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事》读后感摘抄
《中国往事》是一本由[德] 顾彬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往事》读后感(一):翻译?!
卧槽这翻译简直要硬着头皮才能读下去。。。让人忍不住骂街。。。。。。搞哲学的还是不要翻译文学了吧!德语好中文可真不见得好啊!这作品翻了还不如不翻。只能靠想象推测接近作者的思想。读过差的翻译,但这么拗口的翻译还是第一次见。。。翻译是一门艺术。。。。。。不是懂一门外语就可以翻译文学作品了。(读到一半气不打一出来。)
《中国往事》读后感(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往事
作为一个外国人,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先不谈文化差异的大小,光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就已经可见一斑。然而作者顾彬站在中国文化的内部,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与我们审视自身文化相比,多了一份旁观者的冷静和客观。就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局外人的角度精确地发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质一样。
顾彬,一个有着中国人一样名字的外国人,不仅表现出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极大向往,甚至运用笔触,获得了中国奖金最高的诗歌奖,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可想而知。在《中国往事》这本散文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般老头的倔强可爱,也看到了作为学者的认真和细致。他不仅向往古代诗人的洒脱,对李白、庄子推崇至极,甚至足迹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寄情于山水。而文字间虽细腻如长辈讲述往事,但却极富张力引人入胜。虽是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却让人低头凝思品味人生。我想对于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任何人都会喜欢上吧。
《中国往事》读后感(三):观世界,世界观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视角不同,经历不同,世界自然不同。《中国往事》这本书就是从一个德国人的视角讲述一个别样的中国。作者顾彬算得上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汉学家,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兴趣,而且相较于飞速发展的中国,他对古代的中国更感兴趣。我们生活在现代,很少意识到现代化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是类似的,污染的空气、暗淡的天空、灰色的马路、忙忙碌碌的人……而顾彬更喜欢古代的中国、诗意的中国,他也努力带领我们去领略非现代中国的魅力。顾彬说,最先认识的中国人是庄子、李白。作为思想家的庄子,洒脱超然,遗世独立,作为诗人的李白,曾经希望入世,却又不得不寄情于山水。顾彬喜欢和中国的古人交流,希望通过他们了解中国浓浓的“异域”风情。除了思想家、诗人,顾彬还跟中国的现代诗人有着深深地友谊:把他们的诗歌翻译成德语,协助他们在德国举办朗诵会,与顾城、谢烨、北岛私交颇深,喜欢与他们把酒言欢……诗人的世界总喜欢更浪漫,而顾彬能与他们神交,不得不说,他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能写出值得一读的散文的文人。《中国往事》不止在讲故事,还在思索着更丰富的人生。品尝着人间百态,值得一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中国往事》是德国作者顾彬写的一本关于他在中国的回忆录形式的书籍。通读全书,你会折服于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文人差,由此可见顾彬知识渊博的程度,怪不得有发出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腔调。
《中国往事》这本书的书皮简洁,棋盘呈几何图形的布置了“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几个字,推出“中国往事”,一只手拿着一本书感官是阅读状。作者德国籍和中国译者信息一目了然于心。书皮内页有作者顾彬的简介,如果不看他来自何方,获得的成就说他是个中国人也不可否之。
在致读者那部分,为什么顾彬会在中国文学中取得那么高成就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记得年少读书的时候,阅读理解题老师总是说,要了解文落的意境,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这一点,作家顾彬深有感触,他将自己想做周作人、欧阳修这类大文学家。如此,能写出深入中国人心的文章就一点儿也不稀奇了。
全书比较有感触的地方很多,尤其是作者顾彬作为一个去新疆考察团的其中一人,随行关于喝酒、对中国酒文化细节的描述颇多;从而看出一个诗人无酒就太寂寥了。
总之,这本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很值得一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五):借用外人的眼看中国
首先,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装帧很有质感,书的侧面上下面都有橘红色的涂层很特别的设计,印刷质量高。
作者是被誉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著名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作者自己在序言中就调侃自己,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老外一直在自己的文字里追求中国式的诗意是何等的浪漫情怀。之前对顾彬并不是很了解,看了书之后对这个老人很感兴趣于是搜了很多资料,觉得他充满着直接、固执又略带阴郁的诗人气质的老人,非常敬佩。
作者语言文字充满诗意和活力有时候甚至会忘了作者其实是个老外。我觉得他人的视角造成陌生感是这部书的魅力之一。尽管我们多少自以为熟悉我们自己的国家,熟悉历史和往事,但这自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一经他人讲述,就让我们看到了差异,看到了我们不曾注意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们从熟悉中会收获更深刻的东西,从差异化中会收获更丰富全面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新闻,早已成为历史,成为历史叙事的一部分。尤其当这些叙事来自另一种眼光,另一副笔墨的时候,其补充价值就凸显出来了。读一读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记录和看法,也许会弥补我们的先天不足,补充被我们有意无意中忽略或遗忘的内容。事实上,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构成的。所以推荐大家阅读。
《中国往事》读后感(六):很少人能活在当下,因为没有人真正重视
这是一本顾彬先生文集精选集结的书,对于初读顾彬先生或是对先生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中国往事,一个国籍之外身处中国,同时又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感性与理性,哲思与自问贯穿全书。透过书中作品章节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德国汉学家对于汉语文学的热爱成长历程,可以看到上个世纪的中国、上个世纪的香港台北在外国文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番所感所悟,形成了优美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思考、看到了内心的惋惜,看到了一位外国友人对于中国的爱。
往事,正如作者所说,人需要回忆,总是讲多年前的事情,“因为我们是活在过去的”,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全书,顾彬先生说自己,话北京,吃美食,论朋友,踢足球,忆顾城谢烨,谈哲学,饮白酒等等,将作者的审美、世界观、人生理念、生活态度、等等全面展现出来,都可以从散文中找到作者的本来面貌;阅读的越多、越细,就更能触摸到作者本人。自己尤为感兴趣的是关于顾城,现今对于顾城过多的神话魔化,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碎片一篇窥探二人,会有不小的收获和感悟,“在亲近弱者时,万万不要被其表面的温暖而迷惑,也不要因为一个微笑而神魂颠倒”。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感受思想,我们能够受到启发,我们会有共鸣,我们也会产生思考,感受中国诗意,无论爱恨痴嗔。
《中国往事》读后感(七):往事中的中国
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无论文学、历史、或者是别的任何领域,或许更能够以一种超然世外的身份客观评价。外国人写中国的这种优势,我一直认为是身在其中的国人永远无法与之比拟的巨大优势。
而站在一个自诩为中国人的外国人的角度,大概应该是十分热爱中国的吧,那么其评价除了应有的客观,更应该有一种因为迷恋而沉溺其间的倾心。眼下我们要谈到的本书的作者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但大概要算是这类人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个。
顾彬,这是一个有着中文名字的德国汉学家,他将自己的灵魂自诩为中国人,但他对现代的中国似乎是充满了嫌弃的,只对久远的古代神往之;他坚信自己所著的《中国文学史》才是最完整、完善和无限趋近于真实的;这个德国倔老头还固执的想要在日本探寻到古老中国的韵味与气息,他相信那些空灵、美好、沉寂的东西都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焕发过勃勃生机;他大胆的评价“文革”,他说:“这场‘革命’与现代化一样,到头来只能吞噬自己。一切都有其定数,时间到了,便该落幕了。”
《中国往事》的每一篇文章中,无论是谈酒、谈好友、谈诗歌还是谈过去,无一不贯穿了作者这样的思想,简简单单的一个转折,展开的已经是作者所思所感,所想所悟。于是试着想象这位老者喝下一口浓烈的中国白酒,再用德文写下这些关于中国的文字的场景,在偶尔的哑然失笑间,竟也会被这样的性情所感触了。
《中国往事》读后感(八):一个德国汉学家的中国深情
身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想过:中国是什么?什么才能代表中国?是奥运会几千人的团体操吗?是城市里越来越高的摩天大楼吗?还是古都那些檐角飞腾的木结构建筑群?抑或只是李白笔下那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还有苍茫云海间的那轮明月?
我们急急忙忙向前方奔去,来不及回望。那些曾经的辉煌、荣耀、灿烂文明,只好在历史的尘埃里叹息。
本书的作者,德国人顾彬,带着对颐和园、古钢琴和曲线屋檐的向往,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走进中国文化深处。
他怀旧,与李白庄子交朋友,畅游在中国古典文化里。
他惋惜,“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前,将从英国和中国得到的遗产大部分都拱手相送了”。
他对现实保持着审慎的警醒,“因为人们相信人定胜天,故而北京的天空变成了如今世界上最黑的天空之一”,“我一直都觉得进步很可疑,因为它很多时候都意味着毁灭,它是财富的一堵前墙,但很少能带来它所承诺的大幸福”。
他有时侯很尖锐,“这场革命与现代化一样,到头来只能吞噬自己。一切都有其定数,时间到了,便该落幕了”。“在中国,掌握了新闻,就掌握了中国”。
内心里,他又有深深的痛惜,“那些视自己为国家主人的所谓人民,为所欲为,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丝毫不知怜惜”。
读一本好书,有时候会令世界变大,对于未曾去过的地方,未曾领略的文化,开始有了些许的了解和向往。有时候会触动内心深处,引起思考和自省。又或者,只是说了你一直想说却不能说的一些话,顿时感觉心有戚戚焉,引为知己,有浮一大白的冲动。
我与作者,通过一本书,就这样相遇了。
《中国往事》读后感(九):【往事,就是我们来的地方】
中国往事,一个德国人,写的却这么深刻。书很素气,看起来特别舒服,排版也很赞,随手翻看了一下,纸张与印刷挺好的,仿佛将我带进了一家优雅安静的茶楼,作者悠然的和人聊了起来,他表现的那么动情,说的事情很有场景感,以至于我完全忘记了时间。
说实话,我是冲着书名《中国往事》,买了这本书,并没有先特别的做了解,但拿到它的时候,倒是有点惊喜,优雅的封皮、质感的设计,再加上作者学生的开篇序言,书的内容一开始读便停不下来等等,种种主观感受说明:买对啦!
沃尔夫冈•顾彬,很有辨识度的姓名,一位德籍汉学工作者,介绍了他自己初期的成长历程,以及后来怎么一步一步的知道、了解、学习、痴迷汉学,进而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因爱好成工作,就冲着一点背景,我坚定的认为他所表达的东西,对于中国人站在更广阔的层面了解中国是大有裨益的。
书开始就很重磅,第一篇“忆当年”,以孟子的一句“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起头儿,煌煌整整50多页,开启了顾彬的历史自传,首篇文字量有点吓人,但读起来完全不一样,津津有味的仿佛展开了一张路线图,以作者的成长轨迹为线,引领读者自然而然的从遥远的德国一步一步进入悠远浩瀚的中国,很有带入感。值得一提的是,书再往后居然有一篇是专门写中国足球的,角度非常不一样。
总之,书很不错,阅读就像一趟旅行,可以好好看看!
《中国往事》读后感(十):顾彬笔下的中国的诗意
在北外校园里经常能见到头发花白、低着头走路、肩上背着个大书包的顾彬老师,以前只知道他是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没有想到他还有如此众多的其他身份:诗人、作家、足球爱好者……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德国推广中国诗歌,同时也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
曾经读过根据他在北外开设的课程而编写的《汉学研究新视野》,当即折服于顾彬教授知识之渊博。而今看到的这本《中国往事》,是顾彬这些年的散文集,用德语写成,由其在波恩大学的弟子、如今在福州大学外语学院任教的朱谅谅博士译为中文。不得不说,写得好,译得也好。整本书奇谲瑰丽,恣意盎然,既有顾氏之幽默,又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人感动不已。
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回忆与顾城、谢烨之交的《碎片》。因为事先知晓了那个悲惨的结局,因此文字读来句句是泪,充满着切切的悲痛和遗恨。而作者对顾城和谢烨最后岁月的还原,也让关系和喜爱诗人的朋友有了更多的了解。作者在此文末的警告——在亲近弱者时,万万不要被其表面的温暖而迷惑,也不要因一个微笑而神魂跌倒——包含着对谢烨之不幸的深刻的同情,也是对未能及时阻止悲剧发生的遗憾和怅然。
顾彬老师曾说:“我比大多数中国人都要更了解中国。”此言不假。因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才对现在之退步痛心疾首。因为懂得真正的好,才不能容忍各种虚假之“好”招摇过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以及他所代表的汉学家群体,真正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是中国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最后,想为中译出版社的“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项目拍手叫好,从委员会名单来看,除顾彬老师外,还有法国汉学家白乐桑、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埃及汉学家白鑫、印度汉学家狄伯杰等等在汉学界颇有名望的学者,很期待看到此系列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