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家国梦》观后感精选
《千秋家国梦》是一部由卢伦常 / 蒋家骏 / 姜明海执导,赵文瑄 / 黄磊 / 关礼杰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秋家国梦》观后感(一):千秋家國夢
這部電視劇應該是很多同學童年的美好的深刻的回憶吧?我在幼兒時期,只看過它的片段。幾十年後,仍然記得它的片名:千秋家國夢
這是部史詩巨作,看過之後給人印象深刻。
只不過略遜於美國的《根》。請影迷們耐心等待,我不久的將來會拍出中國的根
《千秋家国梦》观后感(二):我喜欢的
现在要找这部剧,也算还好找,在六间房视频播放里,在百度收视频,里面很多。
我很喜欢这部剧,里面有很多很俗套,但相比现在的偶像剧好很多。
《千秋家国梦》观后感(三):福建电视台六点档的节目
福建电视台六点档的节目,印象很深刻,小时候住在山区,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卫星接收,福建电视台也就是六点以后可以接受到。
那时候电视还很少,叔叔家里有一台,摆在大厅里,夏天的时候,一到六点,村子里的人们都停下农活,聚到我家一起看六点的节目,看完六点电视才开始吃饭。
突然想起来,很多时候福建电视台六点档的电视剧陪我走过了童年的一个个夏天。
《千秋家国梦》观后感(四):二十年后重温,依然感动
2020年的我突然想起这部剧,又开始看了起来,虽然画质粗糙,摄影晃得不行,但依然温暖震撼,真希望有技术能修复影片,让这些好的影片能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
所有角色演技在线包括小演员,大牌很多,不是现在的流量小生可以超越的,赵叔叔的颜值巅峰,当时真是让我迷的不行,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国军官能替代。哪怕是现在随意截图,气质都卡得死死的。
发现主题曲我居然还会唱,连歌词都一字不差的记的,哈哈哈
《千秋家国梦》观后感(五):十多年前的感动
初中时断断续续看过,只记得看得很感动,最后没看到结尾。
当时有一种淡淡的遗憾。可是多年来,这点遗憾,已像风中的细沙,早已消失地很远很远。
再次回忆起来,已经整整15年。
我想,如果我不是在初一的年纪看到,而是在高中甚至大学里看到,或许会对我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年近而立的我,再次回顾这部电视剧,隐隐能感觉到儿时的感动。片头曲和片尾曲对我的震撼,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无需去诟某些病情节处理的瑕疵,无需去指责部分人物塑造的粗浅。许拜庭母亲、许拜庭、许崇智等关键人物的演绎着实精彩。更重要的是,它激起我内心的一种冲动,一种为国为家建功立业的情节。
二十多年的人生,比起许崇智跌宕起伏大开大磕的戎马生涯,是在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平凡的生活里,早已学会让自己释然和隐忍。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建功立业”这样的字眼现在连自己看起也略显轻狂了。但是,我知道,心中有个千秋家国梦,它就在那里,也许它会跟我一起平静的死去。也许,有一天它会沸腾和升华。
今天,才知道,片尾曲乃家驹所作,未录制便已离去。《千秋思念》,献给我的梦想。
千秋思念
曲 黄家驹.词 杨蝎.主唱 田震.
低头思念你容颜
抬头仰望这片天
总想着还能与你再见面
多年以前像昨天
缕缕情丝梦里牵
回头望长梦有缺也有圆
熟悉的身影时刻在浮现
痴情的话语回响在耳边
噢......
千秋风云变幻
千秋思念默默伸延
在这甜蜜的梦乡初衷不变
噢......
千秋斗移星转
千秋誓言结成信念
在那梦系的终点以爱相见
《千秋家国梦》观后感(六):重温之时的感动(2008/5/31)
写这篇文章时,心里又升起几分感慨。10年了,想起那年的暑假,内心的激动和惊喜还清楚记得;这是真高兴。
正如当年不屑于同学说“许拜庭那部最好看!”,而在心里坚持我最喜欢许崇智的那部,到现在也是这样。先生(影迷对赵文暄的尊称)在这里面确实配得“先生”这个称呼。喜欢他演的许崇智,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理由可讲的。
当年就十分喜欢许崇智和他妻子的戏,记得他们感情重要转折的那顿水阁晚饭(当时觉得比起陈晓云,先生的脑袋好大噢,呵呵!),原来后面还有一段更感人的“送玉镯”的情节;还有现在才注意到的伤兵疗养院与感染抗争的一段。俗气地说,这些使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是舍己、忍耐,不求自己的益处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对默默无名的陈晓云一直怀着好感,尽管她在香港的角色大多只是龙套性质,最多戏份的似乎只有《壹号皇庭V》中有心理障碍的家蕊;应该多年前就退出演艺圈了罢。但阿黔的温柔安静一直深深感动我的心。
与阿黔十分相似的另一个人物,就是素素了。看到一个网友说,先前看到许拜庭和柳柳这对小儿女这么可爱和般配,最初对素素的出现心里是极排斥的,后来掀开头盖的时候,她立刻就释怀了,因为看到素素的美;我也有相似的感觉,只是对素素的好感,是从她要求许拜庭为许家留个孩子开始的。那种温柔、舍己、忠心,使当时年少的我的心灵为之震撼。因此当年我第一次为希望谁与谁在一起感到矛盾,也第一次没有反感于后来的“齐人之福”。
其实我刚看到成年的柳柳的时候,也是不怎么喜欢的,觉得李婉华的面部线条太刚硬了,有点男性化。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张延和李婉华,可惜之后看到的两人的作品,都不如这部令我喜欢了。
虽然身边的朋友对这部戏褒贬不一,主要原因都是关于“不符史实”或“过度溢美”之类,但仅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来看,我依然赞赏和享受于它的大气和包含的赤子之心。经过地震灾难之后,使我尤其有感于“赤子之心”的宝贵。
回想香港回归那一时期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合拍剧,大多传递着关于“华夏赤子”的情怀;这些年来,确乎淡忘了,但灾难又将它唤起来。我不习惯说这样堂皇的话,只是有真实的情感在心里。但愿,它能够生生不息地继承下去。
第三段中的回忆有点乱,但也有不少闪光点。童年的许卓和蓉儿,比当年在我眼中的更可爱,极喜欢小许卓送指南针和喂饭给蓉儿的情景。这部剧中有很多当年初出茅庐的演员,后来都活跃在二三线,也使我为曾看过它感到高兴。
最后自然不能不提主题曲《千秋家国梦》和片尾曲《千秋思念》;后来才得知片尾曲的曲子出自黄家驹的手笔,果然是典型的Beyond曲风,得我这“晚熟之人”的青睐,心里总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