后再仔细看看画。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三):慈悲的生活态度
慈悲是什么?我想,真正的慈悲是用眼、用心,善待者世间的一切,固然“以德报怨”、无差别对待人或事物的方法不可取,但对别人的慈悲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慈悲,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丰子恺笔下的事与人,已经远去,甚至远得让今天的我们都无法理解,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历史不来就我,我去就历史好了!作为一个读者,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融入作者的思想、融入他的文字、融入他笔下的历史,不苛责,自会有一种慈悲的滋味缠绕着心灵。
《慈悲的滋味》有丰子恺的漫画,也有他的文字,漫画和文字的结合,架构了一幅属于丰子恺的独特文字世界。在这方世界里,你能看到丰子恺所言“不想起钱的时候总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后的清贫、诙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里的人生百味,“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中的乐观,“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后的淡泊从容……
丰子恺写的故事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难就难在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或经历,他都能从中找出让他感到快乐的因子,虽不言励志,但这种能够自我开解心灵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极致的人生态度!烟火人生,本就应该极具烟火气息,脱离了烟火,哪有什么人生,哪有什么动人灵魂的文字呢?
丰子恺去世的时候,我还未出生,然而他的文字却仍然叫我感动、深思。社会模式、社会思想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但那大多主要是对大家而言的,而对于我辈,想要的不过是现世的安稳,如此,无论什么时代的人,对安稳生活的描写、期盼都是共同的,所以,丰子恺的文字让我感动。而几十篇浅浅白白的文字、几十幅洋溢着浓浓生活气息、深深情意的漫画,则反映出丰子恺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生活而艺术。如此,就真的显示出来艺术为人的核心特征。
作为一个浅陋的后辈,去读前辈的文字,尤其是身为艺术大家的前辈的文字,重要的不是批判的态度,而是感悟的态度,我想,这才是读书的态度。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电子阅读的时代,蓦然发现,自己的包里竟然好久没有装有一本书了!这次是改变吗?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四):慈悲为怀,仁爱及物
一直就喜欢丰子恺的漫画,那还是从一本台历中欣赏到的,特别喜欢。后来微信圈里看到一组丰子恺的漫画,画人生,更是喜欢。如今读到大师的散文,从中感受到字画的魅力。《慈悲的滋味》这本书里,既有漫画,又有散文。二者合一,因此书读得更有价值。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作家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每一件小事都能值得记录,都能从中采撷到一点思考。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从细小处就能看出。
先说漫画,泰戈尔评价说:艺术的描写,不必详细,只要得到事物的精神即可……(丰子恺)用寥寥的几笔写出人物的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艺术离不开生活,看丰子恺的漫画,都源于生活,从楼上顺下一个筐,买粽子;午睡前看书,睡了,书放在枕边;(我何尝不是如此?)坐在床上学习的兄妹;星期六,父亲和儿女们在游戏;偷摘邻居的柑橘,柑橘哭起来;祖孙俩的KISS……细细地去看这些画,你会有一种感动,亲情,友情,爱情……人世间,摆脱不了的情,就这样用笔描画出来,作者该有一颗多么温柔的心啊!慈悲的滋味,在画里。
再说文字。此书中的散文分为三部分:山水间,人世间,众生相。自古文人寄托山水,以山水托物言志、抒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百态是沧桑,用文字抒怀,用文字记录生活,沧桑留给人世间。已是老人的丰子恺依然用那只比,记录众生百态。如果在现代里找寻陶渊明,那么唯有丰子恺。他的确是一个超然的人,从一个流产的刚刚成型的婴儿,也能悟出人的一生的价值。一生,又长有短,短,也是一生。长,人生也未必有价值。从自己孩子的成长中,他能悟出人生,从身边人的状态中,他也能悟出道理。一个物件,就有其存在的价值。百态人生,不一而足。
人这一辈子,能让自己活得有滋味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这纷繁的世间,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丰子恺独居一室,无论做什么,都能以慈悲为怀,哪怕一个车夫,他也会应他的要求,为他画一幅画,并付车钱。小民,小众也从心底里尊重,一个伟大的人,懂得众生平等的道理,不高高居上,让人敬仰!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五):偶像的思考
一、剪网
这一节,我觉得五个字就足以窥得其中心思想——“白相大世界”。我们要时时欢愉于这大千世界,便最好是有白相大世界的本事。白相什么意思?便是只逛逛商场,不花钱的意思。想想当你没钱的时候,是不是只有斩断了商品与钱的联系,才能真正的享受逛街的快乐?在这比上海大世界更庞大的真正的世界上,更是应当具备这种本领。随时斩断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它们,它们便会散发出熠熠光辉。这于我们有什么益处呢?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会让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更加可爱~
二、渐
有一个细节描写的好。说是人们下公交车时,经常会有一个人喊一声:不要挤,都要下去的。人一生活个几十年太长了,大多数人都只能在一个公交车的时间里当个智者。若大家都只活乘一趟公交车的时间的寿命,那大家都通透达观,这世间该少多少纷争。所以我们看事情的时候,要把自己的位置放远一些,全局观看你这一生,不若把它看成一趟公交车,在这渐渐的人生中,看的开一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三、儿女
丰子恺描绘一个炎夏的下午: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不愧是作为画家的丰子恺,红加蓝,可不就等于紫色。
言归正传,说大人与小孩子有什么不同呢?大人受教养而循规蹈矩。但是要求天赋的孩子们如大人一样,何其乖谬!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祸害孩子们健全的身手。譬如,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得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我自己也有了一个刚刚满月的宝宝,我开始思索我该怎样对待这天赋的宝贝。总不能遏制他的天性,总不能要求他像我或者像他爸。他是天赋的,是独立的,是有自己个性的一个人啊!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六):从这本书看到了时代对一个作家的影响
一直喜欢二三十年代他写的《缘缘堂随笔》中那种飘飘欲仙、如入无人之境的空灵慈悲感和他如漫画所呈现的物外之趣,反复看了好几遍 ,摘抄好几次,心情愉快而且不觉得腻…
这本书并没有局限于此,还呈现了他在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等的歌颂,看到相关字眼和论调,像是从世外桃源重重地摔回人间……心里不太舒服。 以及在后来更加激进的非常时期,他给身边的人物作文章,但隐隐觉得哪里不太对——趣味善心所剩无几,却又有带有几分揭露的意味。也许是与他当时的处境相关 ,但他丢掉的却是我认为最宝贵的,很可惜。 我以为他会一直坚持自己,不会为现实所屈服,但男神终究还是跌落神坛了……心里再默默把它扶起来。人无完人。 但就凭此书让我认识到真实完整的丰老和时代背景对作家的无形塑造,也足以让我打五星了。 先生老年辛苦了 你本不该遭受如此对待。我……也语塞。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七):悟人生,赏精选----评《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
认识丰子恺,我觉得这还要追溯到儿时的一本丰子恺漫画台历开始。最为简单不过的寥寥数笔,活灵活现地勾勒下了画中人物的神韵,给予观者更多想象的空间。也许正是因为那种从小就产生的喜爱,所以时至今日我都会非常关注丰子恺作品的读本。不仅仅是欣赏那份美,我觉得这同样也是一份缅怀童年对丰子恺漫画作品的不了情节。
北京日报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丰子恺艺术四书》将这样的一份精彩合二为一地再次分享给喜爱丰子恺作品的读者们。在这个套系中,它包括了《美的情绪》,《认识建筑》,《认识绘画》和《慈悲的滋味》这四个分册。而我也迫不及待地拿到了其中的《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分册开启阅读。
素雅的封面,朴实之中内容真情,更有彩色的丰子恺大家的漫画配图,这样的一本《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着实有着极高的阅读价值。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丰子恺迷而言,我更是觉得本书让我如获至宝地更进一步深入地走入丰子恺大师的作品之中。除了欣赏,更是感慨。除此之外,我还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心绪,那便是对丰子恺这位大师级有了更为广泛的了解。
慈悲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而以慈悲的滋味为主题,其实是通过这本读本引领读者感受丰子恺某种难能可贵的人生情况-----既洒脱又悲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他的创作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生活着的时代背景而印象。于丰子恺本人而言,他何尝不是像一本书般耐人寻味。他的才情,他的散文,他的画作于今时今日用着默默无声的言语向我们现下的人们讲述着曾经的过往。在这本《慈悲的滋味》中,我们可以细细地品读着丰子恺大师的散文画作,感受其所思所想,分享其诸多借助作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人间世 ”“山水间”“众生相”这三大板块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娓娓道来着各种的故事。看似信手拈来的散文中,我们实则可以感悟到的是发自于作者内心肺腑的某些触动。类似于其中的一篇《游西湖?散文,我就觉得着实认识到了一个有着别样的情怀。西湖是个好地方。而我们去游玩西湖更是一中愉悦的经历。但是丰子恺却将这样的西湖之旅进行了新旧社会的切割对比。同样是游,却是让游客会有着不同的感触。旧社会的带血忧伤的游,而新社会则是释放心情的畅快游览。如此的对比,实则暗藏着作者的某些内心触动。那是对旧社会的厌恶和对社会的欢喜。那更是心怀慈悲地将小小的游玩涵盖入了关于对新社会真情的感动表达------这样的情感对丰子恺而言,他是有感而发的,是油然而生的,更是让读者们对丰子恺又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事实上,书中还有着很多类似的篇章不时地触发着书外读者心中的感动。
大师级的作品,大师级的风范,大师级的文采,大师级的名作,一切尽在《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这真的是一本相当高阅读价值的好书,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感动连连。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浅味丰子恺散文漫画集《慈悲的滋味》
丰子恺最著名的当属漫画。《茶店一角》的“莫谈国事”,令人印象深刻。当下,很多人也都觉得图画比文字更直观,丰子恺却认为,“图画只能表示静止的一瞬间的外部的形态,文章则可写出活动的经过及内容的意义,况言语为日常惯用之物,自比形色容易动人……”(《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
在阅读《慈悲的滋味》的过程中,能深切感觉到了丰子恺的文字比形色更动人。书中有画有文,丰子恺画已是上乘,但画上仍总少不了一两句文字说明。即便如此,单看图画仍总有管窥一斑之感,非配合文章不能领悟其妙。正如国学大师马一浮言:“昔有顾恺之,人称三绝才画痴。今有丰子恺,漫画高文惊四海。”
子恺文章,也可见出绘画功夫。篇幅不大,立足某一个精准的对象,气沉丹田,用惯常平实简练的语言将活动中最具典型性的经过细细描出,最终又往往能给人一个深邃的领悟。例如在《剪网》中描绘上海“大世界”,“京戏,新戏,影戏,大鼓,说书,变戏法,什么都有;吃茶,吃酒,吃菜,吃点心,由你自选;还有电梯,飞船,飞轮,跑冰……老虎,狮子,孔雀,大蛇……真是无奇不有!”乍看罗罗杂杂,但读完第一段之后,你就发现是简练到了极致,“大世界”的形象全出了。随后便引出对“物与钱”的关系的分析,继而放大到整个世间,就见出一张大网,而若要获得心灵的满足,就必须剪破这张大网,最终落脚在自己的剪刀——艺术和宗教之上。
艺术和宗教正是丰子恺一生最重要的两个标签。丰子恺自幼喜爱美术,在浙江一师时又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获得了突出成就。与此同时,他的国文也常得第一名。加之受到父亲和李叔同的影响,丰子恺与佛家又结下了不解之缘。绘画、音乐、写作就形成了丰子恺艺术的生活,而渗透其中的佛性的慈悲,则让他的艺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具有了普世引导的意义。
因此,万事万物都可以入丰子恺的文章,一块楼板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己的姓氏看出人们对社会事务的关心所在;一个不倒翁想出一部记载宇宙来龙去脉的大账簿,并将自己全部的疑惑和悲哀解除了;几株梧桐树成了“无常”的象征;一只猫咪也具有了化解尴尬,拉近人际关系的禅意……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总能悟出大道理,达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而这种“悟道”绝不是做作,因为在《阿难》一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无底的悲伤,以及他最真切的领悟:“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有如此领悟,心胸自然能够包容世界。对于游客为石山取的“国际饭店”的名字,丰子恺并不觉得俗气,反而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对于西餐馆里用筷子,他并未像很多人觉得不伦不类或土气,而是说出了分餐制的好处与使用筷子的便利。对于算命的友人的荒唐说辞,他也只付之一笑。
对于读者而言,读丰子恺的散文,在一起回望当初的人文和世相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随之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诚可谓开卷有益。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九):众生相
丰子恺的散文,陆续看过一些,这本书里面的有一些看过,如《阿咪》《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带点笑容”》,但是众生相这部分以前完全没看过。
众生相里有早产夭折的孩子,有孑然一身却善良的邻人,有坎坷失意却达观的亲人,有寺庙的六岁小和尚,有非要给自己算命的同学,有小学同级生,有婚姻不幸的租客,有带着自己疯玩的兄长,有参加音乐学习会遇到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还有同校犯下惨案的校友。
这的确是众生相。感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就像陶渊明的一句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中国人向来只关心自己以及以自己为中心推出去的一个圈子,就像扔块石子在水中晕出来的圈子。一般人都不会去关心圈子以外的人,即使关心大多是八卦心理,就像看明星八卦一样。丰子恺能够把周围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写下来,第一他关心周边的小人物,第二他怀着慈悲的心在看着他们,第三他还能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
小弟弟早产夭折,丰子恺为他取名阿难阿难,那个早产夭折的孩子,丰子恺觉得他的人生也是圆满的,清白明净天真自然的生命,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多么美好,虽然生命短暂不妨碍他们的父子情缘,“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无所谓你我了”!甚至觉得他一跳了生死,绝不撄浮生之苦,不更好吗?
菊林,一个超萌的六岁小和尚,因为年幼生活起居全靠徒弟照顾。“阿拉师傅跌了一跤”,徒弟抱他起来,“阿拉师傅撒尿出了”徒弟替他换裤子,“阿拉师傅困着了”徒弟抱他到楼上去睡觉。庙里的大和尚们都吃肉,而且堂而皇之的把肉挂在外面,但是菊林偷肉吃是要被打的。菊林这么萌,每次庙里拜忏(做生意)富太太们都给他好多糖果和铜板。
音乐学习会的一个同学,音乐天赋不足,却很想来学习。丰子恺一开始看他音程也不对,音色也难听,节奏也不对,总而言之,完全不在调子上,丰子恺认定他学不好音乐,委婉的劝他改学钢琴。然而,这位同学还有一个梦想,去德国深造音乐,让丰子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是这位同学,没有放弃,一年以后,竟然大有进步,音程和节奏都对了。丰子恺很感慨,以这位同学的天赋,想来以后也不会成为音乐家,但是他的刻苦同样可以让他享受音乐和艺术的美感。
用慈悲的眼光去看众生相,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世界。我想到,不仅是对他人,对自己也应该有慈悲之心,我们都不过是普通人,更多时候只能顺应命运,顺势而为。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读后感(十):不老的有趣灵魂
过完了一个年,诸多感慨,不仅因为过去的时日无聊呆板,也因为即将到来的工作上班烦闷不已,再听些周围人的励志话语,不禁喟叹,人这种生物,真是作茧自缚,为自己设定了条条框框——工作、生活、学习、婚姻、生子都是条框,再将自己包裹进去,拖着一个茧,按照茧的样子生长,最后还认为自己活得舒服适意,岂不滑稽吗?恰逢手边有一本丰子恺先生的《慈悲的滋味》,阅读之后更添感触。
这是一部集合了丰子恺先生58篇散文与59篇画作的文集,作品分为“人间世”、“山水间”、“众生相”三个部分,“人间世”角度最为广阔,论的是人生与社会,“山水间”注重游兴,多是面对大自然的快乐,而“众生相”以老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所见的众生相则令人五味杂陈,而开篇的《网》,恰好与我心情暗合,阅读过程中也仿佛找到了未曾逢面的知音。其中饱含了作者破除束缚与网的思想,对于人生的解读,对于无常世事的喟叹,其中很有一些佛教四大皆空的意蕴,却对于所有人类抱有着最深切的热爱与最大的悲悯,不仅是人类,应该说也包括了所有的动物植物乃至与整个世界,以及那不可知的命运。但是在悲悯之余,作者也从一个更加达观旷远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与世界,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可是人往往会不自觉地为所有事情套上最悲观的面貌,再用所有束缚包裹住快意。在这一点上,似乎儿童代表了最纯真最自由的天性,即使逃难,在孩童看来,也是最喜欢的事,因为那是“全家人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读到这里,不禁怡然,不经意间经由孩童,我们找到了观望这个世界最独特的角度。
丰子恺先生不只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也尤其关注身处的世界乃至其中的人们,往往对于生活中的细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尤为擅长以小见大,先生的散文,总是从日常生活说起,最终却能发现出一个大的道理,从水仙花的灾难引申到个人民族国家的生命力,从过年习俗的改变看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从照相看到世间多逢迎,但是这些道理却也绝不枯燥,不急不缓却能鞭辟入里,就像作者自己描述上天都的心态一般,相信慢慢来,老先生也会上得险峰,读这样的文字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平静通达的心态,其中融注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与智慧。
书中文字与漫画很搭配,文字中表达不尽的在线条中得到了诠释,在线条中的情感由文字得到了加强,艺术是相通的,在绘画中注重线条与精炼的作者,也注重炼字,老先生的文字如他的画作一般,灵动趣致,深刻隽永。就如《姓》这一篇与《把酒话桑麻》这画搭配在一起鉴赏,油然而生一种回望追忆儿时生活的感觉,绘画延展了文字不尽之意,相得益彰。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尘世,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而他的文字同样如此,如与这位智者闲谈一般,而深蕴其中的是一个达观却悲悯的永不会老去的灵魂。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