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精选
《戴上手套擦泪》是一本由[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著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8-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一):你一样的方向
——读《戴上手套擦泪》
作者:姽婳小术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二):(转)《戴上手套擦泪》作者及编剧与读者交流访谈翻译
由 瑴@DOUBAN翻譯整理,感謝你的閲讀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三):如此琐碎的情节,太过娘炮的文笔~
最痛苦的其实是本杰明不得不因为爱情背叛信仰,然后残忍地接受虔诚教徒的父母送来的玫瑰和蛋糕,提前为他准备的葬礼,就当他死了,从此不再存在。而拉斯穆斯的放荡和咎由自取,不值得年轻的耶和华见证人为此付出那么多。电视剧里完全没有涉及这一部分的情感纠葛,看起来两人如同真命天子,一拍即合得完美。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作本身的力量不足,字里行间都显得格外矫情,看多了就会为无谓的琐碎心生烦躁。这不是最初期待的故事和文笔,甚至不想再为这样的文字坚持下去。絮絮叨叨的磨叽只能让人想到妥妥的贬义词“娘炮”。本不应如此的,却无法改变构造和结局。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四):虚构的小说,真是的社会
可能这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爱情故事,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环境之下各种人的反应,不同的表现,在当时不算事最好的社会环境之下有的选择自杀去结束生命,有的选择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医院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文中还说明了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的重要性,拉斯姆斯和本杰明对家里人出柜家人的不同反应,还有两个人对待爱情的观点和实际的表现。拉斯姆斯左后被确诊感染艾滋病与自己的随意性行为又很大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医学,社会没有客观公正科学的看待这个问题也有很大的关系,把艾滋病成为黑死病,不同文献对待艾滋病是否有唾液传染又不同的意见,在同性人群中也应为艾滋病而与以前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五):愿暗夜仍有爱
这不是第一次接触同性题材的书了,很早之前作家白先勇写了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孽子》,“写给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自古以来就被圈定为少数性取向的群体犹如一群谨慎的黑鸟,只能在白日隐藏,在黑夜醒来。敢于将他们暴露在日光之下的作家们,也同样受到黑夜般的淹没。所以当看到《戴上手套擦泪》的作者乔纳斯写了“爱、病、死”三部曲,中国市场内只有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和坚持不懈的编辑时,我真的被感动,甚至想要感谢他们。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六):艾滋时期的爱情
《带上手套擦泪》这本书被誉为北欧版《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凭此书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并有瑞典王储亲自颁奖。此书地位由此可窥知一般。这本虚构小说历史感较浓,字里行间不时有强烈的时代与地域烙印,也因此,故事更加真实立体。
《带上手套擦泪》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瑞典的遥远国度,时间在我出生之前,是如今被写进教科书的艾滋病刚爆发的时候。
《带上手套擦泪》共三部曲,这本是第二部《陪伴》。第一部《相遇》主要描述了两位男主人公本杰明和拉斯穆斯的童年、成长及相遇,故事截止在一见钟情的圣诞夜。《陪伴》写作风格与《相遇》一致,同样也是在不同镜头和时间镜头与时间点来回跳转。读《相遇》的时候,对此感觉新颖,全书在同性恋的抗争进展,几位角色最后被艾滋病摧残的场景,两位主人公各自的家庭描述,以及两位主人公在同性恋之路上的忐忑迷茫等心理历程间穿插前进,会有一种埋着伏笔暗线的期待。而《陪伴》对此感官较差。
《陪伴》前小半主要讲述的是莱恩,他在发现自己得了艾滋病后,悄悄离去,一个人承受病痛折磨,并穿插了他幼儿和少年的故事,具体有单亲妈妈、重组的家庭、照顾他的继父所生的两个哥哥。
长相迷人的班特,得知自己不幸得了艾滋,自杀了。那时,毕业公演刚结束,他是最耀眼的未来之星。
本杰明和拉斯穆斯同居了,先后分别和家人坦白自己是gay。特别是本杰明,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会成员,遭到了父母的强烈抵触。妈妈连他的信都不看,告诉他,“……我爱你。我希望你一切安好。但是,我假装你不存在。”爸爸也因为他的原因,在教会地位一落千丈。他坦白时,是刚得知拉斯穆斯也染了艾滋。
在此之前,拉许欧克已开始承受起艾滋的折磨,塞尔波对他不离不弃,悉心照顾。
在那个艾滋横肆的年代,有一种爱,超越生命。
而那个时候,众人还将这种疾病视为一种惩罚,是上帝用来消灭同性恋这种“肮脏”。哪怕后来,其他人也出现这种病状。
“整个世界都快要倒下了,我们却挑这个时候谈恋爱。”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七):不被理解的爱
这本书叫做《戴上手套擦泪》,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情节,就是护士在照顾病人时摘掉了手套擦去了病人因为病痛流下的泪水,过后就被领导批评了。为了安全与卫生的角度来考虑,领导批评的没错,但是这种批评总感觉有种其实的眼光,护士的做法是考虑到的伦理道德方面。在那样一个年代,同性恋在常人眼中是一种病态的体现,甚至被称为“可怜人”,就算是如今有些人依然有这样的看法。对于这种无法理解的事物,人们就是喜欢将它们丑化,但是这本书却写出了这些“同志”的内心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面貌。
同性恋不仅仅在道德方面受到人们的谴责,他们也因此患上一些疾病,这也更令人不理解了。当人们与这些人擦肩而过时,总会在心理带上一层防护套,充满着嫌弃。从相遇到陪伴再到分离,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男女之间一样,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关系很纯粹。尤其在故事中的这几个人物都是有家庭的,他们的亲人在得知他们性取向的时候表现得都很惊讶,甚至会嫌弃对方。
本杰明的家庭还很特殊,一家人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是尤其反对同性恋的,所以本杰明无论如何都不想自己的面目曝光。在第二部中,两人已经同居两年了,很多问题也都显现出来,他们需要为更长远的问题而考虑。这种关系更逃不过猜忌与怀疑,拉斯穆斯认为本杰明不向家人公开关系的做法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两人开始冷战,他甚至当着本杰明的面与其他人暧昧,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拉斯穆斯则直接找另一个人过夜了。然而就在两人濒临分手的时候,拉斯穆斯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本杰明则向家中坦白,最终被赶出家门。其实这种情感不亚于男女之间所带来的震撼感,两个互相离不开彼此的人就是需要一个契机来证明,可惜当他们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他们不过是想找寻自己所爱,但是却要为了各种因素而考虑,虽然法律允许,但是触碰这条线的时候仿佛比犯法还要紧张。在故事中我觉得最可悲的不是他们俩,而是他们的亲人,只有别人得到的比自己更多的时候自己才会去谈论他人,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的所得。这种看法永远都会有,因为少数在多数眼中永远是另类,但是另类未必就是错的,有时候真理往往出现在少数之中。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八):无法假装你不存在
《戴上手套擦眼泪》三部曲,从相遇陪伴到分离,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三部曲的内容构成一个完整而悲伤的故事,故事里有许多鲜活的生命由于疾病消逝了,这便是深刻描写爱滋病这一疾病对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人群的毁灭打击。疾病是对人类不当行为最直接的惩罚。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心却不能。
太容易告别的年代,他们爱得像置身事外。
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
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
目前,由于饮食不洁导致肠道疾病,由于环境恶劣导致营养不良,由于不受大众,特别是大众接受的性行为,导致灾难的降临......掩书长叹,人类若不能去除自己的心魔,想必会如书中的众多人物一般最终由于对自己不加控制的行为而造 成无可挽回的恶果。
同性恋,放在今日仍是个敏感的话题,人类社会若少了规则的制约,这里的规则指的是正确的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各种伦理行为规范,想必最终便会如同书中描写的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般徒留遗憾与伤悲。
因为敬畏生命,才兴地亵渎轻慢;因为正知正解,才不会在人生旅途中迷茫;也因为有坚强的动力,才能控制好个体。倘若少了这些优良品质,想必人类社会也只能走向灭亡。
肓目的崇拜与迷失对于年轻的生命是毁灭性的灾难。看看可悲的躺在病床上的众多爱滋病患者所遭受的痛苦,难道还不足以警醒世人。情感无论如何孤独无依,都不要去涉猎一时的“温暖”,往往心放松的刹那便是走向无尽的深渊的开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才能使人类由遥远的先祖时代延续至充满希望的未来。
拉斯穆斯、本杰明、保罗、莱恩、班特、欧克、欧夫、赛尔波......所有这些生命都是值得珍视并善待的。通过这部小说,瑞典的小说 家、艺术家、剧作家、演员乔纳斯·嘉德尔用饱含深情,细腻的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的斯德哥尔摩发生的那段历史。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生活,正因为有像作者这样不畏世俗偏见眼光的作家,才使很多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大众避免沦为肓目的“角马群”。
正视悲剧才能避免悲剧的继续发生,为了那些尚未开始便已然凋零的生命默哀,也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才是生存的意义。面对伤害与灾难,不要让书中所描写的错误再现,公正的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任重道远。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九):我爱你,你却只爱你自己
童话里总说最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结束了,但童话永远不如小说精彩。在本杰明与拉斯穆斯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他与拉斯穆斯几乎形影不离,甚至工作有时也在一起。是因为爱,本杰明爱着拉斯穆斯,他就是本杰明的一切中心,本杰明的眼睛里只有他。
布丽塔收到了本杰明的信,却从来没有拆开过,而她的回信,仅仅是不让他再写信。布丽塔爱着本杰明,却当他已不存在。事实上,布丽塔更爱她自己,她不去拆那些信,甚至不愿意再让本杰明寄信来,他们不想再和本杰明有任何联系,更多的是厌恶,觉得恶心,原因是本杰明爱上的那个人,与本杰明同性别,仅此而已。
我们强调着爱,有些人展现出来的爱,超过爱自己,而有些人展现出来的爱,而是超级爱自己。造就这两种不同的爱,很大程度上和人成长经历有关,比如本杰明与拉斯穆斯两个人,从小的经历就不同。拉斯穆斯一直很明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迈进,就是快乐,让自己快乐,不再受那些讨厌的委屈。而本杰明则不同,他一直接受着家人的安排,无比服从,甚至可以说没有自我,他从来不敢要求什么。而在遇见了拉斯穆斯后,他才明白了,自己缺少的,自己所需要,他奉献了自己的爱。这也就造成了,本杰明一直试图让家人接受拉斯穆斯,接受他自己喜欢的人,一边和拉斯穆斯生活。而拉斯穆斯的生活,不仅仅有着本杰明,他要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一些,本杰明觉得那不是好的生活,因为乱七八糟的根本不是本杰明也能接受的,可是拉斯穆斯就是这样,本杰明爱他,为了爱,为了拉斯穆斯妥协了。
作者乔纳斯‧嘉德尔,瑞典小说家、艺术家、剧作家与演员。
病病总是在不断产生和发展,随着同性恋的事情的发展,一种病也从美国随之而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随着牧师本特毕格森在报纸上的一番言论,再次将同性恋与艾滋病送上头条。这位牧师坦言,如果是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话,他希望他得艾兹病病,也比继续活着当同性恋好得多。牧师是爱儿子的,但是他更自己,他宁可自己的儿子死掉,也不愿意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我爱你,你却只爱你自己。或许这不仅仅是本杰明对家人的感叹,也是对拉斯穆斯的感叹。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是爱上的那个人是同性别的而已。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十):特殊的存在,不特殊的爱情
自漫雪纷飞的夜晚成功牵手后,本杰明与拉斯穆斯已经携手共度三年半的时光,他们的感情日渐加深,除非工作基本形影不离,与热恋中的男女毫无两样。年轻的他们正肆无忌惮的享受着爱情,根本不会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无声息的接近他们。 艾滋病在瑞典蔓延开来,可怕程度相当于中世纪的黑死病,报纸称其为“新型癌症”,偏偏同性恋群体成为首当其冲被感染的对象。尽管当时的瑞典已将同性恋从法定疾病中移除,可是社会上依然不认可同性恋的存在,绝大多数人都坚持认为这是一种病,是能够被纠正的。因此在教会的各种误导之下,外界一致认为艾滋病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惩罚,而同性恋者纷纷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外界刻意打压他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同性之间的爱终究太过艰难。 纵然本杰明和拉斯穆斯在一起的时间不短,并在外过着甜蜜的同居生活,除去病魔的困扰,他们之间的隐患依旧不容忽视。顾虑到父母都是虔诚的信徒,本杰明一直向家人隐瞒拉斯穆斯的存在,不怪拉斯穆斯说“我在我爱人的世界里就是个无名氏”,相信不管换成谁都会介意。那么夹在中间的本杰明呢?他的心里又好受吗?如果可以的话,他也希望光明正大的介绍爱人与父母认识,但他太了解父母十分反感那些所谓的会玷污灵魂的东西,然后爱人也不理解自己,还故意跟人暧昧…… 于是在这件事情上,两人始终无法达成共识,随着矛盾的逐渐加深,以及性格上的不合适,可以想象,他们最后难免渐行渐远。不幸的是病魔出现了,拉斯穆斯被检测为艾滋病阳性,几乎走向分手的剧情,又被扭转了一个方向。本杰明得知这一噩耗后,竟然直接跑回家向父母出柜,只为了日后能全心全意的照顾拉斯穆斯。想必他对父母还抱有一丝希望,也许出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然而迎接他的是被彻底赶出家门,全当没有这么个儿子。 只因爱上了同性,就得忍受被亲人抛弃的痛苦,社会的偏见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残忍,即便现在的风气已经比较开放,出柜亦不是易事。倘若没有这场黑暗的病魔入侵,本杰明就不会接连失去家人、朋友以及爱人,这群可怜的人们也不会一再陷入绝望的境地……只因他们是特殊的存在,犹如书中提到的“白色麋鹿”,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又形单影只,而且没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对于这类罕见的物种,普通人除了少许的敬畏,更多的则是想着如何捕杀,因为它们是不适应群体的“错误的产物”和“腐败的劣种”。 但我们不能借此否定任何物种的存在,它们并不是不正常,只是太过少见。而相比通常的男欢女爱,同性恋也不是某种必须治疗的疾病,只是他(她)们爱的那个人恰好与其性别相同。我想爱情就是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无关性别、年龄、身份等,爱了就是爱了,何必为他人的异样眼光所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