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边缘》经典观后感集
《人在边缘》是一部由张华标执导,黎明 / 刘青云 / 林文龙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在边缘》观后感(一):随缘逝去没一分可强留
二十多年前看灰网其实很多情节都不太懂,但莫名的在心头刻下了磨不掉的印迹,并且从那时起到现在都坚定的认为黎明的鼻子是最漂亮的,侧颜完美的像美术刀刻出来的一样。现在已年近不惑,再看人在边缘,更为阿浩泪流不止。因为读懂了命运的叵测,人生的无奈。其实我们都挣扎在一张无形的网当中,不知道被辗转到何处,只能任凭发落。再次感慨当年的黎明......
《人在边缘》观后感(二):刘志基还是能忝列tvb十大恶人榜的吧
间接弑母、认贼作父、贪得无厌,自私自利,刘志基其实还是能能忝列tvb十大恶人榜的吧。可是不知何故,无论是网上的tvb十大恶人或者十二奸角,都没有提到他。可能是林文龙对奸角的演绎不如其他那九位(十一位)吧。
至于黎明和刘青云的角色则有点沉闷了,无甚亮点。结局也是草草收场,对于第一反派刘志基的结局处理更是草率。个人认为最大的亮点还是方刚饰演的郑继凤一角,只是不知何故,网络上提及的也很少!
《人在边缘》观后感(三):港剧教我谈恋爱
九二年的暑假,武汉二台每天下午放《人在边缘》,每个星期二下午,所有频道都是雪花点,那是最难熬的时候。小龙,在卡拉OK里救了阿宜,骑个摩托车被砍得血染的风采。好学生阿宜,故意在他出没的地方装偶遇,他过生日送他生日卡画上他的样子,受伤了给他买药,要他戒烟……他要她好好读书,每天接送,海边散散步,牵牵手,吵吵架,……谈恋爱真是太幸福了!
于是,在学校楼梯口等高年级男生偶遇,每天骑车路上等人家,也没说句话,全凭脑海里意淫港剧,也很快乐地度过了青春岁月。
《人在边缘》观后感(四):好像不是剧评,有点像告白
已经记不清是初中几年级的时候,一个人偷偷打开电视机关掉声音(因为怕老爸老妈听见我在看剧而不是在写作业)默默的看完这部剧,正值青春期的我完全被黎明迷得神魂颠倒,买了好多他的海报和贴纸,还给他写过信,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收信地址是香港九龙弥敦道什么什么的,给黎明写信这件事在同学会上一直被大家吐槽我追星,同学们也是到现在还记得我喜欢黎明。
二十多年过去了,剧情早已经忘的差不多,唯一没忘记的就是因为《人在边缘》我喜欢上了黎明!因为疫情的原生活和工作都慢了下来,空闲时翻看了经典的电影《甜蜜蜜》,这一次我又沦陷了!
有些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没有关注他的影视作品,没有看过他的演唱会,没有认真听过他的歌曲,不过没关系,我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去影院看他的电影,去现场看他的演唱会,播放器里一直放他的歌曲!看到年轻时的黎明仿佛也看到年轻的自己!
《人在边缘》观后感(五):人不轻狂枉少年
年轻时代的黎明真是让人难以抗拒,本来就很喜欢四大天王时期的他,修长身影,带点懵懂,这片里他更是让我加深了这种感情,而他的表演又是多么的有潜力,但可惜在之后的日子里已渐行渐远,看到年轻时的他,我憧憬和迷恋的少年论又再次深深的戳痛了我
真的很希望最后阿华能和光哥在一起,不过可能这样的结尾对阿华来说更有意义,但还是得说一句,很讨厌港剧里这种动不动就出国的模式
TVB还是拿手时装剧,虽然很多都逃不出模式化,也难得里面剧里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不错,每位演员的表演也属上佳
母上说我爱怀旧(她现在才知道,俺表示失望),总是看着些老东西,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我留恋那少年时的那份单纯那份热血,那最初的本真是我无法割舍的,杜拉斯的<情人>里有这么流传的一句:“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但明显,它并不适合我
我看的粤语版本是当年珠江台引进的,真是巨亲切啊,身为本土的我小时候是没印象台里有播过这部戏的,囧
《人在边缘》观后感(六):零零碎碎的杂记
阿宜的角色是enfp 啊,少见到tvb 有enfp 女性角色
不太喜欢黎美娴演的那个角色,完全搞不清楚什么情况——为帮一个男人拿领带被人强奸,也不报警,他爷爷的那么在乎一个男人的领带做什么?不带领带会死啊?那么没有自我,还好后来她终于学着独立,敢于突破自己了
关于强奸案,遇到那样的垃圾律师证人可不可以反问?把他堵的哑口无言?还有静宜在强奸案上为什么不出来作证?她知道暗恋的事啊
然后发现恶人作恶,旁人傻瓜真多,就拿阿基作证这件事来说,前后判若两人,由把律师辩驳的哑口无言,到言语前后矛盾被律师问的错漏百出,身为惩教所主任看不出来除了亲戚护短,只能说是心瞎,还是阿玲聪明啊
另外香港的强奸法律对于这一类犯罪若如剧情所述,那真是够垃圾的,检控官也是够无能的——只会被迫接受事态恶化,没有主动作战的能力
话说到后来不喜欢阿宜这个角色了,笨的要死,除了开头到中场抗议兄长压迫,申述权利需求,后面却完全看不到enfp 的智慧了,反而阿玲聪明又冷静。这就是编剧的功底不够,人设前后矛盾,enfp 可不是读死书,只会一味被动挨打,出问题就叫“阿龙”,把人当保护伞的
似乎这是陈法蓉最好的角色,人漂亮气质身材也好,搭配的服装穿起来件件如模特时装表演,声音又好听。当年的“王语嫣”或是“任盈盈”应该找她才对,个人是听不出来“李若彤”,“梁佩玲”的声音有什么好听的,完全不符合原著推崇的声音人设,而且tvb 也马虎,竟然配音都不找一个,简直睁着眼睛说瞎话
哦哦,林文龙的奸角没什么意思,人物设立太单薄了,跟《义不容情》温sir ,《大时代》丁蟹跟他的儿子,《创世纪》文彪,《天地豪情》张家辉的感觉完全没有温度,要减一星了[破涕为笑]
《人在边缘》观后感(七):“你拼命地等刘志基,他早就坐火车走了。现在外面有人非要来见你,怎么赶也不走,可你又不想见他。”
很庆幸看到了这部剧,这部剧在我看来并不比大时代差多少,只可惜现在的热度就差多了,尽管《人在边缘》是当年TVB的收视冠军。
《大时代》有丁蟹和玲姐,而《人在边缘》有郑细凤和林奕龙。
尽管黎明饰演的林奕龙不是男一,戏份不是很多,但这部剧重要精彩的片段都与他有关。
此剧的两个泪点:一是郑细凤行刑前与阿龙缘悭一面,二是结局阿龙忍痛离开阿宜找阿基报仇。
一
这部剧里的每个人甚至配角都可以说是演技派。但如果要挑一个no1,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郑细凤。这个角色要是小时候看见,妥妥的童年阴影。可怕程度绝不亚于丁蟹。
郑细凤临上刑场之际,幡然醒悟自己认错了儿子,父爱白白错付,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一面未见。一瞬间悔恨绝望悲痛统统涌上心头,大喊:‘’我是冤枉的!我没有杀人!放我出去!“”
实在是讽刺啊。我那时候想,他不配有阿龙这么好的儿子,所以也享受不到真正的父子之乐,要怪就怪自己作孽太多,全都是报应。
但是看到阿龙的苦苦追寻,他欠阿龙的又何以偿还呢?郑细凤不配有阿龙这样的儿子,但他仍然是欠了阿龙一个父亲。这段戏配上两人的演出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大概阿龙和阿基前世投胎的时候不小心对调了,生错了人家。
二
在看这部剧之前,我一直以为黎明演的角色会配个大美女。结果艳福不浅的却是刘青云,和《大时代》一样,两个美女倾心于他。
罗慧娟比起黎美娴陈法蓉自然要平凡的多。但这部剧看下来我最喜欢的CP仍然是龙宜。俊男美女的组合看多了,这样的搭配看上去不落入俗套有新鲜感,阿宜其实也挺可爱的。
青梅竹马,学霸X混混,这两个设定就已经很吸引人。一个没念过书的混混,无父无母孤苦伶仃地长大,却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浑身皆是可贵的品质。正直善良勇敢,对兄弟义气,对长辈孝顺。反观在哈佛进修过的阿基却品行恶劣,两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结局阿龙去找阿基之前,送给了阿宜一个音乐盒和录音带。他在录音带里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再见到我爸爸,还有……娶你为妻。”听到这里,心疼地湿了眼眶。
在阿龙和阿基对峙的时候,我心里七上八下左右为难。既想阿龙杀了阿基报仇,但又不想他因此吃一辈子牢饭,还怕编剧让他领便当。幸好编剧格外仁慈,让阿龙可以以误杀的名义减刑,出狱之后人面依然,不然我真的要被虐死。
当阿龙身着西装礼服,推开门负伤走入教堂的那刻,我相信当年电视前的大多数少女们都把这位小伙子当成了自己心中的新郎(我也是)。看完整部剧真的不难理解黎明为何会因这个角色爆红。这个浪子形象实在太经典了。戏份太少属实有点遗憾。
《人在边缘》观后感(八):人在边缘,一个纯真的年代
最近很怀旧,电视里那么多鲜妍的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制作也更成熟,极尽虐心的剧情那么多,可我看着都很淡然,可能是因为老了。
《人在边缘》这部剧是我小学在电视上看到的(真暴露年纪啊...),算是懵懂年纪里爱情的启蒙,当时看的怦然心动,林奕龙和刘静宜的爱情模式就是我喜欢的调调,黑社会老大和大学生的恋爱,别人看着不般配,克服重重阻力在一起的,而且女猪脚又很精灵古怪。当时真是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当然现在我也很喜欢这种模式的爱情。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里面阿宜因为家里和阿龙有误会,装作一个学习不好又楚楚温柔的小女生接近阿龙,知道真相的阿龙又痛又气的语气:“刘静宜,你耍我!”还有阿宜为了让阿龙放弃复仇,举行的一个人的婚礼,最后时刻阿龙出现了,真是太帅了,我觉得倾心相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据说这部剧是黎天王的出道成名作,播完之后黎明才火遍香江两岸的。当时年纪小,也没有追星情结。现在重看,年轻的黎明真的帅一脸啊,我要是年纪再大点一定花痴了,封天王真是有理。而且里面好多纠结的眼神演绎的也很到位,总觉得他以后的演出反而没有这部剧里演技好。罗慧娟的刘静宜我一直记得,当时很多黎粉都说罗慧娟衬不起黎明,可是我真的觉得罗慧娟的刘静宜很亮眼,鬼马精灵,清新可爱,不造作。虽然罗慧娟不能算是大美女,可是我觉得她很美很舒服。小小年纪的我在TVB飞速滑过的片尾盯着好几天才看清演员表,一直牢牢地记下了罗慧娟这个名字。可惜红颜薄命,年纪轻轻就不在了,希望娟姐在天堂依旧能笑靥如花。
其实以前的TVB的剧情还是很可圈可点的,不会只会说: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也不会说:我给你煮碗面之类。很有点人生的哲理在里面。现在重看,小时候记不清的很多情节也觉得很好看,会让人相信善恶终有报,人还是应该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这部剧演员阵容很强大,里面林文龙演的坏人阿基,真的看得我气到不行。人物塑造也很鲜明,方刚的黑老大很有派头,虽然坏但是对儿子的父子亲情很感人。刘青云,陈法蓉,黎美娴的三角恋很纠结,角色也都很丰满。说句题外话,其实这部剧主角应该是刘青云吧,看着出境更多。但是黎明的角色太出彩了,以至于童年的我只记得黎明和罗慧娟。黎明的手下蟑螂哥是黎耀祥饰演的,连个龙套律师我仔细一看原来是郭政鸿,可见那时候TVB的人才济济。而且那时候剧也干净,连个亲吻都没有,演员眼神也很纯粹,真是怀念那个纯真年代。
今天正好重温完了,阿龙出狱与阿宜重逢就结束了,心里突然觉得有点空。见不得幸福戛然而止,很希望再墨迹几集。以前的剧还真是干脆利落,而且悲剧也很悲剧,就像阿龙爸爸至死都没和儿子重逢,真是很虐心。
这剧当年播出的时候我没看到大结局,这么一说,好像小时候喜欢的电视剧总是因为种种原因看不到结局......不过也因为这样印象深刻吧。现在看完了不知道是圆满了还是遗憾了。刚才又去看了看罗慧娟的新闻,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下来了。
《人在边缘》观后感(九):爱情观的建立
爱情观的建立
爱情观的建立,可能是多种因素的。比如说父母的影响,或是某些书籍、影片等等。我的切身体会是,青少年时期所观看的影片,影响了我的爱情观,年近四十,已婚已育,依然不变。善良纯情的普通家庭少女+狂放不羁冲破世俗的浪子。
当然,这个浪子,要帅,要善良。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做着有些为非作歹的事情,过着居无定所混迹江湖的日子。浪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凄凉的故事,令人唏嘘,爱恨交织。他是传统正经人眼里的混混儿,是要远离的危险分子。然而,他也是披着邪恶外衣的纯善帅哥。他,是林奕龙,他,是程朗,他,是黎明。
善良纯情的少女,正统家庭出身,受束缚的身心,遇见浪子的无拘无束,无所顾忌。危险却又刺激,邪恶背后是令人动容的善良与火热。那一刻,注定生命开始燃烧,激情澎湃,义无反顾地扑火而去,执着地坚持只有自己懂他的善良,只有自己理解他的初心,只有自己能去感化他,改变他,让他回归正途。带着刺激、包容与救赎的爱,一发不可收拾。
九岁那年,我认识了程朗。抱着儿子面对妻子离去的苦楚,飞车摔倒的痛,与流氓打杀救出妹妹的惊险……程朗的出现于我而言,犹如划破夜空的流星,闪亮璀璨,即便消逝,也无法忘记他曾经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线已然模糊,但一个个碎片似的画面永久地定格在脑海中,在未来的二十几年里,每每想起,都是无限的憧憬!文薏是善良温柔又美丽的大学生,有文化、有素养、家庭优渥,偏偏爱上了浪子程朗。一见钟情,且爱的深切深沉。初次见面,她在火车上看到火气冲冲的程朗追离去的妻子。文薏看着程朗追妻,离异,漂泊,恋爱,却始终没能表白。终于在一起,最终又是个开放的结局。
也许,从那时起,我已受到潜移默化,自己所不知的影响。冥冥中总觉得,那样的组合才是爱情。带着痛,带着无奈,带着一次悲凉,带着些许遗憾,带着点点凄美,带着淡淡忧伤。看片的时候,代入感很强,那样的浪子,谁会不爱。
过去十几年后,才买到了《人在边缘》的光盘。热播时候我还太小,错过了。因为程朗而爱上黎明,自然要刷他其他的剧。林奕龙和刘静宜的组合,又是浪子与大学生,迷途少年与纯良少女。程朗的漂泊更多的是家庭关系和境遇的不幸。而阿龙与阿宜,则是更进一步,彻彻底底的黑社会大哥和大学生女孩。打架斗殴、受伤流血、甚至以命相搏。这样的两个人,分明是两个世界的人,分明不该有爱情,剧中的对白,二人也不止一次地明确这个问题。然而,他们的爱情,更加让我为之动容。
当然,剧情设置,他们是表兄妹,从小就认识,有童年青梅竹马的感情基础和信任关系。是阿宜家亏欠了阿龙的父亲,所以阿宜才会想要去接近他,改变他,救赎他,以致爱上了他。但这只是个基础,不管怎样,阿宜是真心爱阿龙的。而且在这份爱情里,阿宜始终是主动的一方。1、小时候她就主动去和阿龙玩,主动去给阿龙送水。2、失散十几年后重逢,阿龙替她出头打架解围后,也是她一次次主动去找阿龙,接近他。想要消除两家的误会,也为了童年时朦胧的感情。3、阿龙要去复仇,她阻拦他,陪伴他,劝慰他。4、阿龙疏远她,她还是主动去找他,哪怕阿龙说绝情分手的话,她也不断真情挽回。5、直到结局,阿龙去复仇,为了阻止,她登报结婚,一个人的婚礼,苦等阿龙放弃报仇回来结婚。6、阿龙入狱,她依旧苦苦等待,不离不弃。浪子绝美容颜,本性纯良,善恶间的挣扎与抉择,快意恩仇,重情重义,改邪归正后依然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切都让我内心激荡,仿佛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生活,才是鲜活的,才不枉此生。那样的女孩,善良、勇敢、固执地要去改变、去救赎,主动地勇敢去爱。使点小心机地慢慢接近,刷点花样隐瞒身份去吸引他,被拒绝了也会克服困难去追求。就像她说的:“我知道你有你的朋友,打打杀杀;我也有我的朋友,陪我逛街、吃饭、看电影。我们分明是两个世界的人。课时两个人如果存心想要在一起,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她的真情,换来阿龙的心软,抱她入怀,继续在一起。
这些情节在当年看时,就被深深地吸引着,那时我单身。但就在今年,2020年,据我初看此片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已婚已育,工作稳定有所成就,有房有车,经常旅行、看电影、逛街等各种消遣。客观说,生活算是完满。孩子上学后每天为工作和孩子的成长而忙碌不已。没了自由与消遣。生活的充实与疲惫,可以占据身体和时间,但永远无法填充精神世界的需求。想念黎明,想念青春,想念梦中的那些场景,那个脸庞,于是我重刷《人在边缘》。毕竟对于程朗,我心中的白月光,太过深刻,没有特别想要重刷的欲望。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连续在9点多孩子睡了之后,我打开DVD,看老光盘到一点多,第二天再去上班。昏昏沉沉,头痛恶心,但我依然在第二天继续忙完工作和孩子后刷阿龙,怀念我的青春,我的偶像,我找不回来的时间,弥补我精神世界的需求。
我就好像十几岁懵懂的少女,被那些桥段、那些场景戳到内心深处,无法自拔,无法控制。
阿龙为阿宜解围,与红幡结仇,厮打之后飞车把阿宜救出。然后又回去拿阿宜丢了的包,受伤返回。然后消失在夜幕里。那一刻的刺激,让我感到温暖,这样的相遇,是多少女孩子的梦想?
阿宜念念不忘,在公交车上偶然与阿龙相遇,他骑着摩托车,与公交车并排在等红灯。阿宜激动地使劲儿拉窗想要喊他。等她好不容易拉开窗户探出头,阿龙已经飞车离去。空旷的街道,略带萧瑟的阳光,只有一辆缓慢行驶的公交车,承载着阿宜的沮丧和无奈。看着阿龙渐行渐远的身影。那一刻的苍凉,让我感到心痛,代入感极强,仿佛看到自己的爱人离去却无可奈何。
阿宜耍心机,屡次制造偶遇,假装学习差的逃课女生。逐渐与阿龙熟识,劝他戒烟,给他买戒烟糖。而阿龙是想要她学习好,给她买英语磁带,带她去报补习班。不断鼓励她好好读书、上进。一个混黑社会的青年,会这样对一个女孩,是映射自己内心对知识与光明的渴望吧。那一刻的甜蜜,让我感到幸福,被这样一个浪子,以这样的方式爱着,那种感觉,是金钱换不来的。可遇不可求。
知道阿宜的身份,感觉自己被耍了,阿龙的愤恨羞耻,痛苦不甘溢于言表。制造出来的幸福假象被戳穿,现实是残酷的。那一刻的悲痛,让我感到难受,为他们而揪心不已。
阿龙为了阿宜考试顺利,主动提出隔离政策,不见面约会让她安心复习。用登记脱离黑社会的证明作为她考试通过的礼物。那一刻的善良,让我感到心疼,这样的浪子,更是绝无仅有,唯有黎明,唯有阿龙。
这一幕幕狠狠地戳到我的心灵深处,忍不住地代入自己,忍不住地回顾自己的爱情之路,是不是早在当年看这些影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被植入了那样的爱情观。所以在结婚之前,我一直好像很刻意很矫情地去爱一个人,去制造偶遇,去半夜爬起来看流星许愿,坐三个小时长途车去看一个人,编一个身份在QQ上和他聊天,制造各种机会去接近、认识他,相亲见了几十个男生都因各种原因而不满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想要与一个倾心的人相遇,苦苦追求一个喜欢的男生好几年,交往了好几个男朋友都没有超过三个月便忍受不了而分手……就遇不到一个两情相悦的……甚至上一个男朋友,就是带点混混儿关系的男生。那时因为很多原因,爱的深切而痛苦。那时候常想,我们分明不合适,为什么还爱着对方。我为什么会爱他,除了他帅,除了他也爱我,还有什么?有什么客观条件值得我爱?现在重刷《人在边缘》后,在那些情节的洗礼下,我一次次心惊不已!我不是也和阿宜一样,会和他的那些没有正经工作的,整日闲混的朋友一起打牌。而他似乎也和阿龙一样,有混混儿朋友,自己确实本性纯良的。我也和阿宜一样想:他不是那样的人。
不由得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在我不自知的时候,少年、青年时看的黎明,看的浪子,程朗和阿龙,以及他们的故事,已经深深影响了我,铸就了我爱情观的建立。不自觉得,我一直在追求那样的浪子,那样的爱情,所以我的爱情之路才那么不顺利,我才会做那么许多矫情的,感动自己的所谓的真爱的事?生活里,有黎明,但哪儿会有林奕龙、哪儿会有程朗,哪儿会有那样的故事,那样的爱情?而即使真的有,边看着电视剧,我边问自己,我真的愿意和他一起,前一天他送我回家,第二天我因为他而挨打,和他一起被人追杀吗?我真的愿意接受一个英俊潇洒的没有正经工作的单亲爸爸吗?我真的能接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爱情吗?电视剧里的惊险,是知道结局的,因为结局是美好的,所以一切惊险都是有惊无险。都是浪漫刺激。而如果这是我实实在在的生活,我是不知道结局的,那我真的可以接受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爱情吗?
我不知道。
年近四十,我重刷《人在边缘》,如此动情,如此代入,是可怕,还是可喜?
◦