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读后感1000字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是一本由[俄] 古泽尔·雅辛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精选点评:
●2019-19,动乱年代的鞑靼女性的成长故事,通俗易懂,横向铺的很开,纵向点到为止,读起来过瘾。(19.2.26-2.28)
●书名字写错了!祖列依哈
●通俗易读,戏剧性足,翻译很棒,爱不释手。
●一顆星給翻譯!十分流暢。簡直把整個三十年代蘇聯集體化的實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翻译的语言很流畅啊~比原著读起来顺,原著对于俄语水平渣的读起来蛮费劲的。小说看似没有明显的纵深,但是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好,引人深思。
●失望,感觉是命题作文为了写而写,人物和性格都过于简单,祖列依哈这位穆斯林农妇是为何和如何睁开眼,并没有真的写出来。
●四分吧。就冲这翻译速度
●也许她自己就是一个神灵
●虽然不懂俄语,但这个翻译版读起来每一帧画面都清晰在眼前展现
●书名字写错了!祖列依哈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读后感(一):阅读祖列伊哈第一天想写的话
作者真的很会写作,一直能抓住读者的心。先是展现了一个背着丈夫和婆婆偷偷摸摸去阁楼只为偷两块苹果软糕的鞑靼女人,而后又通过婆婆乌佩里哈迷信的梦境营造要出大事的气氛。忍不住一直一直读下去。
这本书的基调很沉重,从一个被压迫的女性到余粮收集制对百姓的压迫。
祖列伊哈的一天:蹑手蹑脚偷苹果软糕,伺候老公穆尔塔扎婆婆乌佩里哈的起居,扫院子的雪为砍柴做准备,冒着暴风雪砍柴四只僵硬走回家,找到村神祭拜为四个去世的女儿祈福,烧热澡堂给婆婆洗澡,承受婆婆和丈夫的怒火,履行夫妻义务时做一台榨油机。最独特的一点,在心里自我暗示:毕竟是个不错的丈夫。
男女地位的差异如此明显。鞑靼人的生活中,一般是小孩睡在柜子上,丈夫睡在板床上,妻子就在板床上妻子的那一边占一个小位置,中间用一块大布隔开。祖列伊哈却因身材娇小,失去了睡床的资格,一直住在柜子上。惊讶的是,这样生活的家庭在苏联时期被划为富农。
她的婆婆在年轻的时候被丈夫用绑着小疙瘩的鞭子鞭打地生不如死。可现在仍然用变态的手段祖列伊哈,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整整十四年,从1919年开始以余粮收集制为首的各种政策使百姓每天都担惊受怕。这一年,上头赋予的权利肆无忌惮地将祖列伊哈的丈夫杀死,并在她家中随意翻找,向强盗一样掠走所有看上去还过得去的物件,即将拉着祖列伊哈走向西伯利亚流放之路。一切都源于一个口号“一切都属于集体农庄”。
但在窒息地读完祖列伊哈的前半生后,穆尔塔扎的死亡让我为她松了口气。现在压在她身上的只有余粮收集制的压力了。未来是一片崭新的生活。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读后感(二):读完了
祖列伊哈睁开了眼睛 100%
生活的沉重与温暖,母爱的占有与克制。
祖列伊哈后半辈子是打算为儿子优素福而活的,但同时也培养他的独立意识,不会限制优素福的爱好,他喜欢画画就去画好了。当她得知优素福打算逃跑,离开她时,崩溃也是真实存在的。她用命守护的,比自己性命还珍视的儿子竟然试图离开这片土地,留她一个人独活。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撕裂几乎要毁灭了她。但放手让儿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情感克制住了母子分离的不舍。伟大的祖列伊哈。伟大的母爱。
这是读过的第一本集中营文学作品,当时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沉重,尽管这样人们总是学着苦中作乐。很有趣的是,当时集中营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以前的院士来到这里当起了老师,以前的农业部负责人当起了农艺师,以前喀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当起了乡村医生,列宾校友来这里画起了社会主义题材宣传画。果然是金子在哪里都是会发光的。有一技之长是能在集体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的。什么也不擅长的人只能去砍柴了。
上面一如既往的黑暗,下层的办事人员也钻空子用各种方法升官发财。时刻保持对这群特殊移民的特殊关照,比如不允许他们发展。经历过前几年人生地不熟的痛苦岁月后,特殊移民们开动大脑运用双手尽力为自己建房子买东西,开创幸福生活,然而上头下命令了,富农发展,立即制止。令人窒息的政策。祖列伊哈在这样的生活下真的从保守迷信的鞑靼人变得社会主义了。
雅辛娜不是按照中规中矩的手法来写的,时不时来点神话童话色彩。读的时候总是将祖列伊哈的前半生和后半生割裂开,很难将跨越如此之大的人看做同一个人。这本书很好看,是忍不住想要认识作者的好看。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读后感(三):阅读祖列伊哈第二天想说的话
祖列伊哈睁开了眼睛 68%
昨天写的感想又太主观了。我没有资格为祖列伊哈开心,尤其是因为她丈夫去世这件事。纵然她丈夫对她不好,那也是她前半生中的灯塔。纵然此后新生活多了无数色彩,也是以苦难为代价挣得的。
祖列伊哈等特殊移民们在伊格列托哈的带领下经过六个月的奔波中终于到达了某个森林茂密,无人居住的处女地。看之后的生活描写就像看罗宾逊漂流记,只能看见打猎捕鱼,土窑炉子,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储备的柴火,经历寒冬后每个人蜡黄的双眼,每个人只为活下去而做的努力,空气中希望和绝望混合的气味。向每一个为生命奋斗过的人致敬。
向每一个感恩的人致敬。春暖花开,委员会的人开着皮艇来了。这片处女地上的人从饿死的边缘活了过来。生活慢慢步入正轨。人们开始想温饱以外的事情,比如给这片处女地的人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本想以带领整群人挨过冬天的四个人的首字母Вила命名,含蓄坚硬的人们当然不会立刻接受这个名字。最终便以семь рук(七只手)来当做村名,因为这四个人总共有七只手。
祖列伊哈以前是一个极其迷信的人。冒着被丈夫婆婆打骂的风险也要偷苹果软糕为四个女儿祈福,碰见难事随时都在祈祷,相信真主的目光注视着每一片大地,不能接受因不带头巾旁人投过来的目光。而现在的她,经历过寒冬的她,不再相信真主的至高无上了。曾经的她或许质疑过,真主的恩泽是否布满整片大地。现在的她已经明白了,在那个严酷的冬天,至高无上的真主,哪怕有一次能够听见祖列伊哈留着泪水的祷告,他就一定会对祖列伊哈施以慈悲的关怀。可见他高贵的目光并没有关注到这篇蛮荒之地。她祷告的次数越来越少,时间越来越短,好似敷衍了事。带不带头巾也不再是重要的事情。她更关注眼前的生活了,眼前的儿子优素福。
我认为,优素福在呱呱坠地之前就拯救过两条命。一个是他的母亲祖列伊哈。当时船沉下去,祖列伊哈坠入海底,在失去力气毫无向上爬的勇气时,优素福的小脚蹬了蹬母亲的肚子,祖列伊哈这才伸出双手开始向上游呼吸到空气。另一个是莱贝医生。莱贝医生封闭在自己的世界十年了。头顶上带了一个封闭罩(医生自己假象的),这个罩子美化了世间的一切。他忘记了战争,忘记了流血,流放也看作是领导带他去开会。直到他偶然脱去封闭罩,听见祖列伊哈分娩的痛苦呻吟,本能地为她接生,用力抵制封闭罩的诱惑,当他成功地把优素福接到世界上时,封闭罩又完全的笼罩了他,带给他一个想象世界。可优素福的第一声啼哭像是有扯碎山河的力量,扯碎了莱贝医生的封闭罩,他看这个世界终于不用透过封闭罩了。生命带来生命,生命唤醒生命。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读后感(四):完整和蜕变
完整和蜕变
文/米雪
在文学作品中,有的时候带有“某某醒了”“某某睁开了眼睛”字眼的,往往是带有寓意的,也许是从蒙昧到开窍,或许是时代变更带来的思想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不尽然。不过《祖列依哈睁开了眼》这一部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苏联集体化运动的作品,寓意着一个女人的觉醒。如果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的是一个男人的成长,那么《祖列依哈睁开了眼》则是一个女人的蜕变。
作者古泽尔•雅辛娜,是当代俄国女作家。因处女作《祖列依哈睁开了眼》一炮而红,之前做过公关、广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但同时也在笔耕不辍,陆续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为处女作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的写作背景是苏联集体化运动,主人公祖列依哈的一生需要扮演的角色被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作为一个富人的妻子,另外一部分是杀死丈夫的政府人员伊格纳托夫的情人。作为富人,所拥有的一切都被征集,在这期间,丈夫死于枪下,婆婆在她被迁徙之后不知生死。此时的她懦弱、胆小、毫无主见,依附于强壮的丈夫,她与丈夫年龄差距巨大,无共同语言,也无同甘苦共患难的经历,在家中地位低下,丈夫不知道尊重她,婆婆恶言相向,在这种压抑的生存环境之下,她只会听命于丈夫。所谓靠人不如靠己,被迁徙在严酷的环境之后,祖列依哈的头脑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想自己的生活的如何经营以及未来的去向,因为没有人可以依靠,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正是这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她的思想才渐渐活跃,从固有的模式中渐渐蜕变。
作者所选取的视角比较独特。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被压迫的阶层的反抗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需要。保尔柯察金的贫苦出身,使他义无反顾的参加了苏联红军,走上反抗资产阶级的道路,这样的成长历程,鲜明而深刻。而作者独辟蹊径,以一个富人妻子作为主角展开小说的叙述,使得读者明白:不光是富人压迫穷人,富人自己人中间也存在压迫和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这样明显,却又真实存在的。平衡只有富人的财产全部被征收之后才能打破,凸显他们之间的不平等。
祖列依哈的蜕变恰恰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先是她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促使她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来是在严酷环境中与对立的伊格纳托夫共同经历苦难产生的情感觉醒,使得她精神上一个升华,最后 “睁开了眼”。在金庸武侠中,张翠山和殷素素的结合,正是因为环境使然,本来是敌对的二人,在长久的相濡以沫中逐渐产生了爱情。祖列依哈,前半生有阴魂不散的婆婆、强势的丈夫,以及本身无子女活下来的事实,却是因为丰衣足食而谨小慎微,后半生穷困潦倒、恶劣的环境反而惊醒了沉睡中的她,逐渐独立起来。环境能破坏一个人,同时也能造就一个人。
在大时代背景下,苏联集体化运动正确与否,历史自有定论。作品中,富人中也有被压迫者需要被解放,唤醒她的正是却是她的对立阶级。这不是一个巧妙的组合,而是作者着意的安排。旧有的体制被打破(富人的所有财产被征集,公有),新的体制的形成(集体化),在两种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丈夫死去,政府的代表者伊格纳托夫的感染)逐项倾向后者,伊格纳托夫的情感契机使祖列依哈最后蜕变为成为一个富有血肉和精神的完整的女人。完整和蜕变,恰是作品所要重点体现的主题,这也是一个国家,一种体制,所不能缺少的。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读后感(五):《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动荡年代与受苦女人
文/吴情
俄罗斯文学总是以深沉的面目示人,俄罗斯作家,也因对灵魂、道德的问题追索让人敬重,这似乎早已成了俄罗斯文学的“大传统”。2015年,俄罗斯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以一部长篇小说,《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摘得了好几项大奖,在惊讶之余,读者或许也觉理所应当,在这部小说里,一位年轻作家,竟然“能够创作出这种讴歌苦难之中爱与温情的伟大作品”(柳德米拉·乌里茨卡雅言)。
《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主要讲述了动荡年代中一个女人的生存故事。鞑靼女人祖列依哈嫁给了一个打人成性的丈夫,穆尔塔扎,从此还有了一位坏心肠的瞎眼婆婆,乌佩里哈。生活对她来说,不过是忍让受苦。一次意外,苏联红军打死了她的丈夫,将他们一家视为富农,流放了祖列依哈。与祖列依哈一道被流放的,还有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医生、艺术家。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在流放途中结实了彼此,为了同样的生存目标,与饥饿、疾病、暴力,展开了无声的斗争。
流放途中,犯人策划逃跑,祖列依哈决心不参与其中,与医生莱贝等人被继续押送。后来,因为押送犯人的船只遇险,他们意外在密林深处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同时也等待苏联长官的营救。然而,营救缥缈无迹,犯人们甚至开始和唯一的看守长官伊格纳托夫合作,以服从纪律换取最低限度的生存、安全、团结。后来,祖列依哈被医生发现怀孕,不久更是在公众场合生下了儿子优素福。新生命的到来,似乎让犯人村内部产生了些许微妙的不同。优素姆见证了犯人之间的暴力,也看见了不少彼此协作、互帮互助的情形。而成长着的他,后来更是走进了美妙的艺术世界——尽管荒诞的现实丑陋不堪。
小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莫过于祖列依哈。作为一名未受过正式教育的鞑靼女人,她的生命中心是丈夫,是家。作为妻子,必须忍受丈夫的一切:性爱上的支配权、生活中的暴戾。然而,当意外作为富农被流放后,祖列依哈的世界,却意外扩大了。友谊、基于自愿的性,慢慢走进了她的世界。小说多次写道,“祖列依哈睁开了眼睛”,她与穆尔塔扎的婚姻生活中,她在流放的火车里,她在犯人劳动村中……虽然有时看见的是荒诞的现实,但更多时候涌进眼睛里的,是光;而光,多少象征着启蒙,象征着新生。
就像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在书写祖列依哈个人的苦难同时,雅辛娜并没有略过那个动荡的年代:威权国家以公平正义的旗号行强制掠夺,个体的基本欲望让位给政治标语,人的性命,贱如草芥。很多时候,无法将苦难与受难的主体区分,以至于无法弄清楚,究竟谁是谁的注脚。无法逃离大时代,固然是祖列依哈的苦难所在;另一方面,身处动荡时代的个体,又能有几个能称得上获得了真正的幸福(不是通过牺牲别人)?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