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感动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寻找感动力读后感摘抄

2021-04-05 02:1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感动力读后感摘抄

  《寻找感动力》是一本由齐宏伟著作,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感动力》读后感(一):飞驰人生

  作者肯定了张驰为梦想坚持的精神,这也是我觉得宝贵的精神,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看到了身边的很多年轻人没有了梦想,没有了自己的目标,他们活在这个时代和国内环境的大染缸里,一切向钱看,为了买房买车等等根本没有心思停下来思考梦想和人生的意义,目标等问题,难道这样活着不悲哀吗?这样的活着还叫活着吗?行尸走肉般活着值得活吗?

作者最厉害

  《寻找感动力》读后感(二):对电影江湖给与如此高的敬意和诚意……

  

这本书,不是书而已,而是好朋友的对聊。尽管是在不同时空中看的电影,但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想来就是因为齐宏伟写这本书,本来就是一种对话,他如此看重“豆瓣”,任何一部电影看过了,一定要来“豆瓣”看。所以,他说的一点也没错,看电影的乐趣在于看完之后,大家一起感动,或者一起吐槽。钱理群老师说过,高手在民间,真正懂鲁迅和懂电影的,不是那些拿着钱写评论的人,不是为了钱拍、演电影的人,而是这批以影会友的人。这是真正的电影江湖论剑,齐宏伟表现了真正的诚意,那就是如此尊重电影,如此看重感动,也慧眼观影,每一部都有亮点。

  《寻找感动力》读后感(三):寻找灵魂的高光时刻

  

读齐宏伟老师的《叫醒装睡的你》,灵魂能够被唤醒;继续读齐宏伟老师的《寻找感动力》,这个被叫醒的灵魂会经历灵魂的高光时刻。

这本影评集写于疫情期间,有不少电影都是陪家人二刷、三刷,不时地记录下孩子在观影时的感动,还记录了一次孩子被感动时眼泪滴在自己手上的细节,这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不过,在我读来,这本书可不只是影评的结集,而是对感动的思考与追寻。读这本书本身就像是在看一部好电影,电影的导演正是本书的作者,用一个并非“一镜到底”却又一以贯之的长镜头,带我们去发现电影世界的美好,也不刻意掩盖其中的一些遗憾,最后再把我们带回到真实世界中,惊觉电影世界的美与丑与真实世界特别是人内心世界的关联,催人去醒觉自己内心是多么冷漠、贫乏,多么容易被廉价感动所感动,转而去追寻那能给自己的灵魂带来真感动的实存。承载这实存的或许是文学,或许是电影,或许是其它的艺术形式,但共同点是都能给生命带来提升和拓展,使人“与意义相遇,与感动邂逅”,使人“在感动中升华和成长”。

书中一共收集了二十五部影片的观后感,有国产的,有西方的,有日韩的,还有黎巴嫩的;有票房口碑俱佳的,还有票房高涨但口碑扑街的;有名导名作,也有不知名导演的不知名作品;有好莱坞的大投入,也有一开始连拍片的钱的都凑不起的;有纯商业性的大电影,也有文艺情怀的小制作;有超级英雄,有武侠力作;有看似创意满满,终归流于平庸的大热之作,也有不被看好,却被作者凭一己之力“平反的”烂片。这么说吧,作者带你去看的电影世界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但你千万不要以为作者是要你为看电影而看电影,为感动而感动。相反,在这趟观影之旅中,他还是要在精彩纷呈和乱花渐迷之间给你提供一个观影指南,那就是要寻找真感动,使生命找到“开向更高大、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的窗口。“好电影带来真感动,而不是掌控和消费感动”,同样,真正被感动到的人也应当是精神被提升的人,而不是被一时的热闹所忽悠。

但通过电影拓展生命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不是被简单地说教着接受某种的谓真正的感动,而是在艺术的呈现中,在镜头的惊艳中,在遭遇了所谓不佳之作的遗憾、惋惜甚至是失望中,经历生命提升的过程。无论是《指环王》那如大海般宏大的美好世界,还是《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那最能打动童心的小小池塘;无论是突破大侠人设的《卧虎藏龙》,还是虽写江湖但超越江湖的《剑雨》;无论是唤醒人内心渴望却难以满足这种渴望的《寻梦环游记》,还是难免有些过度简化人内心升华过程的《无问西东》;无论是承载现实苦难的《小偷家族》,还是揭开了人性地下室的《寄生虫》;无论是想要偷走圣诞最终却被感化的《绿毛怪格林》,还是英雄出自亲情、友情、师生情的《魔童降世》,作者都一一看过,品味过,感动过,或只是触动过,还有遗憾过,现在又通过文字与你分享。

为什么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好电影呢?因为作者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感动,这感动的源头本身就是一种感动力,能够提升你的生命。其实何止是提升,简直是可以使之复活。这感动似乎是来自于好电影,但其实是来自于作者自己心中所信。所以当作者带你浏览电影世界的繁华与落寞时,带你品读人性的幽暗与美丽时,带你回看真实世界的危机与盼望时,他始终是心有所属,情有所系,痛有所医,苦有所乐的。我深深地相信,只有一个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有对生活、生命的真切体验的人才能看懂好电影。但我更相信,只有一个知道“诗的正义”并不虚幻,“神话世界”才是真实,人的生命与信仰价值绝非只是精神寄托的人才能在电影这样一种极具冲击力,让人很难不为之战栗的艺术形式面前,保持这一份从容与淡定,能够看透人的看透,能够认识到艺术可以不消解现实世界的悲剧性但不必“陷入冷漠和荒凉”,能够“置身世俗而不庸俗”,能够“带着一份不可磨灭的爱”生活。

最后想说的是:好电影不怕剧透,这本书同样如此。如果你的灵魂曾被叫醒,何不让他借着这本书和书中所推介的影片,经历高光一刻。

  《寻找感动力》读后感(四):在光影中捕捉真理的印记

  

作为一名影迷,听说齐老师要新出一本影评集,而且发现目录中罗列的电影很多都是自己喜欢的,就很期待从齐老师的视角再去欣赏这些电影。读完后发现果然是“名不虚传”, 感动力十足。 读完此书,我想用齐老师描述他观看《狮子女巫魔衣橱》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只得到美的享受,心灵深处更感到极大愉悦,被提升到一种美妙的境界。” 书中所评析的电影我大都看过,但读齐老师的影评会发现很多自己未曾看到的东西。可谓“深人所见于物者深”, 看电影也需要深厚的功力,特别是观看那些不刻意迎合消费者的好电影,没有点思想力还真看不太懂,需要观影功力深厚的人来指点一二。看过齐老师影评的人都会承认齐老师是当之无愧的“影林高手”。齐老师的影评就像一幅3D眼镜,透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更加生动立体的光影和光影背后的思想闪光,怪不得他妻子感慨说听他讲电影比自己看更有意思。 齐老师在影评中不断提到他对好电影的理解。我非常赞同齐老师对优秀电影的界定。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精神,而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在于呈现人的精神活动。因此,好电影一定要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支撑,而不仅仅靠大场面和高颜值来忽悠没有分辨力的观众。齐老师的影评也都是从电影的精神和思想层面入手分析,像包丁解牛一样娴熟地把电影的精神内核剖析出来,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读的时候常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我相信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心里会升腾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好像有一团情绪堵在心里,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直到某一天读到一篇影评,突然感觉作者说出了自己想说却没能说出来的话,就有一种非常畅快的感觉。在读齐老师这本影评集的时候我就常常有这种畅快感。 比如《海上钢琴师》的那一篇,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几遍,每一次看完都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但也很难说清楚到底是1900的哪些特质引发了这种惆怅。读齐老师影评的时候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惆怅和失落的缘由,1900身上弥漫着一种深深的绝望感,他拒绝上岸,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看不到什么。他拒绝像大多数人一样装睡,在名利追逐的忙碌中感受虚假的踏实。他清楚看到了世俗生活的荒诞和虚妄,因此不想,大概也不能陷入“瞒和骗得大泽”, 就那么清醒地痛苦着,孤独着,只有一点来自音乐的慰藉, 那是一种怎样彻骨的悲凉,难怪看完电影后心里一直有深深的失落感。 我喜欢齐老师影评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仅把电影本身的思想说明白说通透了,还能“对症下药”,给读者指向一种更超越的思想境界,很多上乘的电影作品只能呈现出人性的幽暗和世界的荒寒,让人看到生活的“山重水复”。 有些导演敢于用镜头凝视人性,比如我很喜欢的贾樟柯,他说:“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次凝视。我们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像机摇起,让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哀伤。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不回避。” 可是凝视过后呢? 让一个漂浮不定的UFO来缓释因凝视而生的哀愁吗? 如果没有足够的恩典,谁愿意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事实呢?而齐老师的文字会让人在幽暗和荒寒之外看到真正的亮光和温暖,在疑无路的地方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也正是因为相信山重水复后面定会有一座美丽的新村,才会有勇气直面眼前的高山大水吧。用齐老师很爱说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向死而生”。 齐老师说他从来不认为电影只是娱乐,而是人心、人性和人生的窗口。他把电影当作观察人性的一个角度,对此我深以为然。我想这也是理解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切面,毕竟电影的本质就是探讨人、关注人,从而理解人。通过阅读齐老师的影评,我也重新从这些电影中窥见了人性的复杂。特别是他对《卧虎藏龙》的解读,我看过李安的这部片子,但看完后只觉得里面的人物总是飞来飞去的,动作很夸张,而且两个主角的普通话说的真是很别扭,就被这些表象所干扰,没能理解导演的良苦用心。读了齐老师的解读,才恍然大悟,原来导演想要呈现的是人心的江湖,情感和欲望的龙虎。在观看武侠片的时候,我们习惯了黑白分明的角色,看到英雄大侠李慕白也有内心的挣扎,情感的困境,阴险的碧眼婆婆也曾是一个受害者,也会有真情流露的时刻,这样的观影体验会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惑,甚至产生本能的抗拒,但如齐老师所言,这样的电影才能拓展我们的生存体验,打破我们固有的对人性和江湖的偏狭认识,使我们更接近人性的真相,说的多好。在我的观影经历中,也切身体验过几次这种生存体验被拓展的电影。比如贾樟柯的《小武》就打破了我对小偷标签化的认识,让我意识到只从某个社会身份去定义人的肤浅和虚妄,因此对人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 齐老师的二十几部影评从不同的角度打量人性,读下来好像看到一幅生动而饱满的人性浮绘。我想齐老师应该会同意我用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的一段话来概括他对人性的整体性看法:“人是怎样的虚幻啊!是一个怎样怪异、矛盾、混乱的主体,怎样的奇观啊!既是一切事物的审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材;既是真理的储藏所,又是一切错误的渊薮;是宇宙的光荣兼垃圾.” 一部电影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是否有深刻的人性观。 除了对人性的关注,齐老师也很注重电影中人物内心的转变和升华,这也是中国电影的硬伤所在,很多导演在处理人物内心转折上都功力不够,很多升华都是靠口号完成的,所以多有心灵鸡汤,却少有震撼心灵的作品。比如书中提到的《芳华》,有好多处灵光乍现的时刻,何小萍和刘峰都在某种程度有了精神的觉醒,但由于导演自身对青春芳华的迷恋,使得他无法对青春、时代的宏大叙事、人性中的迷恋情节进行彻底的“去魅”,最后只拍出一部有触动却没感动的电影,用齐老师的话讲就是“没能形成灌注生气的整体艺术形式。” 而备受齐老师推崇的《指环王》三部曲在人物内心变化上的刻画就力道十足,震撼人心。把魔戒送往末日火焰山的旅途深刻显明并改变了每一个人,而且每一个转变和升华都符合人性的真实,难怪齐老师称赞其为殿堂级的艺术作品。我在2016年圣诞夜一个人在家看完了四个多小时的《指环王3》,看完后竟泪流不止,整个人被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看到最后仿佛自己已置身于新天新地的荣耀之中。这就是电影的力量所在,能够用一种虚构的方式在逼仄的现实中撑开一个精神领空,让被现实压制的精神自我得以畅游其中,感受到超越现实之上的真实。 在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胖子对婷婷说:“自从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读完齐老师的影评,我想说,电影不能只平面拓展人的生存体验,还要有纵向的拓展,把人带向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人在感动之后成为更活跃的存在。 最后,我想用齐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塔可夫斯基的一句话来作结:“影像,是真理的印记,上帝允许我们以盲目之眼,隐约瞥见。”愿我们都能像齐老师那样,拥有一双可以在光影中洞察到真理印记的“火眼金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