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车》影评摘抄
《夜车》是一部由耶日·卡瓦莱罗维奇执导,卢茜娜·温尼斯卡 / 里昂·尼梅兹科 / Teresa Szmigielówna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车》影评(一):本年度看过最好的电影,又诗意又迷离又忧郁
非常棒,摄影棒,选角棒,女主的眼神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楚楚可怜,女二的肢体动作诠释了什么叫风情万种,男主可以变成英伦绅士的代言人,男二可以成为美国年轻一派追梦者形象,最佩服就是导演能在颠簸的火车上拍摄了忧郁又迷蒙的感觉,看完像做完一场安慰又不安定的梦,短短90多分钟展示了巨大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夜车》影评(二):独自走向海边
仿佛是一部让人不得不打五星的作品,在一辆轰然向前的列车上说尽了众生相,教科书级别的样本。叙事难度极高但导演把故事讲得有条不紊行云流水,摄影完美得无可挑剔。那种暧昧到极致、浪漫到极致、孤独到极致的感觉也描摹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不仅是悬疑惊悚,它讲的是我们要面对的人生。
题外话:让女主角为爱情所累的那个男孩子实在是太好看了,是那种我多看几眼就会脸红心跳的类型呀。
导演fashion sense满分。
《夜车》影评(三):夜车
“——我到哪(个站)叫醒你?——地狱;——咱们像火车上的乘客那样聊聊天——例如 我可以是个气象学家;别管我!我不是孩子了;哦 我见过很多像你这样没出息的大男人;——那要多久呢?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一个人不该坐下独自享受美味佳肴 度过难眠之夜或孤独之旅 或成为别人的单身顾问 最卑微的同伴也在为乘客祝福 小螃蟹曾从毒蛇口里救过他的高雅同伴——太好了 怎么想到的?——你迫使我想你 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印度寓言 多奇怪啊 虽然我记忆不好 很快就忘了一切——不错 你也会把这些都忘了的;——你还没看见她吗?——她要去参加拳击比赛(指追逃犯);——我怎么都睡不着 在发生这一切之后更睡不着——今晚会有人睡不着 明天会有别人睡不着;他总是把我的感情当作镜子 在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影子 确证他的自尊心”
很诗 通篇反复出现的女声吟唱 黑暗中照在脸上的一束光 夜行车厢里的斑驳光影 打开车窗的风 抓捕逃犯墓地里的十字架和冷清清的狗吠 众生百态蜻蜓点水
《夜车》影评(四):追寻的爱
爱是种是个奇怪的东西,人们为此烦恼不已,却又苦苦追寻;爱是种奇怪的东西,人们总想抓住他,享受她的美好,可却怎么也抓不住;爱是种奇怪的东西,人们总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可却事与愿违。女主人为痴情的帅哥儿烦恼不已,她希望得到的稳定而不那么偏激的爱,可帅哥的爱是那么的疯狂,这让她无法接受,而稳重的儒雅的医生正是她需要的爱,可惜人家早已人有所属,不过最后她释然了;光芒四射的律师老婆,看到神经质的律师就倒胃口,最后发脾气的连鞋子都扔掉,总想得到其他帅哥的爱,特别是医生的爱,可惜医生对她一点兴趣也没有;海军小帅哥不停的勾引着旁边的小美女,想各种办法吸引小美女的注意,小美女却是含羞的很,下火车后,才拼命的追着火车跑,她才发现她自己已经喜欢上小海军帅哥了,估计以后每每回想起这段火车旅行,她都会开心并叹息不已;杀人犯杀人也是为情所困,爱的困惑,才至杀人的地步;而医生追求的是救人的普世之爱,一天当中,没有挽救三条生命,这让医生苦恼不已,上火车就希望独处,也是因为上火车前就为没挽救生命而苦恼。爱就这么存在于普通的生活中......
《夜车》影评(五):暧昧的极致
它是这样一部电影,弥漫着悬疑气氛,却点到为止,浪漫的几乎让人窒息,却又不得善终。
现在让我们在一团迷雾之中梳理一下影片的线索,男主角和女主角在火车上偶然邂逅,顿时有淡淡的情愫在此弥漫。但,仿佛有一条细线横跨在彼此之间,男主角看似有着不可告人,且难以启齿的过去,女主角呢,这列火车上正有着一个疯狂的男孩在追求她,很显然,她们之间发生了一些“故事”,男孩自认为已经让他的个人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女人则觉得那些“故事”。还不足以让她以身相许。但有关影片的感情元素显然还不止于此。火车上另有一位风姿绰约的女性(其实是一个有夫之妇,嫁给了一个事业上极其成功,却几乎毫无生活情趣的古板律师)看上了我们的男主角。
作为观众的我就迷醉在这一片由导演Jerzy Kawalerowicz精心构筑起来的极其复杂的三角关系之中。
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对一个“杀妻嫌犯”的追捕行动多少破坏了之前浓郁之极的浪漫气氛,很显然,导演想让所有影片中的出场人物的暧昧感情得到一次肆意的释放。(当然,也包括作为观众的我)
但释放归释放,最终一切还是归于平静。
该发生的事情究竟还是没有发生,
看来,现实世界还是远远我们想像的那么理想与诗意。
《夜车》影评(六):FIFF4丨DAY5《夜车》灯火通明,川流不息
第4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夜车》,下面为大家带来场刊团的评价了! Lin819:
前半段有点拖沓,后半段很精彩,配乐摄影perfect。
想变成你:
精彩都在后半部分,而且火车室内戏调度不错,可惜的是前半部分太拖沓,精简点就好了。
斯诺-纳什维尔:
我原本抱着“所有男人我都可”的态度看这部电影,但看完后感觉也没几个可以的.....
目前群戏最佳,摄影和剪辑都很好(看来危险关系的淡入淡出不是时代特色罢了)
华纳兄弟:
波兰在我印象里是全世界男人最好看的国家,但是全片中没有男人让我可以所以我有些遗憾。
你从未在此:
城市的夜在头上,沉默经过它的心上。尽管它千疮百孔,仍在夜里笑得冷艳漂亮。等到了站,下了车,余下的路还有好长,不去想,管它呢,让风吹在我脸上。
折戟沉沙:
虽然没给满星,但凭借着其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这必然是本届金月球的头号种子。
剧本时好时坏吧,前半部分确实有些拖沓,给人无聊的感觉,男女主角之间莫名其妙的情感和聒噪的男配令人头大。但在警察登车之后,情节马上变得精彩起来,追逐戏简直是年度大型魔幻现场,结尾的处理也相当惊艳。
波兰电影的摄影真是美到极点,在今年颁奖季热门《冷战》之后,我再次见识到了波兰黑白电影无与伦比的超强质感。另外电影的配乐也很满,值得肯定。
整部电影传达出了一种暧昧朦胧的奇特感觉,又现实又虚幻。人的情感永远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人永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甜茶♂我:
满屏的帅哥美女,颜值爆表+神奇配乐,满分值得拥有。
安安安and:
从未见过如本片一般气氛营造如此一流的电影,像飘渺的烛火一样明明灭灭,像搅动的窗纱一样影影绰绰,而它们其实又从不曾真正动摇,只是曾经有风来过。
心照不宣的暧昧,暗流涌动的情欲,无法宣之于口的表白,还未萌发就被提早掐灭断送的火苗;不怀好意的动机,诡谲幽微的各怀鬼胎,“大敌当前”的一腔热血,挥拳如雨之后只剩下自我感动、自我发泄、自我陶醉的勇敢。
我数不清楚有多少种庞杂细碎的情绪交错在一起,但没有一丝紊乱的痕迹,在夜行火车的狭小格局里各自斑斓的众生之相,如同被交警镇定指挥着的马路,灯火通明,川流不息。
#FIFF4#无人知晓场刊评分详见——本链接
《夜车》影评(七):梦见了你
刚才,我梦见你,你同我并排坐在马路沿,一旁是阿姨。眼前浮现出个爵迹般扮相的古装少年,号呼着为什么我就不能做皇帝! 底下滚动条报道说,这是海选出的XXX王朝的XX三太子,正在拍摄,即日播出。我懒洋洋的说,个傻逼样子……没想到你也这么说了一句,咱俩完全对上了口型。我大乐,转头又要逗你,你嫌弃的说,又怎么了? 我只好斜向一边去跟阿姨说,看,她还能思考的!
这一幕其实来自晚归前在影院看的《银翼杀手2049》,我在瞌睡边沿挣扎了好几回,但是虚拟居然可以那么介入现实,却印象很深。So she can think and speak, in this way she will go on,以至入梦。
但首先召唤她这个人入梦的,还是这部《夜车》。当女孩也奔走到群众纷纷追逐,最终围住一拥而上、打昏抑或压昏凌晨跳车而逃的杀妻犯的现场,她脸庞遮隐,或是撑持在那铁路线外无名的松林墓地的十字架上,两眼噙泪。
她的泪珠过于真实,而背景又过于昏昧,使我不由得想多了,我开始猜想杀妻犯就是扰动她心弦的那个有妇之夫,她要断然离开,而此间同她相识的男青年不舍,也跳上车继续追她,把过往的两周叫做真爱。她转身离开。
因为她的上铺票是临时从别人那买来,又进包厢后强跟也是临时赶上车、补了票进入那包厢的人,换成了下铺,因此凌晨警察受命紧急拦车盘查乘客在发车已经传扬开的,车窗下买的报上刚登的杀妻犯,她同车厢那位,从上铺上带走那位,就成了嫌犯。因为他临时上车,又一脸凝重,又自称出来太急没带身份证。
当她意识到其实那个铺位本属于自己,进而,本属于转卖给自己票的那人,也就是说,那个铺位本来有人,却蹊跷的转卖给她,比这个嫌疑更大时,她勇敢的悄悄去寻那人,转回头报给警察,而那人其实也瞥见了她,马上奔逃,直到列车最尽头,拉紧急阀,砸窗,跳车。
所以其实是我看岔了:假如他就是她爱上的那个有妇之夫,哪怕同上一列车,彼此不知情,至少她从他手上买了票啊!但是为什么我会错会得这般巧? 1.女孩容男孩同她打得火热,始终不能忘情于有妇之夫,因此终于断然离开;2.男孩相信真爱,不死心,追上来;3.有妇之夫终于杀妻,却非常蹊跷的,没有“要么自杀,要么自首”,也是忽然相信爱情了,也上火车离开那城市,去寻她;4.并不知情的女孩报了警,男人跳车,众人围追到无名墓地,绝望的男人操起坟头上一支十字架歇斯底里的挥舞,众人却步,这时男孩勇敢的跃出,抱住,众人团团扑上把他压昏;5.女孩也赶来看了,却看到已然苏醒,为警察扣上手铐的一脸憔悴的罪犯,正是她心中放不下又断舍离的那个男人,然而都完了,他何必杀妻,又偏被抓住呢?6.男孩出现在她窗外,一脸释然,她仍不为所动,男孩这次接受,离开;7.天明以后,列车抵达海边,她独坐包厢,因为目的地已然失去了意义:这时热心的列车员却来提醒她,她就说刚一直在找手镯,拎起皮箱下车了,列车员热心的祝她度假愉快,她头也没回。
为什么我会这么错会呢?因为那个男人,实在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他不像是险恶的谋杀犯,更像是在长久绝望的忍耐中,以为就将如此忍耐下去,为一个先前并不觉得会那么大的触动之下,激情杀人。然而此后对逃生的渴望战胜了本来可能有的自杀或是自首的,一了百了的剧烈初衷,因为逃生里有爱情: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当众人异常兴奋的跳下车去追他时,其实是同构的逃离,都是逃离那其实难以忍耐的生活。
社会主义生活。
当众人一拥而上又退散开,看到他已一动不动时,有人紧张的哭出了声,众人木然。直到一个医生上前摸了脉搏,说,他只是昏过去了。然而众人仍旧木然,至少没有再度兴奋。
沉闷中彼此陌路的人群相逢狭路,为一桩霹雳般打破沉闷的事件聚拢到一起,然而事件就那么结束了,仿佛是吃了一记闷棍,什么也没有打破,一切复归沉闷。唯有那姑娘的爱情纠葛,和绝不妥协,成了唯一的一抹亮色。然而纵使超离如她,其实也是不定和未知的,虽然她是依旧坦荡无畏的下了车去。
梦里的前传,就是我和这个姑娘去看望这个被关起来的罪犯。别人都在讪笑,她不为所动,直接跨进囚室:她为此又爱上了他,要给他最后一个吻。我没有跟她最后进去,我守在门外,心里也充满了爱。
《夜车》影评(八):漫如人生的长夜——矫揉造作版
漫如人生的长夜——矫揉造作版
人生如慢慢的长夜,我们孤独地旅行。没有谁能跳跃出镜头,去俯瞰人世的悲喜。那轻柔而又哀婉的曲调,在我们的路途中或隐或现,或许你什么也没听到,或许你在凝神伫立时抓住了那一丝的忧伤。不必嘲笑那匆匆的行人,你也必然是他们的一员。
狭窄的火车是我们的生活缩影,你以为你曾走向远方,但你没有走出人生的迷宫。生活始终是一团迷蒙的夜与雾,如梦如影。你以为你有什么秘密,是独一无二的?爱恋,生死,向往,孤独,这一切的一切早以有人品尝;青春的萌动,不顾一切的爱恋,生死卓绝的人生,终归是一缕淡淡的哀愁。
牵扯不断的欲望与诱惑,期待的邂逅与欢欣,总是渴望人生路上充满激情与意义,总是希望与他人的人生有所区别,可你的生命的意义本就在你的身上,不管你伸出多长的触角也是枉然。你总是获得你应得的,你总是失去你该失去的。然而,人生总是追求,在寻找,在探索……我很难说哪些是不该的,又有哪些是应该的。或许上帝期望的只是人能在得与失之后,露出淡然的微笑与哀愁。
死亡,血,庞大事物与刺入,才能惊醒更多的人。“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人生的意义,必然与死亡纠缠,只有从终点遥望,我们才能看清一切。死亡后面的阴影如此巨大,足以成为一个警示,象征或寓意,谁想死亡越多,谁就豁然越多。从罪犯的身上了然自己的罪过,从死亡去探求人生的意义,人必须在有限的时空思考,必须庄严。
人生终要散场,相逢必然离别,谁的目标依然,谁在此了断了情感,谁没有抓住那朦胧的期待,谁还在追着情欲,谁依然没有醒来……如过客,你在世上留下了一些凌乱的被褥、气息和温暖,但你的肉体和灵魂都已飘走,后来者仅仅抓住了些断片残章,他不会想些什么。一次离别,一次结束,就是一次短暂的死亡,就是一次短暂的醒悟的机会。有的人醒了,有的人依然睡着。
不过是人生——没扯到点版
开头的音乐很好,镜头的位置很好,人群走来走去,其实导演很明显在演绎人生和概括人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后来中间火车上让人感觉向感情片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这不是什么情欲,谋杀,感情片。
火车就是人生的旅途,这再明显不过了。你的一生总要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女人,欲望,意外事件,追逐者,其实导演从火车上车就开始淡化通常的所谓主角色彩,这些人没有主角,只是导演选中了一个故事而已,别的包厢,别的人肯定也有不同的故事。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我们自己也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身份。
中间的剧情很拖拉,很平淡。导演靠狭小的空间和窗外景,还有牛逼的摄影来保持故事。但各色人物相继登场,并都有了短暂的说明,把所有的线都准备好,然后到关键时刻把线收起来。
故事我就不多啰嗦了,各种欲求不满,除了男主角之外,各人都有不同的疏离感和漂移感,他们都在探求新的位置,或者想获得新的东西。有想红杏出墙的,有想逃离追逐的,有穷追不舍的,大多数男人都意淫着女二号,两个售票员之间也暧昧,神父也是个有意思的安排。
看到一小时,说实话,这片根本没什么,摄影好,窗外的景色变幻,狭窄空间的运用,小范围的对话,摄影很不容易,在那个狭窄的过道上还搞的这么清,故事那么明晰。
高潮很快就来,其实前面已经铺垫,报纸,杀妻案也有意思。
追凶犯这段明显是高潮,来的猛烈,所有人物全出场,追逐。追逐到墓地也很明显,十字架林立。这高潮冲的偶心怦怦的。在扑到凶犯之后,其实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说实话,有时候就是我们的旅途到中途了,你实际参与到某些重大事件之后,醒悟是必然的。扑到凶犯的那个小伙子走时的背影是十字架,牧师插好十字架,这很明显都在暗示了,期间的感觉很多不好说出来。其实这也有前面琐碎的清晰的故事的铺垫的功劳。后面,牧师还拣到那只凉拖,这挽救的意思太明显了,别的地方肯定还有许多小暗示,可惜偶难以一一想起来。
后面的其实就很给力了。各人在经历动荡之后,迅速选择了站队,改满足欲望的满足去了,该放弃的放弃了,该追逐的追逐了。火车到站,人生的戏已完,男主对女主说,我有妻子,真靠,唯一的完美没有了。导演要的就是伤感、哀婉,哀愁,人生就是这么着。所有的都是错过,相逢是感觉,是美好,但必然只有失去才能保有这种感觉。
剧终。靠,写的没想的好。
《夜车》影评(九):日常不是幻灭是更具光彩的时刻
《夜行列车》是1959年波兰的一部黑白电影,写实、端庄、雅致。干净舒适的光影色调,细腻细节的影像呈现,不断累积的悬念蓄势,让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通过电影散发出最耐久的温情光芒。 本片导演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Jerzy Kawalerowicz),1987年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得主。1922年1月19日生于乌克兰,与中国的木心是同时代的人。他曾就读于克拉科夫造型艺术学校和克拉科夫艺术学院电影学习班,克拉科夫艺术学院是一所建成于1818年的高等美术学院,也是波兰最古老的艺术大学。这样的教育背景为耶尔齐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审美。1955年和1972年他两度被任命为著名的“柯达制作公司”的主管领导。耶尔齐是“波兰学派”创始人之一。所谓的“波兰学派”是西方影评家对50年代到60年代初波兰具有“反体制” 倾向的电影的总称。随着斯大林在1953年的去世,波兰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逐渐发生“解冻”,国内社会气氛开始相对宽松,日渐形成“反体制”、“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潮。文艺工作者不再热衷“粉饰太平”。一批电影导演开始深入生活,从日常中寻找帮助,关注个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也有人将“波兰学派”称作是波兰的“新浪潮”,就如法国的“新浪潮”,它反对摄影棚拍摄,主张实景拍摄,应运而生一种手持轻型摄像机,它提供的自由能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但随着主导人员的流离四散,“波兰学派”不到10年就销声匿迹了。 《夜行列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从微不足道的日常里中展现存在的真相。这列夜班车载着很多去波罗的海度假的人们,狭小的车厢是主要的拍摄场景。镜头主要对准了一节卧铺车厢里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具体的身份、亲切的面庞,各怀心事,在列车上不期而遇,第二天天亮到站,又各奔东西了。这些面孔在导演看来都比抽象的概念重要的多。 电影的影像呈现雅致,还透着一股哲思。一开头是车站的远景俯拍,傍晚穿梭的人流像是一群忙碌的“蚂蚁”,镜头慢慢拉近,一个个乘客检票上车,然后是在狭窄的过道,狭小的车厢里,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近景,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览无遗,有旅客,有列车乘务员。这样的运镜轨迹就如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数目”词条所说:“如果从一定距离或高度来看,原子人之间的差距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大量的人,不仅会使我们在身体上感到拥挤,还会使我们湮灭。在山里、在林中、在海上,到处都是人,所以我们不得不相信我们所有的人都只是四处乱爬的蚂蚁,我们的一切都不会留存。当然,这只是一个视觉上的骗局,因为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把镜子倒过来,把自己放大,而不是缩小。结果我们会发现,没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相同。于是,共性消失,个性凸现。” 仁心医者Jerzy,因为没能挽救一位18岁自杀女孩的生命而闷闷不乐,丢了车票,又花了两张卧铺的钱期望买个清净过一晚;同样郁郁寡欢的Marta,美丽、高冷,正试图摆脱情人的纠缠;纠缠Marta的是一路穷追以死相逼的黑发小伙子Staszek;Jerzy和Marta隔壁,17/18号卧铺是一对夫妇,男的是律师,脑子里只有自己的工作,他妻子风姿绰约,第一眼就钟情医生了,各种主动搭讪;而她又被另一位男士“眉来眼去”献着殷勤;晚上在过道上看书不睡觉的男士是因为被集中营的阴影继续折磨着;那对列车乘务员工作间隙的午夜向对方说着最熨帖的情话;举动狡猾诡异的杀妻在逃犯,先是把16号卧铺车票卖给了Marta,自己挤坐票,还用帘子蒙头做掩饰;走道上坐着年轻的女学生,和一旁目不转睛望着她的海军学员,完全是青春初恋的娇羞与纯真,还有一对老、少神父等等,这些镜头扫过之处,都是具体的人,细节丰富可感,在耶尔齐的影像里既有美感又有温度。 这种温度是无力挽救年轻生命的垂头丧气,是为情所困的不知所措,是在性感玲珑身材上游移的目光,是眉来眼去,是注视对方时的柔情似水,是递过去的纸条上写着的誓死威胁,是对心上人的绵绵情话,是到站下车时的挥手惜别,是初遇时的冷漠对峙,慢慢心生信任与情愫,又在到站时得知对方已婚后的戛然而止。耶尔齐用影像将这些微不足道的颗粒,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瞬间打捞出来翻腾到生活的表面。米沃什说: “无论你面向何方,到处都能使你产生相似的惊讶。看起来世界收藏着无数细节,无不值得注意。” “当一样事物被真正地看见,专心地看见,它便永远与我们同在,使我们惊异,尽管它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惊异的。”耶尔齐的这部电影就是将这些生活细节打捞出来,让观众感受日常的光彩,以此证明个体的存在,无论是多平凡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伊桑·霍克和tiff做了一个Before Sunrise的线上问答。最后被问到想对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说什么时,伊桑说:当时朱莉觉得这部电影会很无聊,“一定要加很多段子进去”。但林克莱特说,“我在这个房间和你们一起写了四个礼拜的剧本,每天写12到14小时,但我没有一秒钟觉得无聊。如果我们能把’你‘,你这个人拍成电影,没有人会觉得无聊。”他想说的就是,我们就已经足够了。人们很难懂得,其实我们本身就是有趣的,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是。无聊的是我们故作姿态言不由衷。所以我希望年轻人能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是特别的、有趣的。做自己就已经足够,就会有巨大的能量。我看了哈利·波特、星球大战后感到忧郁,因为自己没有超能力。可是好电影会让你觉得,你的生活就是神奇的(Your life is magic)。
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对细节的呈现被揉捏到剧情悬念的累积蓄势上,就如水电站蓄洪水库适时不断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泄洪,推动发电机组转换出最大的电能。Jerzy种种“可疑”的言行举止,报纸上有关杀妻逃犯的报道,警察意外定点(16号卧铺)抓捕“嫌疑人”,Marta无意中撞见卖给她16号卧铺票的真正逃犯后及时报告警察,最后几乎一卧铺车厢的男性都参与到对逃犯的追捕中,群体的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松散的一群人被捏到了一起,萍水相逢的一车旅客有了难忘的共同回忆。 最后女列车员问Marta:“多难忘的夜晚,你们不会很快就忘记吧?” 怎么会呢? 电影里的一幕幕像投影片一样在脑海里闪现。不同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莫尼卡·维蒂(Monica Vitti)躲闪的美,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对卢茜娜·温尼斯卡(Lucyna Winnicka)的欣赏表达得很直白。列车开动,Marta探出车窗感受着风的自由,简单的举动就抓住了后节车厢上的Staszek和观众的注意;她在车窗前的黯然神伤;被Staszek在窗口紧紧相逼后的梨花带雨,任谁都会心生怜爱。怀疑当时耶尔齐与卢茜娜是否在热恋中?否则很多瞬间何以摇晃着热甜酒的微醺?
《夜车》影评(十):在《夜行列车》上
社会主义下的波兰电影,为何能保持其罕有的艺术特质和思想内涵,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包含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电影作品。一方面说明即或在威严体制下,这些艺术家仍没有丧失基本的道德良心,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苏联的巨大阴影庇护下,还能保有各自的国家特色,少了些折腾,少了些荒唐,也少了些专制。虽然它们也发生了诸如“布拉格之春”之类的运动,也有酷刑和无所不在的监控窃听,但总体压制和驯服相对于我们国家阶级斗争时代仍不失为一个非正常下的平稳状态。
再说,苏联自赫鲁晓夫执政后,也吹起一股艺术上的清新之风,拍出了《雁南飞》和《士兵之歌》这样接地气作品,这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这些社会主义小国。当然,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上的波兰不能算是一个小国,它在小国当中也算是大国。
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执导的《夜行列车》(1959年),虽然是悬疑片,却处处透露出静谧地艺术气息。比较于好莱坞的惊悚片,它更深具思想冲击力。戴着墨镜的杰兹匆匆上了由斯达罗格开往度假胜地的格丁尼亚的列车。他上车即向女列车员表明要一个包间。女列车员给了他“15、16号”软卧车厢,可到那时,却被一年轻的漂亮女子塔尔玛占有。原来别人私自跟她换了票。而她又不愿意退出,杰兹只得就罢,跟她一起住下。
狭窄的空间,总会产生一种抵触或亲近的情绪。当然,一开始的冷场,只有在杰兹说“我们抽根烟,和好吧”才得以缓和。整个软卧车厢的旅客也是形形色色,又老又丑的律师偏有一个年轻又如花似月的风骚老婆,她总想跟俊雅的杰兹套近乎。还有一对神父师徒,失眠者和有力使不出的壮小伙等等。唯有杰兹这波澜不惊,他们巴望看着这对神秘男女的好戏却总是未能如期上演。他们只得议论晚报上一直在报道的一则杀妻嫌疑犯逃跑的消息。
入夜后的列车,除了“叮当晃当”的行进声,就是各自心跳加速的声音。杰兹和这个女孩塔尔玛终于能说点轻松的话题。他说他相信偶数,因为偶数就会让事情有所好转。她说我能占卜。他说事情总是不可预测的。停靠小站时,杰兹下车买东西,律师的妻子也赶忙紧随其后,并向他借钱买饼干。而玛尔塔却被一个壮小伙纠缠着,让她跟他下车,一同好好生活,但被她坚定地拒绝了,而小伙拉着她的手说你若不从,我就让火车出轨。这也没能阻止她甩下他的手,坚持要上车的决心。
其实,小伙一直在通铺车箱,守候着姑娘,盼望着姑娘跟他和好如初,但看来似乎不可能,玛尔塔已铁了心要跟他分手。上了车,律师的妻子找到机会跟杰兹还钱,可杰兹对她并不感兴趣,这让她好失落,她只得在车厢通道徘徊,哪怕律师让她进去睡觉,她也置之不理。
玛尔塔一直揉着手,作为医生的杰兹说怎么了,她说碰了一下。他说小伙子的力气不小。显然那一幕他也看到了。杰兹帮她推拿了手,这让她感觉舒服些。各自怀揣心事,就有了倾诉的愿望。彼此的交流,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和眼神,都会产生微妙的凝情作用。何况在这样一个逼仄的空间。就在他俩带着舒缓的心态要进入各自的梦乡时,列车停靠小站中突然上来了一班警察,直奔“15、16号”车厢,杰兹给带走了,说他是杀妻嫌疑犯。这让玛尔塔大吃一惊。
此时,在车厢更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难怪他一直戴着墨镜,难怪他一直不说话。杰兹又无法证明其医生身份。这时,玛尔塔想起了什么,她告诉警察她的票是另一个男人跟她换的,你们抓错了人。警察随即去抓捕,可那个男人跳车了,大家齐齐下车追赶。这是极为有趣的一幕,就连律师夫妻俩也下车狂追着,鞋也给弄丢了,让人忍俊不禁。真正的凶手给抓到,一场风波平息了。
列车继续前行。杰兹跟玛尔塔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心灵的契合。杰兹说我上车前的十五分钟,我的患者,一个十八岁的姑娘跳楼了,我已尽了力,但仍无济于事。玛尔塔听得出他一直的内疚和痛苦。这一夜注定让大家心潮荡漾而浮想联翩。姑娘不再为小伙的纠缠而烦恼,她看似已有心属。
第二天一早,列车就要到海滨度假地,大都下了车,只有玛尔塔和杰兹要到终点站。玛尔塔的前男友也下了车,眼巴巴看着列车而去。玛尔塔渴盼着杰兹能说点什么,但他始终都没有说话。
终点站到了,杰兹拎起行李箱,轻轻地说我妻子来接我。这不啻一记惊雷震醒了玛尔塔,眼睁睁地看着他下了车,她一动不动的如木偶人。直到女列车员前来喊她“昨夜很特别,你一定印象深刻”。
是的,她也该下车。杰兹早已跟着妻子走了。下车时,阳光明媚,一切对于她来说,崭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人去车空的列车上,女列车员所看到的是凌乱和空荡的景象,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群,就如一阵风,来去无痕,亦如新木切割下,只有锯屑和碎末,生命终究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2013、12、16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