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之书》读后感锦集
《明镜之书》是一本由[罗] 尤金·欧·切洛维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镜之书》读后感(一):你的记忆可靠吗?
一个晚上读完。翻译得很不错!作者用了一个理论:人的记忆可以被重塑,构造了一个悬疑的故事。人的记忆的确是一个谜团,哪些部分被留下了,哪些部分消失了?哪些其实并不是真实的,只是幻像?有时候去了一个新地方,却觉得似曾相识,因为是梦中去过?在哪本书上读过?哪个片子上看过?还是听人讲过?相信轮回的,还有可能是上辈子去过。惊悚的是,你的记忆可以被心理医生重塑,让你相信本不存在的事情。
故事简单也有趣味,推荐作为打发时间的一本小说。
《明镜之书》读后感(二):记忆是那么的脆弱
这本书标签是一本推理小说。但并没有我们普遍认为的那种推理小说的构造,有个坏人,有很曲折的谜题和线索。这个书讲述的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一件刑事案件。由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一个人的自荐信开始,但却没有告诉人结局,当年涉事的人又被重新挖出来,从三个人为第一人称层层拨开案子的真相,为了破案,开始挖掘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但是每个人记忆却相悖。
感觉开始读,你就想知道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出乎你意料。有句原话讲“记忆如同子弹,有的呼啸而过,虚惊一场;有的直穿肚肠,让人支离破碎。”感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选择相信自己,但记忆却欺骗了你。其实我们很多人有些事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臆想还是真实,我们可能遇见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会不自主选择忘记或者改写,都把自己的过去包装的特别好。有时候真相并不能带来解脱和希望,它就是一面镜子,让里面的人看到自己的弱点。
《明镜之书》读后感(三):记忆的真实和虚假
看完怀疑人的记忆的真实性。真实与虚构在我们的大脑中交织着,也许我们的记忆是按照我们潜意识设想它发生的方式所存在,抑或一些从未发生之事受到外界影响和心理暗示而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谎言说多了或许会被我们潜意识地当真了。有时你明确记得一件事是这样的,但它却是那样的?你怀疑是自己的回忆出了错还是他人口中的并非属实。
是对真相的探寻,还是在一次又一次颠覆中开始思考和怀疑。似乎每一个人都为着自己的私心而说谎,矛盾重重,谁说的才是真实的?
你的记忆之初是何时?回想过去,清楚记得之事寥寥无几,大多是模糊的片段或事件的大概。有些记忆已经忘记,在他人的讲述中你觉得确实发生过,比如父母细数你幼时发生的一些事。有些久远的细节却一直刻在脑海中。
人性中的恶和自私令人感到恐惧。人们各说各话,只为着掩盖不堪和展示希望展示的样子。只有掌握着接近事实的真相才能得到坦诚的回答。
《明镜之书》读后感(四):20/52
52周阅读计划(20/52)《明镜之书》([罗]尤金•欧•切洛维茨 著 张畅、袁子奇 译)。一本挺有趣的悬疑推理小说,胆小如我看完之后还有点心有余悸。
作者用切换人称视角叙述案情的方式很能调动好奇心,有点像西班牙的那部电影《消失的客人》,如果这本书也能变成剧本(也真的很合适),一定也是四星剧本了。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真实,完全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描述,有的只是抽丝剥茧的娓娓道来,相比较去年的畅销书《摆渡人》,真是云泥之别。我也愈发的觉得越是好的东西,越少装饰,很多花里胡哨腰封坠地的书,往往是因为心虚。同样要感谢两位翻译,全文除了人名和地点,很多时候我都忘记自己在读外国文学(头一次读罗马尼亚作者的书,还在想[罗]是哪儿…),而且全文做了很多的标注,可以说是很细心了。
这本书是从新华书店借阅的,确实也不是一定要买的类型,看过也就过了,不用挤压卧室的空间。不过也引发了后续思考的,至少对大脑关于记忆的处理方式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也开始警惕对于记忆进行利己的美化,毕竟诚实是最重要的美德。
《明镜之书》读后感(五):记忆是会骗人的
这是我在简书发的书评,欢迎大家关注点赞嘻嘻人生的路上,有那么多的事情,那么多的故事,我们怎么能一一记下来,太贪心了,想要记住所有的美好,又不愿放弃刻苦铭心痛彻心扉的故事,哪怕那些故事不尽真实又怎么样,它都是我们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是他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人生。书的背后封面有个问句,多年以后,当你发现自己此刻的意识和抉择都是错的,你会一如既往地错下去,还是拯救自己重新开始?我想,我是无法装作自己一无所知的,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
《明镜之书》读后感(六):我该相信哪段“记忆”呢?
这本书的前因后果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从这个人到另外一个人,那个魔方到每个人手里都像是一个解不开的九连环,直到最后一个人聚集前面所有线索,将其拼凑出完整的结果。
这种书写结构的巧妙颇有意思,既有第一人称的角度,也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角度,每段“眼见为实”都是一场猜谜游戏,留给读者自己去发现、探索,当然,不到最后谁都不知道那个人人称会揭晓谜底。不过奇怪的是,我总感觉书里有点什么并没有写透,或者说没有写的更有力道。一个是宣扬的记忆真实性观点,看完全书对这种观点不太深有体会,因为,书中角色的记忆(整部作品也是围绕每个人的记忆展开的)都是自主式的,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真话还是假话都是角色根据自我需求呈现的,他/她就是想骗大家;二个是教授的那个项目,没有更多描述或更深探索让我挺遗憾,感觉那是个有深意的分支,也许能展现一下有关(记忆)研究的学术界残忍肮脏的一面。
其实,最后揭晓的也只是杀人案件的谜底,更多的东西都没有个定论。比如,那本书是否真的是教授写的?弗林和劳拉真的是有段情的吗?劳拉是否在教授死后去翻过他家里的稿件?教授真的和德雷克的老婆有染?等等,每个人的说辞都不一样,这一切都是回忆拼凑出来的,作者负责把它们呈现,至于哪个是“真实”的取决于你相信谁。
《明镜之书》读后感(七):坦然之心
“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曾说,对过去之事的怀念,怀念的并非是它们过去的样子。我想他是对的。”
在京东阅读看了这本书的试读,因为很喜欢就买了回来,花了几个晚上看,昨晚本想看完再睡,结果痒十二点多醒了,直接从卧室下床开门出来走到客厅里找我,没办法只好放下仅剩的三四使页。
上学时有阵子非常迷恋心理和催眠,泡图书馆看这些书,甚至有想要重新读心理专业的想法,可能天生对挖掘自我有着无法磨灭的兴趣。
《明镜之书》,一个尘封30年的谋杀案,一个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个年轻的女助手,一个女助手的迷恋者。
30年后,女助手成为心理学教授,迷恋他的男生留下一部手稿,寄给某出版社一小部分后就死于癌症。
很多人慢慢加入探寻真相的队伍,带着各自的目的。于是一个故事便不停的锦上添花。
人的记忆在岁月的沉积中总会改变模样,不知不觉,因为记忆并不是摄影机。你很难相信因为你对一个人的憎恨或者喜爱就会改变记忆的真实性。
因为心理学因素和谋杀的题材以及每个人变化的记忆和永远猜不到确定答案的情节,成为我喜爱和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昨晚躺在床上,突然想要隔空告诉某个人,金钱物质与长相,从来都不是我追求的东西。所以即使你有再多钱再美貌,也无法让我嫉妒。这世上最贵重的莫不过一颗坦然之心,我仍不曾拥有,你更不会拥有,所以,过去留给记忆,如今各自安好。
《明镜之书》读后感(八):The Book of Mirrors
对过去之事的怀念 怀念并非就是它们过去的样子;以为自己透过一扇窗子向世界张望 但其实在他们面前的始终是面镜子 除了自己的执迷 别的什么也没看到
很喜欢这本书 看了看封面上的文字就想买想看的那种 事实上 看完之后也的确没有让自己失望 怎么说呢 挺早之前 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 至少可以说是我自己身上的问题 我对自己以前很多事情的回忆都是偏向美好的 尽管沉下心来 面对真实的自我时 我知道事实远没有现在回忆中的那么美好 但我依然选择继续将这些往事推向美好幸福的一边 毕竟他们已经过去了 该吸取的教训我已然记住了 所以为什么不将那些不美好的回忆隐藏起来呢 这大概跟个人的性格有关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我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 是上帝会不断眷顾 但也时不时会给我一些挑战和困难来考验我的人 这或许是来源父母的爱 对 他们总会跟我说说一些有关上帝和小天使的事 所以我好像已经习惯了去记住那些生活中美好的事而抹去那些不怎么美好的记忆 并且我是个习惯回忆的人 那些美好的幸福的瞬间就像是摆在钢琴上的小物件 在每次的回忆中不断被擦亮 一遍又一遍 所以尽管成长的过程并不完美 但我却依旧觉得自己是个足够幸运且幸福的人 我不知道到这样是不是好
所以这本书书皮上的话吸引了我 记忆 镜子 反射 美化 修整 早已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这大概是我在浮躁了一年没有读书后意外的走进方所在游逛一圈后毅然决然买下这本书的原因吧 虽然读完后 对这样美化记忆是好是坏我依然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但我很珍惜这本书 就像本书的致谢中写道的那样 那么多书中挑选了这一本 是一种缘份
《明镜之书》读后感(九):你知道你的眼前有一面镜子吗?
《明镜之书》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一副相框里面是一面镜子,你可以看见模糊不清的像。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透过一扇窗子向世界张望,但其实在你面前的始终是面镜子:除了自己的执迷,别的什么都没看到。
理查德.弗林的先入为主的讲述,是否就断定他的一生就是被他前女友劳拉.贝恩斯所毁了,他所讲述的就是事实吗?和他自己有没有关系?他是无辜的吗?
具有数学天赋的美女学生劳拉.贝恩斯和被谋杀的教授约瑟夫.韦德,是不是情人的关系?她把弗林介绍给教授做兼职是出于何种目的?劳拉的第一本书是她盗取已经去世的韦德教授的遗作,还是她自己写的?
不同的人讲述的似乎都是事实,但是该相信谁呢?该如何判断呢?他们的记忆力值得信赖吗?
而,正是眼光独特的文学代理人和想赚钱的记者在追查下半部丢失的稿子的时候,把所有的人串联起来。
最后反而是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退休警探罗伊.弗里曼根据“失忆的德雷克”不小心透露的细节而侦破此案。
回到开始,这时理查德.弗林写的故事的后半部分稿件又出现了?他的版本和已经证实的案件是想吻合的吗?
读完整本书,它的原义好像不仅仅是让我们侦破此案抓住凶手,而是在追踪此案的时候,对处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讲述的话的进行反思。反而能收获更多。
也许很多都是你的臆想,很多都是你的感觉。
《明镜之书》读后感(十):每个人都篡改了自己的记忆
我真的不想剧透。
先声明一下我的智商不高、逻辑分析能力不强。我很少看悬疑小说,我看《明镜之书》是朋友推荐,一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才发现谁是凶手。当然我松子大的脑仁猜不出来也正常。
首先因为死者是个心理学家,书的背景是“记忆”,这就引出了书的另外一条主线“每个人的记忆”,书是用多视角写的,理查德•弗林、劳拉•韦斯莱克、约翰•凯勒、罗伊•弗里曼都用自己的视角在书里出现,并且有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又让事态不断的严重,让这起凶杀案被揭开。
书的主线是追踪一本书稿的缺失部分,选题编辑和侦探一起努力,退休警探最终给了大家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都篡改了自己的记忆,
这本书实际上涉及两本书,一个是教授死前的那本(或者可以说是劳拉“盗用”成为她自己成名作的那本),另外一本是弗林自己写的那本小说,他用来“揭示”真相的小说。
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是关于“记忆”的另一本书,就是教授临死前写的那本,一方面他研究的就是“每个人都篡改了自己的记忆”,另外因为这本书,又真实的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教授自己被杀了、劳拉出手、修理工复仇、小偷偷袭、弗林被调查、劳拉的朋友撒谎等等。
我很久没读小说了,读完了这本《明镜之书》,我想了很久,还查了作者尤金·欧·切洛维茨里面的设计很巧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案例,但如果真的有这个案件,他真的值得写,所以的意外激发了人性的“恶”,激发了人类心理的阴暗,又都因为人性而每个人都篡改了自己的记忆。
忘了谁说的,历史会不经意的转向,改变每个人的命运。
如果非要说给自己读《明镜之书》一个感悟,我觉得还是建议自己保持一个正面的思维逻辑,积极的给自己心理暗示,这样真的出了什么事,不会因为下意识的行为铸成大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