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岛的诗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锦集

2021-04-02 01:5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锦集

  《孤岛的诗歌》是一本由[澳]琼·伦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一):爱可以短暂消逝,却不会永恒消亡!

  推荐语上说这本书甚至不输给《追风筝的人》,想必也会有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勇气和毅然!事实上,当我读了仅此一节之后,就被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所打动————“脊髓灰质炎就像爱...当你认为它已经康复的时候,它却又反复发作了。” 弗兰克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杰克讲述着一个道理:爱也许会短暂消逝,但是却不会永恒消亡!虽然时隔五十年之久,当弗兰克见到杰克的一刻,所有的前尘往事瞬间历历在目,曾经的风花雪月顷刻浮现眼前...因为爱,他们共同经历一段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岁月;因为爱,他们可以放手自己的追求去成全对方的幸福;因为爱,他们勇敢、执着,他们又隐忍、坚强;因为爱,他们永远相信在彼此心中那道抹不去痕迹...纵然时隔多年,物是人非,但是彼此心底的爱却从来不曾泯灭,不曾退却... 表面上弗兰克把脊髓灰质炎比喻成爱,实际上则是把爱的真谛和深意表达更加浅显易懂而又深沉悠扬!在爱的面前,你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即使早已成为了“鳏寡孤独”,你的内心深处也会永远富足,因为爱埋在心里,永远指引你未知迷途上的前进方向!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二):孩子般的孤独

  脊髓灰质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麻痹症,记得年少上学时,有位同学也患有“小儿麻痹症”,从外表上也没啥,只是走路时有些瘸,其它也没看出啥病症。没想到在小说中,这种病情发作的会这么厉害,或许有感染的可能,患儿还需要集中到某个专治医院,在医院中时常有因病情严重而死亡的现象。直至1954年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被研制成功,这才给孩子的康复带来希望。

  忽然想起了墨西哥的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在六岁时弗里达感染了小儿麻痹,致使右腿萎缩,造成了她右腿比左腿为短,之后在18岁又遭受到严重的车祸,然而她不停地用绘画和疾病做着顽强的搏斗。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三):孤岛的诗歌

  《孤岛的诗歌》 这是琼.伦敦的一本书,算是一本新书,2017年5月出版的,作家不太出名,从网上查不到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这本书的推荐语上写它绝对不《追风筝的人》,它俩的文笔是很相像,《孤岛的诗歌》文笔是极好的,细节描写和心里描写很是到位,一些句子的比喻很新奇,但是故事精彩程度我觉得还是不如《追风筝的人》。 《孤岛的诗歌》讲的是一个收留脊髓灰质炎儿童患者的疗养所“黄金时代”中的故事。脊髓灰质炎,在中国俗称小儿麻痹症,是治愈率极低的一种病,患者会肌肉萎缩,难以行走甚至瘫痪。在我们那里,家里极贫穷才会娶得过小儿麻痹症的妇女为妻子,去生孩子。(得小儿麻痹症的人是具有生育功能的)。 本书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 孩子和医院, 战争和炮弹, 男人和集中营, 尤其是男主弗兰克偷偷抽烟的时候,心理描写让我压抑极了,还有弗兰克刚开始写诗的经历和心理描写让我有感同身受的体会,那是对世界的重新认识,那是更深的悲凉和迷茫。还有在医院的感受,我没有在小儿麻痹症病房中呆过,但我却在绝症病房中呆过,那里有二十多岁刚刚结婚的小姑娘,三十多岁胃里长瘤的男教师,甚至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比其他们来,小儿麻痹症患者丧失的大概是对成长的绝望,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不能行走和奔跑。 我本来以为本书会是一个悲情故事但是后来书慢慢转变了基调,向人们更多的传达爱与力量,让人们有继续努力生活的希望弗兰克一点一点行走康复,母亲也在逃难之后回归钢琴的爱好,所有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家属在女王拜访的这一天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宴会...... 最重要的是,我好久没有体会到的爱情,在这本书中体会到了。尽管男主弗兰克只有十三岁,但是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让他早熟,和他的病友艾尔莎相知相依相爱,相互鼓励,相互依靠,互诉心事,也是艾尔莎给了他康复的动力。 最后夸一下外国的福利制度,收留患者的疗养所也太好了吧!放到中国不知道要交多少钱才能进这样的医院,唉!毕竟中国人多。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四):孤獨的詩人

  孤独的诗人 评《孤岛的诗歌》 诗人的世界是否就注定孤独? 弗兰克的一生,或许正是孤独的。对他而言,最美好的生活是在“黄金时代”,是因病不得不远离家人,和艾尔莎在一起的那段岁月时光。 晚年的弗兰克,一个人独居在纽约,终其一身,在心爱的艾尔莎结婚之后,在父母双亡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重新唤起他活力的第二个祖国。 幼时的弗兰克,在二战的炮火下,跟着父母一直东奔西跑。 母亲艾达因为是犹太人,被禁止上学、讲课、表演,父亲也被抓,关进劳动营,母亲也为了保住他,不断地寻求庇护所。对弗兰克一家来说,他们是幸运的,逃离了战争,一起活了下来,还来到一个自由的国度开始新的生活。 然后弗兰克的人生,这才开始。 骨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由个人接触或吃了污染的食物及饮食而传播的,早期症状是头痛、咽候痛及发热。然后接着出现颈部肌肉及背部肌肉疼痛的现象。病情严重时,肌肉软弱无力,最后可能导致瘫痪。 从1916 年纽约暴发灰质炎的第一次大流行开始,在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出现众多的病例,而其中死亡的人数大多是儿童。在报告1952 年是骨髓灰质炎流行爆发最严重的一年。 鉴于文中对“黄金时代”的描述:“卫生部于1949年买下了这家酒馆,把它改造城了‘黄金时代’儿童骨髓灰质炎疗养院,在过去大传染病报答的那些年里提供服务。”弗兰克的病发可能正处于骨髓灰质炎爆发最严重的时期,而那一年,他13岁。 在一个没有隐私权、吗地方可去、没事儿可做的地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更何况是一个孩子,被病痛的折磨,身边仅有一群护士和同样患病的人,父母也不经常探视,似乎被遗忘了,也没人痛爱,有种流离失所的孤独。 沙利文,是他第一个朋友。在皇家珀斯医院传染病分院初期康复治疗的时候认识的,是他开启了弗兰克对写诗的热忱,立志成为诗人的启蒙。 艾尔莎,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黄金时代”,唯有他们彼此了解对方,从来都不曾抛弃对方。在满是骨髓灰质炎患儿的疗养院里,如同一个大的孤儿院,他们深受着内心的煎熬和病痛的折磨,是艾尔莎和诗让弗兰克感受到了灵魂的自由,而他的每一行诗都是为了艾尔莎所写。 这位伟大的诗人,过着独居而简陋的生活,终其一身,只为了一个人写诗,努力创作着名为《我在世上的最后一天》的诗,等待着书写最后的篇章。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五):孤独,爱情,坚韧以及诗歌,是我在书中找到的关键词。

  

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呢?是“孤岛”吸引了我,我总喜欢找一些自己觉得很文艺很独特的元素去阅读,这本书也确实很独特,它讲述的是一个收留脊髓灰质炎儿童患者的疗养所“黄金时代”中的故事(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在我身处的这个年代基本只是一个代名词,我知道有这样的疾病,知道会留下残疾,由于身边没有这种例子,加上现代医疗这么发达,它离我好像很遥远,但是作者将我带到那个疾病肆意的年代,很难想象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看到面色苍白的同龄人被关到“铁肺”里奄奄一息时,是何等的恐惧与绝望。那一间间昏暗神秘禁止与人接触的隔离病房,巨大的需要依靠风箱机操作的“铁肺”发出的轰鸣声,像极了窗外火车轧过铁轨的震颤——仿佛给你一种似断不断、徘徊在崩溃边缘的真实的绝望。可在这绝望的黑暗中,弗兰克和艾尔莎相爱了,他们都被彼此拥有的坚韧品质相互被吸引,开始了朦胧的情窦初开。他们都是孤独的,可他们未曾执着于摆脱孤独,反而在孤独中走向救赎。虽然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相互依靠支撑着彼此着度过了在“黄金时代”里的每一个日夜。而弗兰克也如他自己所期待的,成为了诗人。

孤独,爱情,坚韧以及诗歌,是我在书中找到的关键词。

书摘:

“脊髓灰质炎就像爱...当你认为它已经康复的时候,它却又反复发作了。” 弗兰克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杰克讲述着一个道理:爱也许会短暂消逝,但是却不会永恒消亡!

她觉得她躺在一只巨兽的心脏上,它要求取得她的信任,她能做的也只有信任。

弗兰克把香烟摁在晾衣服的杆子上弄灭,随后把烟蒂扔过了栅栏。他觉得自己可能病了,头晕眼花的。他转回黑暗的走廊,回到房间,一头扎在床上。他的身体再也不是一个正常男孩儿的身体了。

他不想离开艾尔莎。 他脑海里闪过一句话,那也许是一首诗的开头。今天,当我找寻你时, 你的床是空的。 为什么? 脊髓灰质炎拿走了他的双腿,当给了他一个职业——诗人。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六):听,那孤独的诗歌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

  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汗水凝结成时光胶囊

  独自在这命运里拓荒

  单枪匹马与世界对饮

  ——《题记》

  一个约莫十几岁的小男孩独自坐着,他周围野草丛生,此时天空漂浮着几朵白云,阳光仿佛酝酿了许久,冲破云层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那光芒射向小男孩,一个孤独的身影就这样静静地坐立着,恍若时光不老,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这个小男孩,就是弗兰克·戈尔德。他是“黄金时代”的病人,快13岁了。他有个喜欢的小女孩也在这里,名字叫艾尔莎,12岁半。

  “黄金时代”修建于世纪之交,最初是家酒馆。它位于利德维尔区,步行五分钟便可到达火车站,距离市中心也不过两站路。四周有四条平坦的道路,但它却孤零零地伫立着,就像一座孤岛。这里是孩子们的疗养院,也是庇护所。

  虽然这里是病痛的栖息地,但是希望和鼓励从不缺席。孩子们喜欢这里的关怀和周围人表现出来的善意。尤其是弗兰克,儿童脊髓灰质炎拿走了他的双腿,却阻挡不了他喜欢艾尔莎,这位象征着希望的女孩,给了弗兰克一个精神宣泄的出口,那就是诗人。

  今天,当我找寻你时,

  你的床是空的。

  为什么?

  这是弗兰克创作的一首诗。

  “诗歌不需要夸张,”沙利文说,“也不是为了炫耀什么。”沙利文也喜欢作诗,正因为志同道合,他和弗兰克惺惺相惜。

  昨夜,

  雪定然来过了,这就是全部,

  我现在能看到的。

  沙利文说,只有当他孤单时,他才能过上他真正的生活。而我们其实是死于孤独。

  后来,沙利文走了,但他仿佛还活着,只是没了肉体。他没有带走什么,留下了诗,《我在世上的最后一天》,也许诗早已成为他的精神支柱,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营养,是那么不可或缺。

  我必须找到一个

  能够呼吸的地方,

  那是诗人的故乡,

  是我们心中最深的执着。

  带着延续沙利文的诗的伟大想法,弗兰克开启了通往诗人的道路上……

  琼·伦敦的文字宛如悬崖峭壁上的稀世之宝,带给你绝望,也带给你希望与抚慰。

  诗人是孤独的,那一首首诗歌孤独却永恒,站在孤岛上,即使无人回应,内心也充满了无畏、美好和希望。打开的另一个世界究竟怎样,你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七):在绝望中也会开出希望的小花儿

  最美不过夕阳红,当落日的余晖照耀在天空时,那绚丽多彩的颜色总是让人忍不住沉醉。不过若在这样的场景下,有一个孤独的下男孩儿静坐在河边的小土丘上沉思,那就是另一番感受了。是的,再美的景致若是身在其中的人不开心,那又有何意义呢?当看到《孤岛的诗歌》的封面时,我的心中就有了这样的感慨,竟忍不住好奇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才让他看上去这样的无助。

  “我并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样,我只想知道,如何才能挣脱那仿佛已经注定的命运。”伤感而又迷茫的一段文字,道出了男孩儿的心声,这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弗兰克所面临的困境。故事背景发生在1954年,当13岁的弗兰克跟随父母逃离战火中的匈牙利,并来到澳大利亚后,本以为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但是病魔却无情的到来了——弗兰克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并被送到一个叫做“黄金时代”的儿童脊髓灰质炎疗养院。

  脊髓灰质炎,又被称为小儿麻痹症,在如今的社会,只要在儿时注射疫苗即可预防。但在当时,医疗技术并不发达,而这种疫苗并未被研发出来,人们使用的是既残酷又几乎没有什么效果方式为孩子们进行治疗。可以说每个患上这种病症的孩子都意味着身体随时可能恶化,甚至是失去生命。

  因为脊髓灰质炎会传染,所以所有患上这种疾病的孩子都被隔离在这样一个疗养院里,犹如失去自由的困兽。而弗兰克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倍受煎熬,他们就像是一个个受伤的小动物独自舔着自己的伤口,不断地锻炼,与病魔抗争,即使想要回家,想要见自己的家人,想要获得短暂的自由,几乎都是一种奢望,除了偶尔的探视时间。

  弗兰克是个特别的男孩儿,他喜欢孤独,喜欢思考,喜欢写诗,讨厌那些所谓的规则,“黄金时代”虽然困住了他的身体,但却无法左右他的灵魂。就在弗兰克为自己的处境所痛苦的时候,他遇见了艾尔莎,一个和他有着相似疾病但却坚强勇敢的女孩儿,他们都被彼此深深地吸引着。小孩子间懵懂的爱情,让弗兰克和艾尔莎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他们一起锻炼,一起讨论诗歌,给各自带来温暖。

  “黄金时代”,一个幸与不幸融合交织的地方,在这样一个痛苦、封闭、不安的环境里,不管是弗兰克于艾尔莎,还是艾尔莎于弗兰克,他们都是彼此的精神慰藉,可以为他或者是她驱散那些令人绝望的痛苦。这种情感犹如悬崖边上的小花儿,虽然随时可能陨落,但依然心怀希望,顽强的活下来。

  其实,每个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而在那些苦难中依然潜藏着很多让人觉得充满希望的东西,只是等着我们去发现而已。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必绝望,一切自有解决之道!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八):孤寂的心,温暖的歌

  一座孤岛上唱响的诗歌,一曲生命中的悲歌,一段寂寞的音符,而我在哪里?从这里开始是苦难吗?如果命运之舟将我们送到了这座孤岛之上,而我们应该如何掌控我们的生命之舟,在这个命运的航线被打乱的世上,我们还能够做到什么呢?

  《孤岛的诗歌》一份来自孤岛上的独白。1954年,13岁的弗兰克·戈尔德跟随父母来到了澳大利亚,远离了战火中的匈牙利。他和父母幸运地撑过了“二战”中对犹太人的大清洗,满心期待能够迎来新的生活。然而,美国这个目的地未能如愿踏上,而弗兰克又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小小年纪的他,连走路都成了一种奢望,不得不被送到名为“黄金时代”的儿童脊髓灰质炎疗养院接受治疗,那是一个仿佛脱离现实世界的孤岛,很多孩子们都被扔在这里,像受伤的小动物一样各自舔舐伤口,不安而迫切地期盼着回归从前的生活。弗兰克也是如此,他尖锐而孤独,喜欢思考、讨厌规则,黄金时代如囚笼般困住了他的身体,也让他的心成了无凑畔的孤岛。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艾尔莎,一切都变了,爱、欲望、音乐、死亡和诗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对于弗兰克来说,战争带给他这个犹太儿童来说的只有一份孤独,远离父母。终日只能躲在夹层之中,小箱子是他唯一的避难所,无时无刻存在的危险,时不时的空袭,战争在这里带来的只有黑暗,尽管之后的他逃离开了那里,但是那个只有孤独的小岛,依旧为他带了更多的苦楚。直到诗歌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走出一切的出口,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迷茫都似乎不存在了,然而希望并不是就在前方,现实依旧让我们的孤独继续,

  就如弗兰克说的那样,“他突然回想起了那里的美。艾尔莎,护士,那些面带稚气的女孩,护士长宾尼,那个了不起女人,以及夏夜热沥青道路的气味。”我们也许会在最黑暗的时候遇到最温暖的陪伴,在最迷茫的时候遇到最真实的指导,那时我们应该庆幸我们遇到了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美好,同时我们即使存在于最黑暗之处,也要像凌霄花一样,找到曙光,和生存的价值,在那最孤独的岛上,点燃即使很微弱的灯火,去温暖我们寒冷的心,驱散冷彻心扉的寒意。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九):诗歌 送给每一位黑暗的潜行者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今年高考英语的教科书之一。

  ‘孤岛的诗歌‘——这个汉译名我不是很喜欢,在原版书中The Golden Age则显得更加的浅显易懂。这是其一,其二原因则有些荒诞可笑了。记得当时去上海福州路的新华书店总店,店员陪着我翻遍了“欧美现代小说”、甚至还涉猎了“畅销书籍”这些板块,却偏偏找不到书店中仅存的两本汉译本。

  店员反复问我说,“你确定这是小说吗?”

  我很确定,因为英文版的出版一栏中很明确的写了‘novel’。后来以为资历较老的店员走过来,皱了皱眉头,说他好像记得这本书,应该是在欧美诗歌文学那个板块里面——后来也确实印证了他所说的话,确实这本书的名字就很容易让中国读者以为,这是一本诗歌总集。

  兴许这就是我不喜欢这个译名的主要原因——一来显得篡改作者本意,二来则模糊了写作意图。但我也明白,译者刘国伟本人,看完这本书之后,想来觉得‘孤岛的诗歌’较之‘黄金年代’是更为合适的。

  现代人,还能成为诗人吗?难道诗人本身就该依附于一隅孤岛,颇有背水一战的感觉?我先姑且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伪文青”,因为确实在文学上不很有造诣,最多只是凭借着无事伤春悲秋的年少情怀,得意偶尔稍稍慰藉一颗热爱文学、却又不很懂文学的心灵。

  作者John London应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土澳本人了,她从小接触的社会背景便是小儿麻痹、社会动荡、辍学等负面因素,不难想象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看到同龄人被关到铁肺里奄奄一息时,是何等的恐惧与绝望。书中的隔离病房,铁肺的轰鸣声像极了窗外火车轧过铁轨的震颤——他仿佛给你一种似断不断、徘徊在崩溃边缘的真实触感,同时他也不可预测,就宛如许多个在墨尔本的漫漫长夜,在睡梦以前你都会等着家门口火车呼啸而过的声响。也许我不知道它何时到达,但我却无比确信,他一定会如约而至,裹挟着疾风、骤雨以及墨尔本枯黄的树叶,将人从梦境中生生拽出。

  他告诉你你还活着,但也告诉你,你活的,并不好。

  那和诗歌又有什么关系呢?书中的弗兰克,喜欢写诗,十二岁的青年,初来乍到还没学明白英文和拼写却学会了写诗,学会了用自己的孤独眼光,看到字里行间背后的秘密。London在这个角色上的塑造并不算成功,她刻意渲染了诗歌在青年成长中的作用(譬如战胜病魔、讴歌爱情),但我不觉得这是一种诗歌。五十岁中年妇女的文学触角强行按在十二岁的青年之上未免显得滑稽——诗歌很美,但美的有些虚无缥缈,从中仿佛,缺少了一些,少年心性。

  但为什么,刘国伟会把它翻译成孤岛的诗歌呢?

  也许只是为了说,诗歌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一辈子总会写过几首诗、读过几首诗。孩提时候会写诗赞美祖国,年轻时候会写肉麻的情话串联成行,再大点也还是会偶尔写首诗发发牢骚。但确实,普通人越迈入中年,越失去了写诗的冲动。

  也对,写首诗的时间,喝杯酒抽根烟不好吗?

  所以说诗人是真正的斗士,他们不仅在自己的诗歌中与这个社会的不完美做抗争,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在和自己的衰老、颓丧甚至思维迟钝作着抗争。许多时候他们坚持了下来,而更多时候,他们撒手而去。

  那么如此说来‘孤岛的诗歌’也未尝不合适。确实,诗人的诗歌一直为自己而做,他们的诗歌永远也应该贮息、长眠在孤独的岛屿中。

  oetry had to save him....

  To, All the wanderers in the dark

  《孤岛的诗歌》读后感(十):有光相伴,我们并不孤独

  世界击倒每一个人。之后,许多人在心碎处坚强起来。——《孤岛的诗歌》

  1954年,13岁的弗兰克·戈尔德跟随父母远离了战火肆虐的匈牙利,来到和平的澳大利亚,成为了当地人眼中的“新澳大利亚人”。他原以为离开了匈牙利,离开了战争与杀戮,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起码比起终日颠沛流离会好一些,可是死神并没有放过他,又一场灾难悄无声息地降临在他的头上:弗兰克患上了脊髓灰质炎,连走路都成了一种奢望。他再也不能站在柔软的草地上肆意奔跑了。

  迫于无奈,他被送到了一家名为“黄金时代”的儿童脊髓灰质疗养院接受治疗,并有极大的可能在那里度过余生。在“黄金时代”疗养院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和弗兰克一样,被病魔折去了飞翔的翅膀,只能坐在轮椅上或是躺在病床上仰望远方自由的天空和再也不会向他们伸出“双手”的家园。那里仿佛是一个已经脱离现实世界的孤岛,无数孩子被“丢弃”,随波逐流到此。每个寂静的黑夜里,都能听到他们的哭泣声,每个充满消毒水味的白天,都能看到他们蜷缩在角落舔舐伤口的身影。每个孩子都迫切地渴望回归父母的怀抱,却又在每一次治疗后绝望地黯淡了目光。弗兰克也不例外,他双手转动着轮椅,不停地在疗养院走廊上旋转挪移,大声尖叫,反抗着这铁一般禁锢着他自由的囚笼,他的心早就碎成了一片片,直到艾尔莎,他的希望女神出现在他面前,才勉强拼凑出一个“LOVE HEART”让他得以支撑。遇见艾尔莎的那一刹那,诗歌、爱与希望一下子就涌现在他的身体里,就连他最避之唯恐不及的死亡也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永生的大门。

  是的,教他写诗歌的男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他还在继续写诗歌,写生命之诗,奏死亡之歌。如果他也死了,那么,必将会有下一个诗人出现,继续他的诗歌。诗歌是永存的,孤岛的诗歌也是永存的。

  “哪怕身处黑暗,死亡如影相随,无畏、美好和善良也会带来希望,如峭壁上的花朵,像孤岛上的诗歌,用微弱的光亮,驱散无边的寒意。”

  《孤岛的诗歌》带着一种独特的唯有名著才会有的宁静感,史诗般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处的生活与环境的变革:“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人们生活的真实境况。”那生活是那般地黑暗与绝望,又是这般光明和充满希望。

  远离现实世界的孤岛上,有个男孩坐在轮椅上,为心爱的女孩写着诗歌,关于希望与爱,关于死亡与自由,隽永而美好,悲伤而绝望。

  我想,人永远不会屈服于病痛的折磨,也不会害怕死亡的威胁,人最怕的,不过是没有希望,没有爱,没有自由。所以当黑暗包围,乌云笼罩时,请别害怕,去寻找光吧。只有有光,哪怕像萤火虫那般微弱,你都能走出来。有光相伴,我们并不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